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陽 田莉
摘 要:鄉土情懷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夠提升思政課堂的“溫度”,打造有情感、有魅力、有活力的思政課堂。為了提升鄉土情懷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的成效,促進大學生構建“情懷溫度”“思想溫度”“人生溫度”,高校應當選好教育載體、用好教育方式、建好教學體系。本文在簡要分析高校“溫度思政”內涵的基礎上,論述了鄉土情懷在高校“溫度思政”創建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通過“五個融入”“三個結合”“兩個體系”構建鄉土情懷融入高校“溫度思政”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鄉土情懷 “溫度思政” 人生溫度
《詩·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桑梓之地,乃父母之邦。作為有著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人民對鄉土的眷戀早已凝固在骨肉中,由此而延伸出來的鄉土情懷也成為人們內心一種揮之不去、難以忘卻的精神引領。將這種情懷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夠提升思政課堂的“溫度”,培育更有情懷、更懂感恩的學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教師……要有仁愛情懷,把對家國的愛、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心中始終裝著學生,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1]思政教育是國家強盛之根基,是黨和國家的千年大計,是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2]在高校教育中有效開展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提升思想道德品質,是高校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人才綜合素養、推動國家人才軟實力提升的重要渠道。而打造“溫度思政”課程,則是破解傳統思政課生硬教學局面、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熱情的有效方式,是促進思政教育高質量開展的重要途徑。鄉土情懷作為中國人特有的精神屬性,在高校“溫度思政”建設中具有積極意義。我們應選擇合理的途徑將鄉土情懷融入思政課堂中,使思政教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程。
一、高校“溫度思政”的內涵
高校“溫度思政”是對傳統思政課堂的再升華與再創新,目的在于提升思政課堂的感染力和滲透力,打造有情感、有情懷、有愛的課程。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有愛才會有溫度,才能引領教育者成長。思政教育是對人的教育,無論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抑或是落腳點,都應當歸結為對人的情感彰顯和對現實生活的關切,并在教育全過程貫穿教育者的“愛”。“溫度思政”的建設應注重大學生主體地位的呈現,尊重他們獨立、個性的思維特征,充分調動其參與思政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切實提升其參與思政學習的獲得感、需求感和參與感,使之在愛的包圍下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時代新人。具體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說明高校“溫度思政”的內涵。
第一,堅持以生為本,協同育人。“有溫度”的思政課程要求教育者將大學生視為主體性教育參與者,尊重其思想訴求,凝聚各部門、各主體的思想共識和利益訴求,整合育人資源,激發思政教育的內生力和創造力,形成權為學生所系、情為學生所依、利為學生所謀的思政教育向心力,使思政教育更具關愛、更有溫度。第二,堅持以愛為心,大愛無疆。大學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志向的青年人,他們思維活躍、情感豐富、興趣愛好廣泛、個人發展訴求多元多樣。“有溫度”的思政教育堅持以愛為心,即要求思政工作者有仁愛之心、關愛之情,帶著感情、帶著溫度進行全員全程全方位的關心關愛,使大學生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學的溫暖。[3]第三,堅持立德樹人,育人育才。“有溫度”的思政教育,要求以學生多樣化的個性特點為基礎,以滿足學生多方面的成長發展訴求為導向,以學生發展為宗旨,遵循思政教育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五育并舉”教育體系,最終達到高質量的育人育才目標。[4]
二、鄉土情懷在高校“溫度思政”創建中的重要作用
鄉土情懷是中國人一種特有的羈絆與情感。家鄉像是一枚符號,是親切的鄉音、家里亮起的溫暖燈光,是無論走多遠也會等你歸來的避風港。鄉土情懷正是在這種溫暖的環境中產生,它是中國人對家鄉與生俱來的深厚情感,是內心自然而然滋生的對家鄉的認同感、敬畏感以及歸屬感。其作為一種情感符號,是人們對家鄉相關內在思想的充分體現,也是支撐意識形態變化的動力源泉,與思政教育存在高度協同性。從外在來看,高校思政教育與鄉土情懷并不存在直接關系,前者屬于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活動,后者屬于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但是從更深層面來看,兩者之間存在密切聯系:一方面,鄉土情懷屬于思政教育的“情感資源”,能夠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軟化”思政教育活動;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可以為鄉土情懷培育找到落腳點,促進鄉土情懷的保持與傳遞,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在思政教育中引入鄉土情懷,借助這種感性的元素和柔軟的情感滋潤學生內心,可以提升學生思政學習的深度,激發思政學習的熱情。同時,鄉土情懷又可以作為一種“軟化劑”消除思政教育抽象性、高空化特征,使思政教育更為具體,為學生提供實實在在的學習載體。因此鄉土情懷能夠促進“溫度思政”建設,以有溫度的情感激發學生參與思政學習的熱情和動力,打造有魅力的思政課堂。
