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杰








本文主要通過青島市檔案館館藏九三學社檔案,記述1952年青島產生第一位社員到1955年九三學社青島分社成立全過程,展示早期社員[1]愛國、民主、科學的精神,弘揚九三學社的光榮傳統。以期在青島九三學社創建70周年之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九三學社先輩的家國情懷,激勵一代又一代九三人,不忘初心,勵志前行。
“1”:青島的第一位社員張璽
青島九三學社組織的建立要從青島第一位九三學社社員張璽說起。
1950年10月,張璽受中國科學院委托,到青島和童第周、曾呈奎一起組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以下簡稱海洋生物室)。當他得知他的弟子、時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昆蟲研究室副主任朱弘復是九三學社社員時,他積極靠攏組織。在1951年9月16日,九三學社招待出席中國科學院第二次院務會議代表的茶話會上,張璽積極誠懇地向九三學社中央(以下簡稱社中央,亦稱總社)的領導表達了加入九三學社的心愿。10月15日,時任中國科學院辦公廳主任兼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社中央常委嚴濟慈寫信回復給張璽:[2]
張璽先生:
在九月十六日九三學社招待出席中國科學院第二次院務會議代表的茶話會上,我們聽到你和許多科學界朋友的寶貴意見,一致認為,科學與政治不可分離,每一科學工作者必須具有高度的政治認識,參加組織生活,才能做好為人民服務的工作。這一正確的結論,在我個人是一個重大的收獲。
九三學社是學術性的民主政團,它的任務是團結文教科學工作者,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之下,為加強統一戰線工作建設新民主主義新中國而努力。今天我以九三學社社員的立場,誠懇地熱烈地歡迎科學界的朋友參加九三學社,共同奮斗,完成上述偉大的任務,希望你考慮我這一建議。附奉入社申請書及登記表各一份,請賜覆為荷。此致
敬禮
嚴濟慈敬啟
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九三學社是學術性的民主政團,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應當加入適合自己的民主政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當時的社中央已經認識到,只要是科技人才,都誠懇地熱烈地歡迎加入九三學社。
收到信后,張璽按照寄來的表,自己先繪制了一張表,[3]并按要求填寫,經檢查無誤后,再填正式的《九三學社社員登記表》,10月20日遞交了入社申請書、社員登記表和個人自傳[4],在社員登記表中可以看到張璽的入社介紹人就是嚴濟慈和朱弘復。經過半年多的組織培養和考察,張璽于1952年5月17日在九三學社中國科學院支社(北京)加入九三學社。張璽當時就已是著名的科學家,在科技界威望很高,他的入社對青島市九三學社組織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先驅的作用。
“13”:直屬小組奠定主界別特征
組織的建立和發展需要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和組織基礎。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后的山東只有青島的山東大學(以下簡稱山大)這一所綜合性大學(此時齊魯大學已取消),此時的青島還有新建的青島工學院、農林部水產試驗所和海洋生物室,這樣,青島擁有了一批教育、科研、醫衛院校的中高級知識分子,因此,山東的九三學社組織最早萌芽必然產生在這里,這就為九三學社在青島的發展提供了廣泛的社會基礎。1952年底張璽應邀參加山大舉辦的晚會,山大的老師得知他是九三學社社員時,紛紛要求加入九三學社,張璽重讀了嚴濟慈寫給他的信,認識到在青島發展社員的必要性。1953年1月他回北京探親時,請示社中央并受其委托,按照九三學社界別的特點積極發展社員。到4月底,在山大、青島工學院和海洋生物室發展了7名社員,他們是:陸侃如、徐佐夏、成慶泰、陸光庭、宋金聲、唐世鳳、周懷生。這批社員為青島市九三學社組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按照社章規定,此時的青島已具備建立九三學社組織的條件。為此,社中央決定在1953年第二季度成立九三學社青島直屬小組,并指定張璽、陸侃如、徐佐夏3人負責,開始籌備成立青島直屬小組事宜。5月24日,召開籌備小組全體會議,邀請中共山大黨委會的張學銘出席,會議主要商討了成立直屬小組的具體事宜。在青島直屬小組成立前的6月3日,社中央又批準了在青的5位同志入社,他們是:赫崇本、蔡良琬(女)、徐杏貞(女)、賀璽貞(女)、殷煥先。
