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智能化發展能否促進綠色消費?

2023-12-11 23:28:37龍海明程謨怡劉子欣
財經理論與實踐 2023年6期

龍海明 程謨怡 劉子欣

摘 要:根據我國30個省(區、市)①2012—2021年的面板數據,實證檢驗智能化發展對綠色消費的影響,進而結合構建的城鄉融合綜合指數,論證智能化對綠色消費起到的中介作用。結果表明:智能化發展與綠色消費之間存在非線性正相關關系,且隨著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其對綠色消費的促進作用呈先強后弱的趨勢特征;智能化發展可以通過促進城鄉經濟社會融合的路徑促進綠色消費,人口素質提升能夠增強智能化發展且對綠色消費起到促進作用。因此,在激發智能化強大生產力的同時,也應利用智能技術賦能城鄉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打通促進綠色消費的路徑,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綠色發展道路。

關鍵詞: 智能化發展;綠色消費;城鄉融合建設;中介效應

中圖分類號:F06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7217(2023)06-0085-09

一、引 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指出,要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選擇。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大力倡導綠色消費對優化產業結構、有效尋找新的增長動力顯得尤為迫切。綠色消費是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機制,綠色消費的普及不僅需要消費主體形成綠色低碳消費理念,還需底層技術支撐生產、生活方式變革。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技術革命將實現生產、生活系統的全面智能化,以智慧機器代替人力是智能化社會的重要標志。毋庸諱言,智能化發展能帶動綠色技術創新進而促進綠色消費,而綠色消費將推動實現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科技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智能化發展可推動城鄉間要素流動,并為城鄉融合建設提供多方便利,城鄉融合建設作為新型城鎮化的基礎,是我國探索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城鄉融合建設能否在智能化與綠色消費的關系中發揮積極作用?在城鄉融合建設過程中,應當對哪些因素給予格外重視,以擴大其積極影響?針對以上問題的研究對我國正確把握智能化的發力點、建設環境友好型城鄉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此,本文通過構建智能化發展與綠色消費的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引入城鄉經濟社會融合指數、城鄉生態建設融合指數、城鄉數字建設融合指數,實證檢驗智能化發展對綠色消費影響過程中,不同的城鄉融合建設形式所發揮的作用,以探究智能化發展對綠色消費的非線性影響,彌補以往研究僅聚焦于智能化發展對生產端影響的缺陷;并引入城鄉融合綜合指數進行機制分析,探討智能化發展可以通過哪些形式的城鄉融合建設影響綠色消費;引入人口素質變量進行調節效應分析,探索人口素質在智能化發展與綠色消費的系統內起到的作用,以期為我國統籌科技、人文與自然協調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二、理論分析

(一)智能化發展對綠色消費的影響

對于智能化發展與綠色消費的關系,有學者持“技術樂觀”態度,即技術變革被認為是推遲、緩解或解決生態問題的核心工具[1]。從企業端來看,智能化能夠優化勞動力技能結構和任務安排,提高企業的綠色創新能力,在逐利動機的驅使下,新技術替代成本高、效率低的生產工藝,從而減少單位產出所需的自然資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2-4];并通過技術外溢、產業升級等途徑,促進整體綠色消費[5,6]。Magazzino等[7]從管理的角度研究發現,智能化還可以通過實現企業程序化升級,對產品生產環節的能源消耗和排污進行實時監測,以減少企業因能源使用不當而產生的過度排污行為。從居民端來看,智能化可以通過提升居民主觀綠色認知、綠色情感和綠色素養正向影響綠色消費行為[8,9];客觀上,智能化通過提升餐飲業、電商平臺等消費場景的滲透率,提高綠色產品信息匹配豐富度[10],提供更高端優質的服務,引導居民形成綠色消費行為[11,12]。圖1顯示了智能化發展對綠色消費的影響機制。

與此同時,也有學者認為智能化不利于綠色消費。如Schnaiberg 等的“生產跑步機”理論強調,技術的研發,尤其是替代工人的技術,將加速生產的增長,這加大了環境投入(如污染)和破壞(如砍伐森林)[13]。Magazzino等也認為,智能化是電力消耗的重要驅動力,而電力消耗又會轉化為污染排放[7]。Moyer等雖然認可智能化的進步可以同時提高經濟生產率并降低能源強度,但認為只有對現有環境政策進行改革才能獲得智能化的潛在環境效益[14]。

