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佳慶

天行長臂猿靠手臂在林間蕩行,在大樹枝和地面上則是像人類一樣直立行走(趙超/ 攝)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每年10月24日命名為“國際長臂猿日”,此舉旨在吸引公眾關注長臂猿并為保護長臂猿采取積極行動。
全世界有20種長臂猿,受棲息地大規模喪失和狩獵等因素影響,長臂猿已從大部分地區滅絕,現已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保護等級分別為易危(VU)、瀕危(EN)或極危(CR)。中國境內有7種長臂猿,總數不足1800只,僅分布于云南、廣西和海南部分地區,是中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其中,天行長臂猿是唯一一種由中國科學家發現并命名的長臂猿。
日前,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中心(下文簡稱“云山保護”)在昆明舉辦了線下分享會,云山保護野外項目負責人牛一彬分享了她與天行長臂猿之間的故事。
天行長臂猿也稱高黎貢白眉長臂猿,是白眉長臂猿屬下的第三個物種,分布于緬甸北部及中國境內云南德宏州盈江縣和保山市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騰沖猴橋邊境一帶,中國境內總數不到150只,被IUCN定為瀕危級別(EN)。該物種2017年由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范朋飛及團隊命名,中文名源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個名字寄托了科學家希望長臂猿在自然界能頑強生存下去的愿望。”云山保護創始人閻璐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英文則取自《星球大戰》男主角Skywalker天行者,這個名字與天行長臂猿在高高的林冠層自如穿梭、悠蕩如飛的樹棲動物行為特征相符。
雌獨猿坐在枝頭一動不動,遠遠望著人家夫婦和諧的圓滿家庭,神情讓人揪心。
云山保護成立于2015年6月,以“鏈接多方資源保護長臂猿及其生存繁衍的棲息地”為使命。目前,云山保護主要的研究和保護對象就是天行長臂猿。
天行長臂猿是典型的樹棲性靈長類動物,常年生活在樹上,很少下地活動,行動時靠兩條長臂和鉤形長手懸掛樹枝,蕩秋千一樣蕩越前進。牛一彬介紹,天行長臂猿像人類一樣用聲音來溝通,叫聲婉轉悠揚,可以傳播一二公里,發揮宣示領地、尋找配偶、維護配對關系等多種作用,可以說是云南的神奇“歌唱家”。
牛一彬和同事們駐扎在盈江縣蘇典鄉一個傈僳族寨子,寨子后面的山林正是長臂猿的一處棲息地。“我們的日常工作包括實地調查和保護、撰寫數據分析報告、科普傳播等。”牛一彬說,“棲息地的喪失退化是天行長臂猿面臨的最嚴重的生命威脅,我們希望通過專家指導和培訓,在本地推動以社區為主體的生態保護模式。”
“有一次,我們上山安裝紅外相機,向導突然看到對面的樹枝晃了一下,一只健壯的雄性天行長臂猿突然出現在我們視線中。我們站在距離不到十米的地方,留下了它在山中活動的照片。”牛一彬回憶,“長臂猿好像也注意到了我們,跳到另一棵樹上繼續啼叫,好一會兒才穿越樹林而去。”
長臂猿以家庭為單位生活,這只雄性天行長臂猿是獨猿,沒有配偶子女,由于種群整體數量少,它可能一生都無法組建家庭。“與它對視的那一瞬間,我仿佛看到了它眼中的孤獨。”牛一彬說。
“我們還碰到過一只成年的雌性天行長臂猿試圖靠近一個天行長臂猿家庭領地的場景。”牛一彬說,長臂猿遵循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外來雌獨猿一靠近,公猿便立即沖上去把它逐出領地。“雌獨猿就坐在枝頭一動不動,遠遠望著人家夫婦和諧的圓滿家庭,那種神情讓人揪心。”
天行長臂猿為何數量這么少?云山保護社區項目負責人曉璇說,最大的原因是過去很長時期森林被大片砍伐導致林區破碎,讓長臂猿無法溝通交流,種群被分割。其次,因“長臂猿可治病”的謠言,偷獵曾是長臂猿生存的最大威脅之一。現在隨著法律法規的完善、公眾保護意識的提高,偷獵行為已經越來越少。
