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代黨員》全媒體記者 汪茂盛
20世紀60年代初,當時的浙江省諸暨縣楓橋區干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
回顧歷史,“楓橋經驗”從“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再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從一地破題、全省實踐再到全國推廣,跨越一甲子,可謂歷久彌新。
進入新時代,重慶不斷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用實際行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黨建統領完善“141”(一個鄉鎮基層社會治理指揮中心+“黨建工作體系、經濟生態體系、平安法治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四個板塊+一套網格)基層智治體系建設,結合自身實際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式方法,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巴渝大地開花結果。
“莫打架,傷了和氣……”
9 月初,重慶市萬州區太白街道青羊宮社區兩位居民因電費收取問題發生糾紛,社區“和事佬”周貴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兩人冰釋前嫌。
71歲的周貴英是社區的“黨員中心戶”,也是樓棟長、網格長。拿著筆記本在社區里轉悠,幫有矛盾的群眾“揉揉包”“散散氣”是她每日的工作內容。
借“黨員中心戶”織密矛盾化解“防護網”,是太白街道在步行2分鐘范圍內的10 個樓院設立“微黨支”的目的。太白街道黨工委書記秦小林表示,“微黨支”正是萬州區以“黨建統領網格治理”專項行動為契機,持續深化基層治理“五長制”(社區長、片區長、網格長、樓棟長、物業長)的具體實踐,力爭實現“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社區”。
不僅如此,萬州區正積極打造和應用“萬州區基層智治‘五長制’平臺”和“萬州‘五長通’”A pp,為“紅色管家”提供技術支撐,推動“一中心四板塊一套網格”線上線下投入實戰應用。
“一中心四板塊一套網格”是在4月25日召開的數字重慶建設大會上,市委書記袁家軍強調的黨建統領“141”基層智治體系的內涵。當前,全市上下正快馬加鞭,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數字化新動能。
走進重慶市榮昌區萬靈鎮基層治理指揮中心,利用一體化治理智治平臺可向全鎮30個網格、98個微網格“一鍵下發”法治宣傳任務,網格員也可“一鍵上報”風險隱患和矛盾糾紛;走進兩江新區翠云街道基層治理指揮中心,“黨建統領、經濟生態、平安法治、公共服務”4 個板塊任務已分門別類實現高效匹配;走進江北區鐵山坪街道,“一張網”覆蓋轄區44個基礎網格、3個農村網格和3個專屬網格,使得在網格內全面開展摸排和化解矛盾成為可能……
當前,全市首批“141”基層智治體系16 個試點鎮街搶抓數字變革機遇,推進各類應用集成高效、惠民利民,推動全市基層治理邁上新臺階。
8 月底,因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白市驛鎮驛站社區一小區進行內部改造,一居民同樓下住戶發生了沖突,網格員代雨希趕到現場了解情況后,發現矛盾涉及施工方、物業管理方、社區等,單靠個人力量無法解決,她立刻將情況上報至高新區綜合執法局一體化治理智治平臺。隨后,平臺協調相關部門,兩天內便將該問題徹底解決。
“網格是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鶎又侵误w系建設以海量數據培養‘一員多能’的網格員,實現力量在網格聚合、民情在網格掌握、矛盾在網格化解、問題在網格解決、服務在網格開展?!备咝聟^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今,在重慶,黨建統領的這張“紅色網格”夯實了基層治理的“骨骼肌理”,開辟了“全民參與、社會協同”的治理新途徑。
9月15日,重慶市江津區鼎山街道艾坪社區的網格鄰里會上,七八個居民圍坐一桌,你說我聽、我問你答……從2022 年起,居民自己開會調解糾紛在鼎山已成常事。
7 月的一次網格鄰里會上,鼎山街道美林小鎮小區的鄰里“矛盾疙瘩”被解開。小區一樓棟排水管道堵塞,導致污水倒灌,整棟樓跟著遭殃。2樓住戶張萬云與1樓至5樓的住戶商量一起出錢更換管道,唯獨4樓住戶楊朝友不同意。之后,張萬云和楊朝友矛盾越積越多,甚至要動起手來。而在那次網格鄰里會上,居民調解員胡明清和他們坐在一起,嘮家常、談心事,兩人重歸于好。
