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雪飛
(本溪縣農業綜合發展服務中心草河口動監所 遼寧本溪 117100)
疫病是威脅養豬生產的重要風險之一,其傳播多需要媒介參與,而人就是最常見的傳播媒介。一方面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與塵埃粒子結合,當這些含病原的塵埃黏附在衣物、鞋底、帽子等穿戴上后,可通過人員流動帶到其他豬舍或豬場。另一方面,人在行走時會造成空氣的流動,使得很多以氣溶膠為媒介的病原加速擴散。為了能幫助廣大養豬朋友更加深入地了解人員流動對疫病擴散的影響,本文就此為話題和大家進行一下分析。
對于規模化豬場而言,人員的管控無疑是至關重要的,規模化場不比小型家庭農場和散養戶,其有著明確的崗位分工,而每個崗位都要有配套人員,所有的制度也都需要由人來執行,如果人員管理不善,或者防疫制度得不到執行,很容易出現不可控的疫情。實際生產中常見的人流、物流、動物流、水流和車流的管控過程中,以人流最難控制,其接觸的范圍也是最廣的[1]。
對于規模化豬場,人員間的交集和人豬間的接觸是在所難免的,比如下班后的宿舍、食堂、運動場、淋浴房等場所是人員相互之間接觸頻率最高的,很容易導致病原的擴散。而上班期間有些崗位人員因工作要求,需要對整個場進行巡視,如獸醫人員的配種、查情、醫治病豬等行為需要進出不同的豬舍,雖然每次更換棟舍時都進行了必要的消毒,但仍不能保證做到絕對安全。遇到特殊情況時,生產人員也要參與豬場的污水清理和病死豬處理等高風險的環節,這些都是不符合生物安全管理規范的行為。
對于規模較小的散養戶或家庭農場,通常沒有嚴格的定崗制度,采購、運輸、配料、飼養、免疫、防疫、治病、銷售等工作都是由一個人或幾個家庭成員一起完成,導致單人的活動范圍非常廣,場內日常活動遍布全場。這種情況下,即使場主嚴格按照規定進行必要的消毒,但時間長了也難免會出現漏洞,因很多病原久之就會發生耐藥,如果消毒劑的種類不進行定期更換,這些病原就能被選擇下來,并通過場主的活動擴散,進而為疫病的流行埋下隱患。拿目前最為流行的非洲豬瘟為例,該病毒可以在環境中存活較長時間,能通過場主的衣物、頭發、耳廓、鞋底、手腕及使用的工具擴散,導致整場感染率接近100%,由此可見人員的活動對于疫病的防控影響還是非常大的。
加強人員流動管理需要強化內部人員的生物安全意識,對外來人員進行重點防范,流程管理制度應合理化,把控好人員進入的關鍵口,對生產區人員進行重點管控。
生物安全意識對于入職多年的老員工或者經歷過疫病流行的員工來講一般都能正確認識,但新進員工大部分安全意識都較弱。規模化豬場每年招收的新員工或學校實習人員,都要進行生物安全知識培訓,必要時采取考試方式定崗。有些豬場要求員工正式入職前必須在豬場外圍的隔離點實習2~3 個月,通過學習和實操來掌握豬場的生物安全制度,考核通過后再允許進入生產區,這就是一種培養生物安全意識的典型案例。對于老員工,為了防止安全意識松懈,建議每季度強化培訓一次,同時將個人業績和生物安全掛鉤,以此來激勵員工的責任心。獸醫人員通常是豬場管理的重點,生物安全意識高的獸醫無論是巡場、診斷、免疫、解剖、病尸體處理等操作都非常規范,能將疫病撲滅在早期階段,這些人員應作為重點培養對象,既要將經驗傳授新員工,同時也要參與管理工作,不斷提升場內防疫水平。
外來人員多數為和豬場有業務往來的人,如獸藥、飼料、疫苗、養殖用具、養殖設備等廠家的業務人員,還有一部分是其他場來參觀學習的訪客,除此之外,有些規模場每年還要迎接幾次上級領導的檢查等。這些人群中以業務人員和其他場參觀學習的訪客危險性最高,前者是為了完成業務量每天來往于不同的豬場,很容易成為病原傳播者,后者則是同行人員,這部分人群常和豬接觸,也具有高度危險性。外來人員原則上應禁止進入生產區,如果必須進場,可由專門人員陪同在指定區域活動。對于上級領導的參觀和檢查應設置專門的流程,必要時專門建設一個封閉的參觀走廊,也可以乘坐場內專用參觀車,車體進行封閉消毒后,所有人員在車內進行參觀,完畢后車體再次消毒即可。
