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帥,孟子煊
(1.河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18;2.河北科技大學 文法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18)
2023 年5 月11 日,在全黨匯聚合力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到滄州市考察調研,滄州兒女倍感親切,備受鼓舞,將凝聚成加快建設沿海經濟強市的磅礴偉力,助力滄州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滄州大運河紅色文化是滄州市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滄州地方黨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對滄州大運河紅色文化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刻領悟大運河紅色文化的育人機能,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自立自強的紅色“根基”。
滄州地區作為我黨抗日戰爭時期重要的革命根據地,可分為冀中和冀魯邊抗日根據地,戰略位置十分險要。滄州大運河歷史悠久,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至隋朝基本建成,其全長約215 公里,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始流于吳橋縣,流出于青縣,匯入天津界,貫穿流經滄州市境內全域。加之,賀龍和肖華領導的兩大八路軍主力匯聚滄州地區大運河河畔,帶領著滄州地區人民譜寫著可歌可泣的抗日斗爭史。滄州大運河養育了兩岸人民,同時,也孕育著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滄州大運河紅色文化,被滄州人民親切地稱為“母親河”。
目前,學術界關于滄州段大運河紅色文化的研究尚無明確界定,但是都認可其本身蘊含的紅色精神力量與新時代下黨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筆者認為,高質量發展視域下,滄州大運河紅色文化是指在滄州大運河地區革命建設形成和流傳下來的精神文化,它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既秉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深得馬克思主義的浸潤,又立足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具有堅實的歷史文化根基、科學理論根脈,是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和創造形成的具有大運河特色的先進文化。
高質量發展是指事物發展由一個階段向另外一個階段躍升的時期,既保留了事物原有的內容,又增加一些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內容。目前學術界關于滄州段大運河紅色文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滄州大運河文化、滄州大運河文化帶發展路徑與對策研究等。
如馬文宇、張艷霞、賈啟紅等在《河北省滄州市大運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研究》中認為 “滄州市依水而生,因水而興,雖地處貧瘠的鹽堿地渤海灣畔,但是依靠著京杭大運河的地理優勢,勤勞勇敢的滄州人自力更生,形成了堅毅果敢、吃苦耐勞的大運河文化精神。當前,我國高校思政課正處于亟待改革的關鍵期,而大運河文化作為全體中國人民的精神財富有著非常珍貴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學習價值”[2]。
如劉寶鎖、郝放等在《滄州段大運河文化研究略論》中認為就大運河作為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基本有5 個方面:一是大運河河道本體,包括河床、河岸及河堤;二是大運河水工設施遺存,包括橋、閘、堤、壩、碼頭、減河等;三是大運河附屬遺存,包括古建筑、近現代建筑、古遺址、碑刻、窯址、原生態景觀及各類伴生歷史遺存;四是大運河相關遺存,包括歷史街區、沿岸村鎮、工業遺產等;五是其他依法補充列入的遺產要素。滄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形式多樣,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18 項,省級非遺項目124項,市級非遺項目347 項,國家級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5 名,省級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22 名,市級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67 名。按其專業特征和技藝形態分為八類,即滄州武術、滄州雜技、滄州音律、滄州影戲活動、滄州技藝、滄州民俗、滄州飲食和滄州醫藥等[3]。
當前,“兩大變局”深刻調整,國際國內局勢錯綜復雜,社會主義思潮呈現多元化格局。從國內方面,社會主義大市場格局正在建立,高質量發展在穩步推進,社會結構多元,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訴求。從國際方面,國際社會各種思潮興起,大數據、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日益影響著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滄州大運河文化帶為依托,深挖滄州地域特色文化,弘揚運河紅色文化;以孟村回族自治縣津南革命紀念館、獻縣馬本齋紀念館為基地,展現運河河畔英雄先烈們的先進事跡,以此加強人民群眾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信心,摒棄舊的思想觀念,打破原有思維定式,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從而增強修養,實現大運河紅色文化育人效果。
思政課是學生德育教育的必修課程,應注重把握其性質、基本屬性、規律和要求。“高校將紅色文化資源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唯物史觀,以積極教育視角,對學生進行科學、動態分類,個性引導,注重育人價值的全面性和深入性。”[4]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5]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重要時期,社會中出現的 “新矛盾”給思政課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滄州大運河紅色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相契合,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大運河紅色文化也積淀著大運河沿岸人民的紅色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志,是堅定青年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思政課必須進行創新和改革,主動融入大運河紅色文化,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回應新的實踐需要,自覺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標識,是人民的精神支柱。“文化自信,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自覺的心理認同、堅定的信念和正確的文化心態。具體體現在文化發展和比較中,一個國家、民族和政黨能正確看待自身文化,理解并認同自身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并對這種文化的生命力和發展前途充滿信心,同時對待不同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態度。”[6]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同和肯定,是更加基礎和廣泛的自信。大運河紅色文化作為中國人民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持和弘揚,也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的傳承,更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紅色根基。近代以來,大運河兩岸的勞動人民歷經千百年時間的積淀,進行著艱苦卓絕的反抗侵略的斗爭,孕育著滄州大運河的愛國主義精神、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團結精神,這些精神和紅色文化終究匯聚成滄州地區黨組織帶領人民攻堅克難、奪取勝利的精神動力。總之,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繼續弘揚大運河紅色文化,為推動社會主義紅色文化事業發展提供精神力量。