目前來看,盡管偷獵和大規模棲息地破壞的影響已經日益減少,但棲息地退化和破碎化,以及由此導致的小種群仍然是當前我國長臂猿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
傈僳族老鄉把長臂猿稱為“甲米嗚呼”,“甲米”是猴子的意思,“嗚呼”是學其叫聲 。
在云南盈江和騰沖,傈僳族群眾認為,長臂猿具有靈性,歌聲優美,有預報天氣的本領,與傈僳族祖先關系密切,因此自古就不獵殺長臂猿。此外,長臂猿不會破壞農作物,這一點使得傈僳族人和長臂猿的關系一直處于比較平和的狀態。傈僳族人甚至為了保護長臂猿,會去追外面來打獵的人并處罰他們。得益于此,目前中國境內近一半的天行長臂猿種群生活在傈僳族寨子周邊的國有林或集體林中。
2022年3月,在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美團青山計劃專項基金的支持下,云山保護在盈江縣蘇典鄉梨樹社區正式啟動了天行長臂猿社區生態種植試點項目。他們希望通過人工種植長臂猿的食物樹,來改善長臂猿的退化和破碎化的生境(物種或物種群體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需要種植的植物大多是本土物種,相較外來樹種更能適應當地的氣候和土壤。但由于項目地地處高海拔區域,天氣比同緯度地區更冷,沒有種植經驗可以參考。“我們需要更多地依靠當地老鄉的本土智慧,要在與當地居民的討論商量中,不斷摸索嘗試。扦插還是種子繁育成活率高?冬季如何保暖?種好樹后如何做監測?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合作方式,提升當地居民的種植技術,共同培育更多樹苗,讓長臂猿能吃好住好。”曉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6月,蘇典鄉在雨水天種植櫻桃苗( 陳楚/ 攝)
2022年10月,云山保護和蘇典鄉梨樹社區居民一同前往長臂猿棲息地移栽八月瓜苗。八月瓜是一種藤本植物,成熟的八月瓜是長臂猿喜愛的食物,因此云山保護和傈僳族老鄉共同選擇它作為棲息地恢復的首批植物。
生態種植是一個漫長過程,2022年種下的八月瓜種子,要等到四五年后即最早到2026年才能結出軟糯香甜的果實,投入產出比不高。但是,在云山保護和老鄉們一次次地商討以及共同勞作過程中,老鄉們對保護長臂猿的意愿和熱情不斷提升。事實上,生態種植不僅可以進一步改善長臂猿棲息地質量,促進長臂猿種群長期存續,也能為傈僳族村寨提供多樣的經濟來源。換言之,種下的不僅是長臂猿的希望,也是傈僳族的未來。
天行長臂猿數量少,面臨種群基數低、種群片斷化、冬天欠缺食物等問題,且近2/3的種群生活在保護區外,易受干擾。對此,云山保護使用牽繩搭橋、放聲誘導等方式,吸引長臂猿朝設計好的棲息地遷移擴散,幫助它們更快找到配偶,組建新的家庭。
2023年6月8日,牛一彬和同事、傈僳族向導在蘇典鄉拉馬河村山上調查時發現,一處重要的長臂猿食物斑塊(果實樹)中間有幾處間隙較大,長臂猿難以躍過;同時,該處緊鄰村民家的草果育苗棚的棚子,受之前砍伐影響,該食物斑塊周圍較空曠,樹木稀疏,長臂猿無法通過繞道抵達食物樹。
牛一彬等與向導商議后,通過細致規劃和踩點,在拉馬河村山上拉了幾條繩橋,連通該食物斑塊內部,恢復了長臂猿棲息地的連通性。
“只有足夠了解一個物種,才能為其保護行動提供足夠依據,而目前我們對于長臂猿的了解還不夠。”牛一彬說。
長臂猿是典型的樹棲性靈長類動物,比起人為觀測,在林冠層布設紅外相機是一種更加節省成本的觀測方式。為了記錄食物樹被長臂猿取食的全過程和行為生態數據,云山保護團隊通過在林層系統布設紅外相機,確定了每個季節長臂猿最重要的食物樹種,希望從食物的角度對棲息地恢復提出保護建議。這個項目,被云山保護命名為“長臂猿食堂調查計劃”。
安裝紅外相機帶來了龐大的影像信息,為了更好地處理利用這些信息,云山保護通過社交平臺,組建了一支線上紅外志愿者團隊,協助進行紅外影像的分揀與識別。目前,紅外志愿者已經超過180人,還在持續增加中。這些人里有動物保護專業人士,也有各行各業的年輕人,還有很多孩子和家長。志愿者們持續觀測了上千個紅外監測影像,從中尋找天行長臂猿的身影……
生態種植不僅可以進一步改善長臂猿棲息地質量,促進長臂猿種群長期存續,也能為傈僳族村寨提供多樣的經濟來源。
