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該文依據圖里的翻譯規范理論,采用語料庫方法,對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報告中情態動詞“必須”的英譯操作規范進行考察。研究發現,“必須”英譯的量值在黨的十七大報告譯文中沒有任何變化;而在黨的十八大報告譯文中整體上出現了明顯的偏移;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偏移得更加明顯,量值對應只有77.04%,說明時間越往后,量值偏移得越低。筆者認為,上述翻譯現象的出現是因為譯者的行為受到翻譯規范制約的結果,表明我國政論文的翻譯在保證忠實原文的前提下,越來越注重譯文的可接受性,更加注重中國國際話語體系的建設,這也有利于構建我國積極的國際形象。
關鍵詞:語料庫;必須;量值;黨代會報告;操作規范;可接受性
中圖分類號:H315.9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4(a)-0040-04
A Corpus-Based Study on the Operational Norm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Bixu\"
—Taking Reports at the Congress of the CPC as Examples
SONG Xiaoting, CAO Qunying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Hunan, 42309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corpus and Toury's translation norm theor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operational norm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bixu\" in Reports at the Congress of the CPC. Concerning the modality degree of \"bixu\",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is no degree devi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17th Party Congress Report, but an obvious devi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18th Party Congress Report, while the deviation becomes more apparent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19th Party Congress Report, with degree correspondence of only 77.04%. This shows the deviation becomes more drastic as time goes by.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above translation phenomenon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impact of translation norms. It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texts pays more attention to its acceptability while ensuring its loyalty, which helps build China's international right of discourse and positive image.
Key words: Corpus; \"Bixu\"; Degree; Reports at the Congress of the CPC; Operational norms; Acceptability
隨著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對外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我國的外宣翻譯引起了學界的日益重視。政論文作為外宣翻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英譯文在近幾年受到了學界的重點關注,理想的、可接受性強的譯文對于塑造我國積極的國際形象,傳播中國特色政治話語,構建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翻譯規范是現代翻譯研究中一個絕對必要的概念,它能夠有效地解釋不同文化中具體的翻譯行為[1]。作為描寫翻譯學的重要概念,翻譯規范試圖從目的語的社會文化視角,而不是先入為主地引入某個規定性的理論,并從譯文本身出發,通過觀察實際翻譯活動中存在的有規律的翻譯現象,獨立客觀地考察影響翻譯活動的各種因素,以期重構翻譯過程中譯者所遵循的規范。
情態是一個跨文化的語法概念,表達了說話者對某個事件的態度,也是敘事特征的重要體現,它是實現人際交往的重要途徑。情態動詞的翻譯對傳達譯文的態度和立場,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英漢互譯實踐中,情態動詞的量值偏移十分常見,包括強偏移和弱偏移。這種偏移都或多或少地體現了譯者的風格和立場,甚至導致意識形態認識的轉變。因此,研究英漢互譯中情態量值的變化有一定現實意義。近年來,政論文情態動詞的英譯開始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但是從翻譯規范角度展開的研究目前還很少見。為此,本文以政論文中最具權威性和代表性的我國領導人在歷次黨代會上所做報告的英譯文為研究語料,以圖里的翻譯規范理論為基礎,對其中情態動詞“必須”的英譯操作規范進行考察,探索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遵循的規范,并試圖解決以下幾個問題:(1)三個黨代會報告中“必須”的英譯情況如何?有何規律?(2)“必須”的英譯遵循了何種操作規范?(3)是哪些因素影響了譯者具體的選擇?
