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翻譯符號學的角度來看,新聞編譯在本質上可以被視為一種符號轉換的行為,是一種集英文寫作、文學翻譯、新聞編輯為一體的創作過程。該文用翻譯符號學理論對漢英新聞編譯中出現的文化差異現象進行分析,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合理編譯策略,說明譯者在編譯的過程中必須了解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熟悉英語新聞的傳播規律,這樣才能對中文素材做出正確的取舍,以西方讀者容易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最終吸引讀者并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翻譯符號學;漢英新聞編譯;翻譯學;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H315.9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4(a)-0052-04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English News Editing and Transla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Semiotics
HU Wei
(Chongqing Institute of Foreign Studies,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semiotics, news editing and translating can essentially be regarded as an act of symbolic transformation, a creative process that integrates English writing,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news editing. This article uses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semiotics to analyze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English news editing and translating, and proposes reasonable strategies with specificity, showing that translators must understand the reading habits of Western readers and be familiar with the communication rules of English news. In this way, the Chinese material can be correctly selected, and expressed in a way that is easily accepted by Western readers, and finally attract readers and achieve the expected communication effect.
Key words: Translation semiotics; Chinese-English new editing; Transl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講話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作為外媒報道和中文報道之間的紐帶和橋梁,新聞編譯絕不僅是新聞翻譯中的文本轉換,更代表著新聞翻譯中的文化傳遞過程,新聞編譯服務于國家的外交,也起到將中國聲音傳到世界的重要作用。
1 新聞編譯的內容與特點分析
編譯屬于翻譯,又與簡單的翻譯形式有所不同,由編輯與翻譯兩部分組成。具體而言,是指編譯人員對文本內容進行轉化加工,依據目的的不同進行傳譯,此過程具有一定的概述性。此外,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新聞報道具有文化差異較大的社會環境背景,受眾的信息接受習慣也有所不同,因此新聞的表達方式有極大差異。在翻譯新聞時,為了傳播效果更佳,相關工作者會利用編譯法開展翻譯工作。新聞編譯屬于新聞傳播行業,即編譯新聞,旨在滿足信息傳播的基本需求之上,對原作進行編譯使其符合目標受眾的信息接收習慣,成為一篇新作。這種方法效率較高,應用范圍較廣,常見于通訊社、電視及網絡等新聞媒體。
一般而言,編譯首先應當依照譯文潛在受眾信息接受習慣選擇恰當的新聞內容,再根據譯語的語言表達習慣對結構進行改動,同時對于背景文化差異較大的地方應當做出解釋[1]。新聞編譯的時效性強,這就要求編譯后的新聞必須準確,明確體現出新聞原本的中心意義及關鍵信息。此外,對于文化差異應當通過譯文受眾國的語言習慣進行表達,使得譯文意義明了,表達流利,便于譯文受眾理解并接受。如此,新聞信息比原本信息的更集中,更利于在譯語國家或地區傳播,幫助使用譯語的受眾更好地理解新聞內容。
然而,中文新聞的受眾及其背景知識與翻譯后的受眾是有所不同的,其背景信息的了解程度也有很大差異。二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對新聞的接收及理解程度也有很大不同。比如,中文讀者看來某些信息已是家喻戶曉,而英文讀者卻不能直接理解,一時無法接受。同樣,部分英文讀者十分熟悉的信息對中文讀者來說較為陌生,而其體現到新聞中這部分信息會占據較大篇幅,所以,在編譯過程中應相應地縮減這部分內容。通常來講,新聞編譯主要有5個環節。第一,對原文的閱讀與理解,熟悉新聞事實要素及文體結構等。第二,選擇編譯稿的組織結構,比如編譯稿的文章主體是否需要新聞原文內容,寫作方式、順序等是否要與原文相同。第三,選擇關鍵材料。第四,開展編譯工作。第五,對編譯完成的內容進行修改調整,應比對編譯稿與原文,確保沒有事實錯誤或者邏輯不通、語言表達不到位等問題[2]。
