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帥
(大連藝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信息化技術催生出更多的行業新業態,融媒體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交融可以為新聞攝影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使新聞媒體迸發蓬勃的生命力。而現階段,受到傳統媒體發展的影響,新聞攝影在融媒體的創新應用上會呈現一些特點,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而不斷加深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可以有效提升新聞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促進新聞攝影的發展。
1.媒介融合
想要了解融媒體,首先要清楚媒介融合的概念。媒介融合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其融合發展是伴隨各種新聞媒介的發展而逐漸呈現交融的狀態,也是在這一過程中由多種媒介的對抗朝著系統整合的方向發展。所以媒介融合介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到最后催生新的媒介形態。媒介融合主要包括經營方式的融合和技術層面的融合[1]。
媒介融合通過對新舊媒介的充分融合,吸收雙方的優勢,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因此,媒介融合可以實現新聞傳播的高速度和高效率,擴大新聞報道的覆蓋范圍,降低新聞報道的成本,幫助新聞行業實現如實報道、深入報道的目標,打造良好的新聞傳播環境,促進其深層次發展。
2.融媒體
融媒體指的是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作為載體,實現新聞內容、宣傳、資源、人力以及利益等多維度全方面的充分融合[2]。傳統新聞媒體以報紙、廣播等為主要的傳播渠道,但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絡、移動終端等拓寬了新聞傳播途徑,并對傳統新聞媒介發起了沖擊。如果不將新舊媒體進行有效融合,將對新聞行業產生沉重的打擊,極其不利于新聞行業的縱深發展。
因此,新聞行業需要立足現實背景,加快做好數字化變革。而融媒體將多種內容有機融合,并將現有資源做到充分利用,搭建適宜的網絡平臺,擴展新聞傳播的途徑,從而實現新聞行業的有序健康發展。而新聞攝影屬于新聞傳播的一種重要創作形式,由之前只能借助相機等專業設備獲取圖片,發展為可以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隨時隨地拍攝記錄事件,無疑加快了新聞攝影的創新發展。
新聞攝影屬于新聞傳播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通過圖片的形式向人們展示對應的新聞事件,而新聞受眾也可以通過查看圖片對新聞事件進行還原。優秀的新聞攝影可以全方位如實地還原新聞現場發生的事件,確保新聞事件的客觀真實。
新聞攝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 世紀的德國,但當時由于受到技術水平的限制,拍攝設備較為沉重,拍攝的圖片并不清晰。到20 世紀,隨著拍攝技術的發展,新聞攝影逐漸得到普及,加快了新聞攝影這一行業的發展。而在互聯網絡和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21 世紀,新聞攝影也逐漸衍生出新的創作方式。新聞攝影的主體也逐漸擴大化,并呈現出平民化、普及化的特征。融媒體可以促進新聞攝影的多元化發展,而創新新聞攝影的應用發展也可以加深媒介融合,反向促進其發展。
融媒體報道中新聞攝影具有以下幾點特征。
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節奏不斷加快,而耗費大量時間去了解和獲取新聞信息不符合用戶需求特點。大多數人開始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去獲取信息,而圖片可以簡潔明了地講述發生的事件,幫助人們快速獲取信息,因此“讀圖時代”[3]已經來臨。新聞攝影的圖片對于事件的真實性、客觀性、清晰性的要求較高,要保證在短時間內幫助受眾還原事件的全貌,并實現新聞傳播的目標,因此要在融媒體報道中對新聞攝影進行不斷創新,堅持優化新聞攝影的手段和改良形式,并通過靈活多變的方式擴大受眾,傳遞真實可信的新聞事件。