雖然已有研究對智能化與綠色消費的關系見仁見智,但主流觀點依然認為智能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合理運用智能化技術并輔以先進的環境政策、管理機制、勞動力支持,長遠來看有助于實現經濟效率和綠色消費共同發展。

(二)城鄉融合建設的中介效應

城鄉融合建設在智能化發展對綠色消費影響中的作用還未被廣大學者充分論證,但有學者針對智能化發展對城鄉融合建設的影響及城鄉融合建設對綠色消費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

關于智能化與城鄉融合建設的研究,有學者認為智能化可以通過影響城鄉要素流動、商品流動縮小城鄉產業差距、消費差距、收入差距,從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通過對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的數字化賦能促進城鄉商品和要素雙向流動,進而推動城鄉三大產業融合[15]。同時,智能化在制造、能源、交通領域的技術突破對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進行革命性重組,使城鄉居民生活方式加速向智能、包容、綠色轉型,推動城鄉居民消費融合[16]。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產業智能化都可以通過勞動力轉移效應顯著縮小城鄉收入差距[17];工業智能化通過改變不同技能勞動力的就業需求和收入水平,引起就業技能結構的高級化和技能收入差距的擴大,進而擴大城鄉收入差距[18,19]。還有學者認為,智能化發展能夠實現城鄉生活生態性基礎設施一體化管理和共建共享,促進城鄉生態建設融合;并完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數字建設融合[20]。

城鄉融合建設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渠道影響綠色消費:一是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城鄉融合建設推動能源使用效率提升,能源使用密度和強度也隨之增加[21]。二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智慧化城市建設通過“數字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升級”的途徑間接降低城市碳排放[22]。三是強化居民節能環保意識。隨著城鎮化發展,居民更加注重環境質量和生活質量,節能環保意識增強,采取更加環保的能源消費和生活方式[21]。

已有研究大多認可智能化發展對城鄉經濟社會融合、生態建設融合、數字建設融合的貢獻,也明確提出城鄉融合建設促進綠色消費的主要路徑。圖2表明了智能化發展通過城鄉融合建設的中介效應推動綠色消費的實現路徑。

(三)人口素質的調節效應

人是推動智能化發展、城鄉融合建設、綠色消費的主體。那么,人的因素在智能化發展與綠色消費系統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根據現有研究,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是人口素質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提升均有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文化素質的提升通過完善制度設計和促進技術創新,對環境保護有所助益;而道德素質的提升往往伴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23],因而提升道德素質也能夠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但是目前尚未有實證研究表明,人口素質的提高能顯著促進綠色消費;也尚未有研究表明,智能化可以提升人口素質。因此,人口素質在智能化與綠色消費的系統內可能僅作為一種外生因素,能夠對系統內的變量起到調節作用。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采用2012—2021年我國30個省(區、市)面板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以及Wind數據庫、CNRDS、和訊網。

(二)模型設定

為避免遺漏變量偏誤和內生性問題,參考相關研究[22,24],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構建基準回歸方程。

具體指標的計算方法及權重見表1。

2.核心解釋變量:智能化發展指數。參考劉軍等[28]的做法,構建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綜合指數:(1)基礎投入層,包括人員投入、研發經費投入和基礎設施投入;(2)技術支撐層,包括軟件業營業收入占制造業營業收入比重、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占制造業營業收入比重;(3)經濟社會效益層,包括智能制造營業收入占比、智能制造利潤總額占比、智能制造ROA和智能制造員工占比。各指標的權重同樣采用熵值法計算,具體指標的計算方法及權重見表2。

3.控制變量。(1)公共財政支出占當地GDP的比重。根據已有研究結果[29,30],公共財政支出與碳排放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因此,選取各省(區、市)公共財政支出占當地GDP的比重作為控制變量。(2)公共汽電車客運總量。公共汽電車客運量越多,居民使用私家車越少,從而減少碳排放量,因此,選取公共汽電車客運總量作為控制變量。由于該變量與其他變量的量綱差異較大,為統一量綱、減少極端值的影響,對公共汽電車客運總量取自然對數。(3)社會零售消費總額占當地GDP的比重。社會零售消費總額是反映經濟景氣程度的重要指標,社會零售消費總額越高,居民消費能力越強,越有助于消費轉型升級[31],從而有利于綠色消費發展。因此,選取各地區社會零售消費總額占當地GDP的比重作為控制變量。(4)總人口。根據已有研究[32],選擇各省(區、市)總人口作為控制變量,以表示各地區的人口特征。由于該變量與其他變量的量綱差異較大,因此對其取自然對數。

