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茹茵
(閩北日報社,福建 南平 353000)
在信息化時代,媒體技術得到不斷發展與更新,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已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不僅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而且也讓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改變。在全媒時代中,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同時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對紙媒造成了強烈沖擊,人們更喜愛通過新媒體方式獲取信息,接觸新事物。在報紙中,副刊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受到全媒時代的影響,人們對于碎片化信息的需求不斷提高,黨報副刊發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成為重點工作任務。在面對全媒時代的挑戰時,應結合當前環境與現實需要科學改進與創新,提高黨報副刊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副刊為報紙的特色,其為報紙上刊登文藝作品或文章的固定版面,有著相對獨立的編輯形態,刊登的內容主要是讀者來信、文學作品等。在報紙中,副刊是特殊組成部分,有著傳承與弘揚文明的功能。許多著名報紙都有專門的副刊,具有提高報紙品位的作用[1]。
目前,黨報副刊面臨的發展困境重點是其文學中心話語地位遭到威脅。在從前的黨報副刊中,文學的地位較高。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其文學地位逐漸下降,商業氣息日漸濃厚。隨著后消費文化的產生,人們對商業或者是消費文字產品的關注度更高。另外,在人們閱讀習慣改變后,黨報副刊同樣受到嚴重的影響。
黨報副刊受到的重視程度逐漸降低,這與讀者群體發生改變相關。當前的主流閱讀群體大部分都是在網絡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而中老年群體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其閱讀模式也發生了改變。在網絡時代中,網絡文學進入人們的生活,與人們的生活更加接近,與人們的心理狀態相符。因此,與從前的黨報副刊相比,網絡文學受到的認可程度更高,導致黨報副刊的生命力不足。當人們更愿意通過網絡渠道閱讀作品時,黨報副刊的讀者分流情況就變得更加嚴重。聯系黨報副刊的情況可知,信息技術的進步導致黨報副刊的發展受到制約。新媒體具有互動性強、時效快等優點,與人們當前的閱讀需要更為相符,人們不再受到時間等的制約,黨報副刊讀者流失的情況自然更加嚴重。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增加了作者投稿的渠道,不再只能向報社投稿,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等發表作品。目前,一些作者自己建立了微信公眾號,發布個人的生活和感想等內容,收獲了大量的讀者。在此情況下,大部分作者的關注點轉向互聯網平臺,對報紙等傳統媒體的關注減弱,導致黨報副刊的作品來源減少。
在全媒時代中,輿論格局、傳播生態等發生了顯著轉變。“內容為王”為當前傳統媒體應對媒體環境改變的措施。當前,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受到電視、報紙的限制,手機等智能設備也能夠為人們提供信息,致使人們對于報紙等傳統媒體的關注力度下降,而這對于黨報副刊的發展有著負面的影響。
黨報副刊和新聞版面內容存在差異,更加注重真情實感,能夠將讀者與報紙之間的距離拉近,還會在精神層面產生共鳴。因此,副刊可以體現黨報品位。黨報副刊刊登的主要是文藝作品,也注重對本地作者的培養,實現對本土文化的宣傳。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打破了傳播信息過程中存在的時間與空間限制,也因為作品發布形式多樣等的影響,致使黨報副刊讀者出現向網絡媒體分流的情況。因此,黨報副刊不能放棄文學方面的內容,還要將新聞性、知識性、趣味性等多方面特點集中起來,讓黨報副刊得以在全媒時代中展現獨特的魅力。黨報副刊還要挖掘傳統民俗、歷史文化等內容,通過將其整合并做到轉型,實現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吸引更多讀者的目標[2]。
