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共同體源于歌德的世界文學理念,繼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蘊含了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文化想象和詩意精神,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學關懷。文章以全球化時代背景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表達文學共同體構建的必要性,闡述中外文學中的共同體理念,并以古代、中世紀、近現代、當代為時間脈絡梳理中外經典文學作品中體現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示共同體理念在文學中自古有之。并嘗試探討文學共同體理念下的文學創作,指出當代文學創作要立足世界格局、文化自信、科技進步與當代價值引領。該文以文學共同體理念研究世界文學,以期拓寬文學研究渠道,并以文學共同體展現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思想高度。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化;文學共同體;世界文學;文學創作;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4(a)-0021-05
An Analysis of World Literary Cre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iterary Community
YANG Runqian, LIU Minglu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Abstract: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embodying the common value pursuit of mankind. The literary community inherits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a literary community for express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in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nd sorts out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embodied in Chinese and foreign classic literary works in ancient, medieval,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times, showing that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has existed in literature since ancient times. This article also tries to discuss literary cre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iterary community, pointing out that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e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world mi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contemporary value guidance. This article studies world literature with the concept of literary community, in order to broaden the channels of literary research and show the ideological heigh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Key words: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Globalization; Literary community; World literature; Literary creation; Literary studies
文學共同體源于歌德的世界文學理念,繼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蘊含了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文化想象和詩意精神,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學關懷[1]。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人們往往會因語言文化障礙而對外國文學有隔閡生疏感,即便是針對本國作品,也會因社會變遷、文化變異、語言發展而產生陌生感,漸漸地畏懼經典,認為其晦澀難懂,而涉及文學作品的翻譯也會因文化障礙而頻頻陷入困境。但殊不知“文學是人學”。真正的文學是全人類的文學,世界文學實質上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藝術美學實踐[2]。文學研究的是人,文學關心的是全人類未來共同的命運趨勢,文學不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不僅是當下的,更是未來的。從古至今,每一部文學作品都反映了時代的興衰,承載了不同時代人民的豐富情感。而文學作品中描寫某一個人物時,體現的也往往是整個人類的縮影?,F今世界,經濟繁榮,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們聯系得更加緊密,人類的命運也就更加緊密地拴在一起。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投射到文學上,打破文化隔閡,促進文化交流,成為當今文學工作者努力的重要方向。而通過文學對讀者內心產生隱形影響,能使得人們反思文學未來的發展。因此,本文在闡述文學共同體理念的基礎上,嘗試性探討了世界文學的創作方向。
