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
(青銅峽市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寧夏吳忠 751600)
寧夏黃河沿岸地區是國內公認的“黃金奶源帶”,在奶產業發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條件,較完善的產業政策,設施設備呈現出高端化和體系化,有“乳企的福地、奶牛的天堂”的稱號。近幾年隨著黃河沿岸地區畜牧業蓬勃發展,寧夏積極進行奶產業的發展與推廣,希望能夠實現全產業鏈競爭力的有效提升,目前寧夏已是國內牛奶主產區之一,牛奶產業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廣與落實奠定良好基礎。但由于寧夏境內規模養殖場發展過快、對規模化養殖知識掌握有限、缺乏規模化養殖區及散養區防疫經驗、牛只買賣調運不規范、隔離措施不完善、檢疫監管不到位、圈舍布局和流程不盡合理、生產中重硬件輕軟件,規章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守,時緊時松,無問題時悠然自得,有問題時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一旦感染快速傳播,甚至出現大量死亡現象,對養殖業的發展產生嚴重影響。若該病在寧夏境內大面積傳播,可能會對奶牛和肉牛產業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也會阻礙寧夏農業經濟發展,甚至會對鄉村全面振興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本文從寧夏牛結節性皮膚病的發病情況、發病因素、臨床特征、流行特點、病理變化、診斷方法及綜合防治技術著手,為何如做好該病的防治提出建議,供廣大養殖業主和基層防疫人員參考。
對牛結節性皮膚病的病原進行分析,主要包括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牛結節性皮膚病V)、綿羊痘病毒(sheep pox virus,SPV)以及山羊痘病毒(goat pox virus,GPV),均為痘病毒科(poxviridae)。對其進行臨床電鏡觀察發現上述病毒的病毒粒子一般為短管狀或者磚塊狀,體積相對較小,屬于雙鏈DNA 病毒,并且只存在一個血清型,當前研究發現SPV 和GPV 之間具有交叉免疫保護作用[1]。
該病于1929 年在贊比亞被發現。據統計,在2017—2021 年間,全世界共有57 個國家均表示發生牛結核性皮膚病疫情,13 個國家為首次發生,其中有11 個國家為亞洲國家,2 個為非洲國家。根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以及希臘在2015 年先后報道該病的發生,目前認為其在非洲,中亞,中東以及東歐等地區分布十分廣泛[2]。我國第1 次確診牛結核性皮膚病是在2019 年8月12 日發生在新疆伊犁。寧夏在2020 年10 月發生過輸入性的牛結節性皮膚病疫情。
牛結節性皮膚病在流行地區間隔幾年才會暴發流行。疫情發生有一定的季節性,但也可能隨時發生。新生(即不免疫)動物數量持續增加、活躍的吸血媒介數量充足以及不受控制的動物移動,通常是導致大規模牛結節性皮膚病暴發的驅動因素。牛結節性皮膚病發病率在5%~45%范圍內,死亡率最高可達10%。該病只感染牛,主要通過蚊、蠅、蠓、蜱等蟲媒傳播。牛一旦感染該病可能引起流產,導致發情期推遲等,上述作用會使得肉牛的產能降低,同時不利于泌乳牛的產乳過程,進而導致脾臟損壞以及乳房炎等,基于牛結節性皮膚病的傳染性危害性以及致病性等典型特點,當前我國農業農村部將其劃分到二類動物疫病范疇并進行有關管理。
