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鄧依平
(湖南農業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湖南長沙 410126)
接受美學理論是20 世紀60 年代中后期在聯邦德國康士坦茨大學興起的一股文藝美學思潮。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的意義與內涵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讀者閱讀的過程中產生和被賦予的。因此,接受美學主張將讀者置于主體地位,從讀者的角度去考慮文學作品的創作和解讀。
《荀子》于先秦時期誕生,是一部承載著荀子思想的重要著作。荀子在《天論》篇中探討了天與人的關系,即自然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他認為天行有常,自然運行按照固有規律進行,不受人類意志的干預。這些獨特而有價值的思想成為經典中的亮點。
由于《荀子》對于中國文化美學視野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將其翻譯為其他語言以便外國讀者理解,是一項必要且重要的任務。在這一過程中,本文運用接受美學理論,從讀者的角度出發,可以更好地研究讀者如何接受和理解他國的文學作品。這將有助于外國讀者理解《荀子》中的人文智慧和文化內涵,以深入了解中國文化。
接受美學的創始人姚斯和伊瑟爾以現象學美學和闡釋學美學為基礎,研究了讀者對于他國文學作品的接受變異,并提出了以讀者為中心的文藝美學理論,強調賦予讀者主體地位。姚斯從尋求文學史寫作方法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接受美學的問題;而伊瑟爾則借助現象學理論將讀者反應理論系統化[1]。兩位學者的研究雖然側重點不同,但相互補充。
接受美學的主要觀點包括讀者的期待視野、審美經驗、主體地位、潛在性與召喚結構、接受方式、效果與接受史,以及文學解釋學等。
近年來,《荀子》在國內外的研究逐漸興起,但在西方學者中長期被忽視。與主張“性惡論”的《荀子》相比,《孟子》提出了“性善論”,更受歡迎。這導致在過去缺乏完整的英譯本,直到約翰·洛布諾克(John Knoblock)、伯頓·沃森(Burton Watson)和何艾克·霍頓(Eric L.Hutton)分別發表了他們的英譯本(以下分別簡稱為洛譯本、沃譯本和霍譯本)。
文章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荀子·天論》譯本進行了分析。
(1)翻譯策略:洛譯本以準確明白和流暢為目標,采用直譯方法;沃譯本則追求簡潔,使用意譯;而霍譯本在保持準確性的基礎上采取了直白的中文翻譯。翻譯策略的不同會影響讀者對原文信息的理解和接受。
(2)解釋材料和注釋:洛譯本為有文化教養的讀者提供了大量解釋材料和尾注,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2];沃譯本則包含歷史背景附錄,并參考其他翻譯作品,提供一定的背景信息[3];而霍譯本注重本科生的教學需求,提供簡化的注釋,強調對學生理解《荀子》最有用的背景注釋。
(3)目標讀者群:洛譯本的目標讀者是有文化教養的人或學者,意在傳達《荀子》的哲學觀點;霍譯本則適用于學習中國哲學典籍的本科生,旨在培養學生對《荀子》的欣賞之情和深入研究的興趣。
總體而言,不同譯本在接受美學上有各自的優勢和適用場景。洛譯本準確明白且流暢,適合有文化教養的讀者;沃譯本簡潔通俗,適合初次接觸《荀子》的讀者;霍譯本注重本科生教學需求,以簡潔直白的翻譯滿足學生閱讀理解的需要。選擇哪個譯本取決于讀者的背景和目的。
每一個翻譯都是一種解釋行為。對于如何更好地解釋文本,每個譯者都有自己的特殊看法。不同翻譯家的主體性來源于譯者不同的價值追求及對譯文讀者的不同考慮,因此不同的譯者具有一定的主體性[4]。
在接受美學視角下的翻譯活動中,譯者必然受到兩次接受活動的影響[5]。首先,譯者與原文本的交流會直接影響譯文的生成。此外,譯者還必須預測譯文讀者對譯文的期待視野。翻譯活動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原文本應該是翻譯活動的出發點和開端。沒有原文本作為基礎,就無法進行翻譯。然而,原文本并非刻板的,其中存在許多需要譯者填補的空白點。譯者對原文本的閱讀理解活動即為具體化的過程。
例1:原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洛譯本:If you strengthen the basic undertakings and moderate expenditures, Nature cannot impoverish you.[6]
沃譯本:If you encourage agriculture and are frugal in expenditures, Heaven cannot make you poor.[7]
霍譯本:If you strengthen the fundamental works and moderate expenditures, Heaven cannot make you poor.[8]
在這個例句中,關于“強本”一詞的理解,洛譯本將其理解為“basic undertakings”,霍譯本將其翻譯為“fundamental works”,均符合字面意思,但不符合上下文的意義,未發掘作者的言外之意。事實上,這里的 “本”應該指的是 “農業活動”,與后一句的 “本慌”和 “動時”,即 “農業生產荒廢”和 “應時而勞作”相對應。因此,沃譯本在此更勝一籌,兼具上下文的意義,將原文理解得更透徹。
例2:原文: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洛譯本:Accordingly, if you understand the division between Nature and mankind, then you can properly be called a "Perfect Man".
