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壺井中心小學 林小文
小學階段不僅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階段,更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階段。閱讀思維能力不僅影響著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也決定著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幾點教學策略。
語文閱讀思維不僅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具有關鍵作用,也對學生其他學科的能力培養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閱讀思維能力能夠幫助人們從豐富的信息中獲取有用的關鍵信息。因此,在小學基礎階段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思維能力十分必要。學生的閱讀質量與閱讀效果受其思維能力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提高對閱讀教學的重視程度,從而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思維能力。
培養語文閱讀思維能力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閱讀水平,因為閱讀的過程需要用到一定的語言技巧,因此語文閱讀教學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閱讀教學主要針對學生讀的能力進行培養,并非只是簡單對文章進行了解,而是需要學生深層思考文章的內容與脈絡,了解課文當中的關鍵詞、關鍵句、句式結構,以及對文章情節走向和蘊藏的思想主題、作者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把握。要想了解以上內容,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閱讀思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對文本進行深入理解和閱讀。
培養語文閱讀思維能力符合當前課程改革提出的新標準與新目標,因此,教師必須在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思維能力的引導下,幫助他們在閱讀中結合實際生活經驗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只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自主探究學習,才能夠真正發現生活當中的語文,并將自己所學到的語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實踐中,解決生活問題。由此一來,進一步實現了語文學習的良性循環,推動學生開展終身學習。
在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中,閱讀教學是較深層次的部分,也是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環節。大部分小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較弱,且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下,學習的閱讀興趣不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實現以提高學生語文閱讀思維能力為根本的教學目標。
目前,小學生普遍存在閱讀興趣不高、閱讀習慣不良、理解能力差、思維能力薄弱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思維能力,如通過講故事、引導閱讀、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等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其閱讀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家長和學校也應該積極合作,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共同幫助小學生提升語文閱讀思維能力。
很多小學生對語文閱讀缺乏興趣,認為閱讀是一種枯燥無味的學習任務,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導致小學生對語文閱讀缺乏興趣的原因很多。
(1)閱讀材料的選擇可能與小學生的興趣不符,很多小學生喜歡看漫畫、寓言故事等讀物,而教材中的文章往往難以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2)現代科技的普及使得小學生過早地接觸電子屏幕,對紙質閱讀材料的興趣和耐心較低。
(3)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文化素養較為有限,難以理解一些較為深奧的文章,導致他們對閱讀產生了畏懼和厭煩情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很多小學生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愿意花時間閱讀,甚至存在厭倦閱讀的現象,長此以往,閱讀能力難以提升。導致小學生缺乏良好閱讀習慣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點是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將更多的時間放在了電子產品上,比如電視、手機、平板電腦等。這些電子產品的娛樂性和刺激性很強,容易讓小學生沉迷其中,忽視閱讀的重要性。此外,小學生的學習壓力也較大,很多學生可能會選擇用課余時間完成作業或者參加各種培訓班,從而無法抽出時間進行閱讀。這些因素會導致小學生難以養成閱讀的習慣,閱讀能力自然難以提升。
由于閱讀興趣不強、未養成閱讀習慣等因素,很多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較弱,無法準確理解文章的意思,更難以深入思考文章背后的含義。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學生缺乏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閱讀過程中,只是簡單地翻閱文章,而不是深入思考文章的內涵。或者因為自身的詞匯量還比較有限,很難理解一些較為復雜的文章,導致難以準確把握文章的意思。
很多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相對薄弱,無法有效地進行文章分析、推理等思維活動,難以真正理解文章,思維拓展效果更是不理想。主要是因為學生的思維還處于發展階段,在生活和學習中了解和學習的信息比較單一,缺乏對知識的整合和拓展,難以形成全面的思維模式。此外,小學生的閱讀量較少,受到的學科知識也比較有限,導致他們在文章分析、推理等思維活動中難以發揮應有的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自身則作為課堂的引導者,鼓勵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索質疑。質疑是思考的初始動力,是學生自主提出疑問并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提升思維能力的過程。因此,在探究問題的過程當中,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也在不斷提升,教師應利用疑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
第一,教師利用題目質疑法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的認知。質疑法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中心提示、交代核心內容、隱藏文章線索等,因此,文章題目質疑法的解讀對于理解文章而言具有關鍵意義。
