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錦
(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 100022)
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廣播市場不斷萎縮,尋求轉型迫在眉睫。廣播和播客同屬音頻產業,播客的快速發展也進入廣播轉型視野。本文以北京廣播電視臺音頻客戶端聽聽FM 發展播客業務的探索為例,探究傳播廣播發展播客業務的策略。
“播客”這個詞產生于 2004 年,由 BBC 記者Ben Hammersley 提出,其英文名稱“podcast”是由“iPod”(蘋果公司產品)和“Broadcast”兩個單詞組合而成,被分發的內容是音頻格式,有時也包括視頻、PDF 等其他格式[1]。如今隨著多種類型內容渠道的涌現,其內涵、外延均有所擴大,自身技術色彩日趨淡化,逐漸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一種多元的按需的數字化音頻媒介形態。本文所指的播客是分發內容為音頻格式的音頻播客,是基于個人化表達,且輸出某一類價值觀的網絡音頻內容。
國內播客首次出現在2004 年一檔叫作“糖蒜廣播”的節目中,很長一段時間,播客都以極其緩慢的速度發展。其爆發式增長始于2020 年。這一年,國內誕生了小宇宙、快艇等獨立播客平臺,音頻平臺荔枝、喜馬拉雅、蜻蜓FM 以及QQ 音樂、網易云音樂等音樂流媒體平臺也先后推出了自己的播客業務。國內播客業務呈現以下特點。
艾瑞咨詢《2021 年中國網絡音頻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20 年國內新增中文播客數量7 869 個,同比增長412%;2021 年新增中文播客數量達到5 068 個。用戶規模維持高速增長,2020 年用戶規模接近7 000 萬,到2022 年突破1 億人[2]。
隨著5G、IoT(車聯網)技術的進步,以及智能音箱、智能家居及智能穿戴設備等終端場景的拓展,使得播客發展獲得了強大的驅動力。
2021 年美國播客廣告的支出達到12.8 億美元,首次跨過10 億美元大關,同比增長41.0%,播客廣告繼續引領數字音頻廣告總支出的份額,國內品牌商也開始密集與播客合作,包括三頓半、MINI 汽車等多個品牌都選擇了在播客渠道投放營銷廣告[3]。
《2021 播客聽眾調研報告》顯示,30.2%的播客聽眾首選的播客平臺是喜馬拉雅,其次是小宇宙(25.6%)和網易云(14.1%),加到一起超過70%,QQ 音樂、懶人聽書等平臺加到一起不超過1%,中心化趨勢顯著[4]。
易觀分析發布的《中國音頻市場年度綜合分析2022》顯示,我國在線音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預計2022 年將超過500 億元。[5]但除了頭部的幾家播客公司開始自負盈虧外,主流播客都沒有盈利。與視頻相比,播客屬于小眾媒體,難以聚集足夠的流量和體量,不足以吸引廣告主。此外,缺乏播客廣告效果監測、價值量化的技術與數據支持,國內播客的廣告營收尚未形成規模。有學者認為,播客行業能否取得長足發展,取決于三個維度:一是聽眾數量和收入是否能持續增長,二是收入流能否多元化,三是行業生態是否會修正內容發現、數據監測和商業變現等方面的無效率狀態。[6]
播客與傳統廣播同屬音頻產業,有很多相同點,但也還是有一些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傳統廣播屬于大眾傳媒,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大眾化,因此在選題上要考慮聽眾的最大公約數。此外,廣播節目強調內容的權威性,由國家公信力為背書,也有很強的社會輿論監督作用。播客節目的生產,首先表現為突出播客主播的主體性和內容風格的個性化,因而也是網絡上眾多內容的一家之言。
廣播節目都是順著時間線進行編排,因而聽眾收聽時也必須受到時間線的限制,屬于被動收聽,因此在節目內容設計時要考慮不同時間節點的場景特征。例如,早間節目,考慮聽眾是在上班途中收聽,內容就要設計得輕松有朝氣。播客是適應非線性收聽,以錄播為主,以節目主題和風格吸引聽眾“檢索”收聽,聽眾有很強的自主性,而且節目時間長短可以根據內容自由調整。