1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3]。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4]。也就是說,在當今世界,各國經濟政治文化交流聯系日益緊密的情況下,矛盾與沖突已成為過去時,想要實現雙贏,只能謀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而這也是符合人類未來發展格局的。但同時,全球發展由兩極化向多極化趨勢邁進,越來越多的第三世界國家想要謀求獨立發展,在此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避免不了,這也導致了新形勢下不穩定性因素增加,需要各國人民團結一致,共渡難關。在這一背景下,著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尤為重要,各個國家尤其是大國要平等正確地看待與處理與別國的關系,反對使用暴力歧視等手段,要謀求和平合作??梢哉f,“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面高揚的旗幟,引領著新的發展方向。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強烈的天下情懷和理論主張,這為后代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打下重要基礎。經典的文學作品,也反映了家國情懷,體現憂患意識,主張人人休戚與共[5]。《尚書·堯典》記載:“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其意為國家之間關系協調好了,天下眾民也相繼變得友好和睦起來,表達了國家間的友好往來能促進民間友好交流的含義。《周易》認為:“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边@里明確表示,只有國家繁榮強大,百姓才得以安居樂業。體現出了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彼此相連?!抖Y記·禮運》認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里“大道”指的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是人認識到的萬事萬物既對立又統一的自然規律;而人在明確天地萬物本來為一體關系的真相后,胸懷對待任何事物都如同對待自己一樣的同理心,也就是“公心”。《呂氏春秋》認為“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這是強調天地萬物與人合而為一,“大同”指的是天下為公,人人平等的社會政治理想。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追求“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力圖建構起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友好的社會[6]。
從上述觀點來看,不論是全球大環境還是中國傳統思想中滲透的大同思想,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已成為時代必需,是人心所向。而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來映射文學創作,有助于梳理整合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的創作規律,尤其是針對經典文學作品中核心思想的深入解讀。同時,文學共同體意識有助于讀者將不同民族的文學作品結合,進行文化對比分析,找到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所以,在理解掌握共同體這一理念后,文學作家試圖打破文學邊界壁壘,在進行文學創作時投入更多人文關懷,更多地消除部分文化障礙,用全人類都能感悟的情感語言進行描繪,拉近讀者與作者的距離,使不同的文化思想得以更好地碰撞。
2 中外文學中的共同體理念
文學作品中的共同體理念繼承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古希臘、羅馬文學是西方文學的始祖。古希臘先哲普羅泰戈拉曾說過“人是萬物的尺度”,這深刻體現了古希臘文學關注人本精神[7],而注重現世享樂,鼓勵人們情感的自由流露與真摯表達,這不失為一種人文關懷。將“共同體”思想發揚光大并對當代產生廣泛影響的是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世界公民”思想,瑪莎·努斯鮑姆追溯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世界公民”思想,并闡發了全球正義的觀點和培養當代“世界公民”的教育理念。理想的世界中,人不應該受到出生、地域或是種族的局限,每一個人都生活在超越國家邊界的“人性社會”中,因此人人都是“世界公民”[8]。
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描述了古代百姓的多樣生活,體現著時代的興衰,反映了百姓的喜怒哀樂。如《碩鼠》中“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愛得我所”。在這詩篇里,人民將貴族老爺比作大老鼠,質問他們“不稼不穡”“不狩不獵”,為啥吃穿不缺。百姓終年為他們勞動,自己卻沒衣沒食,不知怎樣度過寒冬。還指責那些貪婪、暴虐的官僚,迫使人民居無定所,受苦受難。詩中無不表現出對暴戾貪官的深惡痛絕,以及對處于水深火熱中百姓的深切同情,該詩句抒發一種強烈的反抗精神,為廣大人民發出了不平的呼聲。
即使是在漫長而又黑暗的中世紀,歐洲及西方文學作品中也不乏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索與向往。中世紀文學熱衷謳歌騎士精神和唯美浪漫的愛情故事,表達了貴族階層對騎士冒險、勇敢、忠誠等品質的贊美;而唯美浪漫的愛情故事象征了人們對自由的渴望,也反映出對教會長期壓迫的積極反抗。在維多利亞時代,小說更是蓬勃興起。其中小說作者一方面倡導18世紀的現實主義小說,另一方面批判揭露現實社會的黑暗,關心廣大百姓的生活命運,為社會不公而憤慨。其中,以狄更斯、薩克雷、勃朗蒂姐妹等小說家為代表,他們寫的小說大都再現了維多利亞時代社會現狀,小說主題也都暗含呼吁和平、追求光明等主題[9]。