對于豬場而言,制定過于復雜和繁瑣的流程制度往往效果會適得其反,比如有些豬場規定人員進出生產區需要洗澡6 次以上,同時進入豬舍時除了嚴格的消毒流程外,還要穿戴多層防護服,更換舍內專用鞋,并同時戴上無菌鞋套,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很多員工產生反感情緒,進而進場和進舍次數減少,工作積極性也會下降。好的生物安全制度在制定之后,只有真正得到執行才算是一個科學的制度,而判斷制度是否合理,最可靠的指標就是看生產指標。比如還拿非洲豬瘟為例,新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執行后,在下一級隔離點的病毒檢出率為零就表明制度是合理的,否則所有環境必須進行重新審核,直到數據完全正常才是適合自己場的制度。需要提醒的是,每個場的人員流動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經過長期實踐驗證,廢除不合理的規定,保留合理的部分,從而逐步完善獲得的。新建豬場沒有管理經驗的情況下可以參考先進場的經驗學習,但萬不可盲目照搬。
豬場不同區域間需進行科學的隔離,生產區和其他區域(生活區、行政區、病房區、實驗室、糞污處理場等)必須用實體墻隔離,不同棟舍之間設置隔離帶。豬場大門口最好配置隔離點,包括洗消間、人員隔離房等,人進場后必須嚴格按照洗消流程進行消毒[2]。進場人員所穿衣物、鞋子及隨身物品放在指定物品間保存,且要做好標記,方便出場時帶走。所有人員必須走專門的霧化消毒通道進場,消毒時間不低于1 min。疫病流行期間或者人員來自疫區而危險性較高時最好進行全身淋浴后再進場。如果需要進入生產區,則還要進行二次洗消,在生產區門口配制合格的淋浴房,要求嚴格區分臟區、淋浴區和凈區,人員上下班也必須嚴格遵守單向流動原則。員工每天更換下來的工作服必須當天浸泡消毒、清洗和晾干,有條件的可配置烘干機,烘干衣物的同時也能起到高溫消毒的效果。淋浴間和隔離間需由專人負責,至少保持每周大消殺一次,從而把控好入場關。
前面所有的人員管控措施都是為生產區的安全服務的,最終生產區管理是否規范關系到整個疫病防控的成敗。生產區內所有員工必須嚴格定崗,不同崗位人員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嚴禁參與其他崗位工作。不同棟舍的飼養員禁止相互串門,且通過制度進行相互制約。上下班期間生產區的員工必須走固定路線,人流、物流、飼料流、糞污流必須專流專用,不能隨意共用。在主干道(或通道路口)配置洗手盆和消毒桶,人員經過時必須按照要求腳踏消毒和雙手浸泡消毒各30 s 以上。如果來訪人員必須進入生產區,則由場長或生產主管帶領,穿好防護服,戴好鞋套,之后直接帶到指定地點。需要提醒的是,外訪人員要求當天只在一條生產區活動,且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束訪問。加強生產區的網絡化建設,每條道路、每棟豬舍、每個建筑物周圍以及出入口要安裝攝像頭,一方面通過線上觀察監控能減少人員的工作量,更能幫助減少人員的流行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對場內員工行為進行監控,如若不慎發生疫病流行可通過調取監控來尋找原因,有助于下次防范。生產區的員工出場后禁止到其他同行豬場、生豬交易市場、屠宰場、有機肥生產區、疫病檢測實驗室等危險場所活動。
養豬業是一個風險較高的行業,風險高低和豬場的疫病防控水平有很大關系,尤其是對于規模化豬場,生物安全制度的落實需要員工具有高度的執行力,同時制度的制定也必須合理合規,能為絕大多數員工所理解和接受。實踐證明,人員流動越大的豬場防疫壓力相應也越大,這里的人員流動一方面指內部人員的崗位調動和新老人員更替,另一方面也指外來人員的頻繁來訪。在所有涉及的管理項目中,人的管理是難度最大的,希望廣大豬場管理人員在制定相關制度時,一定結合本場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能運行的管理制度[3],從而將疫病發生率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