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布卓瑪
(西藏山南市扎囊縣農牧服務中心 西藏山南 850800)
牛病毒性腹瀉是牛養殖過程中的常見疫病,該疫病也叫做病毒性腹瀉黏膜病,所有性別、年齡以及品種的牛只都具有染病風險。牛病毒性腹瀉屬于黃病毒科目瘟病毒屬,廣泛存在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病毒性腹瀉的病原體除了會對牛養殖造成影響以外也會感染豬、羊等哺乳動物。但是,這些動物的臨床表現能力要稍弱于病牛,此外染病動物會持續性地向外界排出病原體,染病牛只的消化系統、眼鼻組織以及食道等都會出現明顯的臨床表現,而犢牛的染病表現則更為強烈,犢牛染病后死亡概率極高,多是由于腹瀉導致的脫水而死亡,由于病毒性腹瀉又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因此,一旦防控不當便會快速傳播至整個養殖場。
牛病毒性腹瀉不會受到牛年齡和品種的影響,但是犢牛的染病風險要明顯高于成年牛,新生犢牛在攝入初乳后會獲得免疫能力,而隨著犢牛年齡的增長,其自身免疫能力逐漸下降,因此6~8月齡犢牛的染病風險更高。染病牛只具有很強的傳染性,無論是在排泄物還是分泌物中都帶有大量病原體,這些病原體排入外界環境中后同樣具備極強的感染力。即便是康復牛仍然能夠向外界排毒,且一些牛只以隱性感染的方式向外界排毒,因此牛病毒性腹瀉病原體的傳播途徑非常廣泛,養殖場內常見的傳播方式主要為呼吸道傳播和消化道傳播,雖然生殖系統傳播與蚊蟲叮咬傳播不多見,但是這兩種方式也能夠傳播疫病。在養殖過程中還需要重點防控病原體通過生殖系統傳播,如妊娠期的母牛感染病毒性腹瀉后可以通過垂直傳播的方式將疫病傳播至犢牛,同時染病母牛還會出現流產、死胎等情況。從病毒性腹瀉的季節流行特征來看,該疫病多發生在春季和秋季,所以養殖人員需要重視冬春兩季的疫病防控工作。
牛病毒性腹瀉的致病源為牛病毒性腹瀉病毒,這種病原體屬于囊膜病毒,病原體對外界的適應能力較強,尤其是具備耐高溫的特性,但是當外界溫度達到50℃以上時病原體在短時間內就會失去活性。牛病毒性腹瀉的潛伏期非常長,最長能夠達到15d,從病牛的臨床表現看主要有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但是無論何種類型的病牛,在染病期間都會向外界排毒,慢性型持續時間非常長,且慢性型康復牛體內仍然存在具有感染力的病原體,這時一些康復牛會出現反復感染病毒性腹瀉的情況。病牛染病的主要原因是直接或者間接接觸病原體,由于病毒性腹瀉的傳染力非常強,同時在排泄物、分泌物中都會存在,因此一旦養殖場內出現染病牛后飼料、環境與飲用水就會被迅速污染,牛病毒性腹瀉除了會感染牛類以外,也會對豬和羊等動物造成感染,所以若養殖場周邊存在其他動物養殖產業,那么病原體就會通過風力、氣流等傳播至養殖場中,這是牛病毒性腹瀉的重要染病原因。
最后,隨著我國交通事業的不斷完善,很多養殖人員會通過跨區引種的方式購買犢牛、種牛,由于犢牛感染病毒性腹瀉的概率較高,同時該病又具有較長的潛伏期,在跨區域購買牛只過程中的很容易引進染病牛,因此在日常防控中首先要避免跨區域引進牛只,若必須引進,一方面需要檢查引進牛只的健康狀況,另一方面還需要做好隔離工作。此外,由于病毒性腹瀉多發生在冬季和春季,所以要避免在冬春季節引進新牛[1]。
牛病毒性腹瀉的潛伏期最長能夠達到15d,但是一般情況下該疫病的潛伏期在10d 以下,依據感染毒株毒性、牛自身抗體水平以及牛的年齡等可以將牛病毒性腹瀉的臨床表現劃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兩種:首先,年齡較小的犢牛感染病毒性腹瀉后多表現出急性病癥,病程短且發病較急,在染病后犢牛的體溫迅速提升,最高能夠達到42℃,發燒情況大約會持續2~3d,3d 后開始退燒,隨后精神狀態和采食情況出現異常,病牛心臟跳動速度非常快且伴隨著急促的呼吸,一些病牛還會出現干咳現象。腹瀉是急性型病牛最為典型的臨床表現,腹瀉多為水狀且糞便味道刺激難聞,在糞便中還會出現一些血絲,急性型病牛的口腔會出現潰爛和壞死的情況,染病比較嚴重的病牛潰爛部位類似燙傷,同時在潰爛部位還會出現一些壞死的組織物,染病牛還會出現唾液分泌量增加的現象。最后,病牛的鼻鏡面會出現結痂,受損黏膜至少需要經過10d 才能夠完全恢復。慢性型病牛的病程非常長,首先,當孕期母牛感染疫病后病原體會感染胎盤,臨床表現為流產和死胎,若能夠順利生產,那么犢牛體內的也會帶有病原體,同時產下的犢牛會在短時間內死亡,成年牛染病后主要表現為腹瀉,慢性型病毒性腹瀉疾病所導致的腹瀉非常嚴重,通常情況下病毒性腹瀉并不會導致牛死亡,但是受到長時間的腹瀉影響后,病牛會由于脫水而死亡。此外,病牛的口腔會出現潰爛現象,糞便中會出現黏液,飲食量也會受到影響。
