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桃紅
(蘭州財經大學,甘肅 蘭州 730020)
近年來,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給文化創意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互聯網背景下,新媒介藝術強調觀者對觀察對象的感性體驗與交互感受,失語性作為一種獨特的表現方式,通過消除語言的影響,全面展現出新媒介藝術的獨特性和價值。
新媒介藝術區別于傳統媒介藝術,是新時代藝術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形態,隨著新媒介而出現,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變化。新媒介藝術利用了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手機應用程序、計算機科技等新技術制作處理創作藝術品,被視為數字時代的藝術形式。新媒介藝術包含數字藝術、交互藝術、虛擬現實藝術、視頻藝術等多種類型。新媒介藝術的具體表現有很多,各方面的技術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使得這種藝術的表達和展示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化和創新化。常常涉及到對人機交互、虛擬現實、感知覺體驗、數據可視化等技術的應用,強調藝術表達的直觀性和體驗感[1]。同時,新媒介藝術在創作和呈現方面,還會融合多種藝術形式和媒介,如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等,具有很強的跨界性和互動性。這些特點與失語性強調言語表達的不足性、模糊性和不完備性相呼應,共同構成了新媒介藝術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創新的可能性。
失語性則是指一種朦朧模糊或不完全的語言形態,難以用言語完全表達出來的感覺。新媒介藝術與失語性存在一定的關聯性,新媒介藝術可以用數字技術傳達一種難以言傳的情感或感悟。數字信號和數字藝術作品的特征使得新媒介藝術可以在表達多維情感和主題上達到更高的精準度和深入度。例如,數字媒體藝術作品“視覺音樂”可以通過聲音和影像的結合來呈現與音樂神經的交互,從而達到有意義的交流。失語性激勵著新媒介藝術不斷突破語言的限制,通過數字信號來傳遞語言,讓受眾可以產生交互體驗,而無須通過言語來表達和交流。
媒介藝術是文化創意產業中重要的創新形式,數字技術與互聯網時代形成的新媒體影像藝術產生了自己的新影像、新語言和新美學,也帶來了新的媒介文化革命[2]。新媒體技術革命給文化創意產業帶來了無限的機會和挑戰。在網絡化的背景下,媒介藝術已經成為文化創意產業中的一種嶄新形態,既承載著文化的價值認同,也傳遞著民眾的文化認同,又在跨界聯動中發揮著特異的表現力和社會影響力。首先,數字技術高速發展,而現實的政策和法規未能很好地跟上其發展步伐,導致媒介藝術在知識產權和版權保護等各方面局部失語,從而造成市場不健康和生產不穩定的局面。同時,媒介藝術的表現形式復雜,并且面向對象范圍廣泛,缺少穩定的市場和審美需求,難以形成規范的產業鏈和商業模式,從而限制了媒介藝術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新媒體技術的優勢正在發揮作用。互聯網的時空消解和信息傳遞的便捷,使得各類媒介藝術作品得以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價值認可、傳播和分享。新媒介藝術也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模式和機制。例如,人工智能等數字設備和應用程序的出現,為媒介藝術的個性化定制和用戶體驗組合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文化背景下的大數據、云計算、深度學習等技術的發展,則可以為媒介藝術提供更多的信息資源和創意材料,增強其數據可視化能力。因此,新媒介藝術鏈接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媒介藝術,通過數字技術的協助,媒介藝術作品可以更加準確、深入地傳達情感和思想,同時現代數字媒介交互系統的廣泛使用,也可以突破語言的障礙,為文化的傳達和交流提供更為多樣化的渠道和方式,增強了文化的多元化和互補性。
米歇爾·威爾生(Michele Willson)認為,媒介藝術是一種反傳統美學的形式,不僅是創造性的抗爭和文化革新的一種方式,同時也強調了影像、聲音和程序碼等新藝術媒介對于創作和消費的轉換性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媒介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互為關聯,媒介藝術作品通過數字技術的加持和媒介語言的復雜性來呈現獨特的視聽覺效果,在傳播上有著非常強的表現力和創意性。但同時,媒介藝術的傳播也存在著失語性。
