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生
摘 要:“概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課程,蘊含著豐富的黨史資源,其與黨史學習內容相通、目標趨同、功能互補。本文在分析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價值內涵的基礎上,總結了“概論”課和黨史學習的同向性基礎,并從講好歷史規律,引導大學生“學史明理”;講好歷史成就,幫助大學生“學史增信”;講好紅色故事,勉勵大學生“學史踐行”;講好革命道德,助力大學生“學史崇德”等方面,提出高校利用“概論”課加強黨史學習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黨史學習 “概論”課 歷史思維
2021年2月20日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一部曲折史、動蕩史,也是一部偉大的教育史,其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教育資源,將這些資源引入高校課堂,能夠幫助學生更全面、更系統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產生、變化與發展,樹立更嚴謹的邏輯思維。[1]“概論”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該門課程中大力開展黨史教育,能夠讓學生在全方位的學習中體會到“史中有論”“論從史來”,更好地培育知史愛國、知史愛黨的新時代接班人。
一、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價值內涵
(一)理解理論生成
理論思維和思想指引是民族發展的“統領”,發揮著指導、謀劃的作用。黨史學習教育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關理論為主要內容,這些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改革創新、不懈奮斗、大量嘗試的結晶,是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有機結合,不斷克服困難、應對挑戰的最新成果。引導大學生參與黨史學習,能夠幫助其系統理解這些理論產生的背景、規律以及發展脈絡,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從而達到思想引領和理論武裝大學生的目的。同時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可以全面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形成過程,樹立實事求是、緊密審慎的邏輯思維,在未來事業中進一步將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發展相結合,以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的人生。
(二)樹立歷史思維
黨的歷史既是一本生動的教科書,也是一部歷史巨著。高校開展黨史教學活動,能夠借助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一個個生動真實的案例、一首首激動人心的紅色歌曲,為學生描繪出一幅中國共產黨偉大實踐的生動畫卷,不僅有利于引導其樹立宏觀的歷史視野,使其從世界歷史的高度充分把握黨的產生與發展,樹立系統的歷史觀,而且能使之從時代大潮、歷史長河、全球風云中學會看問題的新方法和新視角。第一,引導學生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整體進程中學習黨史,能夠培養其整體性歷史思維。以中華民族百年來的實踐歷程為大學生系統地講解黨史,幫助其明白三個分期的連續性,使之能夠把握歷史發展大勢,堅定跟黨走的決心與信心。第二,引導大學生系統地認識黨史中的經驗與教訓、成就與失誤,能夠幫助其樹立辯證的歷史思維。[2]對各階段黨史經驗的梳理與分析,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全局觀,更加全面、清楚地認識黨史中的對與錯、是與非,以更好地應對社會環境的復雜多變和風險挑戰。第三,借助各種歷史素材引導學生以全面的、發展的、系統的觀點看待黨建設中遇到的問題,能夠幫助其樹立批判性歷史思維。通過黨史學習,學生充分把握歷史大勢,辨別社會發展中多元價值觀的正確與否,不斷提升斗爭本領。
(三)堅定四個自信
思政課承擔著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職責,而黨史則是幫助大學生強化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資源。引導大學生從黨的歷史中尋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幫助其強化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借助黨的發展經驗和實踐活動解決生活中的片面認知和模糊認識,能夠起到固本培元和正本清源的作用。通過學習真實的黨史故事和黨史人物,大學生可以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能夠增強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好地為中國現代化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概論”課與黨史學習的同向性基礎
(一)內容相通
高校“概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課程,也是與黨的歷史結合最緊密的課程。該門課程共包含兩個方面的教育內容,分別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系統地闡述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要從黨的歷史著眼、從中國的發展歷程著手,通過系統深入的學習,深化對黨的認識,強化黨史學習的前瞻性、系統性。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黨史資源是“概論”課的靈魂,“概論”課以黨史資源為主要統領,正是從黨史中不斷挖掘智慧和營養,才促進了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目標趨同
高校開設“概論”課的目的在于以馬克思主義為主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重點、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為大學生全面講述中國共產黨如何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幫助大學生整體把握中國的歷史進程,不斷提升理論素養和道德修養。[3]而黨史學習作為一種以黨的歷史為主要內容的學習項目,旨在通過系統講解黨的成立史、探索史、發展史,引導大學生思考黨如何將馬克思主義與各時期國情相結合,使之明白紅色政權的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來之不易,自覺樹立崇高的愛國理想,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