反觀同時期的中國,唐詩、宋詞、元曲等也常常體現詩人對人性的揭露,對現實的思考,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探索。提及唐詩不得不提及李白與杜甫。李白的作詩風格瀟灑飄逸,頗有浪漫主義風格。李白的浪漫,就是一種漂泊情懷?!胺蛱斓卣?,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這是李白眼中的時間和宇宙,他把生命當作一場純粹的漂泊。故萬事萬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傳遞出一種豁達瀟灑的人生觀。與李白相對,杜甫的憂患精神具有深深的時代烙印,唐朝安史之亂后,浪漫時期已過去,國家陷入危險境況中,故杜甫的詩句飽含憂國憂民之感,“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等詩句無不警示世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現代法國小說之父”巴爾扎克深刻關注法國社會現實,他的作品都是對現實的真實寫照,文筆大多傳遞了對現代工業文明發展,以及對人性扭曲的批判,但也試圖探索未來文明社會的發展方向。他的小說充分體現了對現實的擔憂和對人類命運的深刻關切,如其代表作《人間喜劇》就深刻體現了19世紀的法國現狀,即在資本主義發展、物欲橫流的時代,人被金錢控制而異化的社會悲劇。在往后的20世紀,大多數作家傾向創作揭露社會現實黑暗的現代主義文學,目的是展現資本主義對人類勞動的壓榨,以及人性在物欲下變得扭曲,企圖以黑暗呼喚光明,探索人類未來發展新出路。同時代的中國,五四運動呼喚重視人的價值,期間涌現出如魯迅一般的救國作家,其經典小說《阿Q正傳》中主人公阿Q就生動地展現了當時中國國民的劣根性:守舊排外,恃強凌弱,被欺負了不會反抗,只會尋求精神安慰這等虛無縹緲的東西。魯迅先生的作品大多言辭犀利,用詞懇切,展示了100年前那個風雨飄搖的中國,同時不少像魯迅一般的作家也在通過文字傳遞對中國未來前途命運的迷惘與擔憂。
進入新世紀,以劉慈欣為代表的優秀作家在科幻小說領域大顯身手,他在著作《三體》中進行大膽的設想:當更高級的“三體”文明碾壓人類文明時,人類文明將如何生存[10]?這部科幻小說給人無限想象與思考:未來計算機、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類,人類社會是否會滅亡,地球之外真的存在生命體嗎?諸如此類的大膽猜測勾起讀者好奇,也體現了作者對于今后人類命運走向的深刻關切。
中外文學史上經典作品無一不體現著共同體、人類命運等概念,這也一直是作家創作考慮的重要問題。所以說,一部優秀的經典文學作品,一定是超越民族的、超越地區的。它們一定反映出作者對社會、對人類的反思,對未來人類命運走向的關切,文字傳達的是人類所共有的情感。所以說文學能夠跨越語言、文化乃至時空障礙,幫助不同國家的人民搭建一座共同體橋梁。這些蘊含著人類共同情感的文學作品,可以使得不同民族的人民相互交流,增進對彼此文化的了解。若要創造新時代的自我,必須走出舊時代那個封閉的自我,加強同周邊國家的交流互鑒學習,以期共同進步,和平發展。對于中國自身,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來指導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可以更好地打破近百年來西方對于話語體系的壟斷,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文明發展道路,增強自身話語權力,增強我國文化自信,同時帶動優秀中華文化走得更遠??梢?,只有構建中西方優秀文化共同體,才能夠走出一條符合世界人民共同期待的未來文學全新發展之路。
3 基于文學共同體的文學創作
經濟全球化使得人們對于傳統文化本位的價值觀進行深刻反思。全球化背景下,各個國家的利益早已息息相關,彼此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當代文學創作主題不再局限于個人小我,而多關注人類大我;不再局限于民族特色,而是將更多精力放在人類共同命運上。一些富有前瞻意識的作家已經意識到,文化差異往往會引發民族矛盾甚至是沖突、戰爭,而破壞和平的例子也數不勝數。所以,為了減少文化偏見與沖突,文學共同體理念也就成為新時代文學創作與發展的精神支柱,成為全人類共同的信仰、信念、理想和追求。
3.1 當代的文學創作需要有世界格局
著名作家高爾基曾大力倡導建立“世界文學”。這里的世界文學不是說將各個國家的文學作品進行簡單整理相加成一部大文學集,而是建構一個具有全世界普適意義的文學共同體。他指出:“統一的世界文學尚不存在,因為還沒有統一的文學語言,但是存在著充滿全人類一致情感和思緒的文學創作,也存在對可能的形式一致的期望?!盵11]給筆者的啟發是,未來文學創作要關注全人類共同的情感價值,吸收借鑒各國文學經典思想,構建一個符合世界人民期待的文學共同體。而這個共同體的意義是要讓各國人民大眾接觸世界文學的財富和遺產,減少民族的片面性和狹隘性。各民族文學被視作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作家以“世界文學”共同體來促進世界不斷完善發展。
3.2 當代的文學創作需要立足文化自信
世界各國的文學不是孤立的。首先,要辯證統一地看到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系:世界文學啟迪了民族文學,反過來,民族的優秀文學也自然應該走出去,與世界人民分享。因此,各國作家要講好本國故事,傳播好本國聲音,傳遞本國精神,展現本國風貌,讓外國讀者通過欣賞民族優秀文學作品來了解不同國家社會歷史的變遷和發展,了解各國社會人情世故,以及各國人民的文化價值觀。其次,要通過文字的魅力讓欣賞文學作品成為一種審美活動,人們在閱讀不同國家的文學作品時,能夠體會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同時也可以將外國文學同本國文學進行對比,比較文化異同,尤其是感受文化差異,通過文學的方式來加深各國之間的溝通與理解。而文學的評判是主觀多樣的,所以當代的文學創作需要立足于本國文化自信。
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其作用應得到各國高度重視。當前許多民族優秀文學作品因語言、傳播渠道等因素并未在國外得到有效傳播,文化影響力也十分有限,所以進一步擴大文化影響力是當代作家的重要職責。除了外部因素,作家自身在創作過程中,眼光格局應該放開,不僅為本國人民而創作,同時也要為全世界一切熱愛該國文化的人民而創作。
