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部灣擁有豐富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人有責任對其進行保護并加以開發,使其在現代化社會發展中依然發揮其應有的價值。近年來,北部灣的旅游產業發展持續火熱,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資源開發獲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為了使得北部灣在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旅游產品開發更加健康、持續發展。該文對北部灣海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以及特點進行介紹,為深入分析北部灣相關旅游產品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打下基礎,同時為探索更好的發展模式提供方向和準備。
關鍵詞:北部灣;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2.7;G127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4(a)-0116-05
Discussion on Tourism Development of Marin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Beibu Gulf
YU Cuiling
(Qinzho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Center, Qinzhou City, Qinzhou Guangxi, 535000, China)
Abstract: Beibu Gulf has rich marin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local people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and develop it, so that it can still play its due val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In recent years,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Beibu Gulf has continued to thri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for marin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products in the Beibu Gulf in terms of marin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or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Beibu Gulf ocean, this paper lays a foundation for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related tourism products in the Beibu Gulf, and provides direction and preparation for exploring a better development model.
Key words: Beibu Gulf; Marin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國對與海洋相關的傳統文化保護日益重視。北部灣擁有豐富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在對其進行保護的過程中,繼承和發揚并發揮其價值和作用,成為當下探索北部灣發展的重要方向。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部灣的旅游經濟獲得良好發展,然而如何將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資源深入融合,進而提升當地旅游產品的質量和水平值得深入探討。
1 北部灣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及特點
北部灣是指中國南海的西北地區的半封閉海灣。東邊是中國雷州半島以及海南島,北邊則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邊是越南,同時與中國海南以及瓊州海峽相連,被中越兩個國家的陸地以及中國的南海環繞,此處是中國西南地區出??谧罱耐ǖ?,可見其重要性。防城港是我國通往非洲以及大洋洲和東南亞地區最近的港口,同時是北部灣地區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中國素有“靠山吃山,靠海吃?!钡恼f法。作為沿海而生的北部灣居民而言同樣如此,素來人們以海洋捕撈以及海鹽生產等作為重要的經濟和生活來源。北部灣地區有客家族、疍家人及京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在歷史的發展中積累了大量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針對海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確切的定義,但根據搜集到的相關資料可以將其概括為:沿海生活的人們在發展中所遺留下來的海洋文學藝術、民間習俗、傳統技藝、海洋信仰,以及節慶活動等[1]。北部灣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樣,其中民間文學類的有與海洋文化有關的傳說故事、文學作品或者民族文字等;傳統表演以及游藝有:傳統舞蹈、民間歌曲、游戲、雜技等,是目前北部灣有關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內容;另外還有傳統技能或者工藝、民間信仰等。為開發旅游領域的產品奠定了充足的基礎。
北部灣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地域性。文化是在人類不斷創造發展的結果,文化的產生以及發展和存在,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北部灣人們在沿海生活的過程中積累了眾多經驗;作為靠海而生的居民,他們對媽祖有著強烈的信仰,將其視為海上守護之神,究其原因是居民生產活動與海洋的密切關系,祈求平安的一種信念。另外北部灣地區的海洋制鹽、民間故事,以及漁業捕撈等都具有較為顯著的地域色彩。
其二,民族性。所謂民族性就是人們在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群體品格和民族特性。北部灣具有漢、苗、壯、京等少數民族。不同的民族之間依然保留了不同的文化傳統。如京族作為唯一海洋少數民族,其中的唱哈節、踩高蹺捕魚等就屬于頗具民族特色的海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三,多樣性。由于海洋性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涉及的范圍較廣,為海洋非遺文化多樣性提供了基礎條件。另外北部灣所包含的民族較多,不同的民族擁有獨特的信仰以及文化等內容,使得海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多樣性。
