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銀川路實驗小學 吳俊麗
線上教學是未來學習的主流趨勢之一,優點在于打破了學習的時間與空間限制,有利于進行個性化的學習指導。在閱讀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認知水平不同,思維發展不同,所以對于閱讀內容的理解也不一樣。線上、線下資源的融合,有助于讓學生從有限的學習時間走向無限的學習空間,不斷提高閱讀的廣度、深度與角度,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不斷提升。
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主張為學生搭建學習平臺,讓學生分別在線上自學、教師講授和課堂內化吸收的環節完成知識的輸入,在課堂翻轉、課堂展示、討論環節完成知識的輸出,從而構建“輸入—輸出”的動態循環流轉過程。概括來說,線上教學并非僅為一種全新的、相對獨立的教學模式,更是對傳統線下教學的補充,拓展了教學途徑,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樣的學習選擇,不僅有助于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以主動的學習態度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中,還通過多元化的感官刺激以及多角度的講解,幫助學生構建立體的知識體系。
線上線下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平臺,雖然能夠為彌補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學資源方面的局限,但也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發揮“線上+線下”兩個平臺的優勢,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自主性引導是關鍵,需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確保線上線下教學的效果,避免線上線下教學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的問題。
線上線下教學的實現需要一定的條件支撐,如果僅單純地將傳統課堂“移植”到線上,并不能發揮線上線下教學的優勢,反而可能加重教育與學習的負擔,導致教學效率降低。
首先,要想實施“線上+線下”教學,需要先對線上學習資源進行整合,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心理對學習進行資源甄選,避免線上線下教學中學生受到錯誤信息的影響,產生錯誤認知,導致思維上的、知識體系上的混亂,尤其是用于線上教學的資源不應超過小學階段的知識體系。其次,線上線下教學的本質上是一種“個性化+普遍性”的混合教育模式,因此在不同模塊中應采取不同的教育理念,需要針對教師進行事先培訓,讓教師能夠厘清線上與線下的差異,能夠理解線上教學屬于個性化教學的內涵。
進行“線上+線下”的融合閱讀教學,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探究閱讀教學中線上、線下教學的差異,基于內容的融合、方法的融合、發展的融合,實現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學生則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閱讀,避免了受時間、地點限制的影響。
線上閱讀還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閱讀服務,提高其閱讀效果。通過線上閱讀,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閱讀材料,提高閱讀量;線上閱讀還可以通過推薦、評論等功能,幫助學生發現更多的好書,提高閱讀興趣。通過線上閱讀,學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進行閱讀,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線上閱讀還可以通過互動、問答等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讀內容,提升閱讀能力。教師也可以高效地進行閱讀管理,實時觀察、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閱讀成果等;線上閱讀還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和報告等功能,為教師提供參考依據,幫助教師更好地管理學生。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過于注重知識的灌輸,注重學生對課本內容的掌握,缺乏對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在一些學校和家長的要求下,語文教學側重于做題,注重解題技巧和答題技巧的訓練,忽視了對學生語文能力、素養和興趣的培養。
小學階段的學生剛剛離開幼兒園,度過幼小銜接時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壓力較重,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閱讀,或者因為自身原因,如識字量、閱讀興趣等,閱讀意識較弱。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閱讀時間,無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自然難以培養閱讀能力。
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往往只重視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缺乏對學生思辨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創造力得不到有效的發展和提升。語文教學不應僅為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還應該注重文化的傳承和人文關懷。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對經典的理解和對傳統文化的學習。
信息技術發展迅速與各行各業的融合不斷深入,而我國許多小學缺乏新的發展意識和觀念,沒有引入新的信息教學設備,一味依賴于傳統的黑板講課的方式,導致學生缺乏良好的聽講體驗,對許多知識的理解程度不夠深入,難以深刻記憶和靈活運用,整體的學習效率較低。
錢多多在歐陽鋒肩上重重地拍了一巴掌,笑道:嗬,嗬嗬,你小子一不留神就交上了桃花運,艷福不淺哪!不就5萬塊錢嗎?值!