1953年6月28日,在得到社中央批準后,九三學社青島直屬小組在山東大學工會俱樂部[5]成立,出席會議的社員12人,社員發展對象李冠國、何森、徐振東和劉鴻賓也參加了大會。時任山東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華崗在會上作了時事報告,報告中不僅強調了九三學社作為民主黨派的必要性,而且提出九三學社社員要發揮自己的特長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會上,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及入社積極分子(歷史上亦稱“所聯系的群眾”“發展對象”)李冠國副教授作了發言。山大、山大黨委會、工學院及黨委會都送了錦旗,民盟山大區分部送了立軸[6]。在成立大會以后,社中央同意直屬小組由陸侃如任組長,張璽、徐佐夏任副組長。13名社員中,有10位來自山大的老師,2位來自海洋生物室的研究員,1位來自青島工學院的老師,還有一對社員夫妻(宋金聲和賀璽貞),其中4位來自醫學界,4位來自海洋科技界,3位是文學語言科,2位是理工科,基本上健全了組織形式,也體現了九三學社界別特色。
九三學社青島直屬小組的成立,標志著山東省第一個九三學社組織的誕生,也標志著九三學社在全國第12個城市里建有了九三學社組織,這也是在青島成立的第四個民主黨派。從此,青島九三學社成為山東省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廣泛參與了青島市和山東省的政治生活,為后來的九三學社在山東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22”:社員穩增籌備青島分社
青島直屬小組成立后,按照社中央要求,積極著手青島分社籌備委員會的建設工作。
在1953年8月14日組織生活會上,將13名社員分為三個互助小組:文科組(召集人徐杏貞);理科組(召集人赫崇本);醫學組(召集人蔡良琬),這是青島九三學社基層組織的雛形。9月20日與青島科聯、科普和青島民盟聯合舉辦哥白尼逝世410周年紀念會,外地社員趙九章、葛庭燧參加了紀念會,這是外地社員首次參加青島九三學社舉辦的活動。
截至1954年5月2日共召開16次小組全體會議和組織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制訂月份計劃;2.階段總結,交流工作經驗;3.學習社章,參與憲法草案討論,傳達社中央會議精神;4.多聯系群眾,發展社員,新社員談入社感想,擴大九三學社影響;5.加強組織建設,健全組織形式;6.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7.認購公債;8.學習蘇聯先進經驗,做好崗位工作。
以上這些組織活動的開展和基層組織形式的建立,在當時都具有探索性質,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同時,也為以后的組織建設積累了經驗,得到了社中央的贊同和認可。
在組織發展方面,根據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方針,采取極謹慎和嚴肅的態度,以穩步發展為原則,吸收社員。社員人數由直屬小組成立時的13人增加到22人,建立九三學社的地方組織已成為客觀需要。1954年5月26日,在九三學社青島分社籌委會成立之前,受社中央指派,北京分社社員賀凈宇調入青島,任青島分社籌委會專職干部,這是青島九三學社歷史上第一位專職干部(當時青島分社籌委會只有兩個編制名額,賀凈宇為專職干部,修深為通訊員)。此時的直屬小組已為分社籌委會的建立創造了必要的思想和組織條件。
1954年4月,社中央批準了青島直屬小組提出的籌委會委員候選人組成名單。6月20日,九三學社青島分社籌委會在海洋生物室禮堂(萊陽路57號)召開成立大會,包括全體22名社員(陸侃如、張璽、徐佐夏、唐世鳳、周懷生、成慶泰、陸光庭、宋金聲、赫崇本、蔡良琬、徐杏貞、殷煥先、賀璽貞、何森、徐振東、劉鴻賓、傅寶瑞、許繼曾、謝震亞、王節堯、王祖農、孫自平)和若干入社積極分子及中共青島市委統戰部副部長林一夫,山東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華崗和各民主黨派負責人等來賓共計6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上陸侃如致開會詞,徐佐夏作關于“九三學社的歷史和任務”的報告,張璽作關于“九三學社青島直屬小組工作總結”的報告,林一夫、華崗及市政協、市文教委、民革、民盟、民建、青年團市委、青聯、學聯的代表、工商聯的代表都在會上講了話。九三學社北京分社發來賀電。會議選舉產生了九三學社青島分社籌委會,主任委員:陸侃如;副主任委員:張璽、徐佐夏;委員(7人):陸侃如、張璽、徐佐夏、赫崇本、許繼曾、蔡良琬、孫自平。6月23日《青島日報》刊登了九三學社青島分社籌委會成立的消息。
