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李永杰
城市公共交通是為人民群眾提供出行服務的公益性事業,是關系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的重大民生工程。長期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城市公共交通發展,以“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將城市公交發展放在城市交通發展的首要位置,全國各城市公交企業在“公交優先”中踐行“公交優秀”,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常州公交在“公交優先”中踐行“公交優秀”,結合常州發展戰略,構建安全可靠、經濟適用、便捷高效、舒適文明的公交服務,打造了“有效率、有協同、有溫度、有韌性”的“四有公交”,有力推動了常州公交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隨著公交優先發展政策的不斷深入落實,公交服務盲區不斷縮小,服務供給能力不斷提高,公交線網覆蓋面不斷擴大,場站和專用道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但也面臨著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城鄉融合發展要求加強重點片區公交覆蓋銜接;城市交通正從“低碳”往“零碳”轉型;市民品質化、個性化公交出行需求不斷提高;一體化城市公共交通出行體系要求“三網”深度融合。二是公交運力投放和運營效率難以平衡,公交路權優先難以保障;綠色出行方式未能形成競爭合力,各種城市交通銜接有待優化;政府財政負擔不斷增大,公交可持續穩定運營壓力較大。對此,常州公交圍繞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慢行交通為補充的城市交通出行體系,立足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努力打造有效率、有協同、有溫度、有韌性的“四有公交”,推動公交服務品質提升和高質量可持續健康發展,更好支撐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常州公交緊緊圍繞常州市“532”發展戰略,構建“兩湖創新區”“新能源之都”“交通運輸現代化示范區”等發展大局,以爭創國家公交都市、綠色出行城市為契機,不斷建設完善高品質現代化公交出行體系。
(1)推動公交線網布局有效率。實施公交線網革命,著力構建以串聯中心、高效可達、服務城市主要客流走廊的快線;強化中心與外圍組團、外圍組團間銜接的干線;深入社區、覆蓋鎮村、接駁快干線網的輔線;以及個性化、特色化公交出行的特殊線組成的“快、干、輔、特”多層次全域公交服務網絡,逐步降低較長線路比例、線路重復系數和非直線系數,提升公交線網密度和公交線網運營效率,實現公交線網瘦身、提質增效。
(2)推動城市交通方式融合有協同。圍繞軌道交通建設運營,研究制定“公交+地鐵”融合發展方案,加深公交、地鐵換乘銜接度,提升軌道交通站點50 米內城市公交站點覆蓋率。探索實施更大力度換乘優惠,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競爭合力,增強公共交通出行吸引力。
(3)推動公交品質化服務有溫度。加強低入口、低地板無障礙公交車更新和公交基礎設施無障礙出行改造,開通示范助殘專線,構建“覆蓋全面、無縫銜接、安全舒適”的無障礙出行環境,進一步提升適老化無障礙公交出行服務水平。實施公交候車亭新建、改建和亮化工程,讓公交候車更加舒適;開展公交站點標志標識可視化提升行動,實現公交站臺服務標志標識規范化、標準化、人性化。推進公交專用道和信號優先設施建設,保障公交路權,提高公交車通行速度和準點率。
(4)推動公交可持續發展有韌性。深化城市公交“零碳”發展,圍繞建設“新能源之都”,深入實施推進新能源之都建設公交方案。構建完善以智能調度系統、輔助決策分析系統、安全行為監測、公交電子站牌等為主的“數智公交”體系。融合“零碳”“數智”理念,基于“常州行”APP 構建一站式出行服務體系,探索建立綠色出行激勵機制,培育綠色出行新群體。完善多元化經營激勵機制,積極拓展多元化經營新增長點,利用公交場站、特色公交車輛、能源供給設施以及維修車間等公交資源,聯合社會資本進行商業開發合作,盤活公交閑置資產,增強公交自主造血能力,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確保政府公共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切實保障公交可持續健康發展。
“十四五”以來,常州公交圍繞公交都市、綠色出行創建行動、省公交優先示范城市創建要求,積極打造人民滿意的現代化和諧公交,探索和實踐“四有公交”,夯實常州公交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基礎。
(1)加大公交服務能力供給。圍繞高鐵新城、兩湖創新區等重點區域以及市民出行需求,持續優化公交線網,新辟26 條、優化37 條公交線路,線路里程較“十三五”末增加309.6 公里。新增公交專用道128 公里,公交專用道設置比例超15%,推動公交運行提速增效。新增港灣式公交候車亭197個,中心城區港灣式公交候車亭共計799 個,占比達12.2%。
(2)加強公交服務供給側改革。開通10 條社區巴士,打造健康巴士,讓公交車開進居民小區、醫院門診樓。開通紅色教育專線T100,試點方言播報語音,打造黨史宣傳新陣地,弘揚地域方言文化。加快市、區同城化進程,開通88 路、89 路普惠制常金公交專線,讓百姓出行成本大幅降低。推進公交適老化無障礙改造,打造206 路、214 路敬老愛老示范線;在1 路、16 路安裝無障礙導乘系統,為視障群體提供基于感知、精準和個性化的公交無障礙出行服務;新建、改建20 個便民服務樣板公交站臺,切實便利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無障礙公交出行。開通6 條校園公交,保障學生上學路安全便利,緩解學校周邊交通擁堵。在40 條公交線路推行“響應式停靠”服務,進一步豐富公交運營模式,提升公交通行效率。
(3)加深公交、地鐵“兩網”融合。圍繞軌道交通開通運營,新辟優化8 條公交線路,同時開通4 條高頻地鐵接駁線路,截至目前,累計有160 條公交線路與軌道交通銜接,占所有線路53.9%,43座軌道交通站點周邊設置196 個公交站點,軌道交通站點周邊50 米公交站點覆蓋率95.4%、300 米公交站點覆蓋率100%,有效提升軌道交通服務輻射力,進一步增強城市公共交通競爭合力。
(4)推進公交降本增收。通過能源迭代、修舊利廢等舉措,推動公交運營成本不斷下降,近三年,除人工成本外的其他運營成本連續下降,年均降幅3.8%。開展多元化經營,加強公交場站綜合利用,深挖公交廣告市場潛力,不斷提高公交資產經濟效益。深化“互聯網+”應用,構建“公交i 巴士”“公交i 生活”“公交i 養車”移動互聯網平臺,開展定制公交、商貿銷售、汽車維修等業務。深入推進“交郵融合”發展,加強與郵政、順豐等深度合作,開展同城T 網、高峰期及禁區線路快遞運輸以及公交代運郵件等業務,有效解決“最后一公里”派件難題,多元化經營年收入近5000 萬元。
(5)完善綠色智慧公交體系。圍繞“雙碳”目標,更新1008 輛純電動公交車,新能源公交車比例超過80%、純電動公交車比例超過60%,分別提高近50 個百分點;新改擴建21 個充電站,累計建成41 座公交充電站、766 個充電車位,配備465個充電樁、742 個充電槍、10 個充電弓,投用常州市首個“公交+社會”光儲充一體化充電站,不斷筑牢綠色公交發展基礎。新增38 塊場站發車屏,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信息服務。部署應用駕駛員主動安全防控系統,進一步消除駕駛員不安全駕駛行為,保障公交出行安全。推動移動支付優惠升級,實現“我的常州”“常州行”APP、全國交通一卡通享受折扣和換乘優惠,進一步凸顯城市公交公益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