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營
(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日照街道辦事處 山東日照 276800)
雞場生物安全對于養殖場來講是指預防場內外病原微生物威脅雞場運營的安全。養殖業是眾所周知的高風險行業,風險除了受終端市場的雞蛋、雞肉等價格波動影響外,還包括雞群受到的疾病威脅,尤其是傳播快、致死率高的烈性傳染病。只有加強生物安全管理才能更好地防控,從而將養殖風險降至最低。本文就規模化雞場的生物安全管理為話題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家禽養殖是我國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市場提供了雞蛋、雞肉等動物蛋白消費品,滿足了市場消費需求。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不斷提升,雞蛋、雞肉及其制品的消費會一直處于增長趨勢,間接促進了家禽業向集約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但養殖規模越大,受疫病威脅的危險性就越高,使得養殖過程充滿了很多不確定性。比如我國每年都有因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而導致全場雞被撲殺銷毀的案例,這些病原多是異地傳入的,有的甚至是經候鳥的遷徙作用感染的[1],春季和秋季是高發期,對于養殖場來講,每年的流行季節到來前加強生物安全防控非常有必要。還有一些疾病通過雞之間的相互接觸傳播,當雞飼養量過大,養殖過于集中時,動物間相互接觸的頻率就增高,一旦雞群中出現傳染源,傳播速度要遠快于非規模化飼養的養殖場,這也是筆者建議越是集約化飼養就越需要提高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的原因。當下我國家禽養殖水平雖然和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但整體規模化程度已經位居世界前列,蛋雞養殖單棟舍存欄5 萬~10 萬只已經是很多養殖公司的標配,白羽肉雞養殖單棟存欄也能達到3 萬~5 萬只,黃羽肉雞單場存欄很多也能突破1 萬只,只有采取科學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才能確保養殖更平穩。
做好生物安全管理對于每個養殖場來講都是重中之重的工作,管理人員應做好引種關的把控,嚴格管控外來車輛和人員,做好雞舍的安全防護,科學進行場內外消毒,做好雞群的基礎免疫工作。
引種對于養殖場的運營至關重要,很多疾病的發生并不是生物安全措施未做到位,而是病原體經種攜帶入場導致的。當下我國的肉雞飼養模式有兩種,一種是養殖公司自繁自養,另一種是養殖龍頭的“公司+農戶”模式,這兩種模式在種源上基本由企業的技術人員進行把控,相對來講疫病發生率較低。但蛋雞飼養模式就相對較雜,大部分養殖場沒有固定種源,雞苗來源不穩定,地區不統一,為疾病風險埋下隱患。比如拿雛雞來講,最需要把控的種源病為馬立克病、淋巴白血病、網狀內皮組織增殖癥,這些病無有效的治療手段,且通常在臨近性成熟前發病,死亡率高,對產蛋率影響很大,是很多蛋雞場倒閉的主要原因。還有些蛋雞場不是從雛雞開始飼養的,而是直接購買青年雞,青年雞雖然大多數疫苗已經接種,且經過了雛雞淘汰階段,相對來講病原攜帶率更低,但要防范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攜帶,很多購置青年雞的場在雞群進入產蛋期后無法達到產蛋高峰就與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有關。建議蛋雞場在引種時選擇有基本售后服務保障的國內頭部企業的雞苗。
場外病原除了由動物本身攜帶入場外,外來車輛和人員也是重要的傳播源,必須進行嚴格管控。外來車輛入場時需將輪胎全部沒入消毒池,池液面高于輪胎厚度,車體采用噴淋式消殺,確保進場后車體表面無病原攜帶。人員需要通過專門的消毒走廊進行霧化消毒,時間不低于60 s,消毒后還要更換場內專用衣物和膠鞋,佩戴口罩和手套后再進入。人員方面需要重點提防同行養殖場人員、禽病獸醫、活禽交易市場人員、屠宰場人員、雞蛋運輸和銷售人員、獸藥及養殖器械的業務人員等,這些人由于經常接觸家禽,是病原體的重要傳播媒介。場地面積足夠的情況下,建議在場門口建設一個安全小區,并在小區內設置停車場和接待室,同時保持與養殖區完全隔離,用于停放外來車輛和接待場外人員。遇到特殊情況需要進場時,建議先在安全小區隔離3 d 以上,之后更換專用衣物和鞋帽進場。比如很多大型雞場每年招收的實習生和新進員工,入場前都需要隔離3~7 d,期間每天洗澡和消毒,隔離期結束后可入場開展工作。在我國,有些安全小區是單獨建的,有些則是和行政區、生活區混合的,但目的都是為了起到必要的隔離作用。