首先,媒介藝術擁有一種跨界語言的類型和無限變幻性的屬性,存在著它傳達意義的語言偏差問題。受媒介語言多樣性的限制,在媒介藝術作品的傳達中,往往會存在著信息的籠統性或者受眾的文化背景對傳播信息的影響而產生的誤解性,導致信息傳達不準確,作品的信息表達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法國藝術家克里斯蒂安·博爾基的作品《秘密文件》,作品中他在一個由紙張堆疊而成的屏幕上呈現出精確的走線、圖標與符號,但對這些圖案的背后,大部分觀眾卻無法確認其具體含義或所指,沉入一種探究和猜疑的狀態,去深入思考這些神秘的信息背后內在的含義,沒有完全傳遞出藝術家想要傳達的情感。其次,在媒介藝術的傳播機制上,還存在著一些傳統的限制和阻礙。在數字技術與新媒體的繁榮發展下,媒介藝術已經具有了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傳播能力。而媒介藝術在未來的演化趨勢中已經逐漸展現出了一些獨特的發展模式。媒介藝術更多趨于完成數字化和互聯化的過渡,并在數字技術、智能設備、網絡傳播等方面的發展中逐漸展現出嶄新的表現力。例如,在虛擬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全新技術的突破性創新等方面,媒介藝術有望創造出更有深度、更為獨特的表現形式,通過多層次媒介的融合,為人們提供更加豐富的美感體驗。從傳播理論的角度出發,媒介藝術不僅僅是一個內容的載體,更是一種特殊表達形式的依據,尤其是在可視化、聽覺化的新型傳播環境下,媒介藝術擁有更為深遠的表達價值和無限的可能性。
新媒介藝術平臺的失語性是新媒介藝術傳播中一個不可忽略的關鍵。當今社會藝術家和策展人愈發關注如何將藝術品打入新媒體平臺,但是通過新媒體平臺傳播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失去了某些細節和藝術家本身的表達意圖,這種失語性往往會導致觀眾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產生偏差。
平臺失語性作品的流傳是可控的,藝術家和策展人可以通過合理的宣傳手段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平臺失語性的藝術作品,并引導觀眾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在意義和藝術特點。也可以適度地利用新媒體平臺來傳播藝術作品,通過新媒體平臺傳播藝術作品獲得更多的曝光機會,使作品的影響力擴大。但同時也需要考慮平臺的失語性及其對作品的影響,需要掌握度。此外,不應過度依賴新媒體平臺,可以選擇面向更小眾的平臺,以保證作品可以更好地被目標人群接收。并且在新媒體平臺傳播的同時,也應維持對于其他傳統藝術平臺的關注,給觀眾提供多層次的選擇??傊?,新媒介藝術平臺的失語性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藝術家和策展人應該傾向于平衡輿論和作品的受眾,科學地計劃,使藝術品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并有助于更好地傳承和創新文化。
新媒介藝術的失語性對于作品的傳達效果存在著一定的阻礙,但是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互動美學的應用使媒介藝術作品的傳播方式和效果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失語性產生的缺憾,進一步提高了其表現力和文化價值。媒介藝術的失語性在互動美學的加持下,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通過互動美學的引入,媒介藝術的傳達目標更加具體、深入和精確,同時在觀眾的參與和體驗中得到了有效的維護和拓展。
互動美學基于超越主客體傳統關系的概念,創造出一種真實性和特異性的體驗模式。通過引導觀眾與作品內在世界的互動交流,引發觀眾自身的思考與認知活動,實現作品信息傳達的精準化和針對性,進而提高媒介藝術作品的表現力和傳播效果[3]。例如,技術可能運用的互動媒介藝術形式中,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都是結合媒介藝術和互動體驗的表現。通常,媒介藝術作品中包含著藝術家對于人類情感、行為和思維等方面的深度思考,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引入使得觀眾能夠在經歷一個真實世界、虛擬世界和增強世界之間的相互轉換的同時,感受到作品展現的聲、光、色等元素,進一步提高了作品表達的豐富度和藝術價值,藝術家還可以選用不同的媒介和互動模式,如視頻、聲音、互動裝置等等,來實現作品的表達,彌補傳統媒介和語言的局限性。
新媒介藝術作品的傳播往往受到語言文化差異以及技術限制等因素的影響,很難在各地區和各群體中得以普及和接受,這就導致作品在傳播過程中面臨著一定的挑戰。新媒介藝術作品傳達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和復雜化,具體的技術實現和展示方式需要借助專業知識和傳播渠道等進行轉化和傳遞,這需要更加高效的傳播策略和手段。
