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項目化教學是一種源于幼兒真實生活需要、以集體或個人探究方式為主的教學模式,將其引入幼兒園小班課程教學中是教師優化小班課程教學的有益嘗試。為切實推進項目化教學模式在小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落實,文章從主題選擇、項目推進、項目展示與評價等三個方面入手,以案例研究和行動研究為方法,梳理小班項目化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建議,旨在以項目為依托,真正使教師成為與幼兒結伴成長的人,有效提升小班課程教學的生成性。
關鍵詞:小班幼兒;項目化教學;設計與實施
作者簡介:周璐(1989—),女,江蘇省句容市建設路幼兒園。
素質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重點。在新時代的幼兒教育活動中,教師要關注幼兒的成長需求,為幼兒提供符合其認知興趣和發展需要的課程。項目化教學是以兒童興趣為起點,以行為為導向,以問題為核心,以合作為方法的過程性探究活動,其精神內涵與新時代幼兒課程教學要求高度一致。在幼兒教育中引入項目化教學模式,既能提升幼兒教師對幼兒成長需求的關注度,增強課程活動的生成性和生活性,也能讓幼兒成為課程探究的主體,使其在動手操作、觀察交流、討論思考的過程中獲得能力及素養上的全面發展,加速成長。本文通過梳理小班項目化教學經驗,以“甜甜的小草莓”項目化教學為例,從主題選擇、項目推進、項目展示與評價三個方面進行具體論述[1]。
一、精選主題,做好項目籌備工作
項目籌備環節是項目化教學活動落實的首要環節。在這一環節,教師需考慮幼兒的興趣及成長需求,精選項目主題,而后以既定主題為依托整合多樣化幼教資源,形成可行的教育規劃,為整個項目化教學活動的順利推進做足準備。以“甜甜的小草莓”項目化教學活動為例,筆者將項目化教學籌備工作分如下三步推進。
(一)立足生活,發現幼兒興趣
幼兒教育應該以幼兒為本,以幼兒的認知興趣為出發點。在小班幼兒項目化教學活動構建期間,教師需密切關注幼兒的一日生活,發現幼兒在生活中的興趣點,并以此為依托籌備項目教學活動。源于幼兒生活、生于幼兒興趣的項目化探究活動,能喚醒幼兒在項目探究中的主動性。
例如,在春天到來之際,筆者帶領小班幼兒做戶外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有幾個孩子蹲著圍到了一起,似乎在討論著什么。
幼兒1:“快看,這里有個小綠芽。”
幼兒2:“哇!它好小呀!”
幼兒3:“它是什么時候偷偷冒出來的呀?”
幼兒4:“你們說它長大會是什么樣呀?”
……
看著孩子們興致勃勃的樣子,筆者覺得可以趁機組織一次以種植為主題的項目化教學活動。在詢問孩子們的意見并得到肯定的答復后,筆者開始籌備項目化學習活動。
(二)“鏡頭變焦”,明確探究主題
過于寬泛、籠統是項目化學習主題無法有效引領整個項目化學習活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確定項目化學習主題時,教師除了要以敏銳的感覺,發現幼兒感興趣的話題,還要使用“鏡頭變焦”策略,先在與幼兒討論的過程中豐富主題,而后鎖定與幼兒認知興趣、認知特點最契合的部分,提升項目化探究主題的精確性。
例如,在確定“春季種植”活動項目的主題時,筆者向孩子們提出問題:“班里有塊試驗田,我們可以一起種上喜歡的植物,大家希望種點什么呢?”
幼兒1:“我想種水果,我喜歡吃水果,香蕉、藍莓、西瓜都可以。”
幼兒2:“我媽媽說,香蕉是長在樹上的,我們的地不夠大。不如種花吧,開花多漂亮。”
筆者:“是的,香蕉、藍莓很難在這里種植,而西瓜更適合種在沙地里。花倒是可以考慮,什么花適合在春天種呢?”
