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伴隨著國內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各類社交媒體平臺的興起,網絡紅人這一群體從相對邊緣的網絡亞文化圈子逐漸走進大眾視野。而在網紅現象的潮流中,一批會說中文、了解中國風土人情的外國人進駐微博、微信、抖音等國內社交媒介平臺,通過持續發布原創內容,與大眾進行交流,收獲了大批中國粉絲,成為外籍網紅這一特殊群體,英語在其中得到了發展。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新媒體傳播下英語跨文化交流存在短視頻跨文化內容同質化程度高、視頻“標題黨”等現象,以及過度迎合觀眾、偏離客觀視角等問題。因此應混合使用中英雙語進行表達,使用網絡熱詞和俗語體現口語化特征組建傳播群體,引發跨文化主題熱議,促進英語交流。
關鍵詞:新媒體;網紅;網絡平臺;英語;跨文化交流;媒介平臺
中圖分類號:G206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4(a)-0171-05
A Study of Englis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LU Xiaoyue, WANG Jiugui
(Suzhou Silk Specialize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Jiangsu Province, Suzhou Jiangsu, 21522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rise of various social media platforms, the group of online celebrities has gradually entered the public vision from the relatively marginal network subculture circle. In the trend of online popularity, a group of foreigners who can speak Chinese and understand China's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have entered domestic social media platforms such as microblog, WeChat, Tiktok, etc., and have gained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fans by continuously publishing original content and communicating with the public, becoming a special group of foreign online celebrities, in which English has been developed. But the development of anything is not smooth sail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ew media, there are problems in Englis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uch as high homogenization of short video cross-cultural content, the phenomenon of video \"title party\", excessive catering to the audience, and deviation from objective perspectives. Therefore, a mixtur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hould be used for expression, using internet hot words and colloquial expressions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oquialism to form a communication group, trigger cross-cultural thematic discussions, and promote English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New media; Internet celebrity; Network platform; Englis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edia platform