新聞事件的發生是難以估計的,具有強烈的突發性,但由于受到時間或者空間的限制,新聞從業人員難以在第一時間進入新聞現場,這無疑會錯過最佳的報道時間,也就難以捕捉到最好的新聞攝影時機。傳統的新聞拍攝設備一般包括攝像機或者專業相機,到達新聞現場需要時間,難以及時獲得新聞信息。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移動終端越來越大眾化,新聞受眾群體也可以加入到新聞事件的拍攝和記錄中,這就極大增強了新聞攝影的即時性。加上互聯網絡的廣泛應用,新聞攝影的圖片可以通過各種設備第一時間進行新聞傳播,極大地保證了新聞的時效性。另外,有時新聞現場的環境較為復雜,導致新聞工作人員難以深入現場,人力無法抵達,而無人機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無人機拍攝在保證新聞攝影質量的同時,也可以保護新聞工作人員的安全,從而更好地進行新聞報道。新聞攝影設備的多樣化,使新聞工作者可以根據事件的環境進行自主的選擇,保證新聞事件的即時性、真實性和高效性。
在融媒體的時代背景下,新聞受眾群體對于新聞攝影也有了更高和更多元化的要求。新聞攝影除了拍攝照片以外,還衍生出漫畫、插畫等形式。通過多樣化的攝影形式可以更加吸引受眾的注意,擴大新聞傳播的受眾群體,提升關注度。
傳統的新聞媒介一般通過報紙、雜志等紙質媒體進行新聞傳播,而傳統媒體的特點會使新聞的即時性和傳播度極大降低,并且在新聞報道中只依靠文字或者圖片的形式展開,不符合新時期讀者的閱讀偏好,也難以吸引讀者的興趣。尤其是現在短視頻等傳播形式不斷沖擊著新聞媒體,因此新聞攝影要發展不僅要做好圖片報道,更要做好新聞視頻的拍攝,適應現階段新聞受眾的閱讀體驗,滿足其多元化的需求。而這樣對于新聞工作者的要求會更高,除了掌握專業的拍攝技巧以外,還需要學會圖片處理、視頻剪輯等內容,需要新聞工作者不斷學習,做到與時俱進。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更加專業的攝影設備應用于新聞報道中,如移動終端、無人機等。這些新型的電子設備可以助力新聞工作者更好地工作,但需要明確的是機器設備始終是輔助和過程,而新聞攝影的內容才是主體和實質。新聞報道要做到“內容為王”,堅持輸出優質的內容。比如,在一般的新聞現場,新聞工作者可以采用專業的相機或者手機進行圖片的拍攝,但是較為復雜的場景可以利用無人機進行全方位的拍攝,提升拍攝的清晰度和質量。對于一些特殊新聞事件,新聞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全天的拍攝直播,以滿足新聞受眾群體對新聞的即時關注需求。因此,在使用先進的拍攝設備時必須為用戶提供優質的報道內容。
在實際的新聞報道中,新聞工作者為了擴大受眾群體范圍,提升用戶對事件的關注度,拍攝的照片一般不能直接發送到互聯網平臺上,而是需要對拍攝的圖片素材進行優化整合,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發揮新聞攝影的新聞傳播功能。新聞工作者會將獲取的新聞攝影素材進行分類整理,并且需要以拓寬產品視角的基準展開專題報道,便于新聞受眾群體的索引或者發現。拓寬產品視角[4]可以提升新聞受眾對于該事件的關注度,也可以體現其時代的代表性。從這一角度可以看出,拓寬產品視角是新聞攝影與融媒體充分融合的一種體現,并在兩者的融合過程中不斷優化、碰撞,從而促進新聞攝影的深入發展。
融媒體的新聞報道為了實現其擴大宣傳的目標,必須具備充足的沖擊力和感染力。而融媒體報道下的新聞攝影仍舊要注重其拍攝技巧。新聞報道中的網頁照片可以采用全景頁面或者動態圖片。全景圖片的設計可以多維度、全面、立體地展示圖片內容,并擁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可以吸引受眾的眼球。另外,在融媒體的背景下,給予新聞受眾群體自主選擇的機會,尊重受眾的意愿,選擇適合自己的新聞進行閱讀,鎖定受眾的偏好,培養新聞受眾的忠誠度。另外,融媒體依托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于新聞受眾呈現開放的狀態,做好與新聞受眾的互動也同樣關鍵。在融媒體背景下,新聞相關單位可以在互聯網絡平臺上開設互動的渠道,運營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使新聞受眾群體可以在這些平臺下回復和評論,拉進彼此之間的距離。也可以鼓勵新聞受眾群體對新聞攝影的質量提出意見或者建議,針對好的意見,新聞單位做出及時的反饋和修改,不斷提升新聞攝影的質量。