幼兒3:“種草莓吧!草莓既可以吃,也會開花。”
這一提議得到了很多孩子的附和。于是,筆者又組織了一個關于是否要種草莓的小投票,班里孩子紛紛舉手表示贊同。就這樣,此次項目化學習主題就從“春季種植”細化為“種草莓”。
(三)統籌兼顧,做好前期規劃
在具體實施項目化教學活動之前,教師需統籌與項目主題相關的教學資源,結合現有資源明確項目化主題學習思路,做好前期規劃,以合理的規劃提升項目化學習活動的科學性及可行性。
例如,在確定以“種草莓”為主題規劃小班項目化學習任務之后,筆者整合與項目主題相關的教學資源,明確活動包括草莓的種植、生長、收獲、售賣等流程,制訂“甜甜的小草莓”項目化教學計劃如下。
步驟1:種下小草莓。組織小班幼兒認識農具,了解種植方法,并帶領幼兒將準備好的秧苗種到試驗田中。
步驟2:呵護小草莓。組織幼兒觀察、記錄小草莓的生長情況,并完成澆水、施肥、捉蟲等管理任務。
步驟3:收獲小草莓。組織幼兒完成草莓采摘、品嘗,以及草莓周邊產品的制作任務。
步驟4:售賣小草莓。設置直播間,讓幼兒化身“現代小果農”,嘗試“直播”售賣草莓。
二、科學推進,做好項目學習引導
讓幼兒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是項目推進環節的主要形式。小班幼兒認知能力水平及其認知發展特點決定了教師在支持小班幼兒以自主或合作的方式完成項目學習任務時,既不能過度干預,也不能放手不管,要適量、適度,巧引、妙引。以“甜甜的小草莓”為例,筆者使用的項目化學習引導策略大致如下。
(一)以幼為本,促其發聲
在推進項目化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積極聆聽幼兒的想法和心聲,厘清個人想法與幼兒想法之間的差別,從而幫助幼兒拓展認知,使其掌握完成項目活動的正確方法。
例如,在“甜甜的小草莓”項目化學習活動組織推進期間,筆者預先給小班幼兒布置了“關于種草莓的小調查”任務,讓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以采訪家人、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與草莓種植相關的知識內容。然后,筆者以“關于草莓種植,大家知道些什么?”的問題引入關于草莓種植方法的學習活動,開啟以幼兒講述分享為主的草莓種植知識學習之旅;以問題“關于種草莓你們還想知道什么?”引導幼兒闡述其想法與需求,從而根據幼兒的想法與需求提供相應的知識指導。
在傾聽與回應中,筆者將種草莓的步驟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并對幼兒感到困惑,或是比較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詳細講解。在該活動結束后,大多數幼兒都能掌握種草莓的基本方法,并躍躍欲試。
(二)搭建支架,放手探究
作為“甜甜的小草莓”項目化探究主體的小班幼兒尚處于知識學習的初期階段,自主探究能力較弱。要想順利推進以幼為本的自主化項目探究活動,教師既需要大膽放手,給予幼兒親身實踐的機會,也需要巧搭支架,給予幼兒足夠的自主探究支持[2]。
例如,在完成“觀察小草莓”的任務時,筆者為幼兒提供了《草莓觀察記錄表》,要求他們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具體的觀察內容和成果。如,在草莓葉子觀察記錄部分,細分了“形狀”“顏色”“長度”“片數”“紋路”等諸多要素,并提供了直尺、白紙、畫筆等輔助性記錄工具,為幼兒完成草莓觀察任務搭建了支架。
以表格及相應的工具為支撐,小班幼兒圍繞試驗田中的草莓植株完成了葉子觀察、植株高度測量等諸多科學觀察活動,并以自己在持續觀察中獲得的草莓生長信息為依托,完成了對草莓生長情況的評估。
(三)立足發現,靈活生成
誠然,項目化學習活動是需依照科學的規劃有序推進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提前計劃好所有項目化教學活動。在小班項目化教學活動推進期間,教師需尊重幼兒的成長發現,善于以幼兒的趣味發現為立足點,構建生成性的探索活動。
例如,在一次巡視小草莓時,一個孩子驚奇地說道:“咦,草莓開了一朵綠色的小花。”以孩子的這一發現為依托,筆者組織了“一朵綠色的小花”主題探索任務。
筆者:“好神奇呀!在咱們的試驗田里,還有哪些小草莓開花了呢?它們的花是什么樣的呢?”
幼兒1:“這里有開花的,它的花是白色的。”
幼兒2:“這里也有,它的花瓣有5瓣。”
幼兒3:“我這朵有7瓣呢。”
幼兒4:“我的只有1瓣了。”
筆者:“為什么草莓花瓣數量不一樣呢?”
幼兒5:“可能掉了。”
幼兒6:“那朵只有1瓣的草莓花和那朵綠色的草莓花有點像呀!”
幼兒7:“該不會綠色的花是掉光花瓣的草莓花吧!”
筆者:“真聰明,綠色的花是草莓花的花萼。草莓花掉光花瓣之后就會變成這個樣子。”
通過觀察、思考,孩子們終于解決了自己發現的問題,這讓他們每個人都很高興,并感到自豪。
(四)以問引思,深度學習
在自主探究中,小班幼兒能達到的知識探究高度是有限的。要想拓展小班項目化學習活動的深度,更好地達成項目化學習任務目標,就需要教師根據已有資源及幼兒的成長情況,設計適宜的引導性提問,以問引思,助力幼兒對問題的深入探究。
例如,在觀察記錄草莓生長的過程中,孩子們以圖畫的形式記錄下草莓的變化。但受自身思維局限,孩子們在繪畫時,關注的是草莓當下的狀態,未能將草莓的變化聯系到一起,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對此,筆者向孩子們提出了如下問題。
(1)從最初到現在,我們的小草莓發生了哪些變化?