對調出地區沒有進行考察了解,不知道調出地的疫情發生情況,臨時決定或跟風操作購買,運前不免疫,不設觀察期,到場就看牛,看好就裝車,多場多戶牛混群混裝,車輛積糞多不清除,不消毒,粗暴驅趕,野蠻裝卸,沒有應急管理措施,牛群抵抗力下降。
購牛不告知當地檢疫部門,不進行實驗室檢驗,甚至不進行產地檢疫,圖省事,求速度,異地出證,逃避檢驗,繞卡通行。甚至個別養殖戶圖便宜,購買發病地區或養殖場的病牛,倒賣發病潛伏期的牛。發病不報告,私自處置病、死牛。
一些養殖場訂立了規章制度,只是掛在了墻上,沒有嚴格落實遵照執行,拉運病淘牛、死淘牛、出欄牛車輛,拉運飼草料車輛,清糞車輛,參觀車輛人員隨意進出,養殖場內既養牛又養羊,衛生不潔,污水坑時常可見,蚊蠅亂飛,貓狗亂竄,消毒滅蠅沒有制度化,對違規行為習以為常,視而不見。
寧夏牛奶、肉牛養殖量逐年增大,導致了養殖經驗和管理模式跟不上,缺乏科學合理的飼養、科學合理的分群、科學合理的繁育,同時也為病毒提供了滋生的條件。
該病試驗感染動物的潛伏期4~7 d,自然情況下感染的潛伏期最長可達5 周,試驗感染期為4~12 d,一般為7 d。發病牛體溫升高,最高可達41 ℃以上并持續一周。最初期的癥狀表現為食欲減退、精神沉郁、眼鼻分泌物增加,一些牛表現為咀嚼吞咽困難,甚至食欲廢絕,身體快速消瘦。發熱2 d 后皮膚會逐漸出現大小不等突出于皮膚的結節,小的如黃豆大,大的如核桃大,有的單個,有的連片,病牛以頭部、頸部、胸部、外陰部以及乳房等處較多,隨著病情的加重,病牛結節處可能破皮潰瘍反復結痂。通常情況下病牛相較于健康牛而言體表淋巴結明顯腫大,特別是位于耳下、腹股溝外、肩前以及股下的淋巴結腫大最為顯著。此外病牛呼吸道以及消化道內表面均會出現結節狀病變,出現心肌充血出血,心臟腫大等癥狀,而且對病毒腎臟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其表面會有明顯出血點,膽囊以及脾臟相較于健康狀態明顯膨大,并且存在出血點。
根據臨床特征及特征性病變可作出初步診斷,牛結節性皮膚病雖然表現出顯著疾病特征,但是依舊需要和嗜皮菌病、牛偽結核性皮膚病、牛皰疹性乳頭炎、牛皮蠅感染病、皮膚結核以及牛丘疹性口炎等疾病進行區分,實驗室檢測方法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準確度,一般會采用瓊脂擴散實驗,病毒分離鑒定,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以及酶聯免疫吸附實驗等對其進行檢測[3]。
對結節性皮膚病的大范圍暴發進行分析,養殖戶對于該病的認識不足是其主要原因,由于養殖戶沒有建立起對該病的正確認識,因此錯誤地將此病按照普通病飼養照顧,很容易引發大范圍的疫情,尤其是初次發病地區。因此各級畜牧獸醫部門和動物疫病防控機構,應加大宣傳力度,增加養殖戶牛性皮膚病防控知識的普及率,多舉辦該病線上線下培訓班使養殖戶加強專業技術素養、提高對牛結節皮膚病識別能力并掌握該病防控意識。
無論是在規模養殖場還是散養戶,在牛群飼養過程中,針對其產生的排泄物均應及時處理,以保證飼養環境清潔。此外無論是外來人員還是車輛在正式進入養殖區域前均需進行全方位的消毒處理,以保證養殖區域安全,在牛群飼養過程中,應當確保其營養攝入充足且均衡,以增強牛群抵抗能力。盡可能降低從國外引種調運的次數,如果的確有該方面需求,則應嚴格基于儲蓄調運相關規定展開有關工作,并且在引種過程中應當嚴格落實疾病以及疫病檢驗,避免病牛引入。采用全方位的消毒技術對跨境調運車輛進行處理,并且嚴格落實飼養觀察以及落地觀察工作,通常引種調運牛只需獨立隔離飼養30 d 后確定健康且沒有傳染源才可將其放入牛群中進行統一飼養。應及時學習先進的飼養經驗,多參加培訓班,提高養殖技術,保障牛群平穩健康。
