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波
摘 要:新時代是我國發展歷程中的重要節點,在這一關鍵歷史階段,“躺平”是貽誤時機,“躺贏”更是不切實際,堅定不移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奮斗才是人間正道。拼搏、奮斗為青年大學生應有底色,“倦怠”“佛系”“躺平”心理是悖逆時代發展方向的。隨著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演進,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已成為我國應對國內外矛盾與挑戰的必然選擇,是“國之大者”。根植大學生奮斗精神需立足時代背景,把握歷史主動,彰顯新時代價值意蘊,以此為青年大學生發展培育不竭動力。
關鍵詞:把握歷史主動 大學生奮斗精神 價值意蘊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加強青年大學生培根鑄魂、立德樹人教育,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繼往開來、不斷走向新勝利的重要保證,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新年賀詞中寄語青年:“要厚植家國情懷、涵養進取品格,以奮斗姿態激揚青春,不負時代,不負年華。”[1]立德樹人、培養青年大學生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工作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大學生奮斗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歷史的和現實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奮斗觀是社會各界常講常新的課題。培養時代新人已成為黨和國家的一項戰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一步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始終掌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2]黨的事業是接續發展、不斷向前的,培育大學生新時代奮斗精神既是歷史召喚,更是政治擔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把握歷史主動在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中的政治引領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明確提出了“歷史主動精神”[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4]歷史主動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重要特征,是推動中國共產黨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的不竭力量。歷史主動精神蘊含著歷史自信、歷史自覺、歷史擔當及堅守理想信念等重要內容。回顧黨的百年歷史,中國共產黨櫛風沐雨、篳路藍縷,經過艱苦絕卓的奮斗擘畫出人類壯麗畫卷,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邁進,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黨的百年奮斗取得的輝煌成就正是建立在對歷史主動的認識和把握基礎之上,歷史主動精神激勵著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勇往直前。“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中國共產黨以歷史主動精神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道不改、志不移,矢志不渝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拼搏奮斗。在這里,這種奮斗精神標識出鮮明的黨性和人民性,以及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方向,應為當代青年大學生奮斗觀的重要內容。
中國共產黨致力于千秋偉業,青年大學生是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未來建設者、接班人。因此,青年大學生領會“我是誰”“為了誰”的要義至關重要。追求成功、幸福等目標是每個青年人選擇和奮斗的方向,但處于不同時代、不同制度、不同環境之中,青年人的奮斗精神具有不同的內涵和特征。在封建社會,許多青年人把奮斗視為取得功名利祿、衣錦還鄉的手段,即使是那些懷抱憂國憂民理想的仁人志士,也因受“忠君”思想及封建禮教束縛,最終大都沒有擺脫壯志未酬身先死的命運,如唐朝的李白,北宋的王安石、蘇軾等。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青年人的奮斗觀充斥著濃厚的資本邏輯,表現為崇尚個人奮斗、爾虞我詐、追逐安逸享樂,其個人前途最終淪落在被資本異化的各種社會關系枷鎖網中,以致窒息而終結。歷史證明,青年人順應歷史發展潮流,胸懷“大我”,方能把握歷史主動,書寫人生華章。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立者——馬克思、恩格斯,為了追求真理、探索解放全人類的科學理論,毅然放棄榮華富貴、高官厚祿,不辭辛勞地領導、推動各地工人運動。1835年,馬克思在他的中學畢業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表達出自己的奮斗意向,他認為:“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5]1919年,青年毛澤東在《湘江評論》創刊詞中疾呼:“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6]
周恩來自小立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鄧小平16歲離家前往法國勤工儉學,尋求報國之路,“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7]是他的由衷表白。英雄不問出處,唯有奮斗才是走向成功之路,無數革命先烈及為國做出貢獻的各界先進人士,他們的奮斗精神長存于世,為后人所緬懷。在新時代,我國的發展面臨種種挑戰,任務更為艱巨,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目標,唯有同舟共濟、萬眾一心,匯聚蓬勃之力量,沖破各種阻力才能實現。
二、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的價值意蘊
培育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正確的奮斗觀,事關國家的未來,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8]在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既有機遇又面臨挑戰,在前進道路上只有通過頑強奮斗才能實現自己的“成長夢”“成才夢”“創新夢”“創業夢”。
(一)堅定理想信念: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培育新時代奮斗精神,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立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是引領青年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根本遵循。馬克思主義理論正確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為人類求解放的思想體系。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馬克思主義引領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實踐還證明,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使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9]回顧我國近代歷史,無論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還是“辛亥革命”,各派政治勢力或組織都是以西方國家為榜樣,向西方國家學習,其結局既沒有實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標,也沒有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命運沒有改變。