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遼陽市農業農村事務服務中心 遼寧遼陽 111000)
霉菌屬于真菌性微生物,自然環境中生存能力強,能產生多種代謝產物,其中有些代謝產物對人和動物有一定致病力,稱其為霉菌毒素。養殖生產中這些毒素主要存在于飼料中,通過采食進入機體,并產生多方面的危害[1],輕者影響生長發育,重者能導致中毒而引發多器官衰竭,最后以死亡而告終。為了能幫助大家更加科學地認識霉菌毒素,本文以羊為例對其進行詳述。
霉菌毒素目前報道的種類不低于300 種,但不是每種毒素對動物機體都會產生毒性,有些是無毒的,有些是弱毒的,但有一部分是高毒的,其中就包括對生長發育危害較大,同時也是臨床常見的黃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毒素、赭曲霉毒素、T2 毒素、嘔吐毒素等。黃曲霉毒素主要危害羊的肝臟、腎臟、脾臟和免疫組織,導致消化功能下降,機體代謝受到影響,免疫力下降。玉米赤霉烯酮主要危害生殖系統,導致生殖系統發育不良,如果為公羊則造成精子數量下降,畸形精子率上升,影響精液質量。如果為母羊則會引發發情無規律,假發情,屢配不孕,已經妊娠的還會導致流產。赭曲霉毒素主要危害肝臟、腎臟及消化系統,造成消化不良,機體解毒功能減弱,腎臟排泄能力下降。T2 毒素、嘔吐毒素則主要作用于細胞分裂旺盛的組織器官,如胸腺、骨髓、肝、脾、淋巴結、生殖腺及胃腸黏膜等,抑制這些器官的細胞蛋白質和DNA 的合成。嘔吐毒素具有很強的細胞毒性和免疫毒性,同時還有“三致”作用,是引發免疫力低下和胃腸黏膜功能受損的重要毒素。
霉菌毒素的危害因種類不同而存在較大差別,但由于生產中當飼料發生霉變時,產生的毒素往往不止一種,大多數情況下,病羊中毒都是多種毒素共同作用導致的。
種羊主要以繁育為主,當飼料霉變嚴重,毒素超出機體分解能力時,公羊會表現精子數減少,活力下降,畸形率上升,有的還會引發長時間的死精、弱精,配種后受孕成功率下降。種母羊霉菌毒素中毒后可表現假發情或發情不規律,假發情由玉米赤霉烯酮的類雌激素樣作用導致,發情的同時不排卵,導致公羊完成交配而無法受精。如果母羊已經妊娠,則早期會導致胚胎的死亡和自溶,中期導致胎羊的流產[2],后期則會出現早產,羔羊體重不達標,體弱多病,多在一個月內死亡,即使未死亡也難以育肥。無論是公羊還是母羊,除了生殖系統外,其他器官也會發生病變,免疫力低下使得機體容易發生繼發感染,消化道受損時飼料的消化和吸收也會受到影響,病羊瘦弱,難以完成妊娠。
羔羊分為哺乳期羔羊和斷奶羔羊,哺乳期羔羊并不是完全依靠母乳提供營養,一般在15~20 d 后其也會自行采食飼料,從而使日糧結構變為母乳為主,飼料為輔。由于羔羊的多系統發育還不健全,即使食入少量霉變飼料,對其健康影響也是非常大的,主要表現在影響免疫系統的發育和淋巴細胞的成熟,導致接種疫苗后抗體產生時間延長,濃度最高峰值也不如健康羊。有些羔羊甚至會出現神經癥狀,長期昏睡或突然興奮,進一步影響吮乳。羊斷奶后便開始進入育羔期,如果飼料中霉菌超標則會引發腸黏膜壞死、脫落,老百姓稱之為霉菌性腸炎。飼料消化和吸收均受到嚴重影響,糞便過料現象明顯,呈黑褐色,有時帶血,生長速度顯著減緩。
霉菌毒素對育肥羊的危害是綜合性的。首先,霉菌毒素被食入后先對食管黏膜、胃黏膜造成破壞,導致蠕動能力減弱,進一步影響反芻行為。其次,經瘤胃到達腸道的毒素會損傷腸黏膜,造成黏膜壞死、潰瘍或脫落,消化酶的分泌量減少,影響飼料的消化和吸收,糞便也會有過料現象,使得料肉比上升。再次,育肥期的羊還未到性成熟,機體基本所有的器官還處于發育期,若毒素吸收入血就會影響這些器官的發育,導致羊生長停滯而轉變為僵羊。最后,長期飼喂霉變飼料的羊育肥期顯著延長,出肉率也不如健康羊只,飼料報酬下降,疾病頻發,死淘率也會高于正常健康羊群[3]。
養羊生產中必須采取綜合性措施來防控霉菌,對飼料及原料采購關進行嚴格把控,飼料入庫后必須科學儲存,必要時在飼料中加入脫霉劑,采取科學方法飼喂,經常有霉菌中毒病例的羊場建議每月在飼料中加入保肝護腎類中藥進行調理。
