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清浦小學 王志強 祁金剛
江蘇省淮安市清浦小學 王志強 祁金剛
中國古詩詞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深奧妙,對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統編教材豐富了古詩詞教學的內容,并將這些詩詞以組詩的形式編排在單元中,旨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小學古詩詞組詩教學存在知識碎片化、方法固定化、過程模式化、評價狹義化等教學問題,影響了學生對古詩詞的整體理解和感悟。如何通過適切的方式進行古詩詞教學,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當下語文教師急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本文以任務群驅動的方式整體建構組詩教學,通過目標統整,聚焦組詩整體目標,推進任務層級目標;采用任務驅動,實現組詩教學的整體建構;進行課程設計,架構組詩教學的實踐體系;學習評價,促進組詩教學的有效轉型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任務群中逐層完成學習任務,在滋養文化的同時,實現語言、思維、審美等能力的提升。
在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中,相同內容、主題、體裁的古詩詞分布于教材的各個角落,學生難以整體了解古詩詞的特點。在傳授古詩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常常圍繞當前詩歌的特點,選擇字詞、句子、修辭等方面的知識,這樣知識的傳授方式碎片化,不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建構,導致學生難以把握古詩詞的內涵。
在教學中,教師常常用模式化的解讀方式代替學生的自主思考,導致學生難以進行生本對話和自主感悟,也難以結合個性化觀點展開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呈僵化發展趨勢,無法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讀詩詞。
在學生進行審美解讀的時候,教師常常讓他們按照理解詩歌題目、了解詩人生活背景、體會詩歌含義、領悟詩歌情感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比較模式化,難以進行個性化感悟,對詩歌的韻味體會也不夠深刻。教師應活躍課堂活動氣氛,采用情境教學、互動交流、角色扮演等多種賞析模式,引導學生采用對比感悟、意象想象等個性化的審美感悟方式深度融入詩詞意境,提升他們的賞析領悟能力。
在古詩詞教學評價中,很多教師經常采用重知識、輕理解的評價方法,關注學生是否理解了一詞多義、文言文句法等,甚至要求學生能逐字翻譯古詩詞,以此為評價依據。這樣的評價只注意到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但是忽視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沒有向著文化傳承的角度深入發展。
為解決評價狹義化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作品的文化內涵,采用知人論世的方式深入體會作品的意蘊。在評價方法上,教師也可以從結果性評價轉為過程性評價,多關注學生自主進行文化主題探究的過程,以此進行綜合評價。
學習任務群不是語文知識點、能力點的線性排列,而是以核心素養為綱,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任務群驅動組詩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培養語感、提升審美、促進表達,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和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馬克斯·范梅南曾經說過:“看待兒童就是看待一切可能性。”在任務群驅動下的組詩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每一名兒童的認知基質,以兒童的興趣為出發點,以兒童已有的生活為基礎,以兒童的實踐活動為抓手,創設擬真情境,設計教學內容,重組教學結構,設置螺旋多樣的任務群,引導兒童在自主發現、主動探究的基礎上對新舊詩詞知識進行連接和建構、對詩詞意蘊進行深度思考與發掘、對詩詞文化進行有效拓展和傳承,在滋養文化的同時,實現語言、思維、審美等學習品質的培養。
“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任務群驅動下的組詩教學就是打破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以“組詩文化”為突破口,通過設置不同梯度的任務群,將古詩教學中的知識、韻律、意境、美學、文化等內容,經過設計、重組、整合到每一個小的任務中,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逐層完成學習任務,并在不斷同化和順應中幫助兒童形成組詩學習的完整圖式,體會組詩中所蘊含的獨特文化價值,從而達到不教而長的理想境界。