而1921年成立的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旗幟,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28年艱苦絕卓的革命斗爭,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建黨百年來,無數革命先烈和時代英模堅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不懈奮斗,他們的精神將永載史冊。中國共產黨的先驅——李大釗、陳獨秀,他們在革命實踐中通過研究、比較,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義無反顧地在中國大地上傳播馬克思主義火種、宣傳馬克思主義真理;革命領袖毛澤東,他在革命征途中不顧各種艱難險阻,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新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改變了中國人民受奴役、受剝削的悲慘命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不計個人得失,無怨無悔,在他的倡導和推動下,中國改革開放的航船揚帆遠航;在新時代,習近平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10]的鏗鏘話語表達出新一代中國共產黨領航者的心聲和品質。不僅如此,在推動我國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無數奮戰在不同時期、不同戰線,為國無私奉獻的英雄、勞模等先進人物,如夏明翰、黃繼光、雷鋒、黃大年、張桂梅、鐘南山等,他們的奮斗事跡和崇高風范同樣值得學習。青年人成才在于奮斗,但奮斗不是盲目的、無原則的,需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引領,需要樹立遠大理想和信念。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11]青年大學生成長需要以史為鑒、學史力行,以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品質和道德風范激勵自己,見賢思齊,從黨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了理想信念才能在前進中補足精神之“鈣”,保持可持續的力量。在今天的信息社會里,多元化、個性化凸顯,不同思潮、文化、生活方式交融,青年大學生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在前進中道不改、志不移。
(二)恪守使命擔當:以人民至上理念為價值指向
堅持人民立場、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12]我們黨的根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成功也在人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13],這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成功之道、勝利之本,也是我們在新時代發展中需要堅守和弘揚的寶貴財富。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隨著時代發展,奮斗觀也應該與時俱進。對于新時代的奮斗精神,青年大學生需要把握“為誰奮斗”“怎樣奮斗”的深刻要義。
在我國古代社會,青年人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影響,產生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匡衡鑿壁”“頭懸梁,錐刺股”等拼搏奮斗精神,其形成背景是當時生產力落后,人們受小農意識的束縛,被“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矮化勞動人民的思想觀點主宰。這種“奮斗觀”是與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相適應的,阻礙了社會發展。回顧我國近代以來的發展史,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從挨打、挨餓的苦難深淵中擺脫出來,從所謂的“東亞病夫”的狀態中振作起來,從根本上來說,在于中國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始終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唯物史觀,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團結帶領各族兒女勠力前行、銳意進取,徹底結束了我國近代以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悲慘境遇,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新的歷史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4]為實現廣大勞動人民幸福安康而奮斗、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奉獻,即是為人類最壯麗的事業而奮斗。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焦裕祿精神、抗疫精神等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油然浮現出無數“舍小家為大家”“舍‘小我為‘大我”的戰斗英雄、建設標兵和改革先鋒,他們才是民族的脊梁。
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但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中,我國發展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將更為復雜。當前,世界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疊加,西方國家“逆全球化”及貿易保護主義浪潮高漲,俄烏沖突仍在進行,世界經濟整體發展環境面臨諸多風險和不確定性。同時,我國國內改革正處于深水區,爬坡過坎,發展將會遇到更為棘手的問題,凡此等等,勢必要求我們不能坐等、不能停滯猶豫,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凝心聚力、乘勢而上。新時代發展離不開人民的支持和認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5]并把“堅持人民至上”[16]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及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進行把握。有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發展才會有動力和保障。新時代,是大學生成就夢想的大背景、大平臺、大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17]青年大學生應情系祖國和人民,把祖國的需要、人民的利益作為奮斗指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國家建設百廢待興,困難重重,許多海外學子,如趙忠堯、華羅庚、錢學森、鄧稼先等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條件,克服種種干擾和困難回國工作,把青春和汗水傾灑在祖國的發展上。魯迅有言:“我以我血薦軒轅。”青年大學生只有把個人命運與祖國和人民聯系起來,奮斗才會精彩而富有價值。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機遇稍縱即逝,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國發展已進入關鍵期,我們不能懈怠,不可停步歇腳,需要有“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強調:“我們要埋頭苦干、擔當作為,以更加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18]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新時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夠產生英雄的時代,青年大學生只有把個人奮斗建立在祖國和人民利益的基石之上,才不會被困難擊倒,才能保持前進的熱情和動力。
