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雅琴 張 宏 于湉湉 陸元兆
(廣西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鄉村振興是我國持續重點關注的焦點問題。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民委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和扶貧攻堅。民族傳統體育依托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獨具天然優勢,經濟、社會、文化價值顯著,是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目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還存在產業化程度低、文化價值發揮不充分等問題,而如何利用民族傳統體育促進鄉村振興,是當前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梳理前期學者研究成果發現,關于民族傳統體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傳承、學校教育等方面,鮮少有從促進鄉村振興的角度進行深入研究,目前研究成果較少。通過探究民族傳統體育促進鄉村振興的機理,基于廣西藤縣舞獅運動調研,剖析目前存在的困境,探究解決路徑,以期為民族傳統體育促進鄉村振興提供理論參考。
產業興旺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石[1]。民族傳統體育屬于體育產業,依托森林、山地、湖泊、草原等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融入了現代觀光旅游、節慶聚會、運動會、非遺表演等活動,發展日益多元化,能有效推動鄉村經濟健康發展、產業優化升級。如,新疆維吾爾族著名的“達瓦孜”項目每年通過市場運作可賺上千萬元收入,且帶動了潛力無窮的當地無形資產的開發[2],充分體現出民族傳統體育對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民族傳統體育與其他行業的融合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拓展了新的發展機遇。民族傳統體育旅游不僅能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還能刺激消費,帶動農副產品、手工藝品的銷售,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如,2019 年,國內熱門旅游地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體育旅游產值達56.85 億[3]。民族傳統體育競賽表演和體育培訓也能促進相關領域的快速發展。如,第15 屆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設有16 種豐富多彩的項目,參賽人員達3096 人,帶動了廣西鄉村地區體育教育培訓、體育用品以及相關衍生品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有效促進農民增收。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提出,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傳承和發展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鼓勵開展群眾性節日民俗活動,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從“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開始,我國傳統體育活動在民族交往中不斷碰撞和交流,形成并保留了大量的優秀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體現,也是少數民族鄉土情感、歸屬感和民族價值認同感的重要依托。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大力發展民族傳統體育,能夠引導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價值理念和民族意識,對增加民族凝聚力、生命力、文化認同感,促進民族團結,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如,蒙古那達慕大會、壯族三月三、彝族“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和象腳鼓舞等傳統節慶活動每年吸引大量的人參與及觀賞,這些活動使全國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陶冶情操;活動展示和傳播了中華民族誠信、勇敢、團結的優秀文化內涵,既豐富了鄉村娛樂生活,又弘揚了優秀民族文化,能有效促進民族交流、增進民族感情、增強民族認同感。
強化鄉村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要保障,關系到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鄉村體育治理體系水平的提升關鍵在于人才,民族傳統體育精英往往具備較高的運動技能、文化水平、思想品德,口碑好,且具有一定的威望和影響力,參與到鄉村治理中能夠起到凝聚人心、平衡利益訴求、調節鄰里關系的作用;同時,鄉村民族體育組織在參與鄉村治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能夠調動村民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優化鄉村治理格局。