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穎慧

傷心、憂愁、焦慮、憤怒……漢語中很多描述情緒、情感的詞匯都和“心”有關。在西方,古希臘哲人認為“心臟是靈魂的居所”,而在我國的《黃帝內經》中,則有“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的觀點,更直接表達了情緒和“心”的關系。
1982年,人類第一例成功的人工心臟植入手術之后,患者妻子問醫生:“他還會愛我嗎?”漫長的醫學史中,各種文化背景之下,人們普遍將心臟和情感、情緒相關聯。隨著醫學的進步和發展,這種關聯逐漸被深入了解并應用于臨床實踐。
人的情緒和心臟之間到底有怎樣的關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識別、預防心理因素對心臟健康的影響?帶著上述問題,《瞭望東方周刊》專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雙心醫學中心主任、北京醫學會心臟心理分會主任委員劉梅顏。

劉梅顏
《瞭望東方周刊》:日常生活中,破壞或影響心臟健康的情緒有哪些?
劉梅顏:喜、怒、哀、樂、悲、恐、驚,任何情緒只要過度,都會引發人心臟損傷。通常認知是,負面情緒,比如悲傷、憤怒會傷害心臟健康,但實際上大喜大悲對心臟也會有特別大的影響。有的人因炒股陡然而富,然后突然心梗,這樣的事在臨床上并不少見。
《瞭望東方周刊》:情緒劇烈變化時,我們的身體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劉梅顏:情緒的劇烈變化讓人體迅速處于一種應激狀態,這種狀態下,大量腎上腺素釋放到血液中,水平過高之后,它可以直接封閉心臟上的腎上腺素能受體,心肌這時就中毒了,我們把這叫做腎上腺素的中毒。
中毒的心肌不再能對抗原有的張力,會出現室壁的運動紊亂、心功能的下降,有的人會出現心臟破裂、心源性休克。不能對抗張力的情況下,心肌也可能向一側突出,以致左心形成一個球囊樣改變,我們把它叫做左心球囊綜合征,這是應激性心肌病的一種常見表現。可以這樣說,應激性情緒反應可改變人的心臟形狀。。
《瞭望東方周刊》:相比于突如其來的情緒變化,日積月累的情緒狀態如何影響心臟健康?
劉梅顏:兩者還是有差別的,急性的憤怒或焦慮狀態之下發生的心臟損傷表現為,如果病人有心臟病的基礎病變,常會發生心絞痛或者是急性心肌梗死。而如果一個人在一個長期、慢性的抑郁狀態下,可能會有血壓不穩定、多發性早搏、早發性心動過速的表現,個別病人在長期抑郁、焦慮來回切換的狀態下,出現惡性心律失常也是有可能的。
相關研究表明,以前從未得過心臟病的人,如果情緒長期低落,患心臟病的風險會有所增加,患有抑郁癥的人患心臟病的風險是正常人的2倍。而抑郁癥會顯著增加冠心病的嚴重程度及其死亡率。
在我們正視情緒對心臟健康影響的情況下,也逐漸發現心臟是一臺遠遠比水泵復雜得多的儀器。
《瞭望東方周刊》:相當長的時間內,現代醫學把心臟理解為機器,如何解釋心臟健康和心理因素的息息相關?
劉梅顏:現代醫學把心臟理解成一個機器或者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它比我們想象得要精密得多、復雜得多。我們過去認為心臟的主要功能是一個“泵”,它就像水泵一樣把血泵到全身,但后來發現它同時還是一個情感器官,人在強烈的情感刺激下,心肌會使勁收縮,會有大量的激素物質分泌出來。如果心情愉悅,心臟也會分泌出很多有利于自身健康的激素,包括肽類物質,它們可以幫助血管舒張,改善心臟供血,穩定心功能。在我們正視情緒對心臟健康影響的情況下,也逐漸發現心臟是一臺遠遠比水泵復雜得多的儀器。隨著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的發展、大數據工具的使用,我們越來越了解心臟的精微之處。
《瞭望東方周刊》:臨床上,如何區分具體的病變不是作為人體“機器”的心臟器官出了問題,而是一個人的情緒出了問題?
劉梅顏:以心絞痛為例,一般來說心絞痛持續時間為數分鐘,常在運動進行中發生。而抑郁(或焦慮)所致胸部不適發作時間或過短(幾秒鐘或一兩下),或過長(可達數小時至數日),患者往往運動起來不出現癥狀,或癥狀反而減輕、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抑郁(或焦慮)常伴有一些其他表現。如:急躁心煩或情緒低落,對以往有興趣的事失去興趣;害怕處于狹小封閉空間如電梯,不敢乘飛機;睡眠障礙,包括入睡困難或早醒;總覺得氣不夠用,喜長出氣等。總之,如果感到心慌、胸悶、不適甚至心前區疼痛時,需要馬上做心電圖等檢查,查看是否具有患心臟病的風險,如發現檢查結果與癥狀不符,就需要進行心理狀態的評估,看是否與心理因素有關。
《瞭望東方周刊》:能夠檢查出器質性病變的情況下,做病因的區分有什么臨床意義?
劉梅顏:臨床上,一些按傳統方式干預無法根治的、會一次次復發的情況會被區分出來。在我們的文化中,一般人并不會輕易承認自己不高興,好像不高興就是失敗。很多人很早就抑郁了,他假裝一天到晚高高興興,實際上內心并不高興,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這種隱藏的抑郁會帶來心臟損傷,包括心絞痛、心肌梗死。如果只按心臟病通常的干預方法去治療,這個病人會一次次發作,無法根治。

