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芳
(山東省莒南縣十字路畜牧獸醫站 山東臨沂 276600)
雞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備的食材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雞蛋的需求量呈逐漸增加態勢,直接促進了我國蛋雞產業的發展。在蛋雞生產中,蛋雞是否能迎來產蛋高峰決定著整個產蛋期的產蛋量。走訪調查發現,蛋雞產蛋高峰期持續時間不穩定,產蛋高峰期上不去,甚至無產蛋高峰期的現象是時有發生的,嚴重影響了養殖場戶的產蛋率,導致產蛋總量低,蛋料比不合理,直接制約了蛋雞養殖的經濟效益。目前的研究表明,造成蛋雞無產蛋高峰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雞苗質量、飼料營養、日常管理、疾病因素等幾個方面[1]。隨著蛋雞養殖不斷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提高蛋雞產蛋率、產蛋總量和蛋料比,通過科學飼養技術保證蛋雞的產蛋高峰和產蛋雞期維持較高且穩定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全面準確、因地制宜地分析蛋雞無產蛋高峰期的原因,并采取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法,以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促進養殖場戶的經濟效益是非常有必要的。
雛雞質量的好壞對其成年后的生產性能高低有著直接的影響,有些養殖場戶為節約飼養成本,只考慮價格因素而在不了解雛雞其他情況下進行購買,廉價的雛雞質量較差,個體均勻度參差不齊且有些個體受母源疾病的影響抗病性差,在進入產蛋期后生產性能會發生明顯下降[2]。在規模化養殖中,蛋雞的體重是否標準對其產蛋高峰期的長短有著決定性作用。蛋雞體型瘦小或過于肥胖均會導致蛋雞出現無產蛋高峰期的問題,尤其是8 周齡前的體重尤為重要,如果8 周齡前的體重不達標則會直接影響產蛋高峰期的有無。
市面上銷售的飼料種類齊全但質量也參差不齊,若購買質量差或是劣質的飼料,雞攝入的營養物質不全,或是營養元素比例不均衡,會直接影響蛋雞體內的營養代謝,誘發蛋雞出現無產蛋高峰期或高峰期不穩定而使產蛋率下降。除飼料質量外,飼料營養的科學搭配也直接影響到蛋雞產蛋期和產蛋高峰的關鍵性因素。相關研究表明,蛋雞處在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需求也各不相同,若不按照科學搭配飼料營養,營養供給過高或不足都會給蛋雞造成較大的應激反應或是誘發營養代謝性疾病。如果飼喂的飼料中營養成分過高,蛋雞采食后會造成體內脂肪堆積,影響卵泡發育和誘發脂肪肝,高蛋白還會影響腎臟代謝;若飼料中的能量、蛋白質物質配比失調,必需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不足,直接誘發蛋雞發生營養代謝性疾病,直接延遲了蛋雞的產蛋高峰,降低產蛋量。
1)飼養密度過大。如果在雛雞期間的飼養密度過大,就會導致蛋雞在生長發育期間出現生長速度參差不齊,個體體重差異較大,影響了雞群的整齊度,從而影響產蛋高峰期的到來。另外,飼養密度過大導致每只雞的活動空間較小,籠養雞空氣流通質量差,導致雞群的抗病性減弱,也會使蛋雞達不到高峰期。
2)雞舍環境衛生條件差。雞舍內通風條件差,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含量高以及溫濕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蛋雞生長發育以及產蛋期和產蛋高峰時長。通風不良,蛋雞所排糞便中的有害氣體造成蓄積不能及時的排出舍內,當雞舍內氧氣含量低于16%時,會影響雞發生呼吸系統疾病,從而使蛋雞無產蛋高峰期。雞舍內光照管理不科學,若是存在光照時間過長或過短,光照較強或較弱,會嚴重引起雞的生殖系統發生紊亂,會使雞發生脫肛、產血蛋等問題,勢必會影響產蛋高峰期的到來以及產蛋量的下降。
3)未建立生物安全防護體系。消毒是蛋雞養殖中最為重要的生產環節之一,養殖場消毒工作做不到位,就會為各類細菌、病毒、寄生蟲的滋生提供便利條件。定期、有效的消毒是建立生物安全體系的重要舉措。雞舍不按時消毒,或是長期使用某一種消毒藥物,就會存在消毒不徹底,不能將病原菌完全殺死,為病原入侵蛋雞體內提供了可乘之機,導致蛋雞抗病免疫性能下降,容易誘發各類疾病,勢必導致蛋雞無產蛋高峰期。