沃譯本:Therefore, he who can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activities of Heaven and those of mankind is worthy to be called the highest type of man.
霍譯本:And so, one who understands clearly the respective allotments of Heaven and humankind can be called a person of utmost achievement.
在例2 中,“天人之分”指的是“自然界的規律和人應采取的行動之間的關系”。霍譯本將其譯為“the respective allotments of Heaven and humankind”,沒有將字面之下的意思完全譯出;沃譯本將其譯為 “the activities of Heaven and those of mankind”,指出了其中的意思,但并沒有表達得完全清晰。綜合來看,霍譯本的翻譯更準確。
例3:原文: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洛譯本:If you conform to the Way and are not in two minds, Nature cannot bring about calamity.
沃譯本:If you practice the Way and are not of two minds, then Heaven cannot bring you misfortune.
霍譯本:If you cultivate the Way and do not deviate from it, Heaven cannot ruin you.
在這個例子中,原句中的 “不貳”表示不迷失本心。洛譯本和沃譯本翻譯的是表面意思,而霍譯本的翻譯更準確。
因此,要提高譯文的質量,需要提高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水平,確保譯者在與原文本交流和對話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完成其作為“讀者”的期待視角的第一次融合。
姚斯認為,即使一部文學作品以全新的面貌呈現,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展示出完全全新的姿態。然而,它可以通過預告、明示或隱含的信號、熟悉的特點或暗示,為讀者預先提示一種特殊的接受方式。它喚起讀者對過去閱讀的記憶,并引導讀者進入一種特定的情感態度,從而引發中間和結尾的期待[9]。因此,在閱讀過程中,這種期待根據文本的流派和風格特點得以保持,或者會發生改變、重新指向,或以諷刺的方式實現。
姚斯提出的“期待視野”觀點是接受美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所謂“期待視野”,指的是讀者在文學接受活動中,基于自身各種經驗、興趣、素養、理想等綜合因素形成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要求和欣賞水平,具體表現為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10]。他認為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之前及進入閱讀狀態時,就已經具有某種思想傾向、社會經驗、審美要求等。一旦與具體作品產生聯系,這種已有的意識將對理解作品起到不同的引導、制約和限定作用。
例4:原文: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霍譯本:If you respond them with order, then you will have good fortune.If you respond to them with chaos, then you will have misfortune.
沃譯本:Respond to it with good government, and good fortune will result; respond to it with disorder,and misfortune will result.
這一例句中,“治”“亂” 是對應的,Hutton 譯為“order”和 “chaos”,Watson 譯為 “good government”和“disorder”。《荀子》中的韻文部分,一般都有固定的行長。為了體現這一特點,霍譯在遇到帶有英文韻腳的段落時,在大多數情況下,采用了固定音節數的行。霍譯希望能在某種程度上向英國讀者傳達一點《荀子》中文文本的美感及其對多種表現形式的掌握,并希望這種效果能彌補在制作押韻譯本時偶爾對字面準確性的輕微偏離。因此在格式上,霍譯更勝一籌;但在意思理解上,后者將 “治”的意思完整表達,更勝一籌。
例5:原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霍譯本:To receive the benefits of the seasons is the same as having an ordered age, but calamities and disasters are incompatible with there being an ordered age.You must not complain against Heaven; its way is simply thus.
沃譯本:The seasons will visit you as they do a well-ordered age, but you will suffer misfortunes that a well-ordered age does not know.Yet you must not curse Heaven, for it is merely the natural result of your own actions.