(三)堅持守正創新: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發展之“根”
我國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歷史文化博大精深、生生不息,這是我國新時代堅定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根與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9]我們從中應該明白,今天的一切奮斗、一切創造都不能離開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否則就會本末倒置,給黨的事業造成損失。恩格斯說:“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20]在新時代,把握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辯證統一關系,既可對人們的認識正本清源,又能在前進中堅定信心。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培育新時代奮斗精神具有提供中國元素、中國力量的功能,對于大學生立德樹人、培根固元有著積極意義。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對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精華凝聚,為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淬煉提供了豐富資源。
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立足中國基本國情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與歷史創新,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當前,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發展態勢日益加深,在更加復雜動蕩的國內外環境中,我們應更為關注民族歷史文化的魅力和力量,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新時代,我國堅定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絕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礎上,把發展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些“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的錯誤想法是與新時代奮斗精神截然悖行的。同時,在新形勢下,國際意識形態領域的博弈更為激烈,西方國家和平演變方式更為隱蔽,對我國思想滲透變本加厲,他們不擇手段地兜售“西方憲政”“普世價值”等價值觀,妄圖通過“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等形式消解我國的文化建設成果。認清形勢,把握歷史主動,增強歷史自信是培育新時代奮斗精神的關鍵要素,那些鄙視歷史、崇洋媚外、熱衷文化虛無主義的現象,是失去了中國人應有的志氣、骨氣、底氣的表現,是新時代發展的絆腳石。列寧曾指出“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對于歷史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毛澤東強調:“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21]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更為重視優秀歷史文化在我國新時代發展中的價值與意義,他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22]識時務者為俊杰,大學生需緊扣時代脈搏,才能奮發有為,必須認識到傳承歷史文化,不是囫圇吞棗、全盤照搬,在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于與時俱進、與世界發展潮流同向。承前啟后、守正創新,理應成為大學生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奮力邁進新時代的基礎和
遵循。
(四)鑄就胸懷天下格局:善于學習、借鑒,緊追世界潮流
在新時代,發展依然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更需要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需要人們既要立足國內市場,又要大膽借鑒、學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步伐。同時,中國的崛起與發展經驗又可向世界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應當看到,我國的發展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船至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因而在這一時期,保持歷史主動、增強斗爭精神異常關鍵和重要。我國的發展需要邁開更大步伐、在更寬的領域擴大開放,有效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胸懷天下既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要求,也是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體現。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是黨既定的初心使命,是黨一以貫之的行動方略。胸懷天下是黨百年來奮斗歷程的經驗總結,反映著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中國近代,腐敗的清王朝閉關自守,陶醉于“天朝上國”的夢幻中,自絕于世界發展潮流,以致喪失發展機遇,遭西方殖民者屢屢入侵并處于屢戰屢敗、割地賠款的悲慘境遇。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堅定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領導全國人民經過28年浴血奮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自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立足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背景,搶抓機遇、廣結良緣,從開啟新時期到跨入新世紀、從站上新起點到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綜合實力取得了質的飛躍。中國人民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的目標,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在新時代,我國將以更大決心、更大范圍擴大對外開放,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堅定做世界和平的維護者、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者、世界新秩序的參與者。當然,胸懷天下也不是無底線、無原則的,中國有自己的核心利益,有對是非曲直的自身判斷。胸懷天下離不開斗爭精神,對于破壞中國利益和影響中國發展的各種集團和勢力,必須堅決回擊,毫不姑息、退讓。胸懷天下更要求青年大學生時刻胸懷“國之大者”。新時代我國重點提升發展質量和優化產業結構,由中國制造向著中國創造邁進,為此,青年大學生需要高揚創新、奮斗主旋律,適應時代發展的步伐。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我國發展中的不足和短板,如我國經濟總量雖躍居世界第二,多項經濟指標位居世界前列,但在世界人均排名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許多核心技術還沒有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創新能力、發展質量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時不我待。青年大學生要珍惜時代機遇,找準奮斗方向,緊追世界前沿,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自己的智慧。
三、夯實動力引擎:增強歷史主動精神教育