隨著蛋雞飼養規模不斷壯大,蛋雞的存欄數量也越來越多,蛋雞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逐漸上升。蛋雞12~18 周齡時正是生殖系統快速發育期,若這段時間發生了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雞痘等疾病時,會嚴重導致雞肝臟和生殖系統嚴重受損,造成雞群產蛋高峰推遲或高峰較短。蛋雞在開產后若是感染了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葡萄球菌等,降低雞群生殖系統功能,導致蛋雞產蛋無高峰或高峰持續時間短。絳蟲、球蟲等寄生蟲感染蛋雞后,會直接或間接造成雞群營養不良、體重下降,導致產蛋雞無產蛋高峰。
目前,養殖生產中用藥分為治療和預防用藥,只有科學合理用藥才能達到預防和治療效果。走訪調研發現,大多數養殖場戶在藥物種類選擇、藥量確定、使用方法等方面普遍存在用藥不科學等問題,尤其是抗生素的不規范使用導致多種病原和寄生蟲產生嚴重的耐藥性,磺胺類、呋喃類等藥物的則不但會使雞群的產蛋率下降,還會引起蛋雞中毒,嚴重影響蛋雞的生產性能。
重視雛雞的選育和選擇是保證日后蛋雞能否正常發育的關鍵因素。首先,雛雞苗要從正規的種雞場購買,若要引進外國品種必須索要留種證明,并充分了解該場的情況,以確保雛雞品質。接著,選擇蛋雞品種時,一定要根據當地環境、氣候等自然資源條件以及人們的飲食習慣和養殖場的生產方向,并做好相關市場調研,選擇適應能力強、抗病性強、產蛋多、料蛋比適宜的品種。最后,要選擇優質個體,所選雞苗體重整齊度較為一致,外貌體型要符合該品種特征,按時接種疫苗且無發病。
采用全價飼料的養殖場戶,要選購品質好、營養全面且搭配科學的全價飼料;自制蛋雞飼料的場戶必須嚴格按照蛋雞所處的不同生長階段進行科學配比,尤其是能量、維生素、蛋白質、礦物質等原料要選擇上乘品質;并且抓好飼料原材料的運輸、儲存保管及生產操作環節的各項工作[3]。技術人員要定期或適時監測所使用的飼料品質,根據監測結果及時對做出相應調整。另外,對產蛋雞要實行限制飼養,控制體重、提高飼料轉化率,以節省飼料、降低養殖成本。或是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益生菌、酶制劑、益生元等,有利于改善蛋雞腸道有益菌數量,增加機體免疫力。
一是蛋雞對飼養環境要求高,在飼養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溫濕度和通風的環境有較大變化,這些均會引起雞群發生應激反應,對雞群的生產性能造成不可逆影響。二是為雞群提供一個清潔舒適的飼養環境,制定相關消毒制度,加強對圈舍的清潔和消毒,消毒藥物要輪換使用并保證有效濃度,減少人員、車輛流動,以降低雞群患病風險。其次,加強圈舍溫濕度和通風管理,有效降低雞群產生環境應激風險,防止雞群由于溫濕度高造成脫水現象,影響雞群的生長發育,或者由于通風不良導致雞群發生應激現象,進而造成蛋雞雞群無產蛋高峰等疾病產生。另外,保持充足的光照,可有效提高雛雞的骨骼發育和雞群的影響吸收,有助于蛋雞的生長發育。三是做好蛋雞的光照管理,保證蛋雞在產蛋期全天保持16~17 h 的光照,且不可隨意改變光照時間和光照強度,開關燈的時間也要有規律,盡量避免出現停電的現象發生。
一是要定期做好雞群疫病的監測工作,了解五年以內該地區或養殖場戶內所發生疾病的流行病學、致病特點、發病規律、病理變化以及治療措施。二是對病雞開展科學診斷,及時做好病死雞的處理工作。當發現病雞后要立即做單獨飼養的隔離處理,若不具有治療價值的病雞要及時淘汰。
在蛋雞飼養過程中采取用藥時,對于某些細菌性疾病,一定要進行藥敏試驗,選擇綠色、低殘、高效的藥物開展治療,嚴格按照休藥期,避免抗生素濫用問題。在使用藥物開展治療時,養殖場戶必須嚴格按照藥物說明中規定的劑量和給藥途徑進行治療,不可隨意增加劑量或給藥次數,這樣不僅不利于疾病的好轉,還會引發一系列的毒副作用,誘發其他疾病的發生。在治療雞病時,可采用中獸醫辨證論治,采用中獸藥方式進行給藥治療,或是中西醫藥結合的方式更能縮短治療周期,有利于機體的恢復。
在蛋雞的飼養過程中,若要保證蛋雞有正常的產蛋周期和出現產蛋高峰期,就要保證有清潔舒適的飼養環境、合適的溫濕度、良好的通風、合理的光照以及科學的免疫程序,只有這些生產環節,才能從根本上防止蛋雞產蛋率下降和無產蛋高峰期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