新媒體傳播下外籍網紅由于其國別特性和自帶“他者”屬性,無形中扮演了英語跨文化傳播的角色,在國內網絡平臺上與公眾互動的過程中,能夠建構對彼此甚至各自所屬國家形象的認知,雙方都以對方為中介證明自身的存在。外籍網紅以自身的英語跨文化生活經歷為基礎,解釋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與沖突,開闊國內觀眾的全球文化視野,意圖打破國內外的交流壁壘,展現真實的中國,以此滿足國內觀眾對于英語跨文化交流的訴求。以外國人的視角,在英語跨文化生活的體驗中,外籍網紅能夠對現代中國或本國的社會生活和發展成就等進行客觀描述,讓國內觀眾對一些問題獲得正確認知,也推動了國內觀眾樹立文化自信,加強國人對優秀中國文化價值的認同。
1 外籍網紅短視頻中的跨文化特征
1.1 以跨文化生活為主要舞臺
跨文化,指參與傳播的人不僅只依賴于自己文化的習慣、觀念和行為方式,同時也經歷和了解另一種文化的習慣、觀念、行為方式??缥幕瘋鞑ネǔ蓚€不同世界的“邊緣人”作為觀察重心,發揮“邊緣人”雙重文化視角的優勢,觀察他們與不同文化背景、擁有不同觀念信仰的人的互動,以及適應異文化環境的體驗過程,來理解文化的變異和融合,消除面對異文化的文化休克、文化對立等不良情緒[1]。因此,跨文化傳播作為一項日常生活實踐,傳播主體必須立足于生活,記錄自己與其他文化群體交往的經歷,并反思自己在日常交往實踐中是否做到彼此尊重、是否在展現自己文化價值觀的同時了解他文化的價值觀,以多元文化的價值視野看待英語跨文化交流。
新媒體趨勢下的外籍網紅通常具有在中國工作、學習、生活的經歷,他們通常以自己的跨文化生活經歷作為前提,圍繞風俗文化、旅游美食、語言交流、發展成就和流行元素等主題搭建生活場景,通過多種呈現形式展現不同國家的人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現的文化差異、文化認同等特征,從而展開與中國觀眾的交流與討論,促進英語的交流。
1.2 展現文化差異
文化具有民族中心主義傾向,民族中心主義是一種信念,即一個人認為自己所屬的文化群體優先于所有其他文化群體。它表現為一種民族優越感,即從本民族文化價值出發判斷其他文化的價值,并認為其他民族文化的價值比本民族文化價值低[2]。放棄民族中心主義對他文化先驗的價值評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英語跨文化傳播中才能夠平等地注視對方并被對方注視,也才不會造成未經交流即已發生分歧并相互敵視的不幸場面[3]。因此,接受差異性并認可價值選擇的多樣性成為英語跨文化傳播能夠實現的必要前提。
日常生活層面的英語跨文化傳播促使人去注目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個體之間的異質傳播,有效的跨文化傳播要求在各自能夠保持自我文化特性的前提下,強調文化之間的差異,并在文化差異的分享和討論中形成文化與文化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尊重、相互溝通的格局,最終達成相互理解。而在文化心理層面,跨文化傳播的主體性是通過不完整的無意識與“他者”相互對話而形成的。跨文化傳播需要通過確認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來超越已然植入一個民族深層心理的“無意識文化”,不以自己文化的價值來判斷他文化的價值,追求文化價值的平等[4]。
1.3 尋求文化認同
當今跨文化傳播并不只是一個單向的全球一體化的文化運動,它實際上包含著全球化與地域性、同質化與異質化兩種文化力量的對峙與互動。而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 結合本土文化的優勢, 才能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找到合適的空間??缥幕瘋鞑ブ械奈幕J同,不僅表現為在異質文化碰撞沖突過程中的接受與趨同,也可能體現為不同文化在精神、內涵等層面上的融合與類同[5]。在跨文化生活中對異文化進行適應,既要尊重文化差異、調整個人準則,也需要在心理上將他文化的價值觀逐漸融入自身的價值系統,展現對他文化認同的同時自身價值觀也影響到他文化,借此克服不同文化間的緊張關系。因此,外籍網紅通常在保持自身文化主體性的前提下“求同存異”,通過對中國文化進行充分的體驗、和異文化的人充分地交流,發現并理解不同文化之間可能存在的共性,以此為視角去取得與中國觀眾的和諧交流和相互理解,尋求文化認同,進一步促進英語的發展。
2 外籍網紅短視頻在英語跨文化傳播中的問題
2.1 短視頻跨文化內容同質化程度高
外籍網紅英語視頻在當下已經成為新媒體中比較熱門的視頻類型之一,而為了呈現其跨文化的特色,獲得更高的播放量,吸引更多關注,外籍網紅在選題上采取保守策略。在新媒體趨勢下存在著大量“外人看中國文化”“外人告訴你中美差別”為標題的視頻,在實際的視頻中也只是進行淺顯的討論。在選題方面,如旅游主題的視頻主要將視點聚集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知名的中國城市;提到中國的移動App就是支付寶、微信。在外籍網紅的視頻中,關于中國美食的主題主要集中在火鍋、麻辣燙、四川菜,挑戰能否忍受中餐的“辣”,而事實上中國的美食文化遍布各地,有很多有價值的內容可以嘗試。只以外人視角下知名的中國文化和發展成就為主題,也是一種對中國文化的定型,反而阻礙了英語跨文化傳播中的平等交流。內容的同質化還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相同的主題和類似的標題缺少新意,很難吸引更多觀眾點擊觀看[6],英語在這種狀況下很難得到傳播。