(三)功能互補
“概論”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學術性,講述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理論問題,是對社會主義實踐成功的原因和進一步發展方向的深刻探討,是對現實國情的教育。大學生通過學習“概論”課,明白社會主義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需要不斷回溯歷史來解決。而黨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的歷史具有極強的知識性,將其融入“概論”課教學中,能夠彌補課程教學資源的空缺,實現知識性與學術性相統一,將學術性內容滲透進知識傳授之中,從而幫助學生更系統、更深入地開展學習活動。總體上,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在教育功能上有機互補。
三、高校利用“概論”課加強黨史學習的實踐策略
(一)講好歷史規律,引導大學生“學史明理”
“概論”課作為一門思政課,要為學生講好歷史規律,就是要講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發展規律,使大學生以中國社會主義實踐道路為依托、以真實故事為案例,思考馬克思主義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并在思考和探索中達到“學史明理”的效果。
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各個時期中,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一棒棒接力。在新時代背景下,黨著眼于國家發展的新課題和新形勢,進一步書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篇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飛躍正好與“概論”課第一章至第四章(毛澤東思想)、第五章至第七章(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第八章至第十四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對應。教師在教學中要緊密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規律進行知識傳輸,使學生在學好“概論”課基礎知識的同時,實現“學史明理”,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
為提升教學效果,打造“活動”的課堂,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以生動有趣、富有哲理的方法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飛躍講活,使學生在動聽的講述、有趣的思考中實現知識的內化。[4]例如,教師在教學中構建“黨史微課堂”,根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活動設置微課堂教學資源,深挖黨史中的紅色故事、革命人物和重要事件,以專題教學、模塊設置、情境創設為學生打造“菜單式”學習平臺,使之在針對性學習中達到“學史明理”的目標。
(二)講好歷史成就,幫助大學生“學史增信”
在百年奮斗中,黨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成就。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學習黨在不同時期的歷史成就,能夠幫助其“學史增信”,堅定“四個自信”。黨百年奮斗的歷史成就大致可以總結為四個方面,即新中國成立前的三十年,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人民覺醒,邁入新中國的“救國”成就;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十年,黨大力開展社會主義建設,使人民成為國家主人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年,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共同富裕,讓中國屹立于世界前列的“富國”成就;步入新時代后的三十年,在黨的帶領下人民強起來的“強國”成就。結合“概論”課教學目錄,教師可以將這些歷史成就結合到對應的章節中,形成系統的框架“結構。
第一,在“概論”課的第二章融入黨帶領人們百年奮斗的第一個歷史成就——“救國”。鴉片戰爭后,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破碎不堪,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救亡圖存的重任,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國。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對“救國”歷程進行動態演化,引導大學生動態觀察中國共產黨的救國活動,有助于打通歷史與現實的空間距離,與大學生實現情感共鳴,助力其樹立理論自信。
第二,在“概論”課的第三章和第四章融入黨帶領人民百年奮斗的第二個歷史成就。新中國剛成立時百廢待興,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艱苦奮斗,砥礪前行,通過大生產運動為中國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徹底改變了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教師可以運用邏輯推理法和情感分析法,為大學生梳理黨的奮斗歷程,引導其在回顧歷史、思考過往的基礎上感受黨不懈奮斗的可貴精神和斬釘截鐵的堅強意志,樹立堅定的道路自信。
第三,在“概論”課的第五、六、七章融入黨帶領人民百年奮斗的第三個歷史成就——“富國”。改革開放后,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并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領導下的新中國,通過改革深化、創新發展,實現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2013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教師可以通過比較分析、探討交流法,引導大學生對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的變化進行思考,幫助其樹立堅定的制度自信。
