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陳粵琪,羅主賓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文學院,湖南婁底 417000)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通過艱苦卓絕地探索而總結出來的先進文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及新媒體行業崛起,文創產業也得到不斷發展。“紅色文化如何破圈傳播”等問題面臨新的挑戰,打造紅色融媒體爆款產品成為新媒體行業持續關注并著重創作的熱點領域。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正式命名的“中華女杰之鄉”——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在時代進程中,正尋找打破傳統媒介形式下單一傳播的契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要教育引導全黨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目前,學者們更專注紅色文化及紅色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研究,而對有較強地域性特色的紅色文化及其新媒體作品創意設計的研究較少。結合新媒體行業對“雙峰女杰”紅色故事進行文創打造,有利于打破紅色文化作品創作形式與傳播途徑的單一化,更有利于 “雙峰女杰”紅色精神更形象深入地傳承與發揚。
雙峰女杰紅色故事所蘊含的女性不斷追求獨立自主的精神,對當代女性始終具有正向的引領性。然而,“雙峰女杰”紅色文創仍面臨著眾多困境。
雖然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雙峰縣 “女杰文化”的宣傳也積極采用了微信公眾號文章訂閱及視頻推送的形式,但相對還是較為固化。雙峰縣互聯網新聞宣傳管理中心在微信公眾號盛行之初就創設了“掌上雙峰”公眾號,并早在2015 年5 月10 日發布推文——《雙峰女杰:革命母親葛健豪的傳奇一生》。同年,以蔡暢后人的第三視角創作的《雙峰女杰|李勇:我的奶奶蔡暢》,閱讀量破千。后來,該公眾號接連創作并推送有關“雙峰女杰”成長故事、革命經歷等文章。還有以個人賬號進行創作推送的,如“雙峰好時光”,則將微信推文與廣播電臺節目結合,創作 “雙峰女杰”系列故事,但延續周期主要分布在2018—2020 年。
從微信公眾號文章創作內容上,不論是事業單位賬號還是個人賬號都采用單向灌輸式的傳播方式。這種紅色文化傳播方式,不僅內容比較宏大,而且手段單一,語言也缺乏生動性,具有濃厚的說教色彩,“甚至出現脫離實際、拔高主題的傳播方式,導致受眾特別是年輕受眾產生抵觸和逆反心理”[1]。可以說,該種模式下塑造的 “雙峰女杰”紅色形象更偏向于“教科書式”,形象不夠豐富,傳播也未面向多層次的群眾。
文創產品設計是“指通過提取某一區域的文化特色元素,運用創新創意的設計方法賦予其超越物品本身價值的文化創意產品”[2]。紅色文創能傳承紅色基因,因而紅色文創產品作為紅色文化的載體,既具有經濟價值屬性,又具有教育價值屬性。“雙峰女杰”紅色文創的創作核心離不開“女杰精神”,而“女杰精神”的外在體現則應立足于 “雙峰女杰”紅色形象的塑造。縱觀中國革命史,女杰文化博大精深,其主要人物貫穿于中國近代史上兩個時期,即舊民主革命時期和新民主革命時期,兩個時期各有兩名代表人物, “因此它是紅色文化,同時它又是精英文化”[3]。“雙峰女杰”中葛健豪、秋瑾、唐群英、向警予、蔡暢,她們或為雙峰女兒或為雙峰媳婦,在中國革命時期,她們既是中國女性尋求獨立與解放的引領者,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早期的重要奠基者。以她們為代表的“雙峰女杰”紅色形象,必然是多元化的。
“雙峰女杰”紅色文創的開發與持續發展,首要任務是抓住紅色文化的厚重精神,從紅色形象中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豐富價值,在創作和傳播中使“雙峰女杰”紅色形象“活”起來。