4.中介變量。參考相關研究[33],構建城鄉經濟社會融合指數、城鄉生態建設融合指數、城鄉數字建設融合指數作為中介變量,以探究城鄉融合建設在智能化發展對綠色消費的影響中起到的中介作用。各指標的權重采用熵值法計算,具體指標的計算方法及權重見表3。

5.調節變量。參考相關研究[23,34],選取各地高中畢業人數占總人口的比重作為人口素質的代理變量。各變量的定義及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4。

四、實證分析

(一)基準回歸

采用Hausman檢驗判別使用固定效應模型的恰當性。表5顯示,基準模型在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了Hausman檢驗,即拒絕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的原假設,應使用固定效應模型。

對式(1)進行回歸,由表6的列(1)可知,在不加入控制變量的情況下,智能化發展指數對綠色消費指數的系數為0.050,該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這表明在不加入控制變量時,智能化發展水平對綠色消費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是智能化技術本身就具有低能耗的特征[35],智能化建設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形成綠色生產方式,提升企業端綠色消費水平;二是智能化有助于正向引導居民綠色消費行為,提升居民端綠色消費水平。列(2)~(5)為逐步加入不同控制變量后的估計結果,在逐步加入控制變量的過程中,核心解釋變量依然在1%的水平下顯著,且符號未發生變化,這意味著智能化發展水平的提升能夠促進綠色消費的結論依然穩健。

由列(5)的回歸結果還可以得到,智能化發展指數每提升1個單位能使綠色消費指數上升0.055個單位,而控制變量公共財政支出占當地GDP的比重、公共汽電車客運量、總人口數、社會零售消費總額占當地GDP的比重均與綠色消費指數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即地區公共財政支出占當地GDP的比重、公共汽電車客運量、總人口數、社會零售消費總額占當地GDP的比重的提升均可以顯著促進綠色消費,這與已有研究[29-31]的結論一致。

分別改變估計方法、替換核心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對變量縮尾5%進行基準回歸模型的穩健性檢驗。為修正面板數據模型異方差、截面相關和序列相關等問題,參考已有研究[36],使用Driscoll-Kraay標準誤方法檢驗模型的穩健性。結果顯示②,使用Driscoll-Kraay標準誤方法估計的主要解釋變量的系數依然在1%的水平下顯著,且系數的正負號均未發生變化,因此,模型具有較好的穩健性。再使用差分GMM方法估計模型參數,結果顯示②,模型核心解釋變量的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且AR(2)>0.1,模型不存在擾動項自相關問題;Sargan>0.05,工具變量有效。因此,模型具有較好的穩健性。為了檢驗模型對核心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計算方法的敏感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重新計算“智能化發展指數”和“綠色消費指數”各項分指標的權重,并采用線性加權法計算指數數值,替換原模型中的核心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再對模型進行估計。結果顯示②,智能化發展指數及控制變量均在5%的水平下顯著,且模型擬合度較好,因此模型設定較為穩健。再替換核心解釋變量,將智能化發展指數替換為該指數的一階滯后項,再對模型進行回歸。結果顯示②,智能化發展指數的一階滯后項在1%的水平下顯著。進行被解釋變量的替換:由于消費所隱含的碳排放量是衡量綠色消費的重要指標[37],單位消費額二氧化碳排放量越低,綠色消費水平越高。將綠色消費指數替換為單位消費額二氧化碳排放量,再對模型進行回歸。結果顯示②,核心解釋變量對單位消費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負,即智能化發展能夠顯著促進綠色消費,與原模型結論一致,因此模型設定較為穩健。對變量進行縮尾5%的處理,再對模型進行回歸,結果顯示②,核心解釋變量在1%的水平下顯著,因此模型設定較為穩健。