民族傳統體育包含豐富的活動內容,所推崇的尊德守禮、修身養德、天人合一等倫理秩序和道德風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自由、平等、法制、公正”等核心要義是相契合的,能夠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在減少村民道德失范、規范行為等方面具有價值導向作用。如,廣西“三月三·民族體育炫”期間,舉辦舞獅、搶花炮、珍珠球、投繡球、獨竹漂、舞獅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全國各地的參賽者和觀眾紛紛放下手頭工作參與到活動中來,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向廣大群眾展示了廣西傳統體育項目,更有效傳播了優秀的民族文化,在促進鄉村民族交流、調適鄉村民族關系、推進鄉風文明、構建有序社會治理格局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能否有效實施。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可以促進體育人才聚集到鄉村,大力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創造出大量的工作崗位,有助于吸引優秀的體育人才回鄉就業和創業。大型的民族體育活動和賽事,為鄉村體育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也能培養大批民族體育人才。如新疆地區除了參與全國民族運動會之外,還積極舉辦賽馬、叼羊、秋千、民族式摔跤、達瓦孜、押加、馬上腳力等特色多樣的民族傳統體育賽事活動,為民族傳統體育相關人員提供了工作機會,同時也創造了體育人才培育平臺。民族傳統體育與培訓、旅游、文化、康養、互聯網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可以吸引社會資本的參與,企業的積極投入為鄉村人才培養提供了資金保障,能夠形成“民族傳統體育優秀產業+龍頭企業”共同培養人才的優勢;同時,也激發了優秀體育人才的家鄉情懷,起到引導體育人才反哺鄉村、回饋故里的作用。
鄉村資源是鄉村的特色,這些資源作用的發揮必須要在保護生態環境基礎上進行。民族傳統體育具有生態性和民族性,規則簡單易操作,場地和器材可以循環使用,無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維持運作,低碳又環保,既能發展經濟又能保護生態環境。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需依托山水、草地等自然景觀,進行合理有序開發利用,同時必須嚴格保護當地生態環境,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還需結合鄉村民族特色文化資源,把握當地產業結構,科學規劃和建設體育產品項目,而民族傳統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也能起到美化鄉村居住環境的作用。如,貴州借助當地獨特山水資源和民族特色文化,科學規劃體育項目,建設了榕江七十二寨民族體育斗牛小鎮、六盤水月照攀巖小鎮、環雷公山體育旅游精品線路等精品項目,有效加強了貴州鄉村地區的基礎建設,美化了人居環境。廣西馬山建立了“體育+旅游+扶貧”發展模式,圍繞三甲屯、小都百等綜合示范村進行建設,建成融合發展圈和片區綜合服務中心的發展格局,打造出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民族文化體驗、生態旅游、休閑農業于一體的鄉村振興綜合體,改善了當地的人居環境。
藤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下轄15 個鎮、2 個鄉,縣域總面積約3900 平方公里,2022 年總人口數約為79.7 萬人。近年來,政府高度重視藤縣舞獅運動的發展,在促進鄉村振興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舞獅產業鏈初具規模、民族文化得到有效挖掘、人才培養鏈初步形成、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鄉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2.1.1 舞獅運動傳承和發展扎實推進
政府部門高度重視藤縣舞獅運動的傳承和發展,積極出臺政策文件大力推動舞獅運動發展,如《藤縣舞獅10 年(2008—2017)發展規劃》提出把舞獅運動列入非遺項目;《廣西藤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要求大力發展文體事業,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獅技藝”為龍頭,加強藤縣舞獅運動的宣傳推廣,建立“東方獅王”培訓基地,開展群眾喜愛的舞獅比賽活動。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并引入民間資本來推動舞獅事業的發展,分別建成了濛江、塘步、藤州等多個舞獅培訓基地。同時,政府積極牽頭獅舞運動進校園、進鄉村、進企業活動,并積極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方案;還成立了龍獅運動協會,拓展舞獅運動合作空間,積極探索舞獅特色品牌發展新思路和新路徑,為舞獅運動傳承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1.2 獅舞運動產業鏈基本形成
藤縣形成了較大規模的集表演、競賽、培訓、產品制造與銷售于一體的舞獅運動發展產業鏈。(1)舞獅運動表演市場持續繁榮。舞獅運動是藤縣人民最為喜愛的傳統活動,每逢喜慶佳節或慶典活動都會邀請舞獅隊前來表演。表演市場的繁榮也帶動了體育旅游的發展,2012 年以來藤縣開展“藤縣獅王文化周”等特色文藝演出達八百多場次,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提高了當地經濟發展水平。(2)舞獅運動競賽、培訓產業發展強勁。藤縣獅隊不斷磨煉實力、創新技藝,積極開展培訓并參加各項比賽。藤縣禤州獅隊根據獅子的十四神態,創造出“獨樁挾腰轉體450 度”“鋼絲一字腿”等高難度動作,在2004 年參加馬來西亞“云頂杯”世界獅王爭霸賽中斬獲第一名,獲得榮譽超過300 個。(3)舞獅產品制造與銷售穩步前進。藤縣將舞獅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創產品并積極拓寬銷售渠道,創造出大量的工作崗位,使村民能夠在家門口就業。藤縣塘步鎮南安村成立了龍獅扎作產業“扶貧間”,車間50多名工人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工人每月基本工資達3000 元以上,給貧困戶提供了經濟來源,極大地調動了農民脫貧致富的積極性。