紅色文創建設人才的難于組建及雙峰縣現有宣傳體系的不完善,制約了 “雙峰女杰”紅色文創的創新性。
“數字技術的突破性發展,為開發、利用、保護、傳播紅色資源帶來新的機遇”[4],紅色文創要在數字時代得到發展與創新,需補短板、解難題,必須改變固有思維,“利用先進技術來激活人與社會之間的情感鏈接,實現以數字技術支撐紅色文化品牌發展,并充分發揮人才培養引領社會進步、推動行業發展、服務群眾生活等的重要作用”[5]。
我國紅色文創建設人才培養受傳統的教育模式及新技術的影響,仍面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人才培養機制待革新、人才評價系統不完善等問題。雙峰縣雖具備紅色文化中獨有的 “女杰文化”,但紅色文創建設人才缺乏,很難組建團隊,紅色文創產品的設計理念較顯滯后,紅色資源的開發較顯不足,特別在 “雙峰女杰”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解讀上,仍處于表層狀態,從而制約了 “雙峰女杰”紅色文創的創新性。
從技術層面看,“雙峰女杰”紅色文創的宣傳推廣仍主要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介,雖然雙峰縣于2015 年開始使用“新興媒體”——微信公眾號進行有關 “女杰文化”及文創產品的宣傳,但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媒體形式的更替,微博話題共創、短視頻運營、VR/AR 共建等宣傳形式,正逐漸占據現有的宣傳推廣體系,單一的微信公眾號傳播逐漸“落伍”。數字時代下的紅色文創推廣的方式也不能單一化,而應是多種媒體融合,形成聯動,從而最大限度地創造影響力。
隨著政策的支持及人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紅旅熱”不僅成了當下的熱點詞,而且帶動了各地紅色旅游文創產品的衍生與創新。據馬蜂窩平臺數據顯示,2021 年“紅色旅游” 搜索熱度較上年同期增長176%,《中國紅色旅游發展報告(2021)》中曾提出“紅色旅游+文化創意產品” 是“時代智慧+創意旅游”的發展目標。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紅色旅游文創產品也與其所處的文化環境密不可分,彼此相互交融,“在融合過程中要注重理念融合、資源融合、產業融合和科技融合”[6]。雙峰縣作為“女杰之鄉”,不僅具備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還具備發展為紅色旅游基地的環境條件。但隨著雙峰縣經濟快速發展,人員流動加速,人才外流現象嚴重,同時自然生態的失調和破壞,對雙峰縣域文化造成強大的沖擊,加速了有形、無形傳統文化資源的衰退和破滅。也影響到女杰文化方面表現,有故居、舊居保護不善的情況,如唐群英故居已不存在,“唐群英在荷葉的蹤跡已經難以尋覓”[7]。加大了 “紅色旅游”的發展難度,影響其 “紅色文創”于線下的投入創造,即使通過媒體融合,加大數字化建設,也難以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
在關于 “雙峰女杰”紅色故事的記載中,不僅可以了解到她們在革命年代中尋求解放的決心,還可以探究到她們在中國女權運動中民主獨立的精神,更可以體悟到她們在黨成立初期勇往直前的毅力。
“女杰文化”作為紅色文化的一部分,其本質蘊含著中國共產黨紅色精神內核。“女杰文化”代表了中國女性在中國歷史的長期發展中,始終去尋求獨立、不斷突破自我的精神,在傳統的紅色文化中,是一抹不可減去的瑰麗色彩,其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值得深入挖掘開發,創作更豐富的紅色文創作品,才能使紅色文化在新時期煥發出新活力。因此,“雙峰女杰” 紅色文化及其精神內涵具有獨特性與極大的可傳承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資源的保護、管理和運用,反復強調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隨著新時代到來,“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紅色+綠色”“紅色+鄉村”“紅色+研學”“紅色+科技” 等成為旅游新業態。