其四,脆弱性。海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更替、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僅留存下的內容,在世代相傳中具有明顯的脆弱性。北部灣地區的文化遺產是在本地區以及民族中流傳。然而隨著社會的加速發展,很多傳統文化漸漸被人們所遺忘,其脆弱性顯而易見。
2 北部灣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現狀
從歷史角度看,北部灣的經濟發展處在一個長期落后的階段,這也是當地海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留的因素之一。在國家政府的支持下北部灣的經濟得到發展,隨后逐漸形成以旅游業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模式。當地人們在政府的幫助下,積極開展旅游業并將其與海洋非遺文化進行融合,不僅使得海洋非遺文化得到保留,還將其進行弘揚和發展。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推動了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健康可持續化發展。
2.1 國家支持北部灣旅游經濟發展
在政策方面,國家專門制定針對北部灣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提出要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同時要推動文化經濟發展,將186公里海岸線作為旅游開發區。之后,又陸續出臺各種有力政策,推動旅游城市,海洋文化名城等戰略發展政策。資金方面,針對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重點保護,大力搜集相關資料并進行建檔扶持等,為開發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打下基礎。另外,支持建設旅游領域的基礎設施,并針對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旅游產業開發,制定專項資金進行撥款,促進了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旅游業的快速發展[2]。
2.2 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項目增多且呈品牌化趨勢
由于北部灣自身擁有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多樣性,因此在進行大力開發的過程中,開設了多種多樣的旅游項目。如通過陳列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將相關的史料以及場景和實物等進行展示,為游客以及當地人展示北部灣地區的海洋非遺文化的藝術和價值等。或者立足海洋非遺文化中的演藝等內容,開發演藝產品以及節慶活動等,如北海園博園的“天天演”、防城港的京族哈節、欽州跳嶺頭等。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品牌化效應,重視知名度、影響力和觀賞性的開發以及包裝。如防城港用京族文化開發一系列活動,在活動中將京族的獨弦琴的演奏技巧及京族舞蹈等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展示并傳播。
3 北部灣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中的不足
3.1 旅游項目開發水平不高
旅游開發是一項復雜且長久的項目開發,因此需要有完善的規劃以及科學的指導,才能使得工作更加有序地進行,進而不斷提升旅游產品的質量和品質。海洋非遺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與政府的規劃以及指導有著緊密的聯系。然而,現階段北部灣政府沒有專門針對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相關文件,只是在地區發展規劃中有所提及,難以體系化,內容不夠詳細,在海洋非遺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中促進作用不明顯。目前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在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資料挖掘以及保護開發能力欠缺,針對此領域的開發方法以及注意事項等缺乏系統化的指導和規劃,導致在實際開發中存在開發方向不正確,開發流程不規范,開發過程具有較大的隨意性以及盲目性。如北部灣開發的大型海洋文化節慶活動,多是由當地居民自發舉辦,雖然保留了文化的真實性,然而隨著游客對此領域旅游活動的興趣日益高漲,當地居民以及社會對此項旅游活動舉辦的積極性卻逐漸下降。缺乏科學的規劃指導,難以深入發掘其更深層次的內容和產品,使得旅游產品開發難以滿足游客的需求。這就需要從政府層面給予一定的干預,規范活動的舉辦流程,確定舉辦日期,并做好活動保障工作,不斷深入開發相關旅游產品,使得海洋非遺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做到弘揚和創新,不斷提升北部灣地區的海洋非遺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水平[3]。
3.2 文化內涵的挖掘不深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區別就是文化需要通過人進行開發和實現,而物質則具有真實的形態。因此為了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內涵展現出來,就需要深入挖掘文化的內涵和意義,從而在相關旅游開發產品中進行表達,將其精神以及理念等進行傳遞。然而在實際調查中發現,北部灣地區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旅游產品的開發多流于形式,對文化內涵的挖掘遠遠不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對文化展現不全面?,F階段開發的旅游產品多側重于價值以及外在形式方面的表達。如北海耍花樓、咸水歌;防城港京族的高蹺捕魚、嘲笑戲等。在開發中只重視藝術以及審美價值,對游客的視聽方面的沖擊強烈,但是對歷史文化以及研究教育方面的價值體現不夠。其次,由于對文化的內涵理解不夠深入,致使旅游產品對文化原真性的傳遞不夠準確。只有在對文化內涵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對其充分展示。如在北海園博園的“天天演”節目中,在脫離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時間以及生存環境的背景下進行改編,即是一種對文化遺產扭曲的行為。單純為了盈利而舉辦的文化活動項目同樣也就失去其應有的文化內涵。最后,對于文化遺產的衍生價值構建不夠全面。針對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產業,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導和規劃,導致系統化的文化遺產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3.3 開發結構失衡