5月25日,某醫院醫師通過心臟3D 建模技術對心房顫動患者進行治療(陶亮/ 攝)
事實上,抑郁是冠心病的一個很重要的致病原因,很多明星、企業家、社會精英常常面臨這樣的問題,只看到了心臟問題,沒有看到心理和情緒問題,治療不全面就導致心臟病一次次復發。如果能識別出心理因素,同時在兩方面進行干預,病人的愈后情況會好很多。
我們做過一個相關的實驗,比較冠心病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通過心導管技術將治療器械送入心臟和血管等部位進行治療)治療術后雙心治療與常規治療的治療成本和效果,選取了195例患者,隨機分為雙心治療組(79 例)與常規治療組(116 例), 結果雙心治療組僅 1例因急性冠脈綜合征再入院行 PCI治療,有效率為 98.73% ;常規治療組有10 例因 ACS(急性冠脈綜合征)再入院,有效率為91.38%,雙心治療組的臨床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治療組,且有更好的衛生經濟學價值。
很多人很早就抑郁了,他假裝一天到晚高高興興,實際上內心并不高興,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這種隱藏的抑郁會帶來心臟損傷,包括心絞痛、心肌梗死。
《瞭望東方周刊》:如何在早期識別雙心病?
劉梅顏:首先,需要對自己的心身健康有一個合理的評價,判斷自身的風險因素。如果父母有高血壓,很容易遺傳給孩子;如果父母容易抑郁、焦慮,或是常年神經衰弱,孩子本身也由于基因的傳遞或環境的影響,容易遇到類似問題。可以通過一些專業測試進行自我評價,了解自己是否屬于具有敏感特質的人。
與此同時,評估自己的睡眠質量,如果睡眠結構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早醒,睡眠質量不好,總覺得頭腦昏昏沉沉,那就要小心。
此外,再計算后天風險因素,如血糖、血脂、尿酸等指標;是否經常靜坐超過四五個小時、缺乏鍛煉習慣等。如果每一條都沾邊,成為雙心患者的風險較大,需要盡早干預。
《瞭望東方周刊》:如何進行干預,降低風險?
劉梅顏:一是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每天至少保持40分鐘的體育鍛煉。慢跑、跳繩、游泳可以加快體內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有利于體內一些良性激素的恢復。二是飲食適度、科學、多樣、均衡。此外還有藥物治療,一些調節神經的藥物、常規的抗抑郁和焦慮的藥物,都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焦慮或抑郁。
我們在門診中會與患者交流,要像關注自己的身體一樣,關注自己的精神健康,當覺得生活中的壓力太大,自己無法解決的時候,尋求朋友、親人的支持非常重要。此外,還可以尋求一些心理上的專業幫助。平常,抑郁或焦慮更像是一種情緒上的感冒,并非不可接受。心理治療的目的是恢復正常生活,避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讓“心病”發展成“心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