3.3 當代的文學創作需要立足科技進步
新時代的文學創作,應具備前瞻性的眼光,不僅要關心人類命運,吸收借鑒各國文化經典,還要考慮文化形式的與時俱進。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經濟一體化促進了文化一體化,各國不僅是命運共同體,也是文化共同體。新媒體時代下,人們的閱讀愛好習慣早已發生改變,傳統閱讀模式已不再是唯一的閱讀途徑,多媒體的發展,以及電子書、網絡的發達,為人們閱讀提供了多種選擇。所以,作家創作時可以采取網絡創作,不僅降低創作成本,在創作過程中也方便修改,同時網絡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有利于全世界人民便捷獲取閱讀資源。同時,科技進步不僅體現在文學寫作或者傳播方式上,也體現在文學創作內容上,科幻小說將未來科技融入小說中,為人類未來發展展現了多種可能性,也滿足了讀者的多元審美。
3.4 當代的文學創作需要立足價值引領
近期,小說家朱山坡寫了一系列以援非中國醫生為題材的短篇小說,迅速引起熱議,其中《薩赫勒荒原》調子雖沉郁,但境界卻雄闊,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前已被多個年度選本收錄。該小說主要描寫非洲津德爾地區醫療隊的中國援非醫生老郭突然病倒身亡,“我”臨危受命,接替有著人性光輝和巨大威望的老郭進駐醫療隊的故事。這部小說受到歡迎,首先因為它的題材是有關醫療和醫患關系,這與近3年來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時代主題吻合,其中,不僅贊揚了世界各國為抗擊新冠做出的貢獻,還贊美生命的崇高,得到各國人民普遍的情感認同。其次,該小說講述的是以中國醫生老郭和“我”為代表的中國援非醫療人員,冒著生命危險,遠赴津德爾加入援非醫療隊的故事,這體現了我國醫生高尚的情操,在異國他鄉救死扶傷,踐行著舍生取義般的使命擔當,也體現了中非深厚的友誼,呼應了當今中非兩國人民間如薩赫勒荒原般寬廣坦蕩的胸懷,超越了國界與文化的阻隔,其對彼此命運的關切和協助,代表著小說中所展開的殊途同歸之意旨,其中無不透露著文學共同體的精神圖景[12]。這樣一部小說,既反映了抗擊新冠疫情這一全球時代背景,同時也傳遞出了中非兩國深厚的友誼,它是成功的,也為當今文學創作樹立了良好榜樣。
綜上所述,新時代的文學創作應從世界文學的視角出發,在文學中體現人類追求真善美、熱愛和平等主題,激發世界人民對于人類命運的共同關切。同時,也要認識到民族文學同世界文學的關系,立足本國優秀文化實踐,吸收借鑒外國優秀文化經典,以自信的姿態平等包容地看待文化差異,也要積極通過文字創作推動文化交流融合。最后,文學創作需要與時俱進,關注時代之需,在創作內容上體現當今時代熱點,引發思考;在文學創作中融入思政元素,凸顯價值引領,體現作家的文學創作責任,也體現新時代文學需要追求的藝術境界。
4 結語
文學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衍生,也是當今文學創作的重要方向。當今世界多極化不斷發展,世界文學繼續向縱深發展,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21世紀,用文字的力量呼吁和平、呼喚希望也是全球人類共同的美好期望。用文學創作來歌頌世界大同的人道主義理想,勾勒人類共同期盼的美好家園,不失為新時代文學共同體發展的重要方向。新時代文學創作者們要聚焦文學共同體發展命運,肩負時代文學擔當。
參考文獻
[1] 劉春嫻,晉桂清.文學共同體觀照下的大學英語在線學習社區研究[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0(3):99-102.
[2] 朱琳.以文學的力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8(3):10-14.
[3] 吳禹霏.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統文化根源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9.
[4] 曹綠.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世界意義[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0,5(9):26-32,94.
[5] 洛桑更才.論次仁羅布短篇小說的文學共同體建構[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7(3):234-240.
[6] 郝雨.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觀照文學創作[EB/OL].(2019-01-02)[2022-12-3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102/c40531-30499190.html.
[7] 常文革,張淳.論古希臘文學蘊涵的人本意識[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7):131-133.
[8] 鄭琪.瑪莎·努斯鮑姆的“世界公民”思想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J].北方論叢,2019(6):52-58.
[9] 劉云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學維度研究[J].出版廣角,2020(22):92-94.
[10]郝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文學何如:兼論文學經典閱讀的新時代意義[J].名作欣賞,2018(19):5-10,2.
[11]姜訓祿.高爾基的“世界文學”共同體[EB/OL].(2022-09-07)[2022-12-30].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22-09/07/nw.D110000zhdsb_20220907 _2-17.htm?div=-1.
[12]曾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學表達 :讀朱山坡小說《薩赫勒荒原》[EB/OL].(2021-12-24)[2022-12-30]. http://m.cflac.org.cn/SrcollNews/202112/t20211224_
5776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