這一例句邏輯上分為兩個層次。一二分句為一個層次,指相同天氣環境卻有禍治之差;三四分句為一個層次,指不因為天氣,而因為人不遵守天道。Hutton 版譯文很簡潔,有圣經的味道。Watson 版譯文更明白易懂,也很好。
綜上所述,接受美學認為,藝術性的創造是一種主觀能動性的表現,因此,翻譯者的翻譯風格也是影響美感體驗的重要因素。在研究《荀子》英譯時,需要關注翻譯者的翻譯風格,分析其翻譯策略、語言風格和美感表達方式,以及這些因素是否符合原著的特點和審美興趣。
讀者與作品之間的接收距離是指讀者對作品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在翻譯文學作品時,讀者的審美經驗與作品之間存在審美距離,這主要因為讀者對原作所處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的了解不深入,以及思想觀念和審美偏好的差異。典籍翻譯中,國外讀者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多停留在表層,缺乏系統的學習和認識。因此,他們對譯文的理解可能會有限,無法深入到中層和深層文化[11]。同時,由于讀者和譯文作者在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差異,他們對文本的期待和理解也存在差異,導致讀者對中國文化的接受和理解受到限制。
不同文化之間存在著詞語和意象的差異,進一步增加了讀者與作品之間的審美距離。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根據上下文理解原文的意義,選擇最恰當的翻譯方式。同時,也可以通過補充釋義、注釋等手段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所涉及的文化概念和背景。例如,在中國人的意象里,“池塘”經常對應的是中式園林的池塘風景,小巧秀氣;但其往往對應的單詞 “pond”,所指的意象卻是自然風光中的天然湖泊。又如,“天”在中國的意象是 “古人指世界的主宰者;古人或某些宗教指神、佛、仙人所居住的地方;自然界;天然的;自來就有的;天道;天理;天命;氣候;天氣;季節;時令”等。《天論》中多次出現“天”字,譯者需要根據上下文的含義,選擇最恰當的翻譯。在開頭第一句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中,荀子認為天地并無意志,不信墨家天人感應和鬼神之說,提出人類應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這里的“天”即自然、天地、自然界,其對應英文是有空缺的,洛譯本翻譯成“Nature”,沃譯本、霍譯本都翻譯成“Heaven”,但是“Heaven”在英文語境中的意思是 “天堂、天空”,與原文的含義還是存在偏差。為了迎合目的語讀者的期待視野、縮短審美距離,沃譯本還補充“Heaven”的釋義,對 “天”增加注釋,即 “Xunzi conceived of Heaven as impersonal making.Heaven operates according to constant principles; thus people should focus on the human, social realm rather than attempting to ascertain the inner-workings of heaven.”。
接受美學視角下,為了減小讀者與譯文之間的審美距離,譯者應該積極構建以讀者為中心的接受視野,考慮讀者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調整或補充譯文的信息,使讀者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思想和文化內涵。例如,在譯文中補充背景信息、注釋和釋義,以幫助讀者理解特定的文化概念或表達方式。
例6:原文: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洛譯本:The course of Nature is constant: it does not survive because of the actions of a Yao; it dose not perrish because of the actions of a Jie.
沃譯本:Heaven's ways are constant.It does not cease to prevail because of a sage like Yao; it does not cease to prevail because of a tyrant like Jie.
霍譯本:There is a constancy to the activities of Heaven.They do not persist because of Yao.They do not perish because of Jie.
讀者的個人文化背景就是一個既有的視角,通過這個視角去看待新的文化就像透過一片濾鏡觀看風景,必然會產生偏差。在這個例子中,洛譯本將“天行”譯為 “the course of Nature”,沃譯本將其翻譯為“Heaven's ways”,而霍譯本則譯為“the activities of Heaven”。筆者認為,沃譯本可能會讓外國讀者產生混淆,因為通過谷歌搜索,“Heaven's way”更容易與“天堂之路”混淆起來。此外,“堯”和“桀”也需要運用釋義法(Paraphrase)進行翻譯。因此,在這方面,洛譯本更為合理。
因而,為了縮短讀者與作品之間的接收距離,譯者應該以讀者為中心,積極構建接受視野,考慮讀者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并通過補充信息、注釋和釋義等手段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和文化內涵。這樣可以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促進其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理解,有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雖然這項研究的范圍僅限于《荀子·天論》,但它在研究的視角上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美學理論為典籍翻譯帶來了新的思考角度。通過從接受美學視角研究《荀子·天論》的三個英譯本,本研究得出以下啟示性結論。
(1)翻譯語言的表現力:接受美學認為,文字和語言不僅僅是交流工具,也是一種藝術形式。因此,譯者可以通過選擇和運用語言等手段,傳達原著的文化內涵和美感,使譯文更具藝術性。
(2)文化背景的契合度:接受美學認為,文化要素是形成美感的主要來源。因此,譯者應該考慮原著所處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以提升對原著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表達。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關注譯文是否能夠傳遞原著的美感元素,或者是否產生了新的美感元素。
(3)讀者的美感體驗:接受美學認為,審美經驗是觀者和被觀察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產物。因此,譯者可以預期譯文是否能夠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和審美享受。
(4)翻譯風格的符合度:接受美學認為,藝術性的創造是一種主觀能動性的表現。因此,譯者的翻譯風格也是影響美感體驗的重要因素。譯者應該注意選擇翻譯策略、語言風格和美感表達方式,以及考慮這些因素是否符合原著的特點和審美興趣。
綜上所述,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文化內涵,同時結合國外讀者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進行翻譯。這樣做可以確保國外讀者更好地接受譯文審美,從而通過文本傳播展示中國優秀的文化形象,并體現出文本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