“通過紅外相機鏡頭,我們看到長臂猿寶寶學習如何從一根樹杈跳到另一根樹杈上。它飛躍叢林的技術還不是很嫻熟,幾次差點掉下,但是又馬上緊緊抓住媽媽。”云山保護野外項目研修生劉卓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長臂猿寶寶和人類幼兒一樣,在成長過程中,常常會摔跤,媽媽總是在身旁細心呵護。這樣的長臂猿母親和寶寶互動的畫面特別讓人感動,看到長臂猿家族增添新生命,我們無比激動。”
據劉卓回憶,有一個紅外攝像頭對著一條小溪,長臂猿生活在不遠處的樹上,白天村民路過還會在那放牛,晚上果子貍等小動物也會來喝水。“這種共生的關系打動人心,讓我們感受到森林不僅僅屬于人類,而是我們和動物共同擁有的。”

2月,爬樹向導檢查紅外相機電量(孫羽琪/ 攝)
作為云山保護的創始人,閻璐在活動和會議中被無數次問到“天行長臂猿保護還有希望嗎”?她列舉十多年前自己參與的東黑冠長臂猿保護的例子告訴大家:東黑冠長臂猿曾經被認為已經滅絕,但2018年中越聯合調查確定中國境內已增加到5群(含跨邊境活動的家庭群)共32只東黑冠長臂猿。
閻璐從東黑冠長臂猿保護項目中總結出瀕危物種保護的兩個要素:第一,充分詳實的調查和持續的科研監測是對瀕危物種保護最重要的支持;第二,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所有利益相關方積極溝通合作,同時確保可持續的資金投入。
閻璐認為,保護野生動物,政府是主導力量,商業是重要支撐,而云山保護等公益組織要充分發揮專業性和靈活性。
“到2023年,云山保護已經堅持了8年野外調查監測、社區保護和科普宣教,為相關保護區和林草系統合作伙伴提供了天行長臂猿保護的科學依據以及保護建議,并為公眾提供了大量長臂猿科普優質活動和內容。”閻璐說。
“目前,大眾比較關注的是氣候變化,其實被忽略的還有一個點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是密不可分的,希望通過我們的工作和行動讓公眾更多地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牛一彬說。
近年來,中國一直在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用最嚴密法治、最嚴格執法,守護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于2023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外,中國率先在國際上提出和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初步劃定的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比例,不低于陸域國土面積的25%,有力保護了珍貴、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
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保護長臂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國際間的交流合作也日益頻繁。2023年7月7日,由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主辦的全球長臂猿聯盟第一次合作伙伴大會在海南海口召開。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印度、荷蘭等10個國家和地區近120名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15家國際組織及基金會匯聚一堂,共商保護長臂猿長效機制。大會進一步明確了全球長臂猿聯盟秘書處的運作機制,響應《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達成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希望我們的后代,永遠能聽到長臂猿的婉轉啼叫在森林中飄蕩回響。”閻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