北部灣擁有大量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其類型多種多樣、特色鮮明,是良好的旅游開發資源。然而就現階段的開發空間結構而言,在海洋非遺文化方面的開發結構存在失衡問題。首先,從旅游開發的非遺項目范圍來看,當地主要以民間的信仰和習俗作為重點開發內容,同時還有部分傳統工藝或表演類型的活動。主旅游產品以觀賞性和娛樂性為主,比較重視經濟效益開發。然而民間文學以及傳統生活技能等方面的開發難度相對較大,觀賞性以及娛樂性不大,因此在開發中被不斷邊緣化,致使很多海洋非遺文化被逐漸遺忘。如北部灣在海洋非遺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中對京族哈節、疍家婚禮等進行重點開發,然而卻忽視對北部灣一直流傳的美人魚傳說以及海洋生產技藝等文化的開發。從空間結構看,旅游產業的開發集中在海洋特征顯著且居住集中的沿海地區,對于較海岸線偏遠的地區的開發相對較少,在空間位置發展上存在不平衡的現象。為此,需要針對不同地區制定個性化的發展規劃,實現全區域旅游產業全面提升,促進空間局部的合理性發展[4]。
4 北部灣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創新策略
4.1 提升旅游項目的開發水平
為不斷提升北部灣在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旅游開發質量和水平,需要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并給予積極正確的引導。在此基礎上,政府、企業、居民三方做好協同發展工作,從根本上提升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程度和質量。政府在其中起到重要的調節和促進作用,企業和居民發揮貫徹落實的作用和價值。只有在三者共同努力下,北部灣地區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才能獲得更好發展。首先,政府要針對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產品開發制定詳細的發展規劃;其次,指導企業和居民在貫徹落實相關政策要求中的行為,使開發流程和內容更加規范化,提升相關旅游產品的開發標準;最后,為了保證在開發中保留文化的原真性,政府要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在企業和居民的產品開發中給予專業的指導,使得相關旅游產品能夠呈現文化的內涵,并且不斷挖掘開發一系列旅游產品,滿足游客的多種需求[5]。在此過程中,政府需要給予資金支持,同時在文化以及土地和人力等方面給予充足的支持。通過多方的配合,不斷提升旅游開發的質量和整體水平。
4.2 挖掘文化內涵進行旅游產品開發
為了使得北部灣的海洋文化遺產能夠在旅游開發中得到全面的體現以及表達,就需要從文化內涵的差異入手,進行旅游產品的開發,才能更好地深入到文化內涵的精髓中,改變現階段旅游產品只重視觀賞性以及娛樂性的特點,不斷豐富旅游產品的內容,在游客觀看以及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北部灣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以文化內涵,從而發揮其應有的教育作用和價值。結合文化發展階段進行產品開發,如,在旅游產品的初級階段,人們對其了解相對較少,可以通過民俗展覽或者五代形象展示等方式與融入旅游市場。在產品的成長階段,可以將創設可體驗性的活動項目,讓游客在親身體驗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并了解其發展歷史,如開發海鹽生產體驗項目,結合傳統海鹽的生產環節和過程,為游客提供體驗服務,在體驗中將有關海鹽生產的歷史以及故事等進行宣講,使人們對海鹽生產的過程以及淵源有更加深入的理解[6]?;蛘唛_展京族踩高蹺捕魚比賽活動,活動內容可包含知識問答,游客需要一邊完成知識問答,一邊進行捕魚,最后問題回答正確率高且捕魚數量最多的人,可以獲得高蹺捕魚模型一套。將有關高蹺捕魚的歷史文化融入問答題目中。通過這種方式加深對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的開發。另外,在對文化內涵的理解方面需要在進行旅游開發之前對文化歷史以及發展經過等進行充分了解,旅游產品的開發必須緊緊圍繞歷史實際開發,避免出現扭曲歷史文化而誤導游客的行為出現。最后,針對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要主動建構完整的內容,針對某一類型內容制定系統化的開發規劃和應用計劃,逐步深入文化內部,并在旅游產品中,將其價值和作用進行充分展示。
4.3 利用差異化開發模式平衡開發結構
結合海洋非遺文化類型分類進行開發研究,深入挖掘文化的發展淵源以及過程和意義等,并將其在旅游產品中全面展示,進而平衡北部灣的旅游開發結構。以民間文學類型旅游產品開發為例,通過小品以及情景再現或者文化創意等方式將文化中所蘊含的內涵用形象直觀的方式展示,在吸引游客關注度的同時展示其旅游價值。例如,在美人魚的傳說文化產品開發中,可以結合人物的角色以及故事情景等通過舞蹈表演方式在街道、景區或者廣場進行展示,進而增強旅游城市的文化內涵。同時,拓展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范圍,按照不同類型進行有針對性的產品開發[7]。并且在開發中不僅要重視經濟效益,還需要從教育價值和社會意義方面進行開發,重視旅游的公益性,兼顧北部灣地區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以及傳承。針對較難開發的項目,可以集合政府以及社會多方面的力量共同開發研究,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為保護北部灣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還需要結合不同地區的海洋文化遺產進行個性化開發,有效環節旅游產品集中的現狀。結合不同地方的風土民情保留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開發相應的旅游產品,通過政府引資、企業建設等方式,為北部灣旅游產業的共同發展提供動力。
5 結語
綜上所述,北部灣的旅游經濟發展依托海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現階段的融合僅停留于表面,其內容不夠深入,結構不夠完整,缺乏系統化的規劃和指導。為此需要從政府及企業和北部灣居民的共同努力,增加對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在旅游產品的開發中將其深入融合,著眼于北部灣整體旅游經濟的發展,推動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產品中的全面展示。
參考文獻
[1] 劉宵.廣西北部灣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協同發展研究[D].南寧:南寧師范大學,2020.
[2] 陳煒,黃碧寧.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協同發展研究——以廣西北部灣地區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2(5):92-99.
[3] 陳煒,凌亞萍.基于RMP分析的廣西北部灣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8(6):62-65.
[4] 陳煒,高翔.廣西北部灣地區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53(6):64-70.
[5] 徐暢,周冬珍.關于海洋文化推動三亞海洋旅游開發的研究[J].中國市場,2020(11):26-27.
[6] 張宏博,陳麗萍.三亞海洋旅游開發的潛力與策略分析[J].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2019(10):13.
[7] 李娜.三亞海洋旅游開發的潛力探究[J].中國市場,2018(3):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