九三學社青島分社籌委會的成立是經過直屬小組的組織形式,在穩步前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使青島的九三學社組織在規模上向前邁進了一步,大大推動了九三學社在青島的工作進展。
“29”:九三學社青島市第一次社員大會召開
青島分社籌委會經過一年來的發展,各項工作有序而規范,主要工作有:1.不斷加強和充實組織生活;2.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提高社員政治思想水平;3.推動社員做好本職工作,進行社員思想改造;4.推動小組建立正常組織生活制度;5.通過組織生活,引導社員參加各種社會政治運動和進行一些時事政策與社務的學習討論,如參加憲法草案的修改建議、舉辦五四運動紀念會等;6.積極參加民主黨派聯系會議,發出九三聲音。1955年4月4日組織社員到湛山春游,這是青島九三學社第一次組織社員外出活動。在組織發展方面,按照“發展與鞏固相結合,質量并重”的方針和“以中上層為對象,積極分子為骨干”的原則,進行了組織發展工作。籌委會在青島市科技界、文教界、衛生界中發展了9名社員,這些社員都是在社會上有影響和有一定學術水平的中上層人士。這些工作的開展為今后組織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及組織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得到社中央領導的認可。
1955年6月,張璽前往北京出差,得到社中央的指示,青島應從速成立分社。7月31日召開青島分社籌委會第十四次全體會議,會議決定青島分社委員名額為7人,青島分社籌委會委員留任。召開會議時正值山東大學擬遷鄭州,[7]到時將有一半的社員調到鄭州,會議臨時決定增加兩名委員,擬從可能去鄭州社員中挑選,這樣對未來成立的鄭州分社有所幫助。確定了青島分社委員候選人名單:陸侃如、張璽、徐佐夏、許繼曾、赫崇本、蔡良琬、殷煥先、王祖農。根據社章規定,增加委員須社中央審批。在這次會上擬定9月3日召開青島分社成立大會。社中央回函同意青島分社籌委會的意見。8月14日召開的青島分社籌委會第十五次全體會議上又擬定11月份召開青島分社成立大會,報請社中央批示。9月1日社中央回復,同意延期成立青島分社。
至此,青島分社籌委會在社中央的領導下成立九三學社青島分社的條件基本成熟。
九三學社青島市第一次社員大會于1955年11月20日在青島市政協禮堂(太平路29號)舉行。中共青島市委、青島市政府、青島市政協的領導及各兄弟民主黨派、共青團市委的負責人到會祝賀。[8]全市29名社員認真聽取、討論了陸侃如代表九三學社青島分社籌委會的工作報告。大家一致認為:
分社籌委會成立一年多來,緊緊圍繞中國共產黨的中心工作,組織社員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宣傳唯物主義,批判資產階級唯心主義,積極參加肅反斗爭,提高了社員的社會主義覺悟和政治鑒別能力;穩步進行組織發展工作,社的隊伍不斷壯大;推動社員做好崗位工作,為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貢獻力量。
大會通過了《九三學社青島分社第一次社員大會決議》。陸侃如在會上代表九三學社全體社員宣讀向毛澤東主席發的致敬電文:
敬愛的毛主席:
九三學社青島市第一次社員大會在今天召開,我們全體社員謹以無限熱烈的心情,向您致以崇高的敬禮。
在您和中國共產黨英明正確的領導下,六年多來,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各個戰線上和保衛和平的偉大事業上,都獲得了輝煌的勝利。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公布,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公布,祖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進程中,已進入了新的時期,有了明確的方向。作為民主黨派的成員,我們堅決保證在您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更進一步加強團結,努力學習,提高警惕,劃清敵我界限,堅決肅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努力做好崗位工作,改造思想,認真鉆研業務,提高科學水平,貫徹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為完成和超額完成五年計劃,為實現祖國社會主義建設而奮斗。