新聞報道是為受眾服務的,要向受眾傳達真實客觀的新聞事件,其發展就是要堅持以受眾為核心。受眾對于新聞報道的關注是有分類的,如時事政治、社會熱點、娛樂新聞等,因此新聞行業對于新聞報道也需要進行分區整理。新聞攝影也應該做好新聞事件的分類。新聞攝影分類報道可以更加聚焦于目標讀者,增強用戶的黏性。而為了使新聞報道更加貼近受眾,新聞單位要做好新聞攝影的引導、互動等,方便受眾對新聞內容的獲取,從而提升用戶對新聞報道的關注度,給受眾最為直觀地了解新聞事件的機會。
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而新聞攝影的技術手段也在不斷更新優化,所以在融媒體報道中新聞攝影要不斷融合發展,與時俱進,以充分滿足新聞受眾群體的多元化需求。新聞攝影要堅持以受眾為核心,充分尊重受眾的閱讀意愿。
在融媒體背景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事件的記錄者或者傳播者。互聯網為每個人提供了新聞傳播的平臺,也致使大量的圖片涌入這一平臺,受眾辨別信息的成本急劇增加。很多圖片會出現圖文不符或者缺乏明確的意圖,也會影響普通受眾對新聞事件的判斷。因此,新聞工作者需要進一步提升新聞攝影的質量,為受眾持續呈現更為優質清晰的圖片,確保客觀公正,盡可能避免受眾對新聞事件的誤解。新聞工作者更需要堅持職業道德,提升其新聞素養[5],保證新聞拍攝內容的可靠優質。新聞工作者應堅持守正創新,滿足受眾多元化的閱讀需求。
在互聯網背景下,圖片傳輸具有高復制性和廣泛的傳播性。一張圖片放在互聯網上就可以被多數次地轉載和傳播。圖片在傳輸過程中會出現失真的情況,因此,要做好圖片的審核工作。而如果圖片內容是虛假的,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則會發酵、被復制,可能產生嚴重的社會影響。因此,從傳播角度看,這也對新聞工作者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聞事件在發生之后需要新聞工作者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因此新聞工作者不僅需要具有腳力,還需要具備足夠的熱點新聞敏感度,對同一新聞事件選擇獨特的切入角度進行真實的新聞報道。另外,當某一新聞事件發生時,有的目擊群眾已經優先通過手機等設備進行了記錄上傳,相同事件可能會同時出現各種不同的聲音。因此,新聞工作者要深入現場,從眾多信息中篩選出真實的信息,不人云亦云,清醒理智地做好新聞報道。新聞工作者除了要兼顧新聞攝影外,對新聞事件的報道還要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敘述成文,通過優秀的文字內容,增強新聞事件的感染力,進行深度報道。
在融媒體背景下,新聞攝影需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迭代,更好地為社會受眾服務。新聞攝影的技術手段不斷融合,可以為受眾提供更為精準和高質量的內容,促進新聞行業的深度發展。因此,在新聞攝影中除了現有的拍攝設備外,還應不斷引進和創新拍攝技術,如虛擬現實技術等。在新聞攝影中可以利用無人機技術實現對新聞現場的全方位把控,并且對需要重點拍攝的內容做到突出精準拍攝,利用互聯網的高度實時共享性第一時間進行報道回傳。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拍攝時,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為了盲目追求新聞熱度而歪曲捏造事實。
融媒體報道就是對多種元素的充分融合如資源、人力等,因此新聞攝影也應做到與其他領域的聯動與融合。新聞事件如果只依靠自家媒體的傳播和宣傳,可能難以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融媒體傳播具有其本身的特點,新聞工作者應研究新聞傳播的規律,建立各方的聯動機制,實現新聞傳播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在微博平臺中,針對新聞事件可以聯合《人民日報》、新華社等賬號進行集中報道,提升可信度和曝光量,擴大受眾群體。
綜上所述,融媒體背景下的新聞攝影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并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融媒體報道下的新聞攝影應堅持拓展產品視角、拓寬報道領域,以及貼近受眾等創新應用。而新聞工作者也應堅守職業道德、提升自身能力,充分發揮融媒體的優勢,為社會受眾帶來真實客觀的報道,不斷滿足受眾多元化的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