常年定期進行蚊蟲等叮咬昆蟲和幼蟲的清殺工作,填埋清理污水坑,清除其滋生環境。在最容易繁殖蚊蟲和蠅類的糞堆、田間和飼草等處實施生物控制措施,以便控制昆蟲媒介傳播疫病的途徑,杜絕牛羊同場飼養,同時也要注意養殖場周圍的野生反芻動物的出現,一旦發現有野生反芻動物的出現就要采取必要隔離保護和處置措施,達到全面阻斷疫病傳播。
預防接種是防范各類疫病的最佳手段,寧夏在6 月份蚊、蠅、蠓、虻、蟬等叮咬昆蟲大量滋生,應在4 月中上旬完成疫苗注射,疫苗接種完成后牛體內會產生對應抗體,此時能夠極大提高機體免疫力,有效防范對應病毒的侵襲與干擾,目前在牛結節性皮膚病的預防疫苗中比較常用的是山羊痘疫苗,尾根皮內注射0.5 mL(5 頭份),切記勿跑冒滴漏,牛在接種完疫苗之后28 d 可以產生保護性效力。因此,養殖場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好全面的預防接種規劃,切實落實預防接種工作,尤其是針對地處高風險區域的牛場,需要踏踏實實地做好預防接種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牛群產生整體免疫力,能抵抗病毒的襲擊。
動物防疫部門及規模養殖場應制定相應的應急方案,并且定期進行應急演練工作,以加強應急儲備力度改善自身應急反應能力,一旦發現病牛能夠做到及時快速有效處理,基于國內外以及寧夏地區的疫情發展變化情況,儲備適量免疫疫苗。若發現牛群中有牛感染牛結節性皮膚病后,應當迅速對其病情進行診斷,并基于相關防治規范要求,對疫點、疫區以及受威脅區域進行確定,同時采用全面撲殺以及無害化處理的方式處理病牛,對涉及疫區的區域進行多元化消殺處理,同時針對病牛同群飼養的其他健康牛也應當加以監督管理,對其行動進行一定約束,以避免健康牛身上攜帶有相關病毒使得該病進一步傳染擴大,對處于疫區的活牛不得進行調運工作,此外針對在受威脅區飼養的牛群,需對其進行全方位的疫檢工作,進行緊急免疫接種,形成免疫帶,對疫情風險情況進行全面評估,避免其后果進一步加劇[4]。
增強邊境防控力度,針對寧夏周邊區域的進口動物運輸工具,如飛機以及貨車等進行嚴格管理控制,切實落實消毒檢疫防疫巡查以及督查工作,從而避免各個環節的病牛輸入或者病毒傳播。
該病的發病概率通常在35%左右,基于有關臨床研究成果,可以推測該病死亡率大概處于1%~10%范圍內,特別在新生犢牛中極易感染痘病毒引發牛結節性皮膚,具有較高發病率,因此在日常的管理以及疾病防控工作中應當進行嚴格管控,從而做到早發現,早應對,早干預,早治療,從該疾病傳播的各個環節避免其大范圍傳染,盡可能避免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對患病牛進行治療是應當根據其詳細的病癥表現以及身體情況確定適宜的用藥方案,若其身體表面存在結節或者結痂處,則需采用消毒防腐藥劑對其進行處理,如通過給予結痂或者結節部位碘甘油以加速結痂,如果發現病牛體表溫度明顯偏高,而且其存在較大痛感,則應當注射氟尼辛葡甲胺,以緩解病牛疼痛降低其體表溫度,使其盡可能恢復到正常水平,如果病牛出現典型眼部癥狀,則可通過環丙沙星溶液對其眼部進行清潔處理[5]。治療過程中杜絕共用針頭的行為。對和病毒處于同一族群,但是未表現出典型疾病癥狀的健康牛只通常按照緊急免疫流程進行免疫加強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