1 研究設計
1.1 研究語料
本文以我國領導人在黨的十七次、十八次和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做的報告及其官方英譯文組成的漢英平行語料庫為研究對象。
1.2 理論基礎
以色列學者吉迪恩·圖里[2]認為,翻譯是由歷史、社會、文化決定的,是受到規范制約的活動。所有類型的翻譯都受到規范的制約,規范可以解釋翻譯活動的任何一個階段, 體現在翻譯的每一層面上。具體說來,圖里把翻譯規范分為3類。第一,預備規范,主要涉及翻譯文本的選擇和翻譯直接性的考慮。第二,初始規范,決定譯者在翻譯某個具體文本時表現出來的整體傾向性,即譯文傾向于遵循源語還是譯語規范,也傾向于照顧源語還是譯語的讀者習慣。圖里認為遵循源語規范的譯文更具有“充分性” ,遵循譯語規范的譯文更具有“可接受性”。他進一步指出,大多數翻譯不會過于極端,而是處于兩者之間的某個位置,具體的位置在譯者綜合考慮后決定。第三,操作規范,體現譯者在實際翻譯活動中詞匯、句式結構和篇章布局的具體選擇。它包括母體規范,即譯者在宏觀上對翻譯文本的安排,例如, 是全文翻譯還是部分翻譯;還包括微觀層面的篇章語言學規范,如句式結構的選用、遣詞造句等。圖里指出,預備規范和初始規范在邏輯和時間順序上要先于操作規范起作用。
人們對于某一件事情的看法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情態表達的是人們對某件事情介于肯定和否定之間可能性的態度和看法[3]。因此,情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一種不確定性。關于這種不確定性,Halliday (1994年)有過深入的論述,他指出,肯定和否定代表了兩極意義。肯定為是,否定為不是。與此同時,還有兩種中間狀態的可能性: (1)可能的程度,“可能的、很可能、確定的”; (2)頻率的高低,“有時、通常、總是”。前者等同于“要么是,要么否”,即“大概是,大概否”,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可能性。后者等同于“也許是,也許否”,即“有時是,有時否”,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慣常性。同時,Halliday還討論了提議中的意態,它同樣存在兩個極性,也具中間偶然性,表現在命題中是責任程度的“允許、料想、要求”,表現在給予中是意愿程度的“愿意、渴望、決意”。Halliday[4]認為,情態有3種基本體現手段,即情態動詞、情態副詞和二者的結合。他把英語情態動詞量值做了劃分,must、ought to、need、has to, is to屬于高量值情態動詞; will、would、shall、should 屬于中量值情態動詞; may、might、can、could 屬于低量值情態動詞。徐英[5]也對漢語情態動詞進行相應的分類和賦值,其中,“應該”“要”“必須”屬于高量值情態動詞,“大概”“將”“會”“想”屬于中量值情態動詞,“可能”“也許”“愿意”“可以”屬于低量值情態動詞。一般來說,情態動詞的量值越高,說話者的語氣越肯定,態度越堅決;反之,量值越低,表明說話者的語氣越弱,態度越不確定。高量值情態動詞,由于很少給聽話者留有余地,可能會使其產生逆反心理,結果適得其反[6]。中西文化在情態動詞的使用習慣上存在明顯差異,人們在說話時,尤其在對外交流中,為了人際交往的融洽,減少不必要的沖突,實現良好的交際效果,應該考慮合理使用情態動詞的量值。
1.3 研究方法和步驟
本文采用語料庫方法,以上述3個黨代會報告漢英平行語料庫為基礎,對其中情態動詞“必須”的英譯文進行檢索,統計和歸納。再根據學者對英語情態動詞量值的劃分,對比“必須”英譯文的量值對應關系和變化趨勢,探索“必須”的英譯操作規范,并對背后的動因進行分析。
2 研究結果
根據以上方法,本文統計出黨的十七大報告、十八大報告和十九大報告中“必須”英譯的具體情況,并分析“必須”英譯的操作規范。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根據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必須”在3次黨代會報告總共出現145次,是出現頻率較高的情態動詞。從英譯文用詞的豐富度來看,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必須”的英譯文非常單一,全部被譯“must”,比例達到了100.00%。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必須”譯為“must”的比例為92.85%,英譯文用詞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必須”譯為 “must”的比例為77.04%,英譯文變化最大,用詞最豐富。
從情態動詞的量值偏移來看,在黨的十九大報告英譯文中,“必須”有47次被譯為高量值情態動詞“must”,3次被譯為中量值情態動詞“should”, 2次省略不譯,9次被英譯為一般性詞匯,英譯文量值偏移-22.96%。在黨的十八大報告英譯文中,“必須”有2次被英譯為中量值情態動詞“should”和“will”, 1次被英譯為一般性詞匯,1次省略不譯,英譯文量值偏移-7.25%。而在黨的十七大報告英譯文中,“必須”全部對等地被譯為高量值情態動詞“must”,英譯文量值無任何變化。
3 原因分析
上述研究表明,“必須”英譯的量值在黨的十七大報告譯文中沒有任何變化;而在黨的十八大報告譯文中整體上出現了明顯的偏移;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偏移得更加明顯,說明時間越往后,量值偏移得越低。黨代會報告中情態動詞“必須”的英譯文出現上述翻譯現象是由多種因素制約的結果,包括黨代會報告的文本特征,中西話語體系的差異,以及翻譯規范的制約和規范的歷史性。
眾所周知,我國的黨代會報告是重要的官方文件,是對改革和發展具有全局性、指導性和戰略性的工作總結和部署,也是國際社會了解我國國情、方針政策和發展規劃的權威信息來源。黨代會報告中大量使用高量值情態動詞,以強調我們黨和政府對工作和事業的態度和責任當擔,表達了完成工作部署的堅定決心和強烈意愿[7]。高量值情態動詞的使用體現了黨代會報告的嚴肅性和權威性。西方注重理性思維,其話語體系體現出以強烈理性思維為主的特征。一般而言,其他國家話語體系不喜歡或者較少頻繁使用感情色彩強烈的詞匯,更多是以一種客觀、平鋪直敘的語言來陳述事實和觀點。相比之下,中國話語體系表現出了更多的感性色彩取向,喜歡使用語氣強烈的詞匯,如高量值情態動詞,來增強自己觀點的說服力,達到向他人傳遞自己信息的目的。
