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勝梅 樊程 方意

摘 要:利用協同理論來思考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構建問題,能夠為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保教質量提升提供理論支撐和價值引領。協同理論所蘊含的理念——實現管理主體的多元化、完善子系統之間的協同性、提高自組織力等,有助于優化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協同理論視域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應實現保障主體的多元化,充分發揮各子系統的協同作用,還應賦予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自組織功能。
關鍵詞:協同理論 普惠性民辦幼兒園 內部保教質量 質量保障體系
一、問題的提出
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2010年)明確提出要積極扶持民辦幼兒園特別是面向大眾、收費較低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發展。自此以后,各級政府積極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發展。十幾年來,在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系列政策的鼓勵和扶持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得以迅速發展。官方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幼兒園總數為29.5萬所,普惠性幼兒園有24.5萬所,其中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數量為11.7萬所,占全國幼兒園總量的39.7%。這一組數據足以證明我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已經占據學前教育市場的“半壁江山”。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緩解“入園難”“入園貴”等問題以及提高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等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方面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隨著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數量的快速增長,其質量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促進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高質量的內涵式發展,是我國“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規劃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
在我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一定程度上受政府及相關利益群體的監督與考核、認定與評估等。但要想提高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教育質量,不能只依賴政府的外部監督與管理,幼兒園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在于內部保教質量的系統化建設。[1]也就是說,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的系統化規范管理才是其發展的有力保障。2022年2月教育部印發的《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指出,幼兒園要轉變被動接受評估、應付評估的狀態,將自評與他評有機結合,建立常態化自評機制。在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應以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為抓手,推動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質量提升和內涵式發展。基于此,探索構建一套有利于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健康發展的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是非常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是指以幼兒園為責任主體,對保教質量進行全面的自我監控、自我評估和自我改進的系統。目前,幼兒園保教質量保障體系還有待深入研究,許多問題亟待解決。[2]從多學科視角探索構建幼兒園保教質量保障體系的理論基礎及其作用機制,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加全面的視角、更加合理的理念。[3]目前有關幼兒園保教質量保障的研究多為管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的視角。因此,本文將基于協同理論來思考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構建問題,希望能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保教質量提升提供理論支撐和價值引領。
二、協同理論概述
協同理論由德國斯圖加特大學著名的理論物理學教授赫爾曼·哈肯(Herman Haken)于20世紀70年代創立。這一理論在對無生命世界和有生命世界的研究過程中發現自然界的協同性,認為多種多樣的子系統共同構成了自然界的整體系統,整體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相互協同、相互促進,從而促進整體系統的有序和平衡。[4]
(一)治理主體多元化
哈肯認為,傳統意義上的治理體系以政府為主導,呈現出單一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單一力量主導的治理模式難以有效解決管理問題,治理主體多元化成為治理的新范式。區別于單一向度、自上而下的傳統管理,協同理論強調治理的多主體。[5]各方利益者協同參與管理過程,從而能夠實現利益最大化。治理主體的多元性作為該理論的必要條件,體現在各類管理的過程中。
(二)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產生協同效應
哈肯提出,整體是由子系統耦合的有序組織。整體是由大量的子系統所構成的宏大系統,子系統之間通過非線性的相互作用產生協同、耦合和互補現象,使系統整體能發揮最大的效能。[6]這就像幼兒拼裝積木做房子一樣,房子是由一塊塊積木累積而成的,各個積木散開成不了房子,但積木在一起協同作用就能做成房子,從而實現“1+1>2”的效果。協同理論的基本觀點就是協同,是現代管理發展的必然要求。[7]
(三)系統中各子系統通過協同形成自組織
哈肯指出,一群相互影響、彼此依賴的個體或子系統有可能將自己組織起來,實現自主治理,這就形成了自組織。自組織就是系統從無序到有序或從有序向新的有序不斷轉化演變、調整的內部自身組織的活動系統。它區別于靠外界力量干預的他組織。哈肯認為,如果系統在獲得時間、空間或功能的結構過程中,沒有外界的特定干預,這說明系統是自組織的。[8]自組織在協同理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同時,自組織功能的發揮基于系統的靈活開放性,即該系統必須以包容開放的姿態不斷加強內部各子系統之間、內部與外部各要素之間交流互通。
三、基于協同理論審視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
用協同理論視角來審視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保教質量保障體系構建問題,可以更好地反思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與運行過程中的缺陷,從而探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保教質量保障體系的科學運行邏輯與合理建設路徑。協同理論強調治理主體多元化、系統內部的協同以及自組織,運用協同理論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進行分析,發現其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的管理主體單一化
在大多數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園長和保教主任等管理者是質量保障或監督的主體,普通幼兒教師和其他教職工在保教質量管理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是被管理、被監督的對象,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專制權力運行模式。這種單一的專制的內部保教質量保障主體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限制了幼兒教師參與保教質量管理和保障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的各環節之間缺乏協同
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是一項整體的系統工程。[9]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由五個子系統組成,包括保教質量決策系統、保教質量執行系統、保教資源保障系統、保教質量督查系統、信息反饋改進系統等。基本運行遵循管理層決策、執行層執行、保障層保障,再到管理督查層監督檢查并給出信息反饋,保教質量的一輪管理工作到此結束,再進行下一輪的管理工作。這種內部管理模式沒有形成閉環,各個環節之間缺乏聯動和協調,導致保教質量管理的效率不高。