“青年者,國家之魂。”[23]建構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塑造新時代大學生斗爭風尚,是保證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的需要。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強調:“當今中國最鮮明的時代主題,就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當代青年要樹立與這個時代主題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擔當這個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勵志勤學、刻苦磨煉,在激情奮斗中綻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長進步。”[24]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話既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也為培育大學生新時代奮斗精神工作提供了遵循。
歷史主動精神是百年來引領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歷史輝煌的重要力量和寶貴經驗。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高舉馬克思主義大旗,堅定理想信念,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披荊斬棘、闊步向前,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找到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不斷向前。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關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要求人們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5]“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26]毛澤東同志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27]中國共產黨一經選擇馬克思主義,就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反帝愛國運動,中國革命即出現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一如既往地恪守初心與使命,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新飛躍、新境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歷史自信、歷史自覺、歷史擔當,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這些都是歷史主動精神的重要內涵。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提出,中國人民“在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充分爆發出來,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書寫著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歷史”[28]。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必須堅定信心、銳意進取,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主動防范化解風險,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29]由此可見,培育大學生新時代奮斗精神,尤其需要把歷史主動精神內容放在重要位置,增強青年大學生對歷史主動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從而在現實中堅定大學生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把握歷史主動是培植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的引擎與動力源,可幫助大學生不斷激發自身的奮斗熱情。
四、結語
增強歷史自信、把握歷史主動,是認清新時代、奮斗在新時代的重要前提。馬克思指出:“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30]青年大學生是奮斗精神的主體,只有真正理解和認識新時代在我國發展中的意義和地位,才會明白奮斗在實現人生目標中的價值與意義,才會自覺投入我國新時代發展中去。因此,那些沾沾自喜、自我陶醉、停步歇腳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國家發展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青年大學生需認清發展大勢,主動投入我國現代化建設洪流中去,讓青春在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
參考文獻:
[1] 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3-01-01.
[2]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7):10.
[3] [28]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
[4] [15] [16] [29]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59.
[6] 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390.
[7] 湯應武.抉擇: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的歷程 [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497.
[8]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6-05.
[9]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
[10] [12] [1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44,137,55.
[11]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
[1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
[14]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
[18] 習近平.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J].求是,2022(22):4-7.
[19] 習近平的文化情懷[N].人民日報,2022-05-12.
[2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
[21]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2]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
[23]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0.
[24] 習近平.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養 勵志勤學刻苦磨煉促進青年成長進步[N].人民日報,2017-05-04.
[25] [2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136.
[27] 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3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17.
基金項目:2021年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學科共建項目立項課題“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機制研究” (GD20XMK12)。
(責任編輯:劉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