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新梅,趙正強,竇雪瑩,盛偉,2,楊嘉華,李會寧
(1.哈密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哈密 839000;2.河南理工大學,河南 焦作 454003)
作為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自身的吸引力也在不斷增強。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在這種背景下,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職業教育仍面臨著吸引力不足、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數量不足等現實問題。為了改善上述情況,職業院校更新教學方法、重組教學內容、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刻不容緩。
本文結合《機械設計基礎》教學實踐的特點,提出了基于我校創新機械運動方案拼裝實驗臺的《機械設計基礎》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與步驟,不僅能在《機械設計基礎》教學實踐中補充和深化現有教學內容,同時能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平面機構的設計、組裝和應用,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際能力,并且在職業素養、大國工匠等層面融入思政元素,實現全方位育人。
機械設計基礎是一門向學生傳授機構運動原理、零件構造等知識的課程,講述機械設計的原理和參數計算方式,引導學生形成機械設計理念。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比較注重機械原理的講解,并著重考察學生對機械原理的掌握情況,講解過程較為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難以理解透徹。
課堂教學以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為首要任務,而這些知識不能滿足現代機械設計的需求,學生無法通過想象掌握機構的實物以及運動形式,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產生疲憊心里,不易提起學習興趣。因此,需要在《機械設計基礎》教學中引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機械設計實踐內容,以滿足學生動手實踐學習的需要,以便于幫助學生理解枯燥的理論知識。
傳統的《機械設計基礎》教學中,教師注重理論教學,授課過程中也并沒有融入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并且教學實物模型不便帶入教室,學生只能在實驗室觀摩實物模型,學生以“被動學習”為主,無法通過問題探究的方式親自深入地設計和組裝教學實物模型,無法充分地實現理論聯系實際,因此需要在《機械設計基礎》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機構的設計和機構的組裝,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創新的能力,滿足學生主動融入機械設計工程的需求,最終實現如鹽入水,潤物無聲。
為了極大地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基于創新機械運動方案拼裝實驗臺的《機械設計基礎》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這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問題為載體,采用課前—課中—課后3 個步驟進行《機械設計基礎》教學。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深度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嵌入式的方法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中,在課程中貫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個自信”、家國情懷、大國工匠、精益求精、人文素養、科學素養融入課程中,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
課程建設的總體思路以創新的教學理念依據本校學生善于動手疏于學習理論知識的學習特點,需要將原本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將內容分解為8 個教學項目、13個教學任務,以任務驅動教學為為前提融入展示法、探究發、小組合作法等進行教學課程的改革與實施,每個任務以具體的工作內容命名,每個任務完成后,需要有成果進行輸出,輸出的成果可以為課后的實訓拓展、利用思維導圖進行的課后總結、到實習工廠進行實踐參觀等。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深入挖掘課程和教學方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在進行“鉸鏈四桿機構的基本形式”的課程設計時,將課程分為課前預習新知—情境導入—模型展示—知識強化—實訓探究—動手實踐—展示評價—要點總結—課后布置任務九個教學環節。并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向學生進行展示,明確教學目標以及教學任務。根據學生課前學習效果及時發現學生理解或掌握不到位的知識點及存在的問題(圖1)。

圖1 “鉸鏈四桿機構的基本形式”教學方法以及實施步驟
在課堂上播放國產大飛機C919 起飛降落過程的視頻,講解飛機降落過程中的鉸鏈四桿機構作用,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國家的發展,核心技術既要不來也買不來,必須自主創新,只有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真正發展。同時,介紹國家機械行業相關利好政策,鼓舞學生刻苦學習,將來做國之棟梁。在此基礎上,以小組交流、討論、協助的形式,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答疑解惑,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互動來深化學習的內容,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深化、拓展和應用。利用課堂上的動手實踐環節增加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對所學內容的直觀感受,幫助學生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實現理論-實踐的相結合,從而極大地彌補學生對實物想象的不足。基于合作討論及問題探究的課堂交互教學。課程設計是分小組進行的,在進行動手實踐等過程中,告訴學生要互相幫助、共同探討,知識點會更易消化理解,達到共贏。無論是現在的學習階段還是以后走入工作崗位,告誡學生要時刻培養自身的團結協作意識。
間歇運動是將主動件的連續運動轉換成從動件的帶有停歇的周期性運動,在講解“間歇運動機構”時,課前利用學習通引入《孔子家語觀鄉射第二十八》中孔子與徒弟子貢的對話。子貢觀于蠟。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為樂也。”孔子曰:“百日之勞,一日之樂,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格言聯璧》有云:“天下最有受用,是一閑字,然閑字要從勤中得來。天下最討便宜,是一勤字,然勤字要從閑中做出。”教導學生懂得勞逸結合,張弛有度,不但不會荒廢時光,身心也不至于過度疲勞。故珍愛生命當從和諧身心開始,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即中庸之道。讓學生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使生命之河長流不竭。在課上提出“在我們的實際生產和生活中是否存在‘一張一弛’的機構呢?”通過問題引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上展示槽輪機構的模型,通過模型的展示可以提高學生的直觀認識,觀察到主動件是連續運動,從動件是“運動—停歇—運動—停歇”的往復間歇運動,與課前的“一張一弛”相呼應。在上課過程中,為引入因疫情按下“暫停鍵”的城市,以及在疫情結束后城市中的學校、大中小企業、事業單位等相繼復工復產,繼續負重前行,為城市的美好貢獻自己的力量。
從古人的“一張一弛”到疫情期間的“暫停—復工復產”再到間歇機構的“運動—停歇”,無不體現著人生哲理,人生路漫漫,短暫的停歇是為了更好地前行,學生更需要懂得一張一弛、進退有度,形成自己的人生節奏,也可以彈奏出屬于自己的生命樂章。
課后以小組模式利用創新機械運動方案拼裝實驗臺完成槽輪機構的組裝,能夠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職業素養。
專業課程不僅教會學生理論知識,還需要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注重學生品質的培養,機械設計基礎是講解機構的基本原理、組成、設計等的課程,教師需要鉆研教學內容,通過網絡資料將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將職業素養、辯證法、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文學素養等融入課程中。表1 中呈現了機械設計基礎中的課程思政內容。
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中采用基于創新機械運動方案拼裝實驗臺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完成教學任務,促進了問題導向探究性教育和現代教育技術的融合,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自主探究式的主動學習,在加強學生基礎知識掌握和提升工程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新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且為建設教學內容和優化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提供了有效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