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海
傳統模式下的教學大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沒有考慮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容易導致基礎薄弱的學生“吃不了”、基礎較好的學生“吃不飽”,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注重素質教育的當下,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已經成為主流趨勢,而基于“因材施教”理念的分層教學成為教師的不二法寶。本文將結合小學數學學情,對分層教學的實施策略進行分析闡述,希望能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參考。
一、分層教學理論和現實依據
德國哲人萊布尼茨在某次宮廷講學中提到:“天地間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引申到哲學理論上,這體現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放在教育上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因材施教”。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理念,即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這也是分層教學的前身。
新課標提出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也就是說,除了基礎內容的教學,也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且,新課標突出“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差異的統一。在此背景下,分層教學應運而生。
二、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的實施策略
1.分層提問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通常會進行課堂提問,或通過問題導入新課,或通過問題促進學生理解,或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內容。然而,教師在提問時往往難以兼顧所有學生,這時便可以實施分層提問,即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情況等設計問題。比如,對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可以讓其概括總結課堂所學知識;對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可以讓其回答更有難度的邏輯推理題和數學猜想題;對數學基礎較弱的學生,可以讓其回答一些數學概念和定義。通過課堂分層提問,不同數學水平的學生都能找到回答得上來的問題,在一堂數學課上每一個被提問的學生都會獲得成就感,對學好數學充滿信心。
2.分層練習
做練習題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數學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有差異,數學練習的設計應循序漸進、呈現梯度。結合以往經驗,教師可以設計基礎題、提高題和拓展題三種數學練習題。比如,針對基礎薄弱的后進生,可讓其選做一些課后基礎習題,同時根據學生情況可適當減少題量;針對有一定基礎的中等生,應在基礎題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拔高,不僅要增加題量,還要讓其做一些同步研究題;針對數學成績好的優等生,則要在提高題的基礎上進行適度延伸,補充一些拔高與拓展相結合的題目,讓其在打好基礎的同時能夠進一步挑戰自我,發掘更多的潛在經驗與數學潛力。
以“圓”的學習為例,在學完圓的面積和周長計算之后,教師可以由簡到難設置三道練習題,分別為:一個圓的直徑為8cm,這個圓的周長和面積各是多少?一個圓的半徑擴大3倍,那么它的周長和面積分別擴大了幾倍?一個圓形紙片的半徑為10cm,裁剪成半徑為0.5cm的小圓形,請問最多能裁剪出幾個半徑為0.5cm的小圓形?通過這種有層次的練習,一方面降低后進生的學習負擔,使其能夠輕松掌握圓的計算公式,另一方面提高中等生和優等生的學習標準,使其能夠從簡單且重復的機械訓練中解放出來,形成更高的數學技能。
總之,分層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可以滿足不同學生之間具有差異性的學習需求,有利于學生個體的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強化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給各個層次的學生提供學習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的機會,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本文系湖南師范大學附屬高新實驗小學校本課程研究課題“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校本課程體系構建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CJK202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