在 “紅色旅游”發展進程中,紅色旅游文創產品在開發和推廣方面的優勢日益凸顯。《中國紅色旅游發展報告(2021)》指出,紅色旅游的發展豐富了旅游產品的供給體系,創意紅色旅游產品深受游客喜愛。智慧旅游、創意旅游是紅色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近年來,“紅色旅游積極推動多種業態融合發展,應用高新科技,開發創意 “紅色旅游+”產品,受到游客的青睞”[8]。
結合 “鄉村振興”戰略,“紅色旅游+紅色文化創意產品”融合發展正成為當下趨勢。“紅色旅游”促進“文化創意產品”的線下實體化,調動 “紅色文創”研發的創新性及積極性,“紅色文化創意產品”有助于推動“紅色旅游”品牌形象打造及文化宣傳。與此同時,“紅色旅游+紅色文化創意產品”融合發展,有助于推進鄉村產業、構建鄉村生態、繁榮鄉村文化、完善鄉村治理。
雙峰縣本身具備發展紅色旅游產業的基礎。首先,雙峰縣東鄰湘潭、衡山,南接衡陽,西毗邵東、漣源,北界婁底、湘鄉,交通便利。其次,雙峰縣還具備本土特色美食文化,如遠近聞名的青樹坪米粉,而青樹坪鎮也有著一段關于紅色革命的故事。最后,雙峰縣不僅能展現自然景觀的秀麗,還能體現人文情懷的厚重,如九峰山森林公園、水府廟、蔡和森紀念館、曾國藩故居、雙峰女杰廣場等景區。近年來,雙峰縣井字鎮采用 “紅色文化+鄉村旅游+特色產業”發展模式,成功打造出具有“文化紅”與“生態綠”的 “和森小鎮”,并帶動當地竹木手工業發展,使鄉鎮人民富起來。
“雙峰女杰”紅色故事中所展現的革命精神作為中國紅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雙峰縣“紅色旅游+紅色文化創意產品”發展中有著蓬勃的生命力。
紅色文化傳播初期,除了傳統的口耳相傳,其傳播媒介主要是紙媒,傳播途徑主要表現為單向的、個體的方式,傳播的區域和層級相對固定和封閉。隨著廣播、電視等媒介的出現,文化傳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在傳播中各種媒介各自相對獨立,缺少融合性。
新媒體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滿足受眾即時性、互動性的需求。新媒體產業的崛起,帶動短視頻、社區圖文、VR/AR 等模式興起,也調動了紅色文化產業的多元發展。2015 年由各大網絡影視平臺播放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將娛樂元素與沉重的歷史元素相結合,藝術化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紅色發展歷程。截至目前,該系列動漫在B 站累計播放量突破5.4 億。這為中國紅色文化宣傳打開了新路徑,同時,該系列動漫也更有助于在青少年群體中傳播愛國主義精神及紅色文化自信。在中國革命歷史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南昌,既堅持傳統紅色紀念館的保護,還積極引進實景VFX 技術制作的裸眼VR 沉浸館,將中國共產黨紅色革命故事以更具有真實感與互動性的形式呈現出來。
婁底市也在行動,2023 年1 月28 日,婁底市推出歷史人文紀錄片《我家在婁底》并于全網播放,由“新華社”“光明網”“紅網”等中央、省級主流媒體轉載,全網播放量總計突破8 000 萬次。其中,《丹心》一篇,從多個視角為觀眾講述了雙峰縣革命家的故事,如蔡和森等。同時,該紀錄片還以短視頻、微海報等形式在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等平臺投放,以當代年輕人更喜聞樂見的敘述形式,展現了雙峰縣紅色革命底蘊。
