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云南農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201)
加強區域治理,是鄉村振興、農村社會穩步發展的前提和基石。2020年,為抓好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工作,強化滇池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相關部門對滇池環湖路臨湖一側農業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從項目整體推進及最終取得的成果來看,不管是從產業體系調整、環境治理效果還是增加群眾收入,都有著較為突出的成效。筆者認為,滇池環湖生態改造中關于政策導向、思想引領方面的工作,可以效仿發達城市深入開發政務媒介的功能,構建有利的信息和輿論環境,一方面可以提升政府形象,拉進政府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可以助力品牌推廣策略的優化,讓項目改造實現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
“政務新媒體”是基于數字化和互聯網傳播語境的新媒體,它打破了傳統媒體單向的傳播方式,開啟了“互聯網+政府服務”新模式,構建了表達主體和接受體雙向交流的語用關系[1]。政務新媒體包括各地政務微信、政務微博、政務抖音號、政務快手號、政務APP等。除了擁有話語應用、新聞發布與傳播、社會治理等作用,對于政府來說政務新媒體也是提升政府形象的重要平臺。
學術界自2000年2月起開始關注政務新媒體研究,2008年掀起了研究熱潮。政務新媒體的矩陣運營借鑒了數學矩陣的概念[2],在行業內有兩種主要模式,一種是政務新媒體聯盟,通過將微信、微博、網站、APP、微網、傳統媒介6種媒體整合,實現了資源整合,能夠進行提供咨詢、策劃方案、執行決策、推廣活動、線上線下服務等工作,從而提升政務工作效率(如圖1);另一種是政務新媒體矩陣,為方便用戶使用信息,將各個政務新媒體發布的信息匯總編排后發布在一個平臺或多個平臺(如圖2)。政務新媒體聯盟和矩陣各有優勢,需互聯互通、差異互補來實現更高的工作效率[3]。

圖1 政務新媒體聯盟運行模式

圖2 政務新媒體矩陣運行模式
新聞媒介的報道活動會影響公眾對社會環境的認知,話題在公眾議程中的顯性作用就是傳播學領域的議程設置理論[4]。1972年,美國學者麥庫姆斯和唐納肖提出“議程設置”理論,該理論認為大眾媒介可以通過安排相關議題或者提供信息來引導大眾對事件的關注。政務新媒體在滇池環湖生態改造中“議程設置”的效果主要體現在:將與改造相關的一系列議題按照先后次序給予不同程度的報道,從而影響群眾對不同議題重要性的判斷。當下,群眾生活在雙重信息化空間中,一是現實空間,二是虛擬空間(即網絡空間)。利用政務媒體實現真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互動,不僅可以實現與群眾的溝通,更好地處理群眾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還可以通過對外發布信息提高自身影響力與公信力。
滇池及其周邊的環境治理及改造工作一直是昆明市環境保護、治理整改的重要項目。在滇池環湖生態改造中,傳統的“社會管理”無法應對多樣化的改造工作,政務新媒體的介入,使“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變,促進了政府與群眾的溝通,提升了群眾的政治參與能力[5]。無論是從宏觀視角,還是從具體的項目改造來看,新型社會治理方式更適合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政務新媒體為政府回應力、公信力、執行力的提升帶來了新契機[6]。
政務新媒體能夠壓縮信息傳播成本,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即國家和參與項目改造的群眾之間通過政務新媒體能夠及時實現信息互通,從而進行調整、協商最終達成公共政治生活最佳狀態。在滇池環湖生態改造過程中,政務新媒體可以為鄉村居民提供參與及反饋信息的渠道,不僅有效提高了溝通效率,也使項目進程得到了全方位監督。在項目改造中,借助政務新媒體,政府發布信息和及時回應群眾提出的問題,鄉村居民獲取信息的渠道加寬、反饋意見通道更加便捷,使得項目在推進過程中更加透明,改善了傳統媒體信息傳播較為滯后、輿論引導力不夠強等問題。
政治信任指我國群眾對于黨和政府為人民服務的信任程度,在國家治理過程中構建群眾的政治信任度是非常重要的[7]。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以及網絡技術的普及,新媒體逐漸蓬勃發展,媒介類型多樣化為群眾獲取信息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渠道。與其它渠道相比,政務新媒體的信息真實性是其構建群眾“信任”的基礎和保障。在使用新媒體實現治理轉型的過程中,政務新媒體構建的政治信任成為國家和群眾之間達成一致的前提,這使得政務新媒體參與社會治理不僅僅是一種可能性,更成為必要性。例如,鄉村居民通過政務媒介可以持續不斷地獲取與滇池環湖臨湖環境改造相關的信息,環境治理對個人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通過政務媒介信息得以解答,緩解焦慮情緒。因此,在治理過程中,相關部門要依托政務新媒體建設溝通平臺,轉變政府職能,公開政務信息,聽取民意、反饋民情,接受監督。在保證生態環境保護順利實現生態改造的前提下,滇池環湖生態改造一方面要維持穩定的社會秩序,另一方面還要調動鄉村居民參與的積極性,保持項目推進的靈活性與活力,使鄉村居民能夠以多種方式參與到治理中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滇池環湖路臨湖一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不僅是社會改造的需要,也是塑造昆明城市新形象的需要。良好的城市形象能夠從各方面體現出一個城市的綜合實力,而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不僅能夠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還可以向市民和外界傳達城市的發展戰略目標及定位,從而促進資金、技術等資源向城市聚集,進一步增強城市的吸引力。