這種失語性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媒介藝術創新,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新媒介藝術的生產、傳播和接受都離不開全球化背景下的各種文化背景、媒介語言和技術展示,恰恰由于這種豐富多樣的傳播背景,新媒介藝術才可以有更加廣泛和多元化的觀眾群體及市場空間。這就使得新媒介藝術作品具有更加國際化和多樣化的價值與影響力。雖然新媒介藝術傳播的失語性對新媒介藝術創新產生了一定的挑戰和影響,但同時也激發了更多的創新動力。通過借鑒傳統媒介、技術創新和全球化思維等多方面的資源,新媒介藝術有望進一步實現自我創新,擴大受眾市場,提升作品的文化價值和國際化影響力。
首先,建立更具溝通性的創作模式。藝術家可以選擇更加注重觀眾的理解和接受度的創作模式,通過在創作過程中積極與觀眾進行互動和交流,使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藝術作品,同時也使藝術家更加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意圖。其次,控制知識的累積層次。新媒介藝術通常需要一些先進的技術或更高的學識積累才能理解,這往往導致觀眾理解起來存在困難。因此,藝術家和策展人可以通過降低知識的累積層次、更加平易近人的解釋來緩解失語性的影響。最后,強化多元化的視覺語言。為了避免失語性的重復出現,藝術家應該構建自己多元化的視覺語言體系,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藝術作品。這可以通過注重形式和風格的多樣性來實現,讓作品更加符合觀眾的認知模式和心理期待??傊?,緩解新媒介藝術傳播失語性的影響需要考慮觀眾的認知和藝術家和策展人的創作技術技能,從而在平臺、作品、創造者和觀眾四個方面全面促進藝術傳播的發展。
傳統的媒介傳播框架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媒介藝術的特點和傳播模式。新媒介藝術常常涉及多媒體、數字技術等領域,這就需要在傳播策略、技術手段、互動體驗等多方面進行創新和發展,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傳播需要[4]。新媒介藝術作品的傳播路徑呈現出多樣化、分散化的趨勢,這就要求傳播框架要更加靈活、開放,不斷調整和變革傳播策略和手段,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在構建新媒體藝術作品傳播框架時,可以充分考慮受眾的文化背景、語言習慣和審美觀念,通過針對性的傳播策略和設計手段,提高作品的接受度和傳播效果。另外,在傳播新媒介藝術作品時,更應該在互動體驗和沉浸式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社交網絡、線上群體等多種手段和技術,將互動體驗和社會共享作為傳播框架的重要元素,來推動作品的傳播和接受。
在傳播過程中信息過載的問題也值得深思。新媒體藝術具有信息量大、內容難以處理和篩選等特點,容易導致信息過載和閱讀疲勞。這對傳播框架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與新媒體廠商合作,通過技術手段、設計、情感等多個層面進行改進。而對于線上資源重復出現的問題,網絡的開放性和復制性會導致拷貝、盜版、灰色連接等現象增多,尤其是新媒體藝術作品初次呈現時容易被重復出現,這也會給原作者的知識產權和形象帶來負面影響,這是傳播框架需要思考的問題。另外,對于視頻平臺內容審核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由于視頻平臺地位特殊,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新媒體藝術創作者和觀眾之間的橋梁。但由于視頻平臺的內容審核政策和審查機制不確定性較強,給新媒體藝術作品的傳播帶來了不穩定性的影響,傳播框架需要更具商業針對性??傊?,失語性對傳播框架的挑戰是不容忽視的。要更好地應對失語性的影響,傳播框架需要更加適應新媒介藝術領域的特點,關注觀眾的認知、受眾、文化差異和反饋,以更加多樣化的傳播體系和策略朝著更為成熟的方向發展。
新媒介藝術傳播的失語性對傳播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挑戰,同時也為傳播框架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信息化時代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互動體驗等多種手段和資源,不斷拓展傳播策略和設計手段,提高作品的表現力和傳播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動新媒體藝術的傳播和發展,優化作品的傳播效果和文化價值,提高媒介藝術作品的表現力和藝術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