簡而言之,編譯是一個綜合體,其涉及編輯及翻譯兩種操作,且二者有機融合在一起。相關工作者可以從實際需求出發對新聞原有內容進行挑選,也可以根據需要對原文結構進行調整,甚至改變原文的語言風格,而在這一過程中,受相關工作者的主觀影響較大,因此,譯者的作用十分關鍵,譯作的目標文化適應性也會不斷增加。
2 翻譯符號學的基本思想
翻譯符號學,是符號學與翻譯學進行有機融合而呈現的一個新領域,同時,它也是符號學門類下的一個分支,其關注的是翻譯時的符號轉化現象及相關問題。翻譯符號學以符號轉換為研究對象,以符號學理論為指導,對符號轉化時涉及的其他多種相關因素進行討論。翻譯符號學的內涵豐富,從符號過程到符號行為,以及符號關系、層級、間性、功能等皆包含其中[3]。
從符號過程來看,翻譯目的為傳遞信息時,其符號較為復雜。翻譯是個復雜的傳遞信息符號的行為和過程,譯者是符號主體,其利用另一符號系統將原文信息進行重構,建立一種新的符號文本。從符號行為來看,翻譯是對符號行為的解釋,包括譯者對原文本的理解和翻譯文本對目的語讀者的語義潛勢影響總和。從符號關系來看,涉及符號的能指與所指二元關系、語內語際符際三類譯域,以及“內在—指稱—語用”三類文本符號、“語構—語義—語用”三類語言符號結構等,涉及符號使用與轉換的內容。從符號層級來看,隨著符號生長過程中意義指稱的持續進化,不同層級的符號可以進行轉換,這就是符號的轉換機制。針對符號間性而言,全部文本都在一個文本模式系統中彼此影響或進行轉換。從符號功能來看,譯者講解碼當作信息中介文本,通過譯碼使用原則,以文本類型功能為依托,對相似度極高的信息文本進行重新構建,從而實現信息文本的符號轉換。
因此,從翻譯符號學角度來看,新聞編譯在本質上可以被視為一種符號轉換的行為,其編譯過程既包含語言類符號(語詞、語法、邏輯、修辭、語音、語體、語態等),又包含非語言類符號(報紙的圖片圖表、字體、字號、題花、邊框、線條、色彩、版面組合,以及電視的畫面造型、特效等)[4]。
3 翻譯符號學視角下漢英新聞編譯文化差異分析
漢英新聞編譯從本質來看是一種信息轉化活動,這一活動的背景有以下幾點要素。轉換雙方新聞體制不一,語言不同,新聞轉換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差異較大。這樣,作為信息的符號載體——語言,以及對語言符號能指意義具有制約作用的文化語境便成了決定信息內容的一種重要因素[5]。
3.1 符號實用意義的文化差異
漢英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思維方式也有較大差異,導致二者的語言存在較大不同。翻譯的目的首先是要體現原文的效果,因此在翻譯時,譯者必須對譯語的語法及常用表達等進行分析,選擇貼近譯語的表達方式,以最大程度實現原文語境含義的表達。在面對難以逾越的文化差異和新聞寫作差異時,譯者應當采取一些靈活的“歸化”策略使文本得以跟本地的受眾進行“對話”[6]。比如中文中的“硬道理”一詞,在翻譯成英文后可以表達為“a fundamental principle”,雖然不是直譯,卻能將意義有效表達出來。這是一種靈活的翻譯手法,對漢語結構進行調整,從中文的“意合對接”到英文的“形態整合”,從平行結構轉變為主謂核心提挈性結構。在新聞結構的搭建工作中,則可多使用西方媒體的“倒金字塔體”“編年體”等。
例(1):
原文:王先生(音)不是唯一有著“節日病”的患者。根據中國知名網站百度的一項調查,對酒愛好最深的三個地區分別為北京、山東和河北。
譯文:Wang was not the only one suffering from the holiday excess. According to a survey launched by the popular Chinese website Baidu, the top three places where people like drinking most are Beijing, Shandong Province and Hebei Province.
在這句話中,提到了一個“節日病”的名詞,被翻譯成“holiday excess”。這個中文詞語的意思是:在中國,每年的春節假期過去,常常會有人出現一些疾病,常見的有心腦血管疾病,以及消化系統疾病等,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在長假期間,人們過度狂歡、飲食過度,與日常生活規律差異較大。而將其翻譯為“holiday excess”,關鍵在于“excess”有過剩的意思,這也照應了過度這一關鍵原因,更加接近“節日病”的原義。從句法結構來看,“對飲酒愛好最深的三個地區”在中文中是一種偏正現象,而譯文則將其改成定語從句,這種做法體現了英文“形”的重要性。從體例上看,應當重點關注內容的順序。首先擺出標題及導語,明確文段意義,并以此為綱,繼續書寫新聞事實,而新聞事實的順序應當以內容重要程度為標準。在寫作時,還應當符合新聞的規律并對照英文新聞受眾的閱讀基礎,從而實現新聞二次傳播的目的。
此外,將中文新聞譯為英文,應當考慮英語讀者的基礎——文化背景與生活體驗。只有如此,才能使受眾更好地理解新聞。實際寫作時應當將英語新聞的特征考慮在內,尊重英語語言習慣,并結合英語國家人們的思維方式,對中文進行翻譯,體現關鍵信息。一方面,英語新聞要省去瑣碎的、已為英語新聞受眾熟知的內容;另一方面,應對難以理解的部分加以解釋。在漢語中常有“進一步改善”及“不斷增加”等表達方式,然而這種修飾詞的使用主要是為了增強語氣,而在翻譯英文時常出現單詞語義重疊的現象。比如“狂風夾雜著暴雨連續肆虐,長達5小時之久,中午12時以后,風力驟減,暴雨也減弱為小雨”這句話,其“連續”與“久”之間所包含的信息重復,而“長達”與“之久”也有一定的相似意義。因此將其翻譯成“The powerful wind and heavy downpour weakened by 12 noon”,不僅將信息完整的表達了出來,同時又不會給人煩瑣之感。而有一些中文詞匯的意義較為抽象,比如“狀態”及“情況”等詞語,在翻譯時應為讀者進行解釋,確保在話語簡潔的基礎上完整地展現信息。
3.2 符號內部意義文化差異
語言不同,其表達方式、語法與句法,以及用法習慣等都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翻譯新聞時,往往不能將中文新聞的含義對等地體現在譯文新聞中。所以, 在編譯時,譯者往往為了適應受眾的習慣而對內容做出一定改變,而漢譯英新聞內部意義的不對應轉換,則主要表現為縮減及簡化。