統編教材將古詩詞以“組詩”的形式編排到單元中,為古詩詞教學賦予了特定的作用和文化力量。然而,傳統的慣性定勢導致教師仍舊按照古詩的編排順序一首一首地教,容易導致知識的碎化。新課標背景下,任務群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趨勢和主要方法,因此重新定義和設計古詩詞教學至關重要。筆者對統編版教材六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馬詩》《石灰吟》《竹石》)組詩進行教學實踐探究,嘗試以任務群教學方式改變知識本位現象,落實語文學科要素,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初步形成基于文化、語言、思維及審美的教學策略。
1.明晰意圖:聚焦組詩整體目標。
本單元圍繞“革命理想”“高尚品格”人文主題編排組織學習內容,意在讓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了解英雄事跡,學習高尚品質,激發愛國情懷。人文主題既是串聯單元學習內容的“線索”,也是本單元必須落實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師應厘清要素中所包含的方法、需達到的程度,結合單元人文主題和選文內容的共性特點,明確任務群驅動單元主題的聚焦教學目標:
(1)了解英雄人物事跡,學習英雄人物品質,激發愛國情懷。
(2)學習“托物言志”的表達方法,能夠根據所學古詩查閱時代背景、人物生平、相關歷史事件、他人評價等資料,從而加深對人物品質和詩歌主題的了解。
2.建立聯系,推進任務層級目標。
任務群驅動單元設計需體現各個任務之間的關聯性,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提升能力。首先,需要讓學生了解古詩詞的基本意思,通過誦讀等方式提升理解能力。其次,需要在讀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鑒賞,并試著模仿其中的精華詞句進行自主創造,在讀寫共進的基礎上發展形象思維能力,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并通過找聯系、辨不同等方式提升思辨能力。最后,需要在閱讀古詩詞的基礎上挖掘并傳承隱藏在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體會古人高潔的情懷,借古思今,反思自己的品行,寫下自己的感想。這樣的活動兼顧提升讀寫思能力,且從詩歌本身逐步上升到文化層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設計任務時,教師應力求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合理建構組詩教學整體框架。
任務一,圍繞促進語言的建構和運用展開,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音韻和節奏美,理解作品的基本內容,感受其意境美;任務二,圍繞推動審美的鑒賞與創造能力展開,引導學生欣賞、探索詩詞本意,展開想象和創造;任務三,助力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學生品味詩詞內容、聯系生活感悟、結合質疑辯論,和作者產生共情;任務四,引導學生實現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拓展閱讀其他作品,構建思維圖式,在仿寫和創作中全面掌握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體會古詩詞深刻的寓意。
1.任務一:有滋有味地誦讀——促進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任務一以誦讀理解為主,包括四個主要活動。一是在音樂的伴奏下誦讀古詩詞,感受詩韻;二是試著調整節奏誦讀,在不同的地方停頓,分析誦讀效果有何不同,進而引導學生了解古詩詞韻律;三是在誦讀感悟的基礎上交流討論,說說這些作品表達了怎樣的意思;四是用詩畫結合的方式體會,在腦海中還原詩歌意境,并試著用語言表達出來。
2.任務二:有聲有色地品味——推動審美的鑒賞與創造。
任務二主要以提升學生鑒賞能力為目標,主要活動包括:一是發現作品中的好詞好句,說說其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獨特的表現形式;二是找出作品中的意象,說說現實生活中這些物象的特點是什么,在詩歌中作者加入了怎樣的情感;三是在了解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特點,并結合物象想象作者懷著怎樣的情感創作作品;四是在了解托物言志手法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作,給普通的物象灌注特殊的情感。
例如,《竹石》是首題畫詩,通過用畫讀詩、給畫題詩、以詩配畫三個活動設計,幫助學生感悟《竹石》的詩意,并進行想象寫話練習。在這樣的設計中,詩畫相互借力,在互讀的過程中實現促讀。在文學藝術和繪畫藝術共同的熏染下,學生的語言能力與文化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同構共生。