以前,投稿是黨報副刊與讀者溝通的主要方式。但是,兩者之間存在的互動性相對較低。在全媒時代背景下,黨報副刊不再受到傳統模式的限制,也由于讀者更喜愛閱讀與生活相關的內容,需要加強互動,使得讀者與黨報副刊之間的距離更加接近,提高了讀者黏度。
黨報副刊如果過于強調政治性,會導致其像黨報的翻版,靈氣不足。因此,應合理把握政治性,控制其中的度。黨報副刊雖然不對重大新聞進行報道,但也不會在選擇內容的過程中將自身的標準降低,而是會與黨報主題內容達成配合,發揮輿論的引導作用。黨報副刊應注意把握政策輿論導向與人們在思想方面的動態,積極推出帶有正能量以及具有藝術性,并受到大眾認可的作品。還要注重政治性的滲透,編輯應增強信息的敏銳性和鑒別能力,選出適合的投稿內容。[3]
在全媒時代,黨報副刊需要改進內容生產方式,將從前的生產模式徹底轉變,積極探究效率高且具有移動性的新聞生產方法,將各個部門之間存在的壁壘打破。在實際工作中,應獲取海量的信息,在充足的信息素材中實現所需新聞內容的合理總結。而且報紙或者是新媒體記者都需要做到對信息的共享,實現對其的充分利用,落實采寫工作。在完成此項工作的過程中,編輯需要依據不同媒體具有的傳播特點實現編輯劃分,使新媒體、美工等編輯達成合作,讓需求漸漸變得透明化。聯系不同的媒體形態特點,推送給相應的用戶,實現最適合的傳播渠道的應用。在完成采寫后,編輯需要基于其進行合成生產,也要運用多種傳播介質,讓轉變之后的媒介形態能夠以更快的速度進行信息處理,也做到對資源的合理應用。在實際操作中,可創建黨報副刊微信公眾號,積極鼓勵作者向公眾號投稿,并通過其發布信息,還要在公眾號設置專門欄目,充分發揮其作用。另外,黨報副刊需要實現從前報紙傳播方式與當前新媒體傳播途徑的有機結合,積極開展創新與改革工作,從而對黨報副刊的發展形成一定的助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微信、報紙等媒體在進行作品發布時,需要將其版面剝離,以獨立個體的方式實現對信息的傳播。傳統媒體對于信息具有較強的把關能力,能夠實現對優質信息內容的甄選,這是傳統媒體在當前媒體環境中的優勢,新媒體在此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對于信息的嚴格把關也能夠成為黨報副刊的優勢。因此,黨報副刊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將圖片、線條等多方面元素運用起來,實現對特色版面的設計,讓讀者在閱讀信息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感受,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加深對信息內容的印象,產生深刻記憶。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版面設計中應彰顯時代特色,不僅需在副刊中融入高質量的內容,而且也要吸引讀者的關注,增強讀者閱讀的主動性[4]。
在信息技術充分應用的背景下,黨報的辦報環境發生了改變。同時,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發展迅速,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因此,在黨報的報道中,需滿足與時俱進的要求,積極適應時代發展。在面對當前的變化及挑戰,黨報不能堅持原本的思想,需要及時依據現實情況做出改變,明確認識到黨報作為主流媒體的優勢,加大對理論等方面內容的宣傳工作力度,提升輿論引導能力,也要實現對報道面的拓展延伸,還需要增強本來的服務、監督作用,保證不同讀者在閱讀方面的需求都能夠獲得滿足,搭建溝通的平臺。黨報副刊需要落實報網互動,加強工作人員對新媒體的了解,招聘對新媒體具有足夠認知的人才,也要加大內部培訓力度,科學落實報網互動工作,增加讀者群體數量。在全媒時代,人們能夠利用微博等途徑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大多數人的表達是為了自娛自樂、好奇等,并未開展專業雕琢,文學性不夠。在此情況下,人們能夠通過自由的網絡空間主動表達,并無在表現形式、結構等方面的嚴格要求,其內容也更加輕松、幽默,具有各種風格,能夠成為黨報副刊搜集的題材,更能夠選擇其中的優秀作品加以運用。