飼料原料質量是成品料合格的關鍵,如果原料在入庫前就已經發生霉變,則千萬不要采購,比如在玉米收獲的季節,如果遇到長期陰雨連綿的天氣,則很多玉米還未收獲就已經發霉,嚴重影響質量。還有些原料雖然采購時未發生霉變,但水分過高,不利于后期儲存,這種情況要么進行二次烘干處理,要么直接拒收,比如玉米水分超過13%時,后期存放過程中就容易霉變。把控好飼料原料關是降低霉菌危害的重要環節,建議規模化羊場玉米首選質量上乘的東北玉米,餅粕類原料使用品牌廠家的產品,預混料按計劃采購,不要受廠家促銷政策影響而一次性囤貨過多。
無論是成品料還是飼料原料,后期儲存不當也會導致霉變。實踐表明,霉菌最佳的生長溫度在25~30 ℃之間,相對濕度在50%~70%之間,要想阻止霉菌的生長,飼料倉庫必須保持干燥和通風。修建倉庫時選址一定要在相對高燥的地方,料垛不宜過大,最好長、寬、高都不要超過2 m,垛離地面保持10 cm 以上,垛與垛之間間隔80~100 cm。在高溫高濕的夏季或遇到長期陰雨的天氣時,可在地面撒生石灰粉來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飼料儲存過程中應定期檢查,做好出入庫管理,優先使用臨期飼料。
脫霉劑對霉菌毒素有吸附作用,當飼料毒素超標時,進入羊消化道后,脫霉劑通過其強大的吸附功能阻止霉菌毒素吸收入血。由于脫霉劑不被腸道吸收,最終會以糞便形式排出體外,從而減輕對機體的危害。常用的脫霉劑有蒙脫石、酵母細胞壁、麥飯石、硅鋁酸鹽等,添加量一般在0.05%~0.2%之間,建議高溫高濕的夏季添加量要高,低溫低濕的冬季可適當減量。需要提醒的是,臨床上還存在一些解霉劑和抑制霉菌生長的添加劑,比如葡萄糖氧化酶、丙酸鈣、黃曲霉毒素分解酶等,這些成分也能顯著降低霉菌的危害,但由于成本相對較高,建議用于病羊的治療,或者飼料受霉菌污染嚴重時使用。
建議羊場采用定時定量飼喂法,相較于自由采食,定時定量飼喂不容易剩料,霉菌的滋生就更少,而自由采食時槽中長期有料存在,底部料就很容易霉變。有些羊場為了提高飼料的適口性,一般會額外添加一定比例的水,這樣干草類飼料采食會更快,但水的量一定要控制,通常不超過15%。飼養員在上料后應多注意觀察,發現有霉塊料及時清理。青貯飼料出窖前需要仔細觀察,發現有霉菌污染的禁止飼喂。獸醫要多巡場,盡早發現中毒羊,并給予治療。有些羊場在發現玉米等出現霉變后,為了降低損失,通過添加一定量的堿來脫毒,雖然堿性條件下大多數的霉菌毒素會失去毒力,但脫毒過程對工藝要求較高,且堿處理過的原料并不適合酸性的瘤胃液,故飼喂后容易導致菌群失調,不建議自行脫毒處理。
由于霉菌毒素吸收入機體后主要通過肝臟進行分解,最終轉化為無毒物質,故肝臟是受霉菌毒素危害最嚴重的器官之一。另外,大多數種類的毒素及其代謝產物最終是通過腎臟外排的,因此,定期在飼料中加入保肝護腎類的中藥有助于減輕霉菌危害。每噸飼料中可添加梔子、連翹各120 g,黃藥子、白藥子各180 g,花粉、黃芩各150 g,大黃、車前子、茯苓各200 g,茵陳240 g,甘草60 g,郁金100 g,或者取綿茵陳、廣陳皮、炒神曲、車前草各200 g,再加入川郁金150 g,杭白芍、炒白術各120 g,炒柴胡100 g,生甘草50 g,將上述各味藥先混合粉碎,再以逐步稀釋的方法拌入料中即可。一般建議夏季每月使用3~4 次,每次連續使用3 d,冬季用量酌減。
一直以來我國農民都有養羊的傳統,只是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對于很多家庭來講養羊已經不是副業,而是作為主業得到發展。在我國西北牧區,養羊業是很多家庭收入的重要經濟來源,地方政府在扶貧攻堅的過程中,養羊業也是作為重點扶持的項目之一,為眾多貧困戶實現脫貧,但由于專業知識匱乏,因飼料霉變而導致羊中毒的事件持續發生。希望廣大養羊朋友在日常生產中能夠重視霉菌毒素對羊生長發育的影響,盡最大努力將其危害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