廣播分直播和錄播兩種形式,但最大的特色還是直播,這也與它線性播出的特點有關,通過直播能與聽眾進行有效互動。播客往往采用錄播的方式,因為播客主要靠話題及內容本身吸引人,所以對話題的設置、內容深度的要求更高。
CSM 的數據顯示,聽眾對于廣播直播流的接觸呈現逐漸走低的趨勢,相反,對于非廣播內容的有聲APP 的使用在波動中整體呈現上升趨勢,這充分表明廣播在與音頻APP爭奪聽眾(用戶)上漸落下風[7]。隨著智能音箱普及率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汽車品牌在新產品中不再搭載FM 系統,廣播在家中和車上兩大收聽時長的渠道優勢在加速喪失。
傳統廣播與播客同屬音頻產業,播客的快速發展也進入廣播轉型視野。2020 年中央廣播電臺的音頻客戶端“云聽”新增上線播客功能,2021 年9 月湖南廣電上線了全國首個播客電臺,將旗下湖南旅游廣播FM106.9 進行了改版,24小時輪播入駐的播客節目。
“聽聽FM”是北京廣播電視臺的官方音頻客戶端,累計下載量已超2 000 萬,在全國廣電媒體音頻客戶端中位于頭部[8]。2022 年3 月,聽聽FM 正式啟動播客業務,并在播客業務上做了很多探索和嘗試。
聽聽號是聽聽FM 針對主持人、優秀主播推出的一款產品,具備音視頻、圖文、活動發布,點贊、留言、轉發,積累粉絲等功能,類似于“微博”產品,便于主持人、主播累積私域流量。聽聽號現有200 多位主持人、主播入駐,他們借助聽聽號與粉絲實現了傳統媒體不能實現的互動,有效提升了主持人個人的知名度和節目的影響力。
播客具有強烈的私域屬性,聽聽號可以助力播客主播累積個人的私域流量,加強粉絲互動、增強粉絲黏性,強化平臺“音頻社交”的定位。
不同于一些播客平臺走UGC(用戶生產內容)的路線,聽聽FM 偏向采用PGC(專業生產者生產內容)的發展路徑。音頻相對圖文和視頻,篩選優質內容的成本更高,因為圖文或視頻受眾可以一眼判斷內容喜歡與否。但音頻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進入收聽,因此內容的優質性比豐富性更為重要。
聽聽FM 在鼓勵北京廣播電視臺主持人轉型播客的基礎上,積極拓展引進其他平臺上一些知名的播客主。例如“燕趙甄人”“花皮餃子電臺”“大龍大聲說”等多位喜馬拉雅和抖音播放量超千萬的播客。這些資源在為聽聽FM 帶來更豐富內容的同時,持續提升了聽聽FM 在音頻領域的影響力和品牌認可度。
聽聽FM 作為北京廣播電視臺音頻客戶端,本身帶有鮮明的地域屬性,因而在發展播客業務時注意打造“京味兒”特色,內容側重本地生活。2022 年11 月,聽聽FM 舉辦“‘聲’機盎然,播客派對”活動,活動圍繞“愛上北京城”“吃喝玩樂在北京”“‘我’的北京故事”“在北京看世界杯”四大主題,招募播客愛好者為聽聽FM 貢獻內容。從活動主題上,我們就能看出聽聽FM 傾向讓主播們生產“京味兒”內容。
截至2023 年3 月27 日,筆者統計聽聽FM 平臺上的播客數量為208 個,其中“京味兒”播客40 個,占比19.2%。聽聽FM 還為“京味兒”播客設置了專區,并將其放在客戶端首頁較顯眼的位置。
“京味兒”特色能讓聽聽FM 在眾多播客品牌中被迅速識別,也可以借助北京廣播電視臺本身累計的北京本地資源,向廣播擅長的垂直化、本地化做延伸拓展。
音頻直播是廣播節目的特色,聽聽FM 將其運用到播客業務中,提高了平臺的參與度和活躍度。2022 年12 月1 日至30 日“播客派對”的活動期間,超過60 名主播圍繞活動主題進行直播,利用直播間下紅包雨、有獎競猜等形式,增加平臺的互動量。截至2022 年12 月30 日,平臺直播場次1 000+,直播間進場用戶數共計約90 萬人[9]。
播客發展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最初的“冷啟動”環節如何讓聽眾在眾多播客中被識別。而通過音頻直播,特別是附加了一些互動方式,是讓聽眾接觸了解播客的有效手段。