2020 年,姜樹華老師在《言意共生:指向人的語文學習》講座中指出:“閱讀教學要實現言意共生,就要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通過線下的“1”,帶出線上的“N”,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認知,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例如,在《觀潮》閱讀教學時,本課的學習要點是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學生對于錢塘江大潮來臨之時的“一條白線”“一堵水墻”“千萬匹白色戰馬”的內容需要經歷一個從“言”到“意”的過程。“言”即作者對大潮到來之時非凡氣勢的描摹,“意”即作者對“自然之美”的贊美之情。在本課的閱讀教學“言”和“意”之間,需要經歷思維的過程。對于“想象畫面”的思維過程,很多教師簡單地看作“看圖片”“看視頻”,這樣得來的“意”是缺少思維轉換的,對于本課語文素養的形成缺少幫助。
借助線上資源的融合,就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中的“言”,如通過線上提供《鞏乃斯的馬》片段,讓學生體會文章中萬馬奔騰的描寫。這里對“千萬匹馬”描寫有動態、有聲音、有聯想,是具體描摹的“象”。學生通過線上進一步閱讀,能在腦海中對“千萬匹白色戰馬”呈現具體的“物象”。這時,再來感受《觀潮》中的“齊頭并進”,能夠從“言”到“象”、由“象”入“意”。
再如,課文的開篇寫到“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對于閱讀中的“自古以來”的內容,教師需要通過線上閱讀文本提供印證,加深學生對“自古以來”的認識。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線上平臺出示劉禹錫的《浪淘沙》、王在晉的《望江臺》、蘇軾的《觀浙江濤》等古詩名句,幫助學生認知錢塘江大潮的壯觀自古就有,很早就得到了文人墨客的關注,并留下了很多溢美之詞。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不同的學生可能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閱讀方法,進行線上、線下的閱讀方法融合,提供豐富的閱讀方式,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在閱讀《走月亮》時,線下閱讀主要采取交流想象的畫面、交流生動優美的語句、交流月下行走的場景等方式。這些方式都指向了本單元的學習要素“邊讀邊想象畫面”。在線下教學中,教師通過讓學生多感官參與,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聽、所感表述出來并進行交流。作者吳然正是通過這些感官的參與,將吳地走月亮的風俗刻畫得栩栩如生,將母子情深表達得淋漓盡致。要想借助這些線下的閱讀方法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認知,并轉化成為閱讀能力,搭建閱讀支架,教師需要進行線上教學融合。教師可以通過線上的方式,提供趙麗宏的《望月》,讓學生繼續通過多感官參與的方式,說一說作者趙麗宏在“望月”的過程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圍繞這些內容,說一說自己想到的畫面,并借助線上交流平臺,找出文本中一兩處生動優美的句子進行交流。
再如,在閱讀巴金的《繁星》時,本課的主要閱讀任務是想象繁星滿天的畫面,交流自己當時的感受。巴金乘船出海,夜不能寐,思念心切,提筆寫下了《繁星》一文。其中有作者從前對家鄉庭院的“密密麻麻”繁星的回憶,有對三年前南京菜園“星群密布”的星空回憶,再有此刻在海上艙面“無數半明半昧”星星的描寫。整篇文本流露了作者的想象,作者的情感。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學生對于巴金筆下的星空難以有直觀的觀察。當學生缺少具體的“物象”作為“言”的形式、“意”的載體,閱讀行為就難以發生。這時教師通過線上的形式出示紀錄片《蒼穹之下》,使學生在觀看之中自然“看到”夜晚的繁星,產生感受。教師順勢拋出閱讀記錄單,讓學生說一說紀錄片中作者拍攝的地點有哪些、看到的星星有哪些景象、自己產生了哪些感受等。學生完成表格后,再與《繁星》作業單進行比較,發現兩者共同之處都贊美了“自然之美”,不同之處在于《繁星》還包含了作者對“光明無處不在”的向往。
閱讀教學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倡“差異化”發展,實施分層閱讀教學,實現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目標。在閱讀教學指導中,教師既要關注群體學生的發展水平,也要關注個體學生的發展需要。
例:讀一讀下面的詞語,讀正確、讀流利。
豌豆 僵硬 探出 花園
虛弱 愉快 舒適 曾經
在這一小題的學習目標中,教師可以繼續分層,比如,對于學習能力比較薄弱的學生,要求是“讀正確”;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要求是“讀正確、讀流利”;對于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要求能夠用上以上詞語,分別圍繞“豌豆”“小女孩”講一講故事。四個閱讀目標遵循了由淺入深的原則,從課文到生活的原則,尊重了學生存在的學習差異。
閱讀教學的目標不是發現差異,而是努力解決差異。當線下閱讀教學受到閱讀時間、閱讀空間的限制后,就需要通過線上資源,幫助學生實現共同發展。
在《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線上閱讀中,“嘗試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是閱讀的重點,首先,教師可以在線上進行分組,讓學生根據事情的發展順序為分組依據,讓每組學生分別閱讀故事的一部分,先從“課文的一部分內容”角度提問。由于聚焦的是課文的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并根據線上交流平臺,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題的匯總,剔除共性問題,投票選出最有價值的問題,形成本課閱讀的共性問題。其次,從“針對全文”角度進行提問。這樣的提問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比較高,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全文”的關鍵因素。比如,題目一般概括了文中的中心句、概括全文主旨等。學生有據可依,再將自己的發現進行交流,將“個體閱讀”引向“群體感悟”,實現閱讀的線上、線下融合。
小學生受心理發展特征的影響,容易對新鮮的事物產生興趣,為此教師應充分運用各種各樣的教輔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其中最有力的手段之一無疑是線上教學。語文學科涉及知識面非常廣,需要學生積累的知識點眾多,加之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注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學生的思維難以得到拓展。為此,教師應運用線上教學開展日常預習工作,采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可視化,再輔以科學合理的提問,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多角度的思考與研究,發散思維,提升其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向我們傳達的是植物的生長都要歷經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等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前一環節將對后一環節產生直接影響,要想最終收獲果實,就需細心呵護植物各個環節的生長,不能只注意結果,即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在為學生講述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利用線上學習手段,將葫蘆發芽、生長、結小葫蘆、長蚜蟲、葉子變黃、小葫蘆掉落的整個發展過程,以動畫的形式讓學生在家中觀看,然后布置作業,引導學生思考種葫蘆人在各個階段中的心情變化以及其想法和做法,并分析葫蘆掉落的最終原因和種葫蘆的正確做法,從而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
總之,基于融合理念的線上、線下閱讀教學指導,從教師層面分析,需要從閱讀內容本體出發,找到閱讀的價值目標,設計指向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的閱讀任務;從學生層面分析,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主體,在差異化的策略下,根據線上、線下不同的閱讀資源,在融合中發展;從方法層面分析,教師需要善于將線上、線下的資料融合起來,讓線上資源成為線下閱讀的有效補充,讓線上教學更富有創意與效益,實現“上下融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