分別使用智能化發展指數的一階滯后項、本地區以外省份同期智能化發展指數的均值作為工具變量,使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內生性檢驗。首先,使用智能化發展指數的一階滯后項作為工具變量,進行兩階段最小二乘估計:各地區本期的技術水平往往與前一期技術水平相關[38],但本期綠色消費水平與前一期技術水平沒有直接聯系,因此,選取智能化發展指數的一階滯后項作為工具變量。在第一階段回歸結果中,智能化發展指數一階滯后項的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在第二階段回歸結果中,智能化發展指數的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因此模型不存在內生性。再參考孫早等[39]的做法,使用本地區以外省份同期智能化發展指數的均值作為工具變量,進行兩階段最小二乘估計:本地區以外省份智能化發展水平的均值與本地區智能化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剔除本省后的智能化發展水平均值可降低本省其他經濟因素的干擾,滿足工具變量選取條件。在第一階段回歸結果中,本地區以外省份同期智能化發展指數均值的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在第二階段回歸結果中,智能化發展指數的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因此模型不存在內生性②。

(二)中介效應和調節效應檢驗

智能化發展水平的提升能夠促進城鄉融合建設,而城鄉融合建設有利于提高城鄉居民綠色消費水平,因此,選取城鄉融合指數(表3)進行中介效應檢驗。參考溫忠麟等[25]的中介檢驗三步法:第一步,檢驗智能化發展指數是否能夠提升綠色消費指數,此結果在前文已經得到了驗證;第二步,檢驗智能化發展指數是否能夠提高城鄉融合指數;第三步,檢驗智能化發展水平與城鄉融合指數同時對綠色消費指數的作用。結果顯示②,只有城鄉經濟社會融合指數通過了中介效應檢驗,且智能化發展指數對城鄉經濟社會融合指數的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城鄉經濟社會融合指數對綠色消費指數的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即智能化發展能夠通過促進城鄉經濟社會融合對綠色消費指數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產生該結果的原因可能是,智能化發展通過促進城鄉要素流動、商品流動,促進城鄉經濟社會融合,進而推動全社會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普及和進步,促進整體綠色消費。

引入人口素質、人口素質與智能化發展指數的交乘項進行調節效應檢驗。結果顯示②,人口素質與智能化發展指數交乘項的系數是0.323,與智能化發展指數系數的符號相同,且在1%的水平下顯著。因此,人口素質能夠增強智能化發展對綠色消費的促進作用。

(三)異質性檢驗

將樣本按2021年人均GDP劃分為“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進行異質性檢驗。

1.對基準模型的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①: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智能化發展水平提升均能顯著促進綠色消費。(1)在欠發達地區,智能化發展對綠色消費的促進作用更大。主要原因可能是:欠發達地區智能化發展水平普遍較低,此時進行智能化轉型升級,以智能化、綠色化新產能替代高耗能、高污染舊產能,對企業和居民綠色消費的提升作用更大;而在發達地區,智能化發展水平較高,此時進行的智能化水平提升或伴隨產能擴張和資源浪費,部分抵消了智能化發展對綠色消費的促進作用,因此,智能化發展對綠色消費的促進作用相對小些。(2)發達地區的公共財政支出對綠色消費指數有顯著負向影響,即公共財政支出的增長不利于綠色消費。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發達地區,公共設施建設已較為完善,在此基礎上再增加公共財政支出或將引起資源浪費,不利于綠色消費;二是在發達地區,公共財政支出的增長將對私人投資產生更強的“擠出效應”,而私人投資往往因其市場競爭屬性而效率更高[40],因此,發達地區公共財政支出增長或不利于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反而會拖累綠色消費。

2.對中介效應和調節效應模型的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①:(1)城鄉經濟社會融合能夠顯著促進發達地區的綠色消費,卻不能顯著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綠色消費。主要原因可能是:發達地區的城市綠色消費水平較高,城鄉融合建設有利于城市帶動農村實現能源高效利用、產業結構升級和居民環保意識增強,促進整體綠色消費水平提升;欠發達地區的城市處于快速擴張階段,綠色消費水平不高,尚無余力帶動農村實現綠色消費,因此,城鄉融合建設暫時未能對欠發達地區整體綠色消費水平起到顯著提升作用。(2)在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人口素質對智能化發展與綠色消費均具有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且在欠發達地區,人口素質的正向調節作用更強。主要原因可能是:以高中畢業人數占總人口的比重衡量各地區人口素質,而高中學歷人口能夠有效增強較低水平的智能化發展對綠色消費的作用,但對于較高水平的智能化發展對綠色消費的作用,高中學歷人口的作用較小,因此,在智能化發展水平較低的欠發達地區,人口素質的正向調節作用更強。