2022 年11 月20 日,聽聽FM 舉辦“‘聲’機盎然,播客派對”,推出百萬現金獎勵,招募優秀播客,并提供簽約機會。活動共招募主播160 位,多家MCN 機構參加。整個活動通過直播間活動、微博話題引流等形式,吸引13 萬粉絲參與活動,帶來了4 萬余名新增下載用戶[9]。2023 年7 月,聽聽FM 舉辦了“你好,大主播”活動。通過播客大賽或主播大賽,平臺吸引了優秀的內容生產者,提升了平臺的粉絲參與度,同時增強了平臺的品牌影響力。
廣播媒體進軍播客業優勢明顯,內容可以與播客形成優劣勢的互補,相當于產業鏈的延伸,但是如果不能抓住轉型窗口期,就可能會失去音頻市場。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策略發展播客業務。
播客以話題為主導,聽友對播客內容的興趣、認可是收聽的先決條件。高質量的內容是吸引用戶、留住用戶的必然要求。2014 年一檔名為《Serial》的播客節目中,主播 Sarah Koenig 分享了自己調查一起 15 年前謀殺案的真相,精彩的故事內容讓單集平均播放量超過了100 萬次[3],這是美國播客史上的代表性節目。國內還沒有出現現象級的播客節目,需要我們從主題和表現形式上再做探索和創新。
大IP 指的是優秀的廣播節目或者知名主持人,子IP 指的是依據優秀節目或主持人開發的衍生播客節目。例如,廣播節目因為時間關系,話題不能展開得很充分,那么子IP 的播客節目,就可以延續原有節目話題,更深入地探討。主持人在做廣播節目時更多要為節目本身服務,而播客節目可以更多展現主持人的鮮明個性。總之,大IP 節目和子IP 播客間可以形成面和點的相互補充。IP 就是流量,這樣可以緩解或避免一檔新節目需要的“冷啟動”環節。此外,IP 的孵化也可以逆向運作。先從播客節目試水,對內容進行探索和革新,獲得一定成效后再把節目內容改造后放在廣播頻率中。
大頻指的是廣播頻率,小屏指的是音頻客戶端,兩者相互配合、相互導流,滿足不同需求。廣播頻率是大眾媒體,服務最大公約數,受眾屬于公域流量。而播客內容往往更加垂直和窄眾,音頻客戶端可以做垂直社區建設,屬于私域流量。單做私域,沒有各平臺的公域新流量引入,社區活躍度、復購成問題;單做公域,沒有私域的精細化運營,用戶資產沉淀成問題。不過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平臺相互導流,而是需要從全盤的角度對內容進行規劃和重構。
大頻和小屏打通之后,公域擴大收聽,私域精細運營,實現全域增長才算是實現正向循環。這意味著生產方式從“內容生產”轉向“內容+服務”。播客因為內容更加細分和窄眾,有利于用戶分類,可以深入了解用戶需求,挖掘用戶價值。用戶被音頻節目吸引,主要是基于信息需求或陪伴需求。在滿足這些需求的同時,用戶還會有別的需求,如社交、購物等,而商業化目標只有在滿足需求的時候才能實現。
因此,播客平臺一方面要靠好的內容吸引用戶、留住用戶,另一方面是對用戶提供精準服務。進一步完善商業化變現體系,挖掘播客的多元潛在商業價值。包括周邊產品、線下活動(購票)、產品種草、節目付費等。
前文也提到,播客平臺集中度很高,這意味著傳統廣播音頻客戶端流量有限。盡管還有廣播頻率這一公域流量來源,但收聽用戶數卻在逐漸萎縮。因此,廣播播客要推廣、宣傳、渠道和運營多管齊下,以全覆蓋的方式增加品牌曝光,提升獲取受眾、留存受眾的效率,增強用戶收聽意愿。既可以將一些節目上線到頭部播客平臺,也要搭建自己的矩陣宣傳平臺,還要加強和智能家居、智能車載系統等未來收聽場景設備的合作,多管齊下搶占收聽入口。
播客的興起,對傳統廣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在于不論媒介形式如何變化,人們對于聲音的需求始終存在,而聲音這個賽道,傳播廣播又有很多的累積優勢。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特別是用戶收聽渠道和收聽習慣的改變,也存在被彎道超車的威脅。傳統廣播只有順應新媒體技術發展,從更全面系統的角度對音頻內容進行規劃和重構,形成大頻小屏聯動,大IP 到小IP 的孵化遷移,集中優勢資源打造“爆款”,并將營銷活動轉向圍繞人的服務,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