第四,在“概論”課的第八章至第十四章融入黨帶領人民百年奮斗的第四個歷史成就——“強國”。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確立了新的百年奮斗目標,并確立了“強國”戰略,不僅打贏了脫貧攻堅戰,而且徹底實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千年夢想。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唯物辯證法和唯物歷史觀解讀黨的強國歷程,幫助大學生從黨史中汲取前進的力量,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
(三)講好紅色故事,勉勵大學生“學史踐行”
紅色故事是黨史的一部分,是黨在革命道路上產生的英雄故事、抗戰故事、黨員先鋒故事等。教師在“概論”課中引入紅色故事,帶領學生開展情景式學習,能夠使學生從多方面感受紅色信仰的力量,學會身體力行。
在“概論”課的第一章至第四章引入《毛澤東的故事》,引導大學生學習毛澤東的“精氣神”,立志做新時代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毛澤東是革命的兒子,是革命的精髓,是革命的旋律和傳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方面搜集毛澤東的事跡,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毛澤東開展實踐調研活動,在調研中深刻理解毛澤東的生平及為中國人民做出的貢獻。學習《吃水不忘挖井人》《春天的故事》等記錄毛澤東生平的文章,幫助大學生樹立擔當意識,學習毛澤東身體力行帶領人民奮斗拼搏的精神氣概;在“概論”課第五章引入《鄧小平的故事》,引導大學生學習鄧小平的先進思想和前瞻性思維,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敢于大膽嘗試、敢于創新實踐;在“概論”課第八章至第十四章引入《習近平扶貧故事》,通過脫貧攻堅活動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激發強烈的生存斗志。此外,教師要充分運用“概論”課的實踐環節,帶領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并在實踐中滲透兵團故事,使大學生了解兵團人扎根邊疆、艱苦奮斗的事實,實現與革命英雄的共情。如此不僅能夠使課堂內容更有靈魂和生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勉勵其身體
力行。
(四)講好革命道德,助力大學生“學史崇德”
革命道德是黨史的靈魂,高校“概論”課教師要注重對革命道德的講解,幫助大學生傳承革命道德,實現“學史崇德”。
一是要講好革命道德的價值目標,幫助大學生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5]例如革命時期,用血肉之軀與敵人戰斗到底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抗戰時期,為轉移大部隊突圍而被包圍,最終英勇就義的“狼牙山五壯士”;解放戰爭時期,寧死不屈彰顯紅巖精神的江姐等烈士;新中國成立后,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在一線的焦裕祿、王進喜等。社會主義新時期,同樣涌現出一批優秀共產黨員,有在教育一線奮斗終生的張桂梅;有為中國防護工作貢獻力量且資助584名貧困學生的國家院士錢七虎;有以草代木,培養食用菌為世界脫貧致富提供解決方案的大學教授林占喜等。這些默默奉獻的英雄人物身上體現了崇高的革命道德,在“概論”課中挖掘這些元素,引導大學生仔細分析英雄人物的共性,能夠幫助其樹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正直的道德觀念,助推國家的現代化發展。
二是要講好革命道德的核心內容,也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939年,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以是否‘為人民服務作為區別革命道德和一切剝削階級道德的根本分界線。”[6]在“概論”課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故事代入、觀看影視作品等形式,引導大學生學習先輩們的奉獻精神和無私情懷,如張思德的“為人民服務”,白求恩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等共產主義精神,體會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自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
三是要講好中國精神中蘊含的革命道德。革命精神與革命道德息息相關,教師在“概論”課教學中要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精神和態度展現出來,幫助大學生從精神層面理解黨的艱辛與偉大。中國在百年來發展歷程中形成的紅船精神、長征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都蘊含著豐富的革命道德。教師應以啟發式、探索式等教學方式將這些精神融入“概論”課中,使大學生在靈活性學習中更好地傳承中國精神,提升對革命道德的認同,樹立革命意志,錘煉愛國品格。
四、結語
高校“概論”課中蘊含著豐富的黨史知識,將其與黨史教育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根據章節目錄逐步深入學習黨史內容,形成嵌套式、交互式的學習體系,對于培育新時代高素質的接班人具有現實意義。在具體教育中,教師要構建“概論”課黨史學習的目標框架,結合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在每一個章節中融入黨史內容、深挖黨史資源,達到以史為鑒、以史明理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郭世軍,王海陵.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政課教學的交融點[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43):36-38.
[2] 康立芳.黨史微紀錄片融入“概論”課教學的實踐探索[J].領導科學論壇,2022(11):135-138.
[3] 肖薇薇.黨史融入概論課教學的三個統一——以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實事求是為例[J].理論觀察,2022(10):46-49.
[4] 張盈.黨史教育融入高職“概論”課教學的可行性研究[J].湖北開放大學學報,2022(2):48-52.
[5] 李艷,郭華生.百年黨史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教學研究[J].工程技術研究,2022(5):203-206.
[6] 羅國杰.羅國杰文集:下[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1110.
(責任編輯:劉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