(四)非線性機制檢驗

為進一步分析智能化發展水平的非線性門限效應,參考相關研究[35],對式(13)進行回歸:

GREENit=α0+α1TECit×I(TECit≤θ1)+ α2TECit×I(TECit>θ1)+α3Controlit+ ∑Year+∑ind+μit (13)

其中,TECit是核心解釋變量,也是門限變量;θ1是待估計的門限值,其作用是將數據劃分為若干個區間,若不同區間的估計系數存在差異,則可反映效應的變化。I(·)是示性函數,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取值為1,不滿足條件的情況下取值為0。

結果顯示①,該模型存在單門檻,門檻值為4.71。各區間內核心解釋變量TECit的系數均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且當TECit≤4.71時,TECit的系數較大,為0.076;當TECit>4.71時,TECit的系數較小,為0.063。因此,智能化發展指數對綠色消費指數的正向影響呈由大到小的趨勢,即當智能化發展水平較低時,智能化發展指數每增加1個單位,綠色消費指數將提升0.076個單位;當智能化發展水平較高時,智能化發展指數每增加1個單位,綠色消費指數僅提升0.063個單位。出現以上非線性效應的原因可能是:(1)智能化發展初期,企業通過對現有設備智能化改造升級,實現碳減排;消費者通過增加購買環保產品、減少購買非環保產品、增強環保意識等方式提升綠色消費水平,因此,智能化發展對綠色消費的影響較大。(2)智能化發展至高水平時,企業基本完成現有設備智能化改造,開始進行智能化產能擴張,新產能增加的碳排放量抵消了部分智能化改造升級減少的碳排放量;消費者已基本實現個人消費品的綠色替代,居民環保意識提升至較高水平,消費端綠色升級空間較小,因此,智能化發展對綠色消費的影響減弱。

除基準回歸模型存在非線性門限效應外,調節效應模型亦存在非線性門限效應。為此,對式(14)進行回歸:

GREENit=β0+β1TECit+β2EDUit+ β3TECit×EDUit×I(TECit≤θ1)+ β4TECit×EDUit×I(TECit>θ1)+ β5Controlit+∑Year+∑ind+μit (14)

檢驗結果顯示①,該模型存在單門檻,門檻值為5.17。各區間內調節變量與核心解釋變量的交乘項TECit×EDUit的系數均在1%的水平下顯著,當TECit≤5.17時,交乘項的系數較大;當TECit>5.17時,交乘項的系數較小,因此,人口素質對智能化發展的增強作用在智能化發展水平較低時更強。主要原因可能是:(1)當智能化發展水平較低時,人口素質的提升更有助于增強智能化發展對能源使用效率、產業結構、居民環保意識的改善作用,進而提升綠色消費水平。(2)當智能化發展水平超過門檻值時,人口素質的提升對能源使用效率和產業結構的邊際改善作用減弱,其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居民環保意識的影響上。然而,居民環保意識可能沒有隨著受教育水平的提升而增強,反而因過度追求精致舒適的生活而有所下降,削弱了智能化發展對居民整體環保意識的提升作用。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以上研究發現:(1)智能化發展對綠色消費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智能化發展指數每上升1個單位,能使綠色消費指數提升0.055個單位;且在欠發達省份,智能化發展對綠色消費的促進作用更強,每提升1個單位智能化發展指數,能使綠色消費指數提升0.073個單位。(2)智能化發展可以通過城鄉經濟社會融合的路徑影響綠色消費,且在發達省份顯著,在欠發達省份不顯著。(3)人口素質提升能夠增強智能化發展對綠色消費的促進作用,該結論在發達省份和欠發達省份均成立。(4)智能化發展與綠色消費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隨著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其對綠色消費的促進作用呈先強后弱的趨勢。人口素質對智能化發展與綠色消費的正向調節效應在智能化發展水平較低時更強,在智能化發展指數達到一定水平后,該效應減弱。