九三學社青島市第一次社員大會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大會選出了陸侃如、張璽、徐佐夏、許繼曾、赫崇本、蔡良琬、侯岳西、殷煥先、王祖農為九三學社青島分社第一屆委員會委員,陸侃如當選為主任委員,張璽、徐佐夏當選為副主任委員。會議推選了陸侃如、張璽為九三學社第一次全國社員代表大會代表(此次大會選舉產生了第四屆中央委員會,張璽當選為社中央委員;陸侃如當選為社中央常委,這也是迄今為止青島九三學社歷史上唯一的社中央常委)。至此,全國已有12個城市建立了九三學社地方組織。會議閉幕后的當晚,在中蘇友好館電影場舉行電影招待會。11月21日晚舉行了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會議進行了分工,主任委員:陸侃如;副主任委員:張璽、徐佐夏;組織委員:蔡良琬、侯岳西;學習委員:赫崇本、王祖農;宣傳委員:許繼曾、殷煥先;秘書處長:陸光庭。
資料顯示,九三學社青島分社成立時共有社員29人,分五個小組(山大理科小組7人,山大文科小組7人,山大醫科小組6人,工學院直屬小組5人,海洋生物研究室直屬小組4人),女社員4人,40歲及以下13人,40歲以上16人,教授、研究員12人,副教授、副研究員9人,11位社員當選為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11月23日《青島日報》頭版刊登了九三學社青島分社成立的消息。自此,九三學社青島分社正式納入地方組織建制。
從張璽于1952年5月17日在九三學社中國科學院支社(北京)加入九三學社,并在1953年1月回北京探親時,請示社中央并受其委托,按照九三學社界別的特點積極發展社員,到九三學社青島市第一次社員大會于1955年11月20日舉行,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青島市九三學社的社員總量實現了從1到29的跨越。在這背后,是九三學社先賢們在專業領域的精湛水準和在品格層面的高尚呈現,讓眾多知識分子以加入九三學社為榮,匯聚一起,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這些20世紀50年代早期社員歷經考驗與磨練,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緊緊追隨共產黨,在跌宕起伏的歷史環境中,為發展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作出了難能可貴的貢獻,也為青島市乃至山東省九三學社的創建與發展創立了重要而穩固的組織基礎和思想基礎。
九三學社青島分社早期社員的人格魅力、民主追求、嚴謹治學,為我們所敬佩、所敬仰!
注釋:
[1]早期社員是指20世紀50年代在青島加入九三學社或調入青島的社員。
[2]信的原件存放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3]原稿現存放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4]從1956年開始,新社員就不寫個人自傳了,全國統一按照社中央發放的《九三學社入社登記表》填寫,表內有“思想轉變過程”一欄,相當于今天的入社申請書。
[5]青島九三學社發源地,現中國海洋大學魚山路校區六二樓。
[6]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也稱掛軸。
[7]1955年8月11日,中央教育部正式下達有關山東大學遷往河南省鄭州市建立新校等各項問題的通知。
[8]社中央在55總聯字第328號文中提到:“在京中央負責同志現正出發視察,你分社成立時,社中央不派人去青。”
參考文獻:
1.青島市檔案館館藏九三學社檔案。
2.青島市圖書館館藏《青島日報》。
3.薛原、胡修江:《張璽傳》,學苑出版社,2012年。
4.王世鐸:《九三學社史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5.陳鋒:《湖北省九三學社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6.山東大學校史編寫組:《山東大學校史(1901—1966)》,山東大學出版社,1986年。
(作者為九三學社中央社史研究中心研究員,九三學社青島市委會社史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