當前并沒有研制出能夠治療牛病毒性腹瀉的特效藥物,因此牛病毒性腹瀉疾病的治療工作非常困難,在日常養殖過程中若養殖場內出現染病牛,則主要通過藥物治療控制牛的死亡率,并減輕牛腹瀉等臨床癥狀,這是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向。由于牛病毒性腹瀉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因此一旦發現病牛則應當立即隔離,而后會養殖環境進行全面消毒,防止將病原體傳播至其他健康牛只。目前能夠用于緩和牛病毒性腹瀉疫病臨床癥狀、降低病牛死亡率的藥劑有土霉素和磺胺脒等藥劑,同時一些抗病毒、治療消化系統類的中藥也能夠應用到該疾病治療當中,若病牛的癥狀較輕(主要通過腹瀉程度判斷),可以使用磺胺脒配合乳酶生通過口服的方式治療,每天早中晚各用藥一次,連續使用7d 左右病牛腹瀉情況就會好轉,若病牛的腹瀉情況非常嚴重,則需要按照止瀉、補液原則用藥,養殖人員可以通過靜脈注射0.9%氯化鈉或者5%葡萄糖的方式進行補液治療[2]。此外,治療期間的營養供給也非常關鍵,染病期間必須確保飼料中營養物質的豐富性,通過充足的飼料補給可以提升牛的自身免疫能力,這對于病情的快速康復也有很大幫助。牛病毒性腹瀉的治療難度較大,因此在養殖過程中需要以防控為主,規范牛養殖方式,制定科學的日常管理制度,進而控制牛病毒性腹瀉的發病概率,日常養殖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做好養殖環境管理是養殖場防控疫病的關鍵措施,首先,在養殖過程中牛只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污水糞便,而這些排泄物中存在大量的病原體,所以養殖人員需要每天清理牛舍內的糞便、尿液以及養殖垃圾等,通過為牛只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能夠有效降低疫病發生概率。其次,在環境管理過程中還需要做好糞便處理工作,一些養殖人員會將糞便堆積在牛舍周邊,在這種情況下糞便中的病原體仍然會對牛的健康造成影響,因此需要對排泄物進行科學處理,如沼氣或者高溫堆肥等;再次,需要確保牛舍的通風性和采光性,牛舍需要定期通風以排出牛舍內的病原體和有害氣體,同時還需要控制養殖密度,防止由于飼養密度過大而導致的集中暴發現象;最后,做好日常消毒工作,養殖人員需要對食槽、水槽等養殖設施定期消毒,常見的消毒藥劑為1%的漂白粉[3]。
養殖人員需要以牛各生長階段的飼料要求搭配使用飼料,并保證飼料中營養物質的充足性,飼料中豐富的營養物質不僅能夠促進牛的生長,而且還能夠提高牛的自身免疫能力。在疫病高發季節還可以在飼料中加入維生素、礦物質等提升牛的抗病能力。
接種免疫是防控牛病毒性腹瀉最為有效的方式,目前市場中預防牛病毒性腹瀉疾病的疫苗主要有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滅活疫苗和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傳染性鼻氣管炎二聯滅活疫苗兩種,當犢牛達到2 月齡以后就需要考慮接種免疫,在疫病頻發的養殖地區需要每年接種一次疫苗,但是孕期母牛要謹慎接種,并防止母牛流產。
盲目引進外地牛只是導致病毒性腹瀉的首要原因,因此在日常養殖過程中需要做到自繁自養、全進全出,此外,在購買凍精時也需要做好病原體檢測,若必須引進牛只,在引進后需要全面消毒,且至少需要單獨隔離14d 左右才能夠混合飼養。
綜上所述,牛病毒性腹瀉對于養殖產業的危害較大,若缺乏對于該病的防控措施,不僅會對牛群的正常生長造成限制,而且還會導致牛只死亡。同時由于牛病毒性腹瀉疾病的治療難度較大,因此養殖人員需要重視日常管理工作,在日常防控過程中需要為牛提供一個健康、無病原體的生長環境,一旦出現染病牛后需要立即隔離治療或者作無害化處理,并做好環境的處置工作。在養殖過程中注意切斷病原體的傳播途徑,及時清理牛舍內的污水糞便,對牛舍進行定期消毒和通風,這些措施均有利于牛病毒性腹瀉疫病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