大運河紅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呈現出獨具滄州地方特色的文化結構和形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將紅色文化融入實踐育人體系時,需深入研究紅色文化,尋求融入實踐教育新視角。通過深入研究紅色文化,能充分并深刻地發掘其與實踐教學結合切入點,實現高質量互融互通。”[7]一方面,高校要拓寬大運河紅色文化育人途徑,提升紅色文化育人成效。其一是注重“軟環境”與 “硬環境”的相融合創建,發揮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勢。例如,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建立大運河沿岸英雄人物事跡專欄,在學生集聚的重點區域展覽他們的先進事跡,建造校園紅色文化廣場,將滄州大運河紅色文化融入校園物質文化之中。其二是豐富實踐教育活動。如播放電影,開展有關滄州大運河紅色文化的演講、征文、知識競賽、辯論賽等活動,或者邀請社會相關知名地方紅色文化研究專家來校講座。三是組建大運河紅色文化教育社團。通過舉辦黨史知識競賽、黨章相關知識演講、紅色經典誦讀等活動,使大學生在活動中堅定理想信念,牢固樹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目標。另一方面,高校要牢記立德樹人的任務要求,豐富思政課教育內容。在“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高校思政課建設面臨著新的挑戰,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要創新教育形式,激發大運河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拓寬言語信息表達方式。要立足大運河沿岸地域特點,結合高校自身專業優勢與人才培養目標,從線上與線下、理論課堂與實踐課堂等全方位融入大運河文化精神,不斷豐富學生對大運河紅色文化的體驗感,創新思政課教學方式,真正使思政課活起來、動起來,幫助新時代青年堅定文化自信,在 “兩個大變局”的文化激蕩的大潮中勇毅前行。因此,應重視大運河紅色文化為契機,加強大運河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建設的力度,從而使新時代青年感悟大運河紅色文化的永恒的魚水之情和浩然正氣。
弘揚紅色文化資源的主要途徑是信息傳播。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系統梳理當前大運河紅色文化傳播面臨的傳播方式單一、體系化缺失、紅色文化育人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可采取“通過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評價指標構建。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定性評價是一種描述性評價法,而定量評價是在定性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的,采用專家打分法進行分析”[8]。借助紅色文化資源評價指標體系對滄州大運河紅色文化的歷史價值、理論價值進行歸納與整理,以此探索滄州大運河紅色文化的全媒體、網絡傳播視角。一方面,全媒體傳播是滄州大運河紅色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滄州作為冀中黨的重要革命根據地,其黨組織依靠人民因地制宜創造了平原游擊戰爭,確定了“兩面政策”,為大運河的歷史文化注入永恒的紅色基因。通過人際傳播的方式傳播滄州市大運河沿岸的紅色文化的人物、文物、故事,讓更多人觀看、互動、感受。利用人與人直接相互傳播交流的快捷性,去傳承、弘揚、理解滄州大運河紅色文化,從而滋潤滄州城市文化內涵。另一方面,網絡傳播是滄州大運河紅色文化傳播的創新路徑。網絡傳播以其速度快、范圍廣、效率高的特點影響著紅色文化資源的主動轉化,也改變著紅色文化的傳播路徑。以大運河紅色文化為主題,將大運河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滄州地區特色的實踐育人成果,如以滄州市博物館為基地,以全媒體傳播技術為媒介,把革命人物先進事跡、聲音、視頻等有機結合,開發大運河紅色文化系列文創產品。總之,主動適應信息傳播的特點,不斷賦予滄州大運河紅色文化新的內涵和形式,構建滄州大運河紅色文化傳播視角。
近年來滄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運河紅色文化的建設和保護工作,在 “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理念指引下,大運河沿岸重現楊柳夾岸、野曠天低的詩情畫意,處處展現著滄州大運河 “百科全書”式的紅色文化內涵。但是,其紅色文化傳承協調聯動機制不夠健全,應從頂層設計和基層社會實踐探索兩個方面入手創新滄州大運河紅色文化協同傳承機制。“根據紅色文化資源現狀,科學制定保護計劃,加強統籌規劃,實施分類保護和空間優化,推進成片優化提升。繼續深入開展紅色資源專項調查,完善革命文物名錄,制訂紅色革命遺址修繕項目實施方案,實施一批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工程。統籌使用各級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專項資金,加大革命舊址、遺址、紀念設施保護修繕力度。”[9]一方面,突出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做好頂層設計工作。雖然滄州市已成立大運河文化節管理辦公室等機構,但是在機構協調、聯動靈活性上尚有改進之處,要成立市級、縣級、鄉級、村級等四級聯動保護與研究機構,科學設計,創新合作方式,拓寬合作領域,探索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模式。另一方面,發揮社會組織的主體作用,做好實踐探索工作。發揮社會組織的協調優勢,要統籌大運河及周邊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特色小鎮等文化資源,構建跨區域文化遺產連片、成線整體保護體系。同時,引入社會資本,推動大運河紅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推出“大運河節假日旅游攻略”和沿河紅色觀光游特色精品旅游線路。“如今,滄州這段紅色歷史已被記載到書中,被雕刻在烈士陵園、勝利公園、馬本齋紀念館、捷地炮樓、東光抗日民主政府等遺址中,激勵著一代代勤勞、勇敢、創新的滄州人。”[10]比如,邀請優秀舞蹈編導創作紅色歌曲進行 “大運河”非遺紅色項目收集、展示和宣傳。
百年滄州大運河發展的輝煌成就充分表明,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黨和人民各項事業的順利推進,與大運河蘊含的紅色文化底蘊密不可分。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起點上,把散落的文化遺產珍寶重拾、擦亮、串聯,保護、挖掘和闡釋豐富的大運河紅色文化,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核,推動其與時代元素相結合,打造燕趙文化新高地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