2.1.3 舞獅運動文化得到有效挖掘
藤縣政府積極組織舞獅團參加比賽,并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方式進行宣傳,大力弘揚舞獅運動文化,提升藤縣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2007 年藤縣舞獅被列入梧州市級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級第一批“非遺”保護名錄,2011 年被列入國家級第三批“非遺”保護名錄。巔峰時期,藤縣舞獅團隊達到五百多個,在國內外獲得多個表演獎項,藤縣禤州武術醒獅團在2004 年贏得馬來西亞“云頂杯”世界獅王爭霸賽第一名,獲得“東方獅王”和“世界獅王”的稱號;2019 年藤縣舞獅團更是帶著精彩技藝登上春晚舞臺,在全國人民面前大放異彩;藤縣獅隊創新高難度“水上高樁”的視頻播放量超14億次,獲得眾多外國網友喜愛,進一步把舞獅文化推向全世界。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成以及“一帶一路”的建設,藤縣舞獅表演也逐步走向世界各地,為中國與其他國家構建友好關系搭建了橋梁。
2.1.4 舞獅運動人才培養鏈初步形成
人才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關鍵要素,藤縣高度重視舞獅運動人才的培養,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集幼兒、小學、中學、中專、大專、本科教育于一體的教育培訓鏈。首先,藤縣實行民族傳統優秀文化進校園活動,即舞獅運動進校園活動,積極舉辦“暑期舞獅+扶貧”培訓班,這些活動普及幼兒園、120 所鄉鎮小學、全縣30 所中學。其次,藤縣中等專科學校專門開設了舞獅運動方向運動訓練專業,把傳承舞獅運動文化和發展學校教育相結合,實現了保護傳承優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最后,藤縣以縣、鎮、村為單位多次舉辦世界獅王爭霸賽、喜迎新春舞獅大賽等比賽活動,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為藤縣舞獅運動人才培養再增加一環鏈,給藤縣舞獅運動源源不斷地提供優秀人才。
2.1.5 藤縣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舞獅運動的發展有效地改善了藤縣基礎設施條件。目前藤縣被廣西政府列為民族傳統體育舞獅訓練基地,建成濛江鎮、永隆村、道家村、藤城鎮、禤州島等培訓基地,不斷改造升級硬件和軟件設施,并組織開展舞獅文化活動,形成了具有舞獅文化特色的培訓、旅游、品牌賽事綜合體。藤縣堅持將舞獅元素融入文化和旅游等活動中,將藤縣特色民俗風情融入當地旅游品牌策劃,將舞獅文化融入文創產品和旅游商品開發,不斷提升產品服務的文化內涵,打造體、文、旅融合產品帶旺藤縣鄉村旅游,把舞獅文化融入鄉村旅游各個環節,培育出鄉村舞獅旅游體驗基地;起到了更新和優化當地產業布局的作用,還能完善藤縣的道路、排水、公共廁所、停車場等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活條件。
2.2.1 舞獅運動訓練場地保障困難
藤縣舞獅運動分為采青獅和高樁獅,訓練需要寬闊而平整的場地并配備專業的設施,由于資金缺乏、規劃不科學,藤縣舞獅運動專業訓練場地保障依然十分困難。一方面,藤縣開展舞獅運動進校園、進鄉村、進企業等活動,吸引了大量年輕人的參與,從而出現訓練場地難以滿足需求的問題。另一方,舞獅運動訓練館由政府集資和企業贊助共建,建設之初資金不充分、缺乏科學規劃,導致訓練場地分散、面積狹小、設施不齊全,部分訓練需要借用學校的運動場地來進行,但是學校場地不固定,嚴重影響訓練積極性和訓練效果。
2.2.2 舞獅運動經濟價值開發不充分
目前,藤縣舞獅運動產業鏈基本形成,但是經濟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開發。當前民間舞龍舞獅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對民間原生態文化價值認知膚淺,導致舞龍舞獅經濟價值的開發廉價[4]。這一問題也困擾著藤縣舞獅運動產業的發展,通過調研發現,藤縣舞獅運動產業側重商業開發而忽略了文化價值和創新發展,導致文化色彩淡薄、發展后勁乏力、整體效益不足。藤縣舞獅運動產業與其他行業缺乏深度融合,產品服務單一、體系不健全,舞獅運動制造業大多是小微企業或家庭作坊,沒有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發展。藤縣舞獅表演市場整體規模狹小、商業化運作能力有限、缺少統一收費標準,也影響著舞獅運動產業持續繁榮。
2.2.3 舞獅運動后備人才不足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水平與文化不相適應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傳承人缺失儼然已經成為舞獅運動發展的焦點問題。舞獅運動動作難度大、技術要求精湛、訓練極為艱苦,部分家長不愿讓孩子吃苦,過分擔心安全問題,不愿意送孩子去學習舞獅。現代年輕人生活條件優越,受教育程度更高,但是對舞獅文化認識不足,鮮少愿意深入學習舞獅運動。自2004 年藤縣獲得世界獅王爭霸賽第一名后,全國各地紛紛高薪聘請藤縣的舞獅運動員,直接導致藤縣舞獅運動精英大量流失。
2.2.4 體育社會組織不完善
