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玲
【摘要】永福縣是彩調的主要發源地之一,也是廣西彩調最為集中和盛行地區。彩調作為廣西三大地方劇種之一,起源于明朝中葉,興盛于清末民初,1949年之后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下,從一個地方小戲聞名全國,各類彩調演出團隊逾二千數。彩調作為永福縣傳統文化的名片,面臨社會時空轉換帶來的生存壓力,在5G時代為永福縣彩調在多元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謀求解決思路和存續發展路徑,也是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研究永福縣彩調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目的。
【關鍵詞】鄉村振興;永福縣;彩調;非遺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21-0085-04
永福縣是彩調的主要發源地之一,也是廣西彩調最為集中和盛行地區。彩調作為廣西三大地方劇種之一,起源于明朝中葉,興盛于清末民初,1949年之后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下,從一個地方小戲聞名全國,各類彩調演出團隊逾二千。時至今日,彩調經歷的輝煌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特別是新時代互聯網信息的沖擊下,彩調影響力急劇減弱,廣西壯族自治區內桂林、柳州保留彩調團,而且吸引力還在逐步衰退,永福縣的官方彩調劇團已經改制,目前只余各鄉鎮各村組織的業余演出隊在支撐。
彩調作為永福縣傳統文化的名片,具有的濃郁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是地方群眾寄托情感和文化認同元素,在5G時代和娛樂信息多元化的沖擊下,永福彩調面臨社會時空轉換帶來的生存壓力,為在多元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謀求解決思路和存續發展路徑,既是對本民族本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堅持和認同,也是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過程中,對區域文化多樣性、文化遺產存續與發展的探索實踐。
一、永福縣彩調的歷史與現狀
(一)永福縣彩調的歷史簡述
相傳彩調起源大約在明代中期,初步形成于清末民初,正式定名為“彩調劇”于20世紀50年代,距今有400多年。永福彩調的發展離不開“調子王”蒙廷璋和林錦溪兩人,蒙廷璋是廣西彩調之集大成者,他打破彩調單帶授徒的習俗,教館收徒,每次12人;同時他將角色按照行當分為“男角”“女角”兩類,使彩調有了角色分類;并創造了“男角”的“矮步”“口技”,女角的“蓮花步”“手絹功”等身段動作和“數板”唱法,還將自己唱的調子寫成“燈譜”,使彩調成為一個有唱本、有行當、有技法傳承的劇種,蒙廷璋因而被尊為彩調“宗師”。
清末至1949年之前,因時局演變彩調處于停滯狀態。1949年后,在“戲改”運動中通過“改戲、改人、改制”,在舊社會地位低下卑賤的“戲子”轉而成為“文藝工作者”,各地紛紛成立專業彩調劇團,這些專業劇團具有事業單位編制,專業編排演彩調,涌現出一批改編傳統劇目和表現農村生活、贊揚勞動的新劇作,出現了《豆腐郎》《婆媳之間》《三朵小紅花》等優秀劇作,并在全國重大藝術活動和區內藝術評比中屢獲佳績。彩調劇、歌舞劇和電影《劉三姐》將彩調帶入全國聞名的快車道。20世紀80年代是彩調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桂林、柳州和河池地區農村活躍著2000余支彩調隊,永福縣就有182支2400余人[1],然而在改革開放的浪潮和西方娛樂文化的沖擊下,彩調快速進入衰退期,各級專業彩調團改名、改制和解散,至90年代中后期僅剩廣西、桂林、柳州三個官方彩調團,永福縣彩調團是當時唯一縣級彩調團[2]。
(二)永福縣彩調的現狀和水平
至新世紀,在經濟和新文娛市場浪潮的沖擊下,曾經盛行彩調的地區專場彩調演出難覓蹤跡,商業演出市場幾乎消失,常態化的彩調演出已經無法組織起來,各地民間彩調隊在進城務工浪潮下紛紛解散。除此之外,彩調從地方小戲成為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地方劇種,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然而在文化體制改革之下中央對彩調的扶持有所減弱,專業劇團除政府組織的文藝演出和“文化下鄉”外,已無法舉行專場演出,而是成為文藝演出的其中一個節目。民間彩調隊為了生存和發展嘗試開展市場化運營,但是長期以來市場已形成觀看免費“文化下鄉”的慣性思維,使彩調專場演出陷入收費無人捧場、免費賠錢賺吆喝的兩難之地。這一時期,隨著老一代彩調演員年齡增加和退休,一些專業劇目沒有年青演員接續,老演員在體力和表演形式上無法跟上時代審美,能演出的劇目逐年減少。因演員的傳承和財政支持減少的問題,永福彩調團已無法開展專場彩調演出,而采用“彩調+歌舞劇或小品”的綜合演出,到2011年永福彩調團改制為永福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彩調)傳承保護中心,職能從演出轉為彩調的保護與傳承。
在永福的前輩彩調藝人中,基本出身農村,缺少文化基礎,也缺少對傳承的認識,很多有名望的藝人都不注重培養傳人,因而彩調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流派。同時也因原來以走村串戶唱調子謀生的彩調藝人,在1949年后轉為以政府文化部門管理和建設的專業演出團隊,彩調作為一種謀生的行當變為一種文化娛樂活動,彩調原有的教館和帶班傳承方式變為院校和文藝團體培訓學習,彩調藝人失去了生存空間,很多傳統劇目也因此失傳。劇目、演員、市場在時代發展中,一步步