在信息傳播渠道豐富的時代,黨報副刊想要獲得發展,需要深度分析讀者的閱讀層次、文化需求,在變化中尋求發展。在黨報副刊中,內容創新成為重點工作任務。若想提高此項工作的質量,應加強對編輯的培養,使其轉變自身理念,與時俱進,達成創新思想的融入。以前的黨報副刊,其新穎程度不夠,不能為讀者帶來新奇的感受,讀者的閱讀興趣也不高。黨報副刊編輯應積極改變個人觀點,結合當今時代發展情況,學習最新的理念與方法。同時,加強與新銳作家的交流,在深度溝通中達成編輯經驗的總結,提高編輯能力,也為讀者提供更為多樣的閱讀體會。在引領社會變遷、推動公共文化發展等方面,黨報副刊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大公報》副刊是當時文學青年認可的圣地,培育了多名作家,具有較大的影響力。邀請名人為副刊主編,其均為具有文化素養的專業人士,也有著良好的修養,其編輯的版面不僅有著可讀性高的特點,也能夠體現文學價值。而且采取此方式,報紙的影響力也能夠獲得拓展,讀者會出于對名人的崇拜、認可主動閱讀,利用名人效應發揮黨報副刊的價值。從內容報道與渠道分享方面來講,黨報副刊應聯系市場需求進行科學分析,通過自己創作的優秀報道形成對讀者的吸引力,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的優勢。具體來講,黨報副刊可與微博、新聞客戶端建立合作關系,實現信息流動,產生良好的品牌營銷效果。在內容分享中,黨報副刊應支持多種渠道,積極倡導采取多種傳播方式,使讀者成為主體,擴大影響力,也能夠給讀者帶來不同的閱讀感受。例如,可利用二維碼、APP 等將黨報副刊內容加以呈現,轉變從前的閱讀模式,在為讀者帶來耳目一新感受的同時,也能夠增強讀者群體的穩定性。
在黨報副刊工作中,應始終堅持貼近群眾、生活與實際的理念。在平時的工作中,應加強黨報副刊作品在現實生活中的融入,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細細品味。想要吸引讀者,與編輯的策劃無法脫離聯系。若是編輯只能實現對問題的被動應付,就無法提高工作質量。作為編輯,在策劃工作中,需要明確目前讀者關注的內容,通過多種渠道進行調查,并選擇適合的主題,開展相應的報道與作品推送,獲得讀者的關注。而且當策劃工作成功后,黨報副刊的影響力也會獲得提高。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有著更強的互動性。人們在通過新媒體進行在線視頻的觀看中,不僅能夠欣賞作品,而且也能夠評價、討論、分享等等,實現互動性操作。而以上功能無法通過傳統媒體實現。黨報副刊應合理分析新媒體,也要科學創新,在開展新聞報道的過程中,還要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與讀者交流,進行良好互動,通過溝通掌握人們對于報道內容的觀點,讓人們的體驗感得到增強,提高對黨報副刊的認可度,使其逐漸成為黨報副刊的忠實讀者。在工作中,應深度挖掘傳統媒體的優點,提高閱讀量,讓新媒體成為黨報副刊發展的重要基礎[5]。
在黨報副刊的發展與創新中,應增強本土化意識,結合地域文化獲得更多的靈感,在不斷滲透中達成文化氣質的提高,增強對更多本地讀者的吸引力。在全媒時代,當面對重大新聞事件時,黨報的傳播優勢不明顯。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央主流媒體以及一些垂直度高的新媒體可以更為高效地進行事件的報道。在目前的媒體環境中,各種媒體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從報道角度方面分析,有著趨同性強的特點,黨報副刊很難在此情況下脫穎而出。鑒于此,黨報副刊可以嘗試轉變角度與思路,重點聚焦本地題材,著重開展對本地區新聞素材的挖掘,利用讀者對于家鄉的文化認同達成對文化產品的科學策劃,彰顯地域特色,不僅實現對文化的傳播,而且也提供本地讀者喜愛的作品。但需要注意的是,體現地域特色,不代表對新興的潮流產生排斥心理,而是要達成地域文化與潮流內容的結合,做到對本土文化的傳承,也提高其傳播效果,增強影響力。
對于讀者而言,距離以及媒介會導致讀者的真實感下降。但是如果讀者能夠親身傳播,會實現對其感官的全面調動,讓讀者有更深刻的體會,轉變讀者的不真實感。在全媒時代,黨報副刊與讀者之間的溝通大部分都只停留在線上的互動、評論層面,所產生的情感連接并不強烈。因此,若是讀者與作者大部分在同一地區,本身的交流與文化障礙相對較少,需多組織雙方參與線下活動,讓讀者黏性得以增強。
在全媒時代,黨報副刊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黨報副刊脫離當前的生存困境是重點工作任務。在實際工作中,黨報副刊需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加深對全媒時代的了解,認識當前自身發展存在的局限,結合新媒體改進傳播方法,運用多種創新措施,提高黨報副刊質量,使其適應全媒時代,積極抓住發展機遇,得到穩定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