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杰
(煙臺市蓬萊區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山東煙臺 265600)
乳房炎是威脅奶牛生產性能的重要疾病之一,多發于高產奶牛和有基礎疾病的奶牛,飼養管理不善和消毒不嚴格的牛場發病率較高,大多數病牛由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發,是阻礙奶牛養殖業發展的最重要疾病[1]。為了能幫助大家更加科學地防控該病,本文就此為話題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乳房炎顧名思義是乳房在致病因素影響下,乳腺組織發生炎性改變的一種病癥。根據美國國家乳房炎委員會(NMC)的分類依據,將該病分為非臨床型乳房炎、臨床型乳房炎和慢性乳房炎三種。
非臨床型乳房炎又稱隱性乳房炎,可導致乳汁電導率、體細胞數、酸堿度值等發生改變,同時牛的泌乳量也會降低,是乳房炎中發病最多的一種類型。病牛臨床癥狀不明顯,通過肉眼觀察難以及時識別出病牛,必須通過乳汁檢測才能發現,很容易導致病牛無法得到盡早治療而向嚴重化發展。
臨床型乳房炎為顯性乳房炎,病牛已經表現出了癥狀,且根據癥狀嚴重程度不同分為輕度、重度和急性乳房炎三個等級,眼觀乳區腫脹,觸之有疼痛反應而拒絕檢查,局部發熱,乳腺組織有增生或硬塊。檢查乳汁能發現有絮狀物或凝塊,乳汁變稀,pH 偏堿性,體細胞數和氯化物含量升高。病原轉移至全身時可導致體溫升高,發病率在2%~5%之間。
慢性乳房炎通常由臨床乳房炎未得到及時治療轉化而來,或出現繼發感染后導致疾病長期慢性發作,乳腺表現出漸進性發炎。病牛臨床癥狀較輕,或基本無癥狀,全身情況也無異常,但泌乳量顯著下降。長期慢性乳房炎能導致乳腺組織纖維化,乳質不合格,微生物超標,對犢牛的健康也會造成影響,同時乳腺組織會發生萎縮。
奶牛乳房在解剖結構上存在特殊性,極易受到外界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尤其是高產奶牛,乳房的局部免疫機能極差,炎癥的發生可經歷微生物入侵、乳腺內感染、乳房內發生炎性反應以及病原擴散全身等一系列過程。高產奶牛因乳頭管外口經常滲出奶漬而為環境中微生物的繁殖提供營養條件,加上乳管因泌乳通透性增強,病原菌能沿管路上行感染乳腺。還有一小部分牛是通過血液或皮膚創傷感染的,這種感染順序剛好相反,病原微生物經血液流動到達乳腺后引發炎性反應,稱之為內源性感染。乳腺組織是脆弱又敏感的組織,當乳管的管壁細胞受損,或受到在乳管壁上生長的細菌釋放的毒素刺激時,便引發乳腺產生防御性反應,乳房炎的發展便進入炎癥階段。炎癥初期乳區血流減緩,血液量增多,同時血管通透性增強,乳房局部表現熱脹。隨著炎癥進入中期,炎性滲出液中開始出現凝固性因子,導致進入乳管的乳汁發生凝固,擠出的奶含有塊狀不均勻物。有時血管壁破裂導致血細胞溢出,乳汁中便會出現白細胞,嚴重者還會有紅細胞而導致乳汁染紅。炎癥進入后期時,有一部分牛乳腺中未死亡的管壁細胞開始增殖,管壁變厚。感染損害停止后的24~48 h 內,血管反應開始減退,乳腺逐漸恢復正常。但有一部分牛由于病原菌的大量繁殖使得乳腺細胞遭到器質性破壞,泌乳受到極大影響,乳量下降,甚至含有膿汁,味道改變,引發嚴重食品安全問題。更有甚者還會導致病牛的死亡,這是病原微生物擴散后引發敗血癥或膿毒血癥導致的。
飼養奶牛的目的是獲得更多和質量更優的牛奶,當牛發生乳房炎后,會給生產帶來四個方面的影響。
1)乳房炎多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導致,包括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霉形體、克雷伯氏菌、綠膿桿菌、產氣莢膜梭菌等,其中以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最為常見,能占到臨床病例的90%以上。另外,部分真菌和病毒也能感染。這些病原可經乳腺分泌而進入乳汁中,導致牛奶微生物超標而無法上市。
2)乳房炎發生后炎性代謝產物及病原菌的某些毒素會進入乳汁,導致乳變稀,味道改變,人飲用后還會導致中毒,影響食品安全。嚴重乳房炎病牛擠出來的乳呈塊狀,不均勻,顏色發黃,甚至能直接聞到異常發酵味。