第二,教師應注意把握課堂教學時機,在課文的留白處向學生提出問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教學的節奏以及教學技巧,在存在質疑時,應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開展自主探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握提問的時機,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并解決問題。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一年級古詩《春曉》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引導學生在了解古詩《春曉》的詩句翻譯后,思考春曉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意象。在提出問題后,教師還需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重新閱讀《春曉》,使學生能夠帶著鑒賞的眼光概括古詩,能在鑒賞與概括的過程中感知《春曉》所描述的景色。教師利用問題探究與引導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古詩的理解。比如,有的學生喜歡“處處聞啼鳥”這一詩句,他認為這一詩句不僅能夠感受到小鳥的叫聲,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詩句的意境。可見,利用問題探究的形式,不僅能夠使學生主動探究古詩的意境與情境,更能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閱讀思維。
興趣是推動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動力,但是對于學生而言,只有閱讀興趣是不夠的,教師需要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不僅讓學生愛上閱讀,更讓學生學會閱讀,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有更多有價值的收獲。一般來說,較常用到的閱讀方法包括略讀、精讀和默讀。這幾種閱讀手段都能夠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掌握閱讀技巧。
第一,略讀法是在短時間內對文章進行粗略閱讀,掌握文章的整體意思,并抓住文章思想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略讀法,有選擇地對書報進行閱讀練習。
第二,精讀法。所謂精讀就是對文章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要求學生學會根據文章的語境進行深入了解,在閱讀中厘清文章的發展脈絡,對文章的含義進行深層次的內化理解。所以,精讀法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手段。
第三,默讀法指在閱讀過程中,不發出任何聲音,集中注意力對文章進行快速閱讀和判斷,使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接收文章中的文字信息。默讀法訓練,能夠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使學生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文字信息,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例如,在《小壁虎借尾巴》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利用略讀法,帶領學生進行課文朗讀。在學生完成朗讀后,再引導學生利用精讀法進行課文理解,根據小壁虎說的話,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感悟這是一只怎樣的小壁虎。最后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閱讀。學生發現小壁虎在詢問時都會用上“您、稱呼(姐姐、伯伯、阿姨)、行嗎”,感受到了小壁虎的禮貌行為,進而通過朗讀表現出來。聯系生活實際,不僅使學生能夠在故事中有所感悟與啟發,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也能培養學生的文章理解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思維能力。
教師通過不同手段的閱讀練習,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文章鑒賞能力和理解能力,也能夠使學生在文章創作和文章脈絡上有自己獨特的理解。閱讀是培養學生語文思維的主要手段,也是積累語文知識的方法,學生應通過閱讀構建語文體系。
在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本身所擁有的想象力是依附于其直覺和形象思維的,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也是再現作者創作思路的過程。因此,學生需根據自己當前已有的語文知識體系對文章進行感知,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而積累更多的閱讀經驗,在腦海中對文章形成具體的印象。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感知文章中的情感、人物、形象,理解文本的深層次內含。
例如,在《找春天》教學時,文章中有一連串的動詞以及四字短語,通過這些動詞和短語描寫了一幅生動的畫面,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想象自己沖出家門的畫面,試著請幾名學生共同表演這些動作,讓學生在真正的體驗中感受文字背后所隱藏的情感,并在邊做、邊讀、邊想象的過程中感受春天到來之時小孩子們興奮的心情和形象。
對于學生語文閱讀思維能力的培養而言,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鞏固學生的思維認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活動可以看作個人的對話,所閱讀的文章包含著作者的觀點與看法,所以也是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展開的一次對話。小組討論的形式不僅能夠使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成果分享給同學,也能在討論過程中思考其他學生的閱讀成果,進而完善自己的閱讀思維。因此,教師需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討論,通過溝通和討論,鞏固學生的思維成果與認知。
例如,在部編版二年級《寒號鳥》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文章中畫出喜鵲和寒號鳥的對話,并嘗試通過添加表示心情的提示語,感受喜鵲的勤勞和寒號鳥的懶惰,再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自己的閱讀成果,在討論中迸發不一樣的思維火花。最后,在學生完成小組討論后,鼓勵小組代表積極發言,說出自己的依據。小組討論的方式,不僅能夠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也能在小組中討論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與概括能力,從而有效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最容易被忽視的關鍵環節,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往往是結果性評價,以語文成績為主,學生的能力提升與思維提升難以有效反映出來。因此,在對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評價時,教師可以采用過程性評價的方式,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過程進行實時反饋,體現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過程,進而使學生能夠明顯感受到自身閱讀思維能力的進步,提高閱讀的自信心。因此,在開展過程性評價時,教師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評價過程中,豐富評價主體,使評價更加公平公正,發揮教學評價的引導與指導作用。
過程性評價主要對學生在閱讀中所表現出的閱讀心理與閱讀行為進行評價。若學生參與閱讀討論時并不積極,在問題回答或文本感知等閱讀環節表現欠佳,但是能夠準確把握閱讀重點,教師不應給予這部分學生良好的評價結果。因為若給予這部分學生良好的評價,可能會使其認為自己即使存在能力偏移的現象也是合理的,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對學生閱讀課堂表現進行評價時,教師不僅需要對學生的出色表現給予肯定性與鼓勵性評價,也要做到不能以偏概全,對學生閱讀能力較弱的方面也要給予客觀性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全方位發展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閱讀思維能力會直接影響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閱讀能力反映了學生在思考問題過程中的思維習慣以及思維方式。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引導,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自主閱讀與探索,使學生能夠獲得個性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