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選擇水稻品種,是保證水稻高產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種植前應結合當地土地環境,科學選擇抗病能力強、不易倒伏的品種。在育苗過程中,首先,選擇適合水稻生長的田地,結合水稻生長所需光照、用水量等,選擇有助于生長的田地環境,選地后可以對土壤進行合理處理,使用1:2 腐熟和填土配置適合水稻生長的土壤。也可以在土壤中適當加入壯苗試劑。此外,在播種前翻整農田,保證苗床平整。播種后將種子用細沙土覆蓋,之后噴灑除草水劑濕潤表面土壤,抑制雜草生長。隨后用塑料膜覆蓋,農膜外層需要用細沙土覆蓋,從而起到保溫保濕的作用。
科學選擇水稻插秧時間,選擇適合秧苗成活的溫度和濕度,插秧前要對土地進行施肥翻耕,加強土壤透氣性和肥沃度,并通過翻耕規范化整理稻田,修整灌溉水渠。將稻田進行翻耕晾曬后,從附近水源中引入適量水源。根據秧苗高低確定水位線,引水后向其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除草劑,可以有效防治病蟲害。在施藥5~6 h 后,就可以進行插秧,在插秧時要注意秧苗之間的距離及秧苗插入深度,密度過高不利于后期水稻成長,密度過低又達不到客觀收益。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落實有效的田間管理措施,不僅可以改善水稻種植的生產結構、還有助于構建稻田生態化結構,形成食物鏈,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需要根據水稻生長周期及生長環境特點科學選擇管理方法和技術。已經有部分養殖戶在稻田中養魚、蝦等來提高種植收益,有效防控了病蟲害,保護了生態環境。
根據水稻種植環境,科學選擇水稻品種,有效提高水稻產量。首先,挑選顆粒飽滿的種子種植。其次,結合當地氣候特點,科學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水稻品種。最后,種植前分析土壤成分,了解土壤中缺失的營養成分,并通過整地、施用基肥的方式保證水稻高產栽培。病蟲害直接影響水稻產量,為了減少病蟲害發生,選種后,通過光照清除種子表面細菌,蒸發種子多余水分,提升種子優良性。
通過不斷提升育苗水平,可以有效降低育苗成本。育苗前,將種子撈出放在清潔木質環境中進行催芽處理,催芽過程中要保持一定濕度和溫度,將溫度控制在20~30℃,最有助于種子催芽,為了保證種子溫度的穩定性,每間隔8 h 就翻動1 次種子。當80%種子開始露白就可以降低到正常室內溫度,維持2~3 d,水稻就會正常出芽。催芽過程中要保持環境清潔,避免種子接觸到油漬等雜物。在育苗前,要對育苗秧床進行處理,并選擇清潔土壤,避免后期病蟲害頻發,使用腐熟后的有機肥保證土壤優質性。雜草會降低水稻產量,因此,在水稻生長期間要加強水稻田間管理,通過人工除草或綜合養殖的方式管理田間雜草,還可在播種前噴灑可濕性粉劑抑制雜草生長。此外,為了保證水稻養分,要定期施肥,為了降低肥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盡量選擇有機肥來提高土壤有機成分含量。由于水稻種植土壤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一般采用分期灌溉或交替灌溉的方式來保持稻田水位平穩。
水稻高效生產是一項范圍廣、技術性強的工作。要想提高水稻產量,就要實施綠色水稻栽培技術,推廣高產、優質、生態、安全、簡化栽培技術,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及推廣肥水技術等,積極引進示范機械化作業。加強稻田管理,制定規范的管理措施,使用傳感器技術檢測稻田情況,預防倒伏等。
目前,大部分種植戶依靠自身經驗種植水稻,沒有參加過專業的水稻種植技術培訓,對水稻病蟲害防治措施不熟悉,不了解水稻綠色防控技術要點,濫用農藥,存在用藥過量或不足等問題。綠色防控技術可以從根本上改善傳統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降低農藥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從而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水稻病蟲害防治主要以預防為主,通過加強稻田監管,避免病蟲害大規模蔓延。此外,科學使用生物防治技術及農業防治技術,減少噴灑藥物。在稻田中養殖一些魚類、水鴨等,可以有效松弛土壤,減少雜草叢生。
水稻在種植過程中會遭到病蟲害威脅,不僅影響水稻質量,而且影響水稻產量。在溫度管理方面,在出苗階段要采取水稻保溫措施,避免溫度過低不利于水稻出苗。在分蘗高峰期追加硫酸銨及返青肥,保障小分蘗快速生長。在水稻孕穗期,追加復合肥保證水稻穗顆粒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