(三)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的自組織力較弱
自組織是系統遵循一定的運行規律實現自我調控、自我發展從而達到自我完善的重要引擎。在系統的自組織的視域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這個系統在外界能量和外部信息的不斷影響下,各子系統通過協同作用,自行從混亂無序調整到有序,再到新的有序,這就是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保教質量保障體系的內部自組織力。
從我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實際情況來看,保教質量主要依靠外部監控主體,一般由相關政府部門或教育督導機構等進行外部的管理、保障、評估與指導,很少有幼兒園能主動就自身發展開展自我評估。[10]同時,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容易順應市場導向、以服務家長為辦園宗旨,缺乏保教質量保障的自我調控動力,可能導致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科學保教質量觀的偏離、發展的自組織力不足等問題。教育行政部門在引導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提高自身軟實力方面的支持力度也不夠,未建立起科學的保教質量評估與監管體系,缺乏健全的質量督導、監測、評估機制。[11]
四、協同理論視域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的重建
協同理論所蘊含的理念——實現管理主體的多元化、完善子系統之間的協同性、提高自組織力等,有助于優化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內部保教質量管理,從而提升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保教質量。
(一)構建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應實現保障主體的多元化
協同理論堅持“多元化主體”的理念,致力于建設多主體協同交流網絡,形成多元協同、上下聯動、全員參與的聯通管理格局。幼兒園保教質量保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幼兒園內部所有人員達成共識、廣泛參與和積極配合,包括園長、保教主任、幼兒教師、保育員及其他教職員工,實現保障主體的多元化,從而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全員參與的保教質量保障的運行機制。首先,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要形成有效的保教質量管理的人力網絡,做到保教質量管理責任到人、分工明確;其次,設立有效的保教質量管理的目標,引導教職員工將幼兒園保教質量管理的目標與個人目標相結合,使教職員工充分理解和接受幼兒園所設定的保教質量目標,讓教職員工永遠充滿著希望,并能在積極參與保教質量管理的過程中健康地成長。
(二)構建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應充分發揮系統的協同作用
從協同理論來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就是一個復雜的整體系統,內部保障體系的構建過程就是一個協同系統的構建過程,需要多主體共同參與構建各節點的保障系統,從而形成完善的內部保障體系。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由保教質量決策系統、保教質量執行系統、保教資源保障系統、保教質量督查系統、信息反饋改進系統五個子系統組成。各個系統之間要打破彼此割裂、互不相關的單向流動狀態,形成一個相互協同、共同促進的完整體系,具體運行方式見圖1。
根據上圖可以看出,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具有復雜性,需要協調各子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充分發揮“1+1>2”的整體效能,達到內部保障體系和諧發展、協同共進的目的。整個保障體系的最上層為決策系統,它在宏觀上調控著整個保障體系的運行。在決策系統的宏觀指引下,處于中間層的是保教資源保障系統和保教質量執行系統,從執行和保障的角度保證保教活動朝著指定的方向運行。最后一個層次為保教質量督查系統和信息反饋改進系統,主要對決策系統、保障系統和執行系統的運行過程及結果進行監督、檢查、調控、信息反饋和改進。整體上看,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要形成宏觀決策、資源保障、檢查督導、反饋信息和持續改進的通路,各個系統應處在互相作用、相互協同、彼此協調的有序運行的狀態。當然,這些層次的系統需要進行不間斷的循環,幼兒園保教質量就是在每一輪循環后得到提升,呈螺旋式上升的狀態。
同時,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要將以幼兒為本的理念貫穿保教質量保障的全過程,逐步將以幼兒為本的質量意識落實到保教各環節,并將其內化為管理者和教職員工的共同價值追求。促進全園形成合力,始終立足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滿足國家、社會和家長的需求,共同提升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保教質量。
(三)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應賦予內部保教質量保障體系的自組織功能
自組織是內力,是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基于發展需求而產生的一種自發性的、由內而外的行為,是內部保教質量管理各系統通過協同,自行從無序發展到有序發展,并從有序發展到新的有序發展的良性循環的過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自組織功能通過內部的管理體系調節、管理信息反饋和持續改進來控制和強化自組織所產生的良好有序的結果。這就意味著,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要想高質量發展,自身必須形成保教質量意識、引導保教質量保障行為、強化保教質量管理過程、促進保教質量穩步提高。《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指出,幼兒園應建立常態化的自我評估機制,促進教職工主動參與,通過集體診斷,反思自身教育行為,提出改進措施。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自身要靠內部自組織力量,統籌協調內部保教質量保障的各個系統的相互關系,調整好內部機制體制,通過提高教職工改善教育質量的積極性,達到保障教育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聲平,皮軍功.我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內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構建[J].教育評論,2017(10):12-15.
[2] 許浙川,朱慧慧.治理視域下幼兒園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7(6):12-15.
[3] 姚偉.構建幼兒園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理論基礎探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186-190.
[4] 王利.協同學理論視域下高職學生教育管理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9(24):45-48.
[5] 王佳晨.協同治理理論視角下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優化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2020.
[6] 郭志安,等.協同學入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7] 謝林.協同理論視域下高職學生黨員培養模式的思考[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4):1-5.
[8] 徐晶晶,胡衛平,等.基礎教育信息化協同發展的當代實踐:自組織與他組織視角[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1):87-96.
[9] 王聲平,皮軍功,黃建春.民辦幼兒園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闡釋與構建[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7(4):69-74.
[10] 曹夢婷.規范管理促質量提升——我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新方向[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1(2):102-110.
[11] 宣興村.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問題、原因及對策[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6):135-137.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普惠性幼兒園教育質量提升困境及內部管理體系研究” (SK2021A0542),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普惠性幼兒園保教質量內部監管體系構建研究” (JK201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