3)乳房炎能導致乳腺機能受毒素影響而下降,相應泌乳量會減少,直接造成經濟損失[2]。另外,乳房炎的治療多采用抗生素進行抗菌用藥,治療期間所分泌的乳汁中會有大量藥殘,不符合食品安全,加上該病的治療周期很長,牛奶長久無法上市最終會產生較大經濟損失。
4)患有嚴重乳房炎的病牛,病原菌會經乳房局部擴散全身,導致體溫上升,采食量下降,牛的營養攝入減少而逐漸衰竭。更有部分病原菌能到達生殖系統,破壞子宮內膜和卵巢,對母牛下次發情、配種、受精、妊娠等均產生影響,部分牛最終會因生產性能不達標而被淘汰。
預防乳房炎需加強場內環境衛生的治理,規范擠奶操作,同時定期評價擠奶機的性能。
1)加強養殖場地的環境衛生治理。母牛所生活的環境衛生務必要合格,潔凈的環境能使病原體數量保持在最低水平,母牛感染率顯著下降。建議牛糞每日一清理,清理的糞便需集中在遠離生產區的地方堆積發酵處理,通過發酵過程中產生的生物熱將病原體殺滅,無法及時清理的可撒一些吸水性強的墊料,如爐灰、沙土、木屑等。地面應做硬化處理,這樣有利于水分快速蒸發,保持干燥,同樣也利于清理糞便。有些母牛產后乳房膨脹嚴重,乳頭很容易接觸地面,這種牛最好單獨飼養,以防乳頭被地面糞便所污染。遇到陰雨天氣時地面微生物數量會增多,建議撒生石灰粉,生石灰主要成分為氧化鈣,能吸收地面水分而使其快速干燥,同時吸水后的氧化鈣轉變為堿性氫氧化鈣,兼具了殺菌效果。人員、車輛通行的走廊可撒漂白粉或噴灑2%氫氧化鈉溶液消毒。
2)擠奶操作應規范。牛場必須制定一套擠奶操作規程,所有員工必須按照流程操作。擠奶前乳房應確保清潔和干燥,如有黏土、灰塵或糞污等黏附則必須擦凈后再用碘酊消毒。乳頭在套上擠奶杯前先用最少量的水沖洗,之后用紙巾擦干清潔。每次擠奶后需要對乳頭浸浴,浸液量不要太多,但要確保能浸沒整個乳頭。高產母牛最好擠奶完畢后在乳頭處涂抹一層涂膜劑,目前市售涂膜劑多以丙烯溶液為主成分,浸漬乳頭后可快速形成一層薄膜,對乳頭管口有封閉作用,不但能防止病原入侵,還能固定和殺滅已經附著在乳頭四周的病原。試驗結果表明,使用涂膜劑后大腸桿菌性乳房炎發病率可下降76%,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率能下降28%,是高產奶牛防控本病的有效手段。另外,擠奶過程中所有接觸乳房的器械、用具、手臂等務必嚴格消毒。
3)定期評價擠奶機的性能。據臨床統計,雖然擠奶機對乳房炎的影響大約只占總病例的5%左右,但使用時仍要保持擠奶機的真空穩定性和正常的脈動頻率,不要因此而損害乳頭管的防護機能。必須保持擠奶杯的清潔,及時更換易損壞的奶杯“襯里”,因為它容易“滑落”而造成污染。新進員工首次使用擠奶機時務必進行正規崗前培訓,培訓結束后還需經熟練的老員工幫帶1~2 周再允許獨立操作,以防對乳房造成傷害。加強對乳質的檢查,發現指標異常時及時排查病牛,并判斷是否與擠奶機有關。
乳房炎的治療過程較為復雜,首先應確定感染的病原菌種類,之后再通過體外藥敏試驗篩選出對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3]。有些牛場未配建實驗室,不具備相關實驗條件,建議直接使用青霉素類、頭孢類抗生素治療,如頭孢噻呋鈉、氨芐西林、阿莫西林、頭孢喹肟等,優先選擇乳房注入劑,未有該劑型者可直接在乳房根部進行多點注射。需要提醒的是,化學抗生素治療會帶來藥殘問題,治療期間的牛奶不可上市銷售。某些中藥對本病也有一定療效,使用相對更安全,如板青顆粒、清瘟敗毒散、雙黃連注射液等,不但副作用小,同時也可避免藥殘問題。
乳房炎病目前是危害奶牛養殖的首要疾病,日常應以預防為主。發現病牛時治療要盡早,用藥越早對泌乳性能的影響就越小。隱性乳房炎需要乳質檢查才能發現,且臨床發病率高,規模化牛場建議配建實驗室進行定期監測。顯性乳房炎癥狀較明顯,無需通過乳汁化驗就能鑒別,必須在發現病牛的第一時間給藥,從而將疾病消滅在萌芽階段。處在排毒期的病牛最好單獨隔離,以防病原體擴散而對其他牛造成感染。長期帶菌的奶牛建議直接淘汰,因這些病牛不僅產奶量低,還會不斷排出病原微生物,是重要的感染源。健康牛推薦封閉飼養,避免因牛的引進或出入帶來新的病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