像胡明清這樣的居民調解員在鼎山街道還有很多?!熬用裾{解員多是熱心老黨員、志愿者?!比舜蠖ι浇值拦の魅沃R帥英說,自從街道探索出“公事”“共事”“家事”“三事分流”工作法,搭建起網格鄰里會這樣的協商議事平臺,群眾能夠就地提訴求,他們也打通了了解民情的一大渠道。
善于傾聽群眾聲音、發動群眾力量,自覺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各項工作中來解決群眾矛盾,正是黨員干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更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將“問題解決在基層”的核心要義。
奔忙在社區、樓宇、院落之間的重慶市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謝蘭,始終不忘“你心里裝著群眾,群眾心里就裝著你”,帶領社區居民一道讓曾經環境臟亂、矛盾重重、人人嫌棄的老舊社區徹底變了樣;數十年如一日戰斗在矛盾糾紛化解一線的“老馬”馬善祥,退休后將機關干部、社區群眾培養成“千軍萬馬”,帶領他們一起跑;扎根信訪基層三十余載的楊永根,每天就像個流動的“郵箱”,處理著來自各地的糾紛調解求助……
他們是把老百姓的需求放在心上、落在行動上的代表,背后是各區縣暢通群眾表達訴求渠道,不斷創新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的工作方法。
在重慶市南岸區南坪街道,端一碗“老鷹茶”,聽法律援助志愿者“擺龍門陣”;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貴和工作室”,一次真心握手,消除數載心結;在黔江區濯水古鎮“天理良心”調解室,數數鄉賢們最近又解決了多少起鄰里糾紛……無論是從下至上反映問題的通道,還是從上至下解決糾紛的網絡,化解糾紛的“上下”通路早已被打通,并不斷擴容。
“工資收到了嗎?”
“謝謝你們解決了我們的后顧之憂,這下心里踏實了。”
7 月3 日,重慶市巫溪縣人民檢察院檢察三部檢察官杜敏通過電話回訪某案件當事人孫大姐時,得知孫大姐等16人的工資得到了落實,杜敏心上的石頭也落了地。
從向公司負責人討債到去相關部門上訪,一場持續了4 年的債務糾紛,終于在縣檢察院聯合縣人力社保局出臺的《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的協作配合意見》指導下,畫上了圓滿句號。
像處理勞動糾紛這類僅靠情理不能快速解決的矛盾糾紛,“以法律為準繩”顯得尤為重要。
為妥當將矛盾化小、化無,防止“民轉刑”案件發生,重慶一方面不斷提升群眾法治思維,讓群眾明白遇事該如何科學合理地求助,另一方面,將法治思維貫穿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從源頭解決問題。
近3 年,重慶市委政法委鄉村振興幫扶集團駐武隆區滄溝鄉工作隊正在做這些事。
6 月的一個艷陽天,在重慶市武隆區滄溝鄉大田村黨群服務中心內,當事人、見證人、司法所和村委會干部圍坐一桌,桌上整齊擺放著《耕地確認書》,一旁的攝影機錄制下整場會議。當天,所有文書證據將以一式三份進行保存。
幾個月前,當事雙方還因置換土地面積不等的問題吵得不可開交,如今又握手言和,這得益于駐鄉工作隊創新提出的土地林地糾紛“證據儲存”工作法。該工作法通過“經緯度定位+無人機拍攝+現場確認”方式固定證據,讓調解有據可依。
“該工作法實質上是一種糾紛預防機制?!睖鏈相l平安辦主任高燕說,工作法所形成的證據鏈條為解決土地整治、流轉,林地占用、租用等方面的矛盾奠定了堅實基礎。
堅持良法善治的價值取向,著力構建完善多元化解社會矛盾的法治機制是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提出的要求,但在一些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干部群眾的法治意識與社會發展適應度仍顯不足。因此,大力培育干部群眾法治思維,提升依法辦事能力是極為重要的。
為此,重慶近年來在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領域持續深耕。
重慶市永川區人民法院三教訴訟服務站作為全市首個在鎮街一級實體建設運行的訴訟服務站,讓群眾在家門口即可“一站式”完成從訴前調解到立案、開庭、判決等全部流程;市三級檢察院共同參與,由416 名“莎姐”檢察官、1800 余名“莎姐”志愿者組成的重慶“莎姐”未成年人保護大團隊,為未成年人成長打造堅固屏障;巴南區在全國首創的“一書一令”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協助申領人身安全保護令近600份,轄區矛盾糾紛類警情大幅下降……
未來,重慶將繼續用好新時代“楓橋經驗”這個基層社會治理的“長治之策”,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為全國提供基層社會治理的“重慶方案”,形成一道新的亮麗“楓”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