2.2 存在視頻“標題黨”現象
對于標題的編輯是短視頻吸引視頻網站用戶點擊觀看的重要步驟,而外籍網紅在編輯短視頻標題時也存在“標題黨”現象。“標題黨”一方面表現為故意夸大、吹捧中國的標題,例如,《學習中文的外小哥第一次挑戰放鞭炮!》這一視頻中,網紅嘗試了放鞭炮這一項目,但他所使用的鞭炮并非傳統中國節日中使用的鞭炮,而且在視頻中也沒有體現他對于鞭炮這一事物的起源與發展等更多內容的探討,從一個不準確的體驗中得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感想是片面的。這些“標題黨”通過故意制造沖突或展現認同來制造看點吸引觀眾,但長期使用此類標題會引發關于“標題黨”的爭議,造成外籍網紅與觀眾間的不信任,間接影響英語短視頻形式的跨文化傳播[7]。
2.3 過度迎合觀眾,偏離客觀視角
跨文化傳播之價值應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客觀事實的存在,二是人們對事實存在的認識。體現客觀事實的價值,即是對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按照傳播者的評價標準做出選擇,然后再進行傳播的結果[8]。但一些外籍網紅為了提升視頻播放量、吸引更多粉絲,采用了在中英的對比中刻意地偏向中國,貶低外國,在跨文化體驗中一味地贊揚中國文化的策略,目的是塑造一個熱愛中國的外國人形象,以獲取觀眾的信任與推薦,過度迎合中國觀眾,導致觀眾懷疑視頻制作者制作視頻的動機,傳播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也偏離了跨文化類視頻促進英語文化交流與理解的目的[9-10]。
3 外籍網紅短視頻的英語跨文化傳播策略
3.1 混合使用中英雙語進行表達
不同語言之間在轉換過程中有明顯的信息價值損耗,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只能通過掌握對方的語言和話語方式。如果跨文化傳播者能夠掌握并且利用這些符號和載體承載表達主流價值觀的內容,則能夠呈現一種基于新的載體所實現的跨越文化群落的“連接”與協同[11]。因此,跨文化傳播中的外籍網紅自媒體會利用大多數人理解的語言來進行敘事。經過統計,外籍網紅在新媒體短視頻中語言的使用以漢語英語混用為主(見圖1)。
圖1 " 外籍網紅使用語言所占比例圖
在語言使用方面,10%的視頻中作者只用英語進行解說;36%的視頻中作者只用漢語進行解說;54%的視頻中作者則結合使用兩種語言。外籍網紅通常有漢語學習的經歷,因此在視頻中會傾向使用漢語表達,拉近與觀眾的交流距離,減少語言交流的障礙。而部分場合外籍網紅仍會使用英語,是因為比起使用漢語,在解說某些內容時,使用母語英語能更快更準確地表達內容,并通過后期字幕將意思準確地傳遞給觀眾,避免因忽略漢語表達習慣而使用了不恰當的表達方式,或者根據母語和自己的意會去選擇和生成一定的言語,從而造成語用失誤,阻礙觀眾的理解。此外還有一些場合,外籍網紅需要通過對比的形式展現同一生活場景下中國和國外不同的行為方式,因此需要使用英語進行表演[12]。
此外,有78個視頻在制作中添加了中文字幕,63個視頻添加了中英雙語字幕,只有5個視頻未添加字幕。一方面,外籍網紅通過添加中文字幕來保證其意思準確地傳達給觀眾,通過后期的編輯來修改視頻中出現的口語錯誤;另一方面,為滿足觀眾對于英語學習的需要,添加雙語字幕方便觀眾對照學習。
3.2 使用網絡熱詞和俗語體現口語化特征
在英語跨文化傳播中,除了對縱向內容價值深度的操作與表達外,還要注意內容表達方面橫向寬度價值的連接能力和共振效果的營造[13]。單向性的大眾媒介在進行跨文化傳播時,通常重視對于自我觀點的表達,忽視另一方接收信息后的解讀與理解。而網絡自媒體基于社會化媒介環境,擁有人際傳播的“對話”性質[14]。
不同于傳統主流媒體對于跨文化內容解說式的話語表達,網紅在視頻中的口語化表現為:在以日常生活體驗和討論交流為場景搭建的舞臺中,視頻主角在與其他角色及觀眾的對話,如同日常生活一樣使用英語口語化的語言表達。對于中文使用不熟練的外籍網紅來說,口語化表達的一大特征是對網絡熱詞和俗語的使用(見表1)。
表1 " 網紅短視頻中使用的網絡熱詞與俗語
新媒體趨勢下年輕人為主要受眾,年輕人是使用和傳播網絡熱詞的主體。視頻制作者在漢語敘事中采用網絡熱詞來替換一般的表達方式,展現了制作者自身對中國流行文化的了解與適應,拉近與年輕觀眾的距離。而俗語和俚語的使用則體現了外籍網紅對漢語的掌握程度和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理解。使用網絡熱詞和俗語,加強了外籍網紅的口語化程度,協助促進了“共意域”的形成,也有助于收到粉絲關注,促進英語交流。
3.3 組建傳播群體,引發跨文化主題熱議,促進英語交流
解決他者化問題,必須反思和超越對他者的認識,回到主體間、文化間平等交流的意義上,建立人類交流共同體[15]。外籍網紅在短視頻制作中,通常會邀請擁有跨文化生活經歷的人來組成團體或參與討論,以此讓具有多元文化視角的人在平等的情況下圍繞同一話題展開討論,向觀眾展現不同觀點交流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從而進行有效的跨文化傳播。