雞舍是一個封閉的環境,但并不是完全封閉,必要時還需要開窗通風換氣,以防有害氣體超標,在夏季還能起到降溫作用。為了阻止舍外野鳥飛入,門窗要加裝窗紗,定期還要對破口的窗戶進行檢查和修補,另外,在春季、秋季候鳥遷徙的季節,最好采用集中采食的飼喂方法,不要進行自由采食,防止料槽中的殘料吸引野鳥停留。夏季雞舍常采用濕簾通風的方式降溫,但該方法會造成舍內濕度的增加,為了達到降溫同時不增加濕度的目的,建議在雞舍地面撒生石灰粉。生石灰主要成分為氧化鈣,撒在環境中后可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轉變為堿性氫氧化鈣,堿性氫氧化鈣具有較好的殺菌作用,因此,該法降低濕度的同時還對雞舍進行了消毒,可謂一舉兩得。同時生石灰價格低廉,來源廣泛,對養殖成本影響很小,是夏季舍內地面消毒的最佳選擇。冬季雞舍為了保溫不建議長時間開窗,可采用斷續通風法,每隔4~6 h 通風一次,每次通風20~30 min,防止舍內有害氣體超標。另外,冬季開窗時應防止留鳥進入雞舍,如麻雀、烏鴉、鴿子等,野鳥是多種病原的重要傳播源。有些條件致病源容易受環境中有害氣體的影響而發作,比如支原體、巴氏桿菌等呼吸道病原,可使用一些酸化劑對糞槽進行噴灑,用以中和氨氣等堿性氣體,也可噴灑益生菌液,對糞便中的有害菌形成抑制,減少有害氣體的產生。
場內環境主要為雞舍外和圍墻合圍的區域,而場外環境主要為場周邊的道路。場內消毒時應將人員和車輛經常流動的道路作為重點,尤其是拉糞車經常出入的道路,可以用1%氫氧化鈉溶液噴灑,氫氧化鈉具有強堿性,對絕大部分的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衣原體及部分蟲卵都可殺滅,同時成本較低。相關人員在操作過程中應做好自我防護,防止噴出的氫氧化鈉霧滴進入眼睛、鼻腔和口腔中而產生刺激。場內消毒建議每周進行1 次即可,如果有疫病流行,則應增加到每周2~3 次的頻率。需要提醒的是,碰到雨季時地面噴灑的氫氧化鈉容易被沖刷而減效,雨停后需要重新消毒,使整個場內環境持續保持安全狀態。有些雞場內有污水溝、死水坑,建議進行填埋,或者定期在水中撒漂白粉,防止其成為蚊蟲滋生的場所,過多的蚊蟲會成為多種疾病的傳播媒介。場外消毒時重點對場門口道路撒生石灰粉或漂白粉,糞污處理區在場外的也需要對區域四周進行消毒,以防糞便中的病原菌、蟲卵等擴散。還有些場使用碘制劑、過氧乙酸、甲酚皂、次氯酸鈉以及過硫酸氫鉀等也能達到廣譜消毒的效果,但消毒成本相對更高[2]。
免疫是通過接種疫苗使機體產生抗體,從而起到預防病原感染的作用,是保護易感雞群的最重要手段。雞的現有常見疾病中以病毒和細菌類病原感染為主,這兩種病原能占到臨床疾病的90%以上,病毒類諸如馬立克病、新城疫、禽流感、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傳染性法氏囊病、腺病毒感染等居多,細菌類則以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魏氏梭菌、巴氏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感染最為常見。除此之外還包括支原體、衣原體、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這些微生物中只有常見的疾病可劃歸到基礎免疫的范疇,如馬立克病、新城疫、禽流感、支氣管炎、喉氣管炎、支原體、腺病毒、巴氏桿菌和大腸桿菌感染等。有些地方流行病也可穿插入免疫程序中科學免疫,如傳染性鼻炎、腦脊髓炎、雞痘等。白羽肉雞和肉雜雞由于飼養周期短,通常需要接種的疫苗不多,但對于蛋雞來講,性成熟前必須把能威脅到生產性能的常見疾病進行免疫。
生物安全建設對于規模化雞場的平穩運營至關重要,需要每個養殖場的每一名崗位員工共同參與,哪怕有一個崗位未盡責就可能使整個安全防疫體系出現漏洞,進而增加疫病暴發的風險。目前為止,雖然大多數疾病都能通過接種疫苗的方式進行預防,但因多方面條件的限制,仍有一部分疾病無商品化疫苗出現,如大部分的寄生蟲病和部分細菌病等。實際生產中我們不可掉以輕心,只有不斷完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才能將傳染性疾病發生率降至最低,才能保證養殖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