(2)草莓成熟后是什么樣的,它還會發生哪些變化呢?
以問題(1)引導小班幼兒對自己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梳理,從而掌握小草莓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出現的不同特征,對草莓的生長過程形成系統的認知;以問題(2)為指引,幼兒完成根據草莓果實推測草莓成熟過程中將發生的變化的任務,鍛煉了理性推理能力。
(五)陪伴成長,共同學習
項目化學習過程是教師和家長陪伴幼兒學習成長的過程。而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家長也需要不斷更新自身知識庫,學習新的知識與內容,和幼兒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例如,在草莓采摘季到來之際,幼兒每天都會到試驗田中觀察小草莓,每當發現有草莓掉落或受傷時都會很心疼。為了解決“成熟的草莓不夠分”的問題,有幼兒提議制作草莓相關產品。但由于草莓太少,大家的想法太多,始終沒有確定要制作什么。直到一個幼兒發現摘過草莓的手很香,提議制作草莓香水,得到了班里幼兒的一致認可。可草莓香水對筆者來說也是一種新事物。為制作草莓香水,筆者和孩子們一起上網查資料、看各種香水制作視頻,最終確定“搗汁—過濾—加酒精—裝瓶”這一草莓香水制作方案。
(六)多元任務,多樣體驗
綜合性特征是項目化學習活動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推進項目化學習活動時,教師設計的探索任務應該是多元的,應以培養或訓練幼兒不同層次的能力和素養為目的,帶給幼兒多樣化的成長體驗。
例如,在完成“甜甜的小草莓”之“草莓直播節”任務期間,筆者以助力幼兒全面成長為目的,融合社會實踐、手工制作、語言訓練、角色體驗等多種學習形式,設計多元探索任務如下。
任務1:“價格大調查”。幼兒在家長的陪伴下進入市場,調查草莓的價格,在參考市場價的基礎上給草莓定價。
任務2:“草莓小周邊”。幼兒觀察草莓,繪制草莓書簽,制作草莓賀卡、草莓包等手工品,豐富“直播”過程中可售賣的物品。
任務3:“我是小主播”。幼兒以一人一句的方式創編主播詞,并以圖畫的方式對這些詞進行記錄,直至形成完整的解說詞,并進行播報訓練。
任務4:“主宰直播間”。幼兒組隊嘗試“直播”售賣本組擁有的草莓產品,體驗電商直播過程。
三、任務審核,做好項目展示評價
項目展示與評價環節是項目化教學中的收尾環節。展示環節旨在讓幼兒回顧分享學習所得,優化成長體驗。評價環節的設置目的則在于使幼兒反思成長過程,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梳理“甜甜的小草莓”項目化教學活動組織經驗,筆者得到的項目化教學評價與展示環節構建經驗如下。
(一)項目展示:開拓創新,全面展示
在項目展示環節,教師需積極創新項目展示活動組織形式,引導幼兒多方面、多層次展示項目化學習成果,使其在完成展示任務的過程中創新性應用項目學習經驗,獲得新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甜甜的小草莓”項目展示環節,筆者設計了繪本制作與分享活動,即組織幼兒將項目化學習活動過程中生成的作品、照片等以合理的方式組合到一起,形成記錄草莓種植收獲過程的小繪本,并將自己的種植故事分享給同伴或家長。以繪本為依托,幼兒借助圖畫、照片等將自己的種植故事與收獲進行分享,提升學習成就感。
(二)項目評價:尊重過程,多元評價
基于項目學習的課堂評價是尊重幼兒成長過程的多元評價。在評價幼兒的項目學習表現時,教師需根據幼兒獲取知識的全過程,關注幼兒在素養發展的各個方面的表現。
例如,在進行“甜甜的小草莓”項目評價時,筆者不僅關注了幼兒的種植繪本制作及講解情況,還從幼兒的感悟、收獲入手,分析了幼兒在學習意識、知識掌握、合作學習、動手操作、科學探究、藝術創造、語言表達等多個方面的成長情況,并提出了引導性的成長建議。
結語
總之,項目化教學活動是以幼為本、立足幼兒真實生活的自主化學習與探索活動。在小班項目化學習活動組織期間,教師需密切關注幼兒的成長情況,敏銳地發現項目化學習的融入點,并以此為依托,制訂周密的計劃,科學高效地推進項目化學習活動,為幼兒的全面健康成長提供更優質的外部引導。
[參考文獻]
[1]謝敏琪.項目化視角下的幼兒園大班繪本教學行動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2.
[2]肖菊紅,戴雪芳.幼兒園項目活動研究綜述[J].江蘇教育研究,2019(16):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