新媒體在介入滇池環湖路一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塑造、呈現城市形象。滇池流域環境治理工作看似只是一個城市的單發性事件,但在改造過程中面臨著種種問題,處理不好就會給社會穩定帶來威脅。對此,在媒介化的社會環境下利用不同政務新媒體的不同內容側重點和風格,可以幫助相關部門規避一些問題[8]。例如,政務新媒體作為有效溝通渠道和平臺,一方面能夠促進政府、當地鄉村居民、媒體之間的相互協作,減少因信息不全、溝通不暢造成的矛盾,另一方面,政務新媒體通過議程設置塑造昆明城市新形象,通過優化輿論環境,防范和應對項目推進過程中昆明城市形象危機的事件發生。
從滇池環湖生態改造的具體行為來看,它是一項治理工程。從中國共產黨踐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來看,它是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論源頭。所謂“服務型政府”,就是要為人民提供公共服務需求,建立“公民本位、民主參與、崇尚法治、有限有效、透明廉潔的服務型政府。”[9]對此,在滇池環湖生態改造過程中,要打造鄉村居民參與、雙向互動、以用戶為中心的平臺,自上而下加強各部門間的信息共享,讓服務切實貼近群眾。
“屏讀時代”,大眾獲取信息、發布信息的載體主要是電子屏幕。手機屏幕作為智能媒體,它的融合性不僅體現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還體現在讓信息發布者與接收者之間形成一種融合關系。在滇池環湖生態改造治理中,政府信息的上傳下達,除了依托傳統的口口相傳、戶戶通知以外,還需要依托“屏讀”進行信息的生產、傳播。在滇池環湖生態改造治理過程中,傳統信息傳播的主要對象是年紀較長的鄉村居民,傳遞信息方式主要為集中會議或者入戶通知,這使得信息傳播具有延時性、變化性,鄉村居民需求的反饋無法及時接收。政務新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補充手段,不僅能夠滿足以上需求,還可以將政務信息便捷、精準地推送給年輕的鄉村居民。
滇池環湖生態改造治理涉及5個區,共計10685畝土地,按照種植方式分為蔬菜、花卉及草莓,按種植方式分為大棚種植和露天種植。在相對混雜的種植情況下,不同地區在進行治理時,盡管治理目標一致,但是治理過程和最終成果的呈現存在一定的差異。對此,政務新媒體參與治理時要將各類社會資源整合到項目改造治理過程中,讓鄉村居民第一時間了解到相關信息,同時,還要及時了解鄉村居民的建議,促進項目向著雙贏目標穩步推進。
對項目改造成果的宣傳與推廣是政務新媒體參與滇池環湖生態改造治理的重要作用之一。滇池環湖生態改造治理目標是將綠色環保理念融入到農業經濟改造項目中。首先,可以通過分區統一規劃治理,將現有的花田、菜田改種糧油作物,借助統一經營實現種植、產銷一體化。其次,可以通過農業科技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改造治理。最后,可以加入創意農業改造思路,將旅游項目植入到生態改造治理過程中,打造新農業經濟產業模式,吸引更多人前往滇池旅游。
例如,政務新媒體在參與滇池環湖生態改造治理時,可以利用新媒體收集、整合信息資源并進行市場調研,制定具體改造措施,再借助政務新媒體平臺宣傳新技術、新政策,進而獲得鄉村居民的認可。在改造項目取得成效后,政務新媒體平臺可以宣傳農業生態經濟旅游景點,吸引更多游客,通過網絡營銷增加經濟創收,從而在實現鄉村居民收入增長的同時穩步推進治理項目。
當下,自媒體是網絡社會的神經末梢和毛細血管,也是現實社會與網絡生活聯系的基礎紐帶,新媒體已然成為社會輿情產生的技術基礎和重要窗口[10]。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政務新媒體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參與到滇池環湖生態改造治理中。
首先,盡職媒體宣傳工作,塑造城市良好形象。政務新媒體在做好宣傳本職工作時要堅持信息發布的真實性和政策解讀的準確性,這樣才能獲取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為了取得較好的宣傳效果,要了解當地群眾的需求和喜好,采用適當的語言方式(如選用方言)和傳播方式以提高宣傳效果。宣傳內容要本著塑造政府良好形象為前提,盡量宣傳工作的成績和亮點,增強群眾對項目改造的信心,獲取群眾對政府治理工作的支持。
其次,要與傳統媒體融合,有效引導輿論方向。政務新媒體發布滇池環湖生態改造信息不僅是為了緩解群眾焦慮,還為了在政策調整與群眾訴求之間建立起緊密聯系,與傳統媒體相互配合,牢牢掌握話語權。政務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引導社會輿情情緒,能有效引導與項目改造相關的輿論熱點,強化政府決策傳播效力。網絡技術的發展使社會輿論能夠輕易被調動和影響,網絡間的討論新范式更能“一呼百應”,政府可利用新媒體放大正面情緒,防止危害項目改造的不良言論破壞項目改造成果。
最后,要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傳。項目治理改造始終要以鄉村居民的需求為中心,契合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因此,政務新媒體不僅要做好上情下達,還要及時下情上傳,確保上下溝通渠道的暢通。
政務新媒體在參與滇池環湖生態改造治理時,要掌握好“時”“效”“度”原則:“時”就是掌握好新媒體傳播信息的時間;“效”就是信息上下傳遞暢通;“度”就是巧妙地傳遞治理改造方案,從而使改造項目切實服務于當地百姓,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