三、鄉土情懷視角下高校“溫度思政”創建的實踐策略
(一)以“四個融入”為載體,打造“情懷溫度”
以鄉土情懷構建“溫度思政”的目的在于用人們內心深處的柔軟情感為思政教育增添魅力與活力,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思政課要引導學生立志成才、立德成人,就應當“有感情”“用真情”,注重情懷培育[5],教師應當以“四個融入”為載體,在自然融入、針對性融入、真實融入、教與研融入過程中打造“情懷溫度”。
1. 自然融入,將思政課設計得讓學生喜歡聽
鄉土情懷視角下高校創新“溫度思政”,要將鄉土情懷自然融入思政課堂,使學生喜歡聽、熱愛聽。教師要結合思政教材目錄,尋找鄉土情懷元素,形成與思政教育相貼合的總體框架,并根據每一個框架的實際內容對鄉土情懷進行細分,形成以家鄉土地、家鄉情感、家鄉人物等主題,在自然融合過程中實現思政教育與鄉土情懷的深度交融,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愛國情懷,永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 針對性融入,讓學生深度參與課堂
教師可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個性特征和思維特點針對性選擇鄉土情懷融入內容,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探索,形成濃厚的思政課堂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樹立“大思政情懷”。例如,大一階段的學生對思政知識的學習還處于初步階段中,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熱點引入脫貧攻堅中涌現出來的感動人物,構建以“脫貧攻堅”為核心的專項議題,鼓勵學生分享家鄉的感人事跡,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事例培育家鄉情懷,增強學習實效;大二階段的學生已經接受過系統的思政學習,教師要注重思想情感的培育,可以建立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核心的專項議題,通過“宣講+體驗”的方式,先后邀請學校優秀黨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做報告,并帶領學生體驗鄉土生活,用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青年學生成長,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浸潤師生心靈,使大學生與祖國同頻共振,與家鄉發展同頻共振[6];大三階段的學生可通過構建“八個一”紅色文化專項議題,參觀革命紀念館、觀看紅色電影、品位鄉土文化、參與鄉土活動等方式擦亮思政課的底色,以濃厚的鄉土情懷重塑“情懷溫度”;大四階段的學生可通過構建“鄉村振興”專項議題激發鄉土情懷,教師向學生分享鄉村振興成果,幫助其深刻了解鄉村振興工作的艱辛與偉大,使之確立主動參與鄉村建設、主動服務家鄉的情感。
3. 真實融入,在實踐中體會真理的力量
鄉土情懷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要真實,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真正打造出“有溫度”的思政課堂。思政課教師可帶領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體會真理的力量。例如,河北省的高校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西柏坡,感受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挖掘“農村指揮所”中蘊含的鄉土氣息;山西省的高校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塔爾坡古村落,參與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民俗體驗,感悟新中國的不易和時代變遷,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行”。思政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結合,借助實景觀察、實地考察、實際鍛煉等活動,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思政育人“學思行悟”的力量,用感性方式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和鄉土認同,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不斷提升“情懷溫度”。
4. 教與研融入,打造一體化思政課堂
做好教學與科研,通過兩者結合打造一體化思政課堂,為“情懷溫度”的培育營造有利環境。高校可構建校內外“對接式”集體備課機制,形成“五備”“四講”“三跨”的集體備課特色。其中,“五備”指的是從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備學法、備作業五個層面出發進行備課,“四講”指的是骨干教師示范講、備課小組說課、新進教師試講、文科名家領銜講,“三跨”指的是跨學校、跨學院、跨教研室。通過集體備課,能夠有效幫助青年教師理清教學思路,充分把握鄉土情懷與思政教育銜接的關鍵點,確定教學重點、明確教學方法,使思政課堂上環環有“鄉土”,時時有“溫度”,處處有“情懷”。
(二)以“三個結合”為方式,打造“思想溫度”
“思想溫度”是存在于思想意識之中的“溫度”,以熱情的思想和超前的意識賦予活動溫度。具體到高校思政教學過程中,則需要教師用思想魅力感召學生,用鄉土情懷激發思想的溫度,打造活動型學科課程,使教學活動更具有親和力,使思政課堂成為有溫度、有深度、有意義的課堂。[7]
1. 專業課程教學與文化課程教學相結合
思政課作為一門綜合性公共基礎課程,涵蓋多方面的內容,將鄉土情懷融入其中,打造“思想溫度”,不能僅靠思政課教師的努力,還要引導其他學科的教師積極參與進來,實現專業課程教學與文化課程教學的結合。高校應引導各科目教師參與思政教育過程,構建“混合式”思政教育團隊,各學科的教師結合專業學生的個性特征、工作需求等設計思政教學體系,多方面、多渠道融入鄉土元素,幫助學生提升“思想溫度”、增加學習深度。
2. 區域內部學院相結合