針對以上研究結論,提出如下政策建議:(1)智能化擴張應與綠色技術創新協同發展。盡管智能化發展能夠推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變革,促進綠色消費,但在智能化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其對綠色消費的促進作用將減弱,這是因為智能化產能擴張所增加的碳排量部分抵消了智能化改造升級減少的碳排量。因此,在充分發揮智能化強大生產力的同時,應當注重產能擴張與綠色技術創新協同發展,在一定的自然、社會承受能力下實現更強的科技生產力。此外,社會管理制度、居民思想文化素質、環境監管政策也要相應變化,以適應智能化生產、生活方式變革,提升自然、社會對智能化擴張的承受能力,實現科技、人文、自然的和諧統一。(2)智能化技術賦能城鄉經濟社會雙向融合,打通綠色消費促進渠道。智能化技術能夠通過促進城鄉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推動綠色消費,因此,應當利用智能化技術夯實城鄉要素流動基礎,建設城鄉一體化交通系統、教育系統、醫療衛生系統、生產系統等,縮小城鄉差距,賦能城鄉經濟社會融合。同時,應充分發揮智能化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作用,助力農村經濟發展,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使城市帶動農村發展的單向城鄉融合模式轉變為農村和城市雙向融合發展模式,打通智能化對綠色消費的影響路徑。(3)重視高校綠色教育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居民環保意識。重視中學及高等院校的綠色教育體系建設,使居民環保意識隨人口素質的提升而不斷增強。人口素質的提升能強化智能化發展對綠色消費的影響,但當智能化發展達到一定水平時,人口素質的正向調節作用減弱,主要原因可能是高校對綠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居民的環保意識未能隨人口素質的提升而不斷增強。因此,應當建立覆蓋居民生命全過程的綠色教育體系,包括增設中、高等學校綠色教育課程及實踐活動、鼓勵企業定期開展綠色教育講習班等,不斷增強居民環保意識,提升綠色素養。

注釋:

① 由于西藏自治區相關數據缺失過多,因此,剔除西藏自治區。

② 限于篇幅,具體結果未作呈現,如有需要可聯系作者。

參考文獻:

[1] Foster J B, Clark B, York R. The ecological rift: capitalism’s war on the earth[M]. New York: NYU Press, 2011.

[2] 聶飛,胡華璐,李磊.工業機器人何以促進綠色生產?——來自中國微觀企業的證據[J].產業經濟研究,2022(4):1-14.

[3] Longo S B, York R. How doe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ffect energy use?[J]. Human Ecology Review, 2015, 22(1): 55-72.

[4] 唐曉華,遲子茗.工業智能化提升工業綠色發展效率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家,2022(2):43-52.

[5] 師博.人工智能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理詮釋[J].改革,2020(1):30-38.

[6] 蒲曉曄,黃鑫.人工智能賦能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問題研究[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1,34(4):101-109.

[7] Magazzino C, Mele M, Morelli G, et al. The nexus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pplication of a new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 to OECD countries[J]. Utilities Policy, 2021, 72: 101-256.

[8] 葉楠.綠色認知與綠色情感對綠色消費行為的影響機理研究[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4):61-74,112.

[9] 張懿瑋,徐愛萍.綠色教育與綠色消費意愿:綠色素養和綠色消費態度的鏈式中介作用[J].教育與經濟,2022,38(5):11-20,57.

[10]肖捷,欒靜,韓晴晴,等.信息豐富度與綠色消費:自我建構和時間距離視角[J].管理科學,2022,35(4):18-31.

[11]程靜月.餐飲智能化水平對消費者綠色消費行為的影響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2(18):53-56.

[12]杜松華,徐嘉泓,張德鵬,等.游戲化如何驅動電商用戶綠色消費行為——基于螞蟻森林的網絡民族志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22,25(2):191-204.

[13]Schnaiberg A.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the enduring conflict[M].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1994.

[14]Moyer J D, Hughes B B. ICTs: do they contribute to increased carbon emission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2,79(5): 919-931.

[15]謝璐,韓文龍.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助力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22(11):96-105.

[16]王微,鄧郁松,趙勇,等.新一輪技術革命與中國城市化2020—2050——影響、前景與戰略[J].管理世界,2022,38(11):12-28.

[17]徐宇明.產業智能化對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J].金融與經濟,2022(1):64-74.

[18]劉歡.工業智能化如何影響城鄉收入差距——來自農業轉移勞動力就業視角的解釋[J].中國農村經濟,2020(5):55-75.