在情態的表達上,英語由于受到西方個人主義的影響,在表達個人觀點時往往喜歡使用低值情態動詞。因此,要實現良好的中外溝通效果,就必須有受眾意識,要考慮國外讀者的思維習慣和文化特性,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傳遞中國聲音,從而使其達到良好的外宣效果。
任何翻譯都產生于特定的社會背景, 必然受到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習俗的制約和影響,而這種制約和影響需要通過翻譯規范這一中介來實現[8]。毋庸諱言,政論文的翻譯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講政治是生命線。相對于其他文本,政治文獻的翻譯對忠實的標準和要求更高,而忠實于原文處于絕對重要的位置,所以必須保證其英譯文的充分性(adequacy);另一方面,我國的外宣翻譯必須考慮外國受眾的需求,堅持以讀者為導向的原則,考慮譯文是否能為他們理解和接受,是否有利于構建我國的話語體系,是否有利于中國特色政治概念的海外傳播, 即考慮譯文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整體上來看,黨代會報告英譯文中,高量值情態動詞“必須”部分地被譯為了中、低量值的情態動詞和其他一般性詞匯,并適當將量值進行弱化,其目的是使譯文讀起來更加靈活、親民,從而更利于外國讀者接受。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特別關注,對比表1、表2和表3,筆者發現,黨的十七大報告英譯文中,“必須”的英譯無任何量值偏移。黨的十八大報告英譯文中,“必須”英譯文量值偏移-7.25%,而在黨的十九大報告英譯文中“必須”英譯量值偏移-22.96%。顯然,在黨代會報告的翻譯中,時間越靠后,“必須”的英譯量值偏移得越低。這個現象可以用翻譯規范的歷史性來解釋。
規范是一定社會的產物,具有歷史性,因此不是一成不變的。黨的十七大召開之際,我國對外開放程度遠遠不及現在的水平,所以那時政論文的翻譯更多考慮譯文的充分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越來越高,國際交流的廣度和深度越來越大,與國際社會的融合進一步加深。在這種背景下,為了實現更好的外宣目的,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政論文的英譯在確保充分性的前提下,必須把可接受性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大程度去遵循譯語的規范,照顧譯語讀者的習慣。近年來,我國政論文的翻譯明顯地開始側重可接受性,外交部外語專家陳明明在2020年就明確指出,政治文獻的外宣翻譯須兼顧概念準確性和受眾接受度,要采取“中國特色,世界表述”[9]。因此,時間越靠后,黨代會報告中“必須”的英譯文量值偏移得越低。這種翻譯現象不是偶然的,是譯者受到翻譯規范制約的結果。
4 結語
本文采用語料庫方法,以圖里的翻譯規范理論和情態動詞量值理論為基礎,對黨代會報告中情態動詞“必須”的英譯文操作規范進行了考察,重構翻譯過程中譯者所遵循的規范,以期為政論文的英譯提出建議。整體上看,“必須”的英譯文用詞變化多樣,量值出現了明顯的降低,即量值偏移現象。在我國開放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我國的政論文翻譯,既要忠實于原文,體現嚴肅性,又要照顧到國外受眾的習慣和譯語規范,體現可接受性,以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既要符合中國國情,凸顯中國特色,也要對接國際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10] 。因此,政論文的英譯需在充分性和接受性之間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
參考文獻
[1] HERMANS T.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ic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 St.Jer- ome Publishing,1999.
[2] TOURY 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5.
[3] 魏本力.情態動詞的量值取向[J].外語學刊,2005(4):56-59,112.
[4]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 mmar[M].London: Arnold,1994.
[5] 徐英.機構新聞翻譯情境下情態選擇的編譯改動與意識形態的轉換[J].外語教學, 2018(3):93-97.
[6] 謝駿.讀者心理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2):80-84.
[7] 田緒軍.基于語料庫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情態動詞英譯操作規范研究[J].上海翻譯,2022(5):20-25.
[8] 廖七一.翻譯規范及其研究途徑[J].外語教學,2009, 30(1):95-98,103.
[9] 周忠良.政治文獻外譯須兼顧準確性和接受度——外交部外語專家陳明明訪談錄[J].中國翻譯,2020,41(4):92-100.
[10]黃友義,黃長奇,丁潔. 重視黨政文獻對外翻譯,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J].中國翻譯,2014,3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