馬志國

生活中,有時會出現一些不符合常識的情況,比如,臨近考試了,有些學生不努力學習,而是四處游玩,或者因為感到焦慮而不去碰書本;在重要的比賽前,有的運動員不認真進行訓練,或者找一些理由(如身體不舒服)不參加訓練。其實,這些令人費解的行為背后都隱藏著一個心理問題——自我設障。
自我設障,是面臨被評價的“威脅”時,為了維護或提高自尊而做出的對獲得成功不利的行為,即在通向目標的道路上預先設置障礙。除了在考試前、比賽前人們容易出現自我設障,在人際交往中,也會出現類似的心理狀態。比如,一個男孩喜歡上了一個女孩,為了與其約會,精心安排了約會時間和地點,但他總是一拖再拖,直到約會前一天才打電話邀請對方。男孩擔心打電話被拒絕,如果晚點打電話,一旦遭到女孩拒絕,也能給自己找到一個絕妙的借口——是因為我邀請得太晚了,而不是我“這個人”的問題。
心理學實驗也證實了自我設障的普遍性。研究者把被試者分為兩組,讓第一組被試者相信他們在測驗中很有可能會成功,讓第二組被試者認為其成功的可能性不大。然后,兩組被試者同時被告知,實驗是為了測試兩種新藥在測驗成績上所起的作用。一種藥物被認為能促進測驗成績,另一種藥物則可能降低測驗成績,被試者可自由選擇服用哪一種藥物。結果,第二組比第一組更愿意服用可能降低測驗成績的藥物。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因為第二組被試者認為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寧可服用可能降低成績的藥物來達到自我設障的目的,給可能的失敗預備一個“借口”。
從內在動機方面看,自我設障是人們維護和提高自尊的一種方式。由于自我設障行為的存在,人可以把失敗歸咎于這個行為,而不用在自己的能力上找原因。因此,自我設障是印象管理的一種策略:第一,如果失敗了不至于太丟臉,這是為了自我保護;第二,如果成功了,就更有“面子”,這是為了自我提升。比如,盡管身體生病了,還能取得體育比賽的好成績;盡管學習不夠努力,還能通過考試。在大部分情況下,兩種動機同時存在。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自我設障的習慣,那么應該怎樣跨越這個障礙呢?
第一,有目標就集中精力去做。
在完成一項任務時,應該明確目標,聚焦于做的過程,不要被“我能不能成功”“我以前真的沒有經驗”等念頭分心。如果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必然會導致自信心下降、目標感喪失、心態消極,便更容易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我設障。
優秀的射擊運動員有一種習慣:在瞄準時,會將全部注意力聚焦于遠處的靶心上。他們心如止水,不思考是否會打偏,是否會被對手趕超。因為一旦心有所想,必然分散精力,導致脫靶。因此,在設定了合適的目標后,就要全神貫注、全力以赴,將精力集中于行動過程。
第二,不再說“不可能”。
喜歡自我設障的人,最愛說的話是“不可能”。科學家研究發現,在做事情之前,如果你告訴自己“不可能完成”,結果往往是“你真的沒有完成”。經常說“不可能”,容易帶來很多負面效應,而且長此以往,本來能做到的事情,也由于自我設障變成了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每次你在說“不可能”之后去做事,你會感到壓力變小了;當你失敗之后,你會告訴自己“看,我早就說了不可能吧”,于是,失敗的壓力又減少了一些。因此,經常說“不可能”,會讓你逐漸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從長遠來看,這會影響能力的提升和健康自尊的培養。所以,從現在開始,不要在做每件事情之前說“不可能”,而要大膽去做,你就不會再自我設障了。即使你失敗了,也會覺得自己努力了,并不遺憾,好過不敢嘗試和努力。
第三,別再給自己上枷鎖。
自我設障會讓你的心靈背負重重枷鎖,就連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會成為“圍墻”。這會讓你仿佛活在深井里,陷入絕境。其實,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絕望的心。
現在,應該扔掉枷鎖,打破墻壁,讓希望注入心中,世界將打開一片新天地。也許你覺得跨越自我設障太難了,但很多時候,成功是不斷突破自我之后的獎勵。因此,與自我設障對戰的最后一役中,你需要拿出的武器是勇氣。如果在深井之中依然能看到光,那么你終究會跨越自我設障,成為自己的英雄。
(摘自2023年第12期《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