3.任務三:有理有據地推理——助力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任務三的目的主要為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一是引導學生個性化品味詩歌,說說對作品的理解;二是組詩對比朗讀,加深理解,說說古詩詞共同的象征意義;三是思辨活動。如果學生對物象的象征意義產生分歧,則可以討論辨析,看看能否說服對方;四是共情活動。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想象自己是詩人,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在單元組詩教學中,先引導學生對比朗讀《石灰吟》和《竹石》,促使他們發現兩種事物共同的特性——石灰和竹石都身處艱難險惡的環境,但他們都有堅定和百折不撓地面對磨難的態度和意志。再進行三首對比讀。學生讀出了三首古詩共同的寫作方法——托物言志。最后,當我們把三位詩人的生平故事進行對比朗讀后,通過組詩的前后關聯,上下承接,將學生的思辨引向更深層面,發現三位詩人吟誦的是馬、石灰、竹石,其實吟誦的更是他們自己。
4.任務四:有板有眼地運用——實現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任務四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一是引入文字資料和視頻資料,通過上網搜索的方式閱讀更多托物言志類的古詩詞,感受古人的情懷;二是讓學生結合搜索到的資料自主建立圖式,給物象和象征的精神、品德建立連線,用思維導圖體現自主探究的成果;三是仿寫活動。學生需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進行創作;四是在仿寫的基礎上自主創作,學生可以自主創作詩歌,也可以創作評論文。這是落實“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單元教學目標的任務活動,更是對三位詩人人格乃至中華民族“家國情懷”的深層解讀。
教師應采用任務群整體設計,用詩串聯單元導語、單元課文、語文園地的讀寫。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關聯并整合教材內容,是對教材進行全局研讀后的整體建構,是一種長程設計、融合設計。課程設計突顯了單元的人文主題,落實了單元語文要素,并努力架構組詩教學實踐體系,即從小閱讀走向大閱讀;從小設計走向大設計;從小語文走向大語文。
1.創設擬真情境。
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創設擬真情境,讓學生體會作者當時的生活狀態,感受其心理變化,思考主人公在特殊的人生境遇之下會產生怎樣的想法,進而體會作者的高尚情懷,把握古詩詞的主旨所在。
2.尋找與生活聯系。
在學生解讀古詩詞的時候,教師需要引導他們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思考,回憶一下自己是否有過和主人公類似的經歷,當時的想法是什么,如何自我安慰走出人生的絕境,怎樣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并且思考作者的體悟對自己的生活有哪些指引作用。
3.設計關鍵性活動。
小學生性格活潑好動,對于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形象思維能力比較強,所以教師也需要結合他們的特點設計多媒體課件,開展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使其融入古詩詞教學情境中,指導其通過誦讀了解古人生活,聯系自身體驗,展開角色扮演等關鍵性活動,體會詩人的內心情感,進而感悟其壯志雄心。
4.建構“1+X”拓展體系。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以《馬詩》為例學習“托物言志”的詩歌創作手法,開展單元拓展閱讀,利用《石灰吟》《竹石》展開自主賞讀,看看自己能否把握這兩首詩歌的意象、體會其中蘊藏的情感。然后,讓學生通過上網瀏覽,拓展閱讀更多的詠物類詩歌,以此建立“1+X”拓展閱讀體系。
在組詩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單一的結果性評價轉變成多元性評價,結合教學改革,綜合運用增值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綜合性評價等多維評價方式,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增值性評價以學生學習成績為依據,追蹤其在一段時間內的學習變化情況,不進行橫向比較,更專注于分析學生自身的進步狀況,了解學生在參與“組詩教學”項目探究前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對比自主學習后的寫作,分析其獲得了怎樣的成果;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自主完成各項任務時的表現,分析他們能否自主解決各種現實問題;綜合性評價指基于多種指標、多個單元綜合進行,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古詩詞的類型、內容,能否將賞析品味的方法運用到其他文章的閱讀中,以及合作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是否端正了學習態度等。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避免碎片化、固化、僵化的教學方法,需基于整合思想設計各種自主探究任務,讓學生能系統性地分析詩歌,并契合語文核心素養組織有針對性的探究分析活動。這樣才能構建完善的教學體系,讓學生深層理解古詩詞,提升自主解讀能力,進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承擔弘揚和傳承文化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