消除高校與高校之間的空間距離限制,構建區域思政教育聯盟,通過共享思政教育資源、“共上一堂思政課”,提升思政教育的寬度和廣度,為鄉土情懷融入思政教育拓展來源渠道。例如,為上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其他專業學院組建了17個專題教學團隊,共建共上本課程;依托生態學院開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專題建設、經濟學院開展“習近平經濟思想”專題建設、法學院開展“習近平法治思想”專題建設等,并從鄉土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建設中挖掘教育素材,形成了豐富的“鄉土·思政”教育資源庫,實現專業建設與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同時,綜合性院校還應發揮自身的優勢,邀請其他學院的退休或年長的教師來“串串門”“聊聊天”。這些教師往往對鄉土情懷融合思政教育有更專業、更深刻的理解,通過多學科思維碰撞、多方面知識有機連接,實現鄉土情懷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溫度思政”建設,培育大學生的“思想溫度”。
3. “對話式”教學與“啟發式”教學相結合
思政課教師應構建以鄉土氣息為基礎的“對話式”教學,引導學生參與情景扮演與模擬,并通過模擬表演受到啟發,在真實案例的再現中獲得全面的感悟,不斷提升“思想溫度”。例如,信陽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在思政課堂中十分注重時政微熱點評論、模擬決策、角色扮演等的運用,鼓勵學生對鄉土資源進行充分探究,并將其融入一個個模擬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索,通過一系列扮演和探究活動使鄉土情懷得到培育,大學生的“思想溫度”得以提升。
(三)以“兩個體系”為渠道,重構“人生溫度”
鄉土情懷視角下創新高校“溫度思政”離不開“人生溫度”的重構,要立足學生長遠發展對其進行引導,在其內心播下真善美的種子,使思政課在“人生溫度”的滋潤下得到創新,引領鑄魂育人的方向。
1. 構建大思政教育體系,全員參與“人生溫度”營造
思政教育屬于思想意識教育,單靠某一門課程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全員參與、構建大思政體系,才能夠使教育的效果被全面激發,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確立“人生溫度”。高校應在全校范圍內構建課程思政體系和“鄉土情懷數據資源庫”,為各科目教師開展思政教育提供豐富的素材,使教師在開展專業課教學中為學生傳遞思政知識,助力鄉土情懷培育。[8]并組建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由學校主管教學的副校長擔任中心主任,每年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思政教育、鄉土情懷大討論,教師們相互之間達成共識,通過在各門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政知識和鄉土元素,使兩者結合“如鹽在水、如春在花”。
2. 構建專屬思政教育體系,通過個別輔導確立“人生溫度”
鄉土情懷是一種內心深處的情感,將其融入思政教育過程,打造“有溫度”的思政課堂,還需要構建專屬思政教育體系。首先,思政課教師要在授課過程中認真觀察學生表現,分析不同專業學生的個性特征、對思政學習的需求和鄉土情懷狀況,了解整體狀況;其次,在關注學生情感培育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特點與屬性,對思政課進行細節上的優化調整,以切實增強專屬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如針對繪畫系大學生,教師帶領其為村容村貌的煥然一新作畫,引導其參與鄉村發展,并通過“鄉土+繪畫”思政體系建設幫助學生體會思政課程的溫度;針對設計系大學生,構建“鄉土+設計”思政體系,教師引導其以專業的設計技能輔助相關人員對鄉村進行布局、設計等,并在實踐中體會鄉村變化,感悟鄉村溫度。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能將所學習到的思政知識根植于內心,鄉土情懷在不自覺中油然而生,思想道德也會得到持續提升,“人生溫度”得以確立。
四、結語
鄉土情懷視角下高校創新“溫度思政”,就是要厚植教育的“情懷溫度”,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打造有“思想溫度”的課堂,培育有“人生溫度”的學生,引導學生求真務實,成長為有理想、有擔當、有信仰的時代新人。而將鄉土情懷融入思政教學中,既是適應新時代大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鄉村文化建設與思想教育融合的有效體現,更是創新思政教育形式和內容的有力舉措。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3-14.
[2] 孫耀勝,張桂蓮.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原則和路徑[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3(8):10-13.
[3] 韓亮.思政課開發與應用紅色文化資源論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3):102.
[4] 汪秀春.“溫度思政”的理論與實踐建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1(12):25-28.
[5] 張桂蓮.打造高效思政課,成就學生精彩人生[J].教育藝術,2023(6):7.
[6] 楊華.思政課也是溫度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47):18-20.
[7] 唐慧玲.習近平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論述的四重邏輯[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102-109.
[8] 干元.黨史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探索[J].成才之路,2023(21):29-32.
(責任編輯:劉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