團體形式的外籍網紅,如其中一個賬號的持有者是由中國人與外國人組成的一對夫妻,目前一家三口在國外定居。這對夫妻在留學時結識,且在中國和國外都有生活經歷,對于雙方國家的文化、習俗等相互都有一定的體驗和理解。因此,他們選擇以中外跨國夫妻這一身份成為視頻制作者,而他們的視頻也以展現跨文化的家庭生活和關于婚姻、家庭等觀念為主題,例如《中美買房觀念差別 | 中美房子側重點的不同 | 外國有“婚房”一說嗎?》《中美夫妻聊當今外國家長和中國家長的育兒觀念和方法大不同》等,以雙人討論的形式,通過中美雙方視角分析各種文化觀念的利弊,能夠基于自身的認識對另一方的歧視與偏見進行指正,而對于雙方文化中優秀的部分則進行適應和認同,還能讓觀眾學習到英語。
個人形式的外籍網紅,在沒有固定搭檔的情況下,則會利用自己賬號的知名度,邀請一些具有跨文化經歷的粉絲和視頻博主作為嘉賓參與體驗與討論。這些來自中外兩方、擁有跨文化生活經歷的嘉賓可以輔助外籍網紅進行視頻的制作。作為中外交際的“邊緣人”,他們能夠在不進行預設、擺脫歧視和偏見的情況下,通過組建傳播團體促進交流對話、尋找不同文化之間的共同性和共通點,激發感情共鳴,為英語跨文化傳播的雙方創建主動對話和平等欣賞的文化心理和環境,從而實現有效的英語跨文化傳播。
4 結語
外籍網紅這一外國人群體作為一類特定的網絡紅人群體,他們的發展依附于一定的社會、文化、經濟環境。而隨著當前全球化的發展、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國內網紅經濟帶來的熱潮,當前國內的移動社交媒體為外籍網紅群體的英語跨文化傳播提供了較好的環境。外來文化和亞文化氛圍濃厚的新媒體趨勢下,為來自國外的英語跨文化傳播者提供了一個優秀的交流空間。
首先,外籍網紅在新媒體網絡平臺上傳的短視頻主題選取基于他們在中國的跨文化生活經歷,圍繞以風俗習慣為主的中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采用采訪、討論、戲演等呈現方式,聚焦文化差異,展現文化認同并消解刻板印象,塑造并展現了一個全面立體的中國形象。其次,外籍網紅通過對標題封面、敘事語言、視頻細節等進行調整,借助新媒體平臺特性,在相同的交流語境下與觀眾進行互動,打造英語跨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間。最后,外籍網紅通過打造英語跨文化傳播群體或邀請有跨文化生活經歷的嘉賓,圍繞跨文化主題展開熱議,通過多元文化視角之間的思維碰撞與相互理解,向觀眾傳達中英雙方和諧交流、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的愿望,促進英語的發展。
然而,在新媒體趨勢下的外籍網紅和短視頻也呈現出內容同質化、思考膚淺、“標題黨”、盲目迎合觀眾等問題。對于這些外籍網紅,仍需進一步研究,通過規范法律法規等手段對他們進行引導和管理,并從英語跨文化傳播經歷中汲取對外傳播的經驗,推動跨文化的和諧交流。
參考文獻
[1] 王婷婷.基于新媒體傳播下的英語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J].文化產業, 2021(13):33-35.
[2] 朱紅紅.新媒體環境下英語語言教學的多維視角分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10):53-55.
[3] 劉卓媛.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英語翻譯教學創新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電子版),2020(19):2.
[4] 楊薪穎, 許昊冉. 新媒體時代新型英語學習方式的優勢研究[J].英語廣場, 2021(10):109-111.
[5] 張蓉. 新媒體技術在高校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記者觀察, 2020(4):90.
[6] 曹洪銘. 新媒體時代高校英語教育教學創新與實踐[J].休閑, 2020(35):1.
[7] 潘紅麗.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21):129-130.
[8] 周云潔.對基于新媒體傳播下英語跨文化交流的幾點探討[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6):64-65.
[9] 李俊梅.新媒體傳播下英語跨文化交流研究[J].記者觀察,2022(15):151-153.
[10]殷麗莎. 新媒體與跨文化傳播的整合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20, 36(4):3.
[11]杜亮, 張旭平. 中小學跨文化交流中的符號權力與身份認同建構[J].教育學報, 2021,7(5):109-115.
[12]馬冬, 樊淑玲. 跨文化交際中的中美文化價值觀研究[J].理論觀察, 2020(3):3.
[13]劉妍. 跨文化交際中中美文化價值觀差異[J].文學教育, 2020(15):2.
[14]孫睿晗. 論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以中美思維差異為例[J].美眉, 2020(7):1.
[15]王洪淵.文化視角下的中美家庭觀之趨同研究——以電影《阿甘正傳》與《刮痧》為例[J].電影文學,2012(20):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