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信賢,羅永
(1.廣西來賓市興賓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廣西來賓 546100;2.廣西象州縣運江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 廣西來賓 545812)
沙門氏菌病,也被稱為豬副傷寒病,是生豬養殖常見傳染性疾病,該病具有傳染性、危害性大、傳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等特征,臨床上患病豬主要表現為高燒、精神差、不進食等,因此養殖人員要密切留意,及早發現并隔離診治,降低死亡率和經濟損失,保證養殖效益。
豬沙門氏菌病,其病原為沙門氏菌,病菌呈卵圓形短桿狀,對環境的適應性和抵抗性較強,在水腫、糞便、冰凍土壤中,均可存活數周。但沙門氏菌不耐熱,60 ℃溫度下15 min 即可將其殺滅。同時,高錳酸鉀、氫氧化鈉、甲酚皂甲酚皂溶液、氫氧化鈉過氧乙酸等常用的消毒劑均可快速殺滅沙門氏菌。
豬沙門氏菌病,常見于6 月齡內的仔豬,特別是1~4 月齡的仔豬發病率最高。沙門氏菌病可發生于一年四季,相比較而言,潮濕多雨的季節發病率要高得多。該病的主要傳染源為患病豬及帶菌豬,其糞便、尿液、胎衣、乳汁中均攜帶大量的病菌,健康豬直接接觸上述菌源或者間接接觸被菌源污染的飼料、飲水后,病菌即可經消化道感染發病。同時,病菌還可通過自然交配、人工授精等途徑傳播。生豬飼養時,誘發沙門氏菌病的因素較多,如:圈舍環境不良、通風差、潮濕、飼養密度過大、糞污處理不及時、營養不良、長途運輸、引種檢疫不到位等,均可導致豬沙門氏菌病的發生[1]。
豬沙門氏菌病,結合發病癥狀表現差異,可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兩種,具體如下:
豬急性型沙門氏菌病,主要表現為敗血型,患病仔豬出現高燒,食欲差,前期便秘,后期腹瀉,病豬排出的糞便中有血絲,糞便惡臭味熏天,病豬腹痛,弓背尖叫,腹部、四肢、耳朵等部位皮膚出現紫色斑點,病程可持續1~4 d,若沒有及時診治極易死亡。
豬慢性型沙門氏菌病,主要表現為腸型,患病仔豬精神狀態差,不愿進食,時而便秘,時而腹瀉,腹瀉時糞便呈水樣狀或者粥樣狀,有惡臭味,糞便帶血及黏液,四肢、腹部等部位的皮膚出現痘樣濕疹,病豬喜飲水,咳嗽,呼吸頻率快,流鼻涕,有的會引發肺炎,病程可持續2~3 周,后期極易因脫水衰竭死亡。
急性型死豬可發現腹部、耳部皮膚有輕度瘀血,有的出現黃疸,全身漿膜及黏膜有出血斑點,脾臟水腫,好似橡皮一般,切面為藍紫色,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切面好似大理石一般,腎臟及肝臟輕度充血,同時伴有水腫表現,胃腸黏膜呈卡他性炎癥表現。
慢性型死豬可發現在結腸及盲腸呈壞死性腸炎表現,腸黏膜表層覆蓋一層腐乳狀的物質,顏色為灰黃色,將表層物質剝離之后露出潰瘍面,顏色呈紅色。腸系膜淋巴結水腫,有的伴有干酪樣壞死。脾臟及肝臟腫大,肝臟形成壞死灶,顏色為灰黃色。個別豬肺臟呈慢性卡他性炎癥表現。
豬沙門氏菌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因此一旦發現有患病豬,應第一時間隔離,并做好圈舍衛生清潔工作,及時清理干凈豬舍內的糞便、雜物,清洗飼槽,使用高錳酸鉀等消毒劑全面消毒,殺滅環境中的致病菌。針對同群受威脅但尚未發病的豬,可在飼料中加入土霉素等抗生素預防,連喂5 d,降低發病率。針對患病豬,要由專人照料,飼喂易于消化、營養均衡的食物,加快病情的康復。
西醫治療豬沙門氏菌病,常用藥物如下:復方磺胺甲噁唑片,每100 kg 體重口服5~6.25 片,早晚各1 次,連用3~5 d;阿莫西林硫酸黏菌素注射液,按照0.1~0.2 mL/kg·bw 肌注,1 次/d,連用3~5 d;10%恩諾沙星注射液,按照2.5 mg/kg·bw 劑量肌注,早晚各1 次,連用3~5 d ;土霉素,按照0.1 g/kg·bw 劑量口服,早晚各1 次,連用3~5 d;磺胺脒,按照0.3 g/kg·bw 劑量口服,1 次/d,連用3~5 d[2]。
中獸醫治療豬沙門氏菌病,可用廣木香6 g,丹皮10 g,薏苡仁、地丁各15 g,丹參、苦參、土茯苓各18 g,金銀花、敗醬草各30 g,將上述中草藥加水2 L 浸泡半小時,文火煎熬成藥液1 L,將藥液灌服病豬,每只服用50~100 mL,1 次/d,藥渣拌入飼料供幫助自由食用,連續治療3~5 d,效果顯著。
生豬養殖時,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非常關鍵。要及時清理欄舍內的糞便和污水,用清水沖刷地面,減少糞污殘留。要保持豬舍有良好的光照條件,確保地面干燥。做好欄舍通風工作,及時排出欄舍內的氨氣等污染氣體。合理控制飼養密度,結合豬的日齡、用途等因素,及時調整密度,避免擁擠。要定期清潔槽具,清除飼槽內的雜物、贓物,避免被豬誤食影響健康。