例(2):
原文:記者從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獲悉,該辦公室日前與公安部、建設部、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加強治理銷售盜版及非法出版物游商地攤和無證照經營行為。
譯文:This reporter learned today from the Office of the 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Eliminating Pornography and Cracking Down on Illegal Activities\" that the office is currently jointly issuing a circular with six ministries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the sale of illegal publications, the stalls of tourist merchants, and the operation of unlicensed businesses.
在中文新聞中,國家部委的名稱足足有6個,如果進行直譯,需要將6個名稱都翻譯出來。然而,從英文受眾的角度看,6個部委的名稱會顯得繁復。而這6個名詞并不對新聞傳播起關鍵作用。因此,在翻譯時,簡單地寫作“six ministries”,與原語的表達出現了不對應。
例(3):
原文:在開放建設了數十年之后,(浦東)這個曾經一片舊房簡屋的地方,從荒涼的狀態變成了國際商貿眾多、高新產業爭相發展的繁華都市,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一條重要渠道,也是中國步入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推動因素。
譯文:After decades of opening up and construction, Pudong, once a place of old houses and simple houses, has changed from a desolate state to a bustling city with many international trades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competing for development,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driving factor for China to en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在編譯過程中,“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一條重要渠道”這句被刪除,這是因為前文已經講述了浦東地區的重要地位,國際商貿云集等信息也展現了浦東地區在中國對外開放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直接刪去。由此可見,新聞的編譯是對大致含義的保留,而要省去一些次要的信息,與原語新聞有著表達上的不對應。
3.3 符號指稱意義文化差異
在指稱意義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常常會造成意義不對應的現象。比如原語中一些符號對應的事物在譯語中卻并不受人關注。
例(4):
原文:(有人說)唐裝有一種“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氣質。唐裝是簡約的也是復雜的。
譯文:Chinese clothes suit anyone.They can be simply or elaborately cut.
例(5):
原文:現在,在上海的街道上散步,隨處可見充滿著生活情調的廣場、公園、綠地遍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譯文:Nowadays, walking in the street of Shanghai, you can see squares, parks and greenbelts staying at every corner of the city.
前一個例句中,“唐裝”是中國特色文化,具有一定的時代色彩。而在翻譯后變為“Chinese clothes”,不能體現時代意義,用在此處并不恰當。而后一個例句,譯文的主題不夠明確。這是因為“廣場”這類漢語中的主語成分位置靠后,而譯文則采用“you”作為主語,造成了不對應的問題。
4 結語
本文重點關注了翻譯符號學視角下漢英新聞編譯出現的語義不對等現象,這種情況與中西方人們的語言習慣,以及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等因素有較大關系。然而,這種不對等的狀況十分正常,且應進行提倡。新聞編譯應考慮受眾的信息接受習慣,才能實現更好的新聞傳播效果。只有在編譯過程中將原文的功能效果體現出來,漢英新聞編譯的目標及價值才能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 陳明瑤.淺論英語新聞編譯加工[J].中國翻譯,2001(5):34-36.
[2] 李夢蕾.國際新聞編譯策略綜述[J].科技視界,2017(27):64-65.
[3] 王銘玉.翻譯符號學的學科內涵[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6,39(5):1-10,18,159.
[4] 賈洪偉.翻譯符號學的概念[J].外語教學,2016,37(1): 94-97.
[5] 麻爭旗.論國際新聞編譯的文化策略[J].現代傳播,2005(1):59-63.
[6] 程維.跨文化傳播視閾下的新聞編譯:以《參考消息》防控甲流的幾則新聞稿為例[J].上海翻譯,2010(3):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