社會組織在藤縣舞獅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整體發展情況參差不齊,難以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如藤縣政府牽頭成立的舞獅協會雖然具備完善的組織架構和先進的管理運行模式,但是由于成立時間短、規模不大、經驗不足,專業服務能力還有待提升。根據政府公布2021 年藤縣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名單,注冊登記的社會團體一共有291 個,其中與舞獅運動相關的只有3 個,大量的民間舞獅社會組織由村民自發籌資組建,缺乏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隊伍不固定,專業人才不足,不能有效發揮其應有的服務、溝通、協調、監督等作用。
2.2.5 舞獅運動文化主體流失嚴重
現代年輕人生活物質條件充裕,精神方面卻相對貧乏,舞獅運動難以獲得共鳴。現今我國的教育體系重科技輕文化,舞獅等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徘徊在邊緣位置。雖然藤縣政府對舞獅文化采取了有力的保障措施,但是保護力度還不足,資金技術支持有限,缺少基礎性的理論研究、歷史資料以及數據信息,沒有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官方和民間媒體對民族文化宣傳不足,導致部分年輕人對舞獅文化認識不足、認同度不高,加上受到拜金主義以及西方價值觀念的沖擊,不愿意深入學習舞獅。
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興旺,離不開科學規劃布局和完善的基礎設施。第一,科學規劃布局。對市場進行充分調研,因地制宜,依據鄉村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把舞獅運動等民族傳統體育列入當地鄉村振興的規劃中,擴大產品服務種類。第二,突出產業優勢。明確發展定位,依托鄉村特色文化資源,發展個性化民族傳統體育產品服務,避免同質化。第三,完善基礎設施。加強鄉村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休閑健身場所、5G 網絡覆蓋、冷鏈物流等項目建設,同時完善停車場、垃圾桶、公共廁所、公共照明等配套設施,提升鄉村整體形象和吸引力。
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既能促進自身行業的發展,又能解決其他行業發展的痛點,通過優勢互補的方式,達成多方共贏的局面[5]。要大力發展特色民族傳統體育產業,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第一,構建融合發展模式,培育特色民族傳統體育產業體系,推出與民族傳統體育相關的系列精品項目。第二,延長產業鏈,借助數字技術打破行業壁壘,推進民族傳統體育產業融合,提供智能化、定制化產品服務,運用AI、精密傳感等智能技術完善配套服務。第三,建設集群示范區,建立與民族傳統體育相關的品牌賽事、旅游小鎮、產業基地綜合體,帶動餐飲、零售、養老等行業的發展,推動產業品質升級。
人才隊伍關系到民族傳統體育長遠發展,要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構建保障機制。第一,創新人才培育模式,充分利用政策紅利,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師資力量,推進產學研結合;充分借助數字賦能,多渠道打造體育人才孵化平臺。第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體制,建立一套科學的人才培養、激勵、評價體系,增加村民體育知識和技能培訓渠道,多措并舉,形式優勢。第三,完善鄉村社會生存發展條件,加大教育、醫療、保險等資源傾斜,設立村委職位和“鄉村體育精英”稱號,給予鄉村體育人才一定的精神獎勵。通過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引導人才流向鄉村,加強人才交流合作,把體育人才留在鄉村。
鄉村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推進農村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就是要以政府組織為主導,協同市場組織、社會組織、農村居民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協商合作過程[6]。第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推行數字賦能、規范建設、精細化服務,建立高效的監督評價體系,提高服務管理水平,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帶頭示范作用。第二,發揮體育人才聚集效應,搭建溝通合作平臺,任用體育鄉賢、精英擔任村委干部,積極動員體育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治理,開辟多元化治理渠道。第三,強化村民主體地位,強化宣傳,提升村民體育治理意識,引導村民積極參與鄉村體育治理,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經過歷史長期積累而形成的優秀成果,有助于促進鄉村振興,要強化保護和傳承力度。首先,深入挖掘鄉村優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大力弘揚內外兼修、強身健體等文化精神;同時賦予時代新使命,不斷豐富內涵、激發活力,利用文化的教化作用,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想要獲得長遠發展必須走產業化道路,推動文化和體育、旅游等產業相融合,培育具有特色、高質量的文化產業,打造文化產業基地和集群,發揮文化輻射作用,賦能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時代的必然要求,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要充分發揮民族傳統體育的資源優勢,深挖文化資源,培育吸納優秀人才,科學規劃布局,發展特色民族傳統體育產業,不斷發揮民族傳統體育產業、設施、人才、治理、文化等方面的效用,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