仔豬是沙門氏菌病的高發群體,因此要想降低仔豬沙門氏菌病的發病率,要增強仔豬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仔豬初生后,要及早吃上、吃足初乳,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有助于讓仔豬被動獲得免疫抗體,預防各類疾病的發生。需要注意,針對瘦弱無法仔豬吃乳的仔豬,飼養人員可利用奶瓶輔助飼喂初乳,控制好飼喂量,每次20 mL 左右,早中晚各1 次,可顯著提升仔豬的抵抗力和成活率。
生豬飼喂時,保持均衡營養尤為重要。飼養人員應從正規廠家采購全價飼料,保證飼料質量。針對自配料的豬場,要科學配比飼料原料,保證營養均衡,適口性好,易于消化。要定期補充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礦物質,提高飼料營養價值,滿足豬只生長對多種營養元素的需求。要妥善管理飼料及原料,放置于干燥、通風的位置,防止發霉變質,否則禁止喂食豬群。冬季喂濕料的豬場,要控制好溫度,不可喂冰凍料,避免刺激胃腸道。
應激是誘發豬沙門氏菌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做好應激預防工作意義重大。飼養人員要保持豬舍安靜,減少噪聲污染。仔豬斷奶時,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可突然斷奶,避免產生強烈應激。不可突然更換飼料,換料時要逐漸減少原飼料量,增加新飼料,直至全部換完,防止出現不適。冬季不可喂冰凍飼料和飲水,避免產生刺激。不可踢打豬只,不可燃放炮仗,防止產生應激反應。
引種檢疫不到位的情況下,極易引入患病豬和帶菌豬,進而導致豬沙門氏菌病的傳播擴散,因此做好引種檢疫工作非常關鍵。飼養人員要提高引種檢疫意識,引種前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工作,不可在疫區及疫病高發期引種。要嚴格檢查引種豬的健康狀況及檔案資料,確保無異常的情況下方可引種。引種運輸前可飼喂抗生素、黃芪多糖,有助于減輕應激。引種后的豬,應單獨飼養1 個月,隔離期滿且無異常時再正常飼養,不可過早合群,避免疫病的流行。
消毒是生豬養殖時的一項不可缺少的工作,是降低豬沙門氏菌病發病率的重要舉措。飼養人員要提高消毒意識,制定完善的消毒計劃和制度,合理選用消毒藥劑,目前常用的消毒劑包括:高錳酸鉀、甲酚皂溶液、氫氧化鈉等,上述消毒劑要交替輪換使用,防止產生耐藥。消毒時,應對墻面、地面、槽具、道路、糞便、污水、進出入人員及車輛等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做到不留死角,有效殺滅致病菌,為生豬生長營造健康無菌的環境,防控豬沙門氏菌病的發生。
目前,接種疫苗是預防豬沙門氏菌病最為簡單、經濟、有效的手段,所以飼養人員要意識到疫苗接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結合當地、本場豬沙門氏菌病的流行特點,制定科學的疫苗接種計劃和程序,將疫苗接種工作落實到實處,實現對豬沙門氏菌病的有效防控。現階段,豬沙門氏菌病常用疫苗為仔豬副傷寒病活疫苗,該疫苗適用于1 月齡以上哺乳或斷奶仔豬,使用時按照瓶簽注明頭份,用20%氫氧化鋁生理鹽水稀釋后每頭仔豬肌注1 mL 即可,間隔1個月后再免疫1 次,可提高免疫保護效果,免疫保護期為9 個月。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疫苗前要認真檢查疫苗質量,若發現有過期、破損等現象,則禁止使用。疫苗稀釋之后,應在4 h 內全部用完。接種疫苗前后1 周,禁止服用青霉素、土霉素等抗生素類藥物,避免對疫苗效力的發揮產生影響。要嚴格控制好疫苗使用量,不可多用或少用。使用疫苗后若豬出現高燒、嘔吐等癥狀,屬輕度不良反應,一般24 h 內可自行恢復,針對重度不良反應,應及早注射腎上腺素予以救治,避免造成經濟損失。飼養人員要定期做好免疫抗體檢測工作,若發現有免疫失效或者免疫抗體不足的現象,要及早組織進行復免,確保免疫接種注射密度及有效率均達到100%,實現對豬沙門氏菌病的有效防控。
綜上所述,豬沙門氏菌病高發背景下,要充分意識到該病的巨大危害性,結合豬沙門氏菌病的流行特點和病因,制定完善的防控措施,有效降低豬沙門氏菌病的發病率。針對已患病的豬,則要及早隔離治療,制定有效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加快康復速度,降低死亡率和經濟損失,提高養殖經濟效益,保障生豬養殖業的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