[19]陳沖,孫永馳.工業智能化如何影響城鄉收入差距——基于技能偏向性視角[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22,37(3):21-33.

[20]司先秀. ICT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作用和機制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7.

[21]汪澤波.城鎮化過程中能源消費、環境治理與綠色稅收——一個綠色內生經濟增長模型[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6,32(2):49-61.

[22]葛立宇,于井遠.智慧城市建設與城市碳排放:基于數字技術賦能路徑的檢驗[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2,39(23):44-54.

[23]楊帆,夏海勇.試論人口素質及其均衡發展對生態文明的影響[J].商業時代,2010(29):10-11.

[24]張萬里,宣旸,張澄,等.智能化能否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和技術創新[J].科研管理,2022,43(12):107-116.

[25]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5):731-745.

[26]張凱,劉冬媛,于世海.數字貿易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影響研究——基于金融發展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模型檢驗[J].經濟問題探索,2023(2):144-159.

[27]崔奇,俞海.基于資源環境影響的綠色消費指數構建和實證評價[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22,47(3):27-36.

[28]劉軍,史夢雪,招玉輝.智能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3(4):44-50,106-107.

[29]李國年.政府支出與碳排放關系研究——基于中國1980—2011年數據[J].經濟問題,2014(3):69-72.

[30]王藝明,張佩,鄧可斌.財政支出結構與環境污染:碳排放的視角[J].財政研究,2014(9):27-30.

[31]王智.控制居民消費能力 力促消費升級轉型[J].中國統計,2010(7):21-23.

[32]程思進,任曉聰.綠色投資、外商投資與二氧化碳排放——基于動態面板系統GMM與門檻效應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2(8):27-32.

[33]徐雪,王永瑜.城鄉融合的邏輯機理、多維測度及區域協調發展研究——基于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調推進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1-14.

[34]張月友,董啟昌,方瑾,等.人口素質紅利時代的中國服務業增長[J].經濟學家,2020(3):56-65.

[35]趙柄鑒,譚君印,文傳浩.智能化與工業競爭力:理論機制與實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21,37(23):174-178.

[36]Hoechle D . Robust standard errors for panel regressions with cross-sectional dependence[J]. The Stata Journal Promoting Communications on Statistics & Stata, 2007, 7(3):281-312.

[37]姚亮,劉晶茹,王如松.中國居民消費隱含的碳排放量變化的驅動因素[J].生態學報,2011,31(19):5632-5637.

[38]李長青,呂小鋒,吳鋼.研發投入、融資約束與出口綠色技術含量[J].科研管理,2015,36(8):28-35.

[39]孫早,侯玉琳.工業智能化如何重塑勞動力就業結構[J].中國工業經濟,2019(5):61-79.

[40]李志青.環保公共開支、資本化程度與經濟增長[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6(2):159-164.

(責任編輯:小青,沁憶)

Can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Promote Green Consumption?

—Analysis of Intermediary Effects Based on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LONG Haiming, CHENG Moyi, LIU Zixi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Statistic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6, China)

Abstract: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30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municipalities)? in China from 2012 to 2021, this study empirically tests the impact of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n green consumption, and then combines the constructed? of? a comprehensive index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o? demonstrate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intelligentization on green consump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non-linear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ization and green consumption, an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intelligentization level,intelligentization’s promoting effect on green consumption shows a trend of first strong and then weak;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can promote green consumption through the path of promoting urban-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 and improving population quality can enhance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green consumption. Therefore, while stimulating intelligent and powerful productivity, we should also us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to enable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pen up the path of promoting green consumption, and take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green development path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people and nature.

Key words:intelligent development; green consumpti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intermediary? effect

收稿日期: 2023-02-03; 修回日期: 2023-05-2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7FJY013)

作者簡介: 龍海明(1962—),男,湖南新寧人,博士,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金融管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亚洲精品va|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国产久草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亚洲a免费|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日韩av在线直播|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一级不卡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日韩成人午夜|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免费在线视频a| 自拍偷拍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久久黄色视频影| 国产96在线 |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久久国语对白| 亚洲人人视频| 欧美啪啪视频免码|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制服丝袜 91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色婷婷电影网|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成人精品区|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黄色在线网|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青青操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综合天天色|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久久无码av三级|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黄色片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