因此,紅色文化產業不再局限于說教式的文學創作或是固化的旅游資源開發,而是逐漸走向互聯網,進行紅色文化創意作品的衍生與創作。這也為紅色文創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及發展環境。
利用AR、VR 等技術。2007 年,雙峰縣委、縣政府提出 “文化興縣”戰略,并完成女杰廣場、女杰公園、蔡暢圖書館、蔡暢紀念館等建設。同時,雙峰縣還保留了秋瑾故居、葛健豪故居、蔡暢故居。這為雙峰縣打造 “紅色旅游+紅色文化創意產品”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在現有女杰故居基礎上,可以進行區域性的展覽館建設,通過AR、VR 等技術,塑造 “雙峰女杰”紅色形象,并結合歷史資料再現女杰革命時期的故事。中國國家博物館在改革開放40 周年之際舉行了隆重的展覽,展覽不僅陳列了記載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的實物文獻,還采用線上VR 全景技術,突破時間、空間等制約,使廣大群眾都能參與該次展覽。以此為參考,“雙峰女杰”也可以采用 “線上+線下”的VR 技術,實現“雙峰女杰”紅色文化展覽館場景互動化,使人們更近距離且更真實地感受女杰紅色故事所蘊含的紅色精神。同時,“雙峰女杰”紅色形象的誕生具備 “IP”效應,屬于 “雙峰女杰”紅色文創的一種虛擬化形式。“在紅色文創開發時需要對紅色文化IP、紅色符號進行再創作”[9],將 “雙峰女杰”紅色文創賦予相應的文化內涵,創造出實體紀念品等,可以滿足受眾精神需求,從而增強受眾對“雙峰女杰”紅色文創產品的心理認同感,促進“雙峰女杰”紅色文創發展。
進行短視頻創作。根據新媒體發展形勢,短視頻仍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雙峰女杰”紅色故事的影視化創作、紅色故居的視頻展示等,都能創作一批新媒體視域下的“雙峰女杰”紅色文創。
充分利用微博平臺。作為當下發展迅速的傳播平臺之一——微博,有著推動紅色文創發展的重要作用。例如,微博話題共創、H5 互動等,都能有利于受眾參與 “雙峰女杰”紅色文化的傳播,打造女杰紅色形象。同時,也有利于受眾更具有參與感。
“隨著市場多元化,個性化設計已成為人們消費的重點,紅色文化的傳播同樣要以個性化設計的紅色文創產品為載體”[10]。在現有市場中,信息具有流動快、傳播廣等特點,產品同質化趨勢逐步加深。過多同質化產品的誕生,不利于品牌競爭與發展。
專屬定制服務,將有利于受眾根據個人需求完成相應的產品塑造,既能避免與市場產品形成同質化,也能突出專屬紅色品牌形象。2021 年,中共一大紀念館就推出百余款圍繞中共一大量身定制的文創產品,涵蓋生活用品、學習用具、飲食禮盒等。以此為參考,“雙峰女杰”紅色文化因其獨特的 “女杰精神”,可以側重于女性群體,衍生出一系列 “女杰文化”創意產品。
根據新媒體技術,“雙峰女杰”專屬定制服務可進行各平臺的投入,實體產品形式可貫穿到人們日常生活或是紀念需求。虛擬產品形式則依靠相應技術創造的“雙峰女杰”紅色形象,在日常交互中,滿足受眾情感需求。
文創產品的外觀設計只是表面的、狹義的產品設計,產品的精神、內涵、文化底蘊等方面才是更深層次的設計內容。
隨著數字時代的發展,信息碎片化,人們逐漸適應于“淺層次”與“快捷式”的生活。對于紅色文化精神內核,部分受眾仍保留在單一化的淺層認知。而“雙峰女杰”紅色文化,不僅包含著中國共產黨紅色文化精神,還蘊含著中國女性尋求解放的初心。因此,在創作“雙峰女杰”紅色文創時,不僅要從宏觀層面進行其價值的辨析,還應多角度、多層次地去探索其精神內核。這樣,才能誕生出既具有文化屬性又飽含創造性的 “雙峰女杰”紅色文創。
長期來看,“雙峰女杰”紅色文創的持續性發展,唯有打造出具有獨特意義的核心價值,才能使受眾傳承其精神并加入其傳播體系。
“雙峰女杰”紅色文化新媒體作品創意設計尚未形成具體的規模與體系。針對“雙峰女杰”紅色文化新媒體作品創意設計提供有效的設計方案并構建初步的產業鏈發展計劃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創新文創產品設計,才能更好傳承并推廣 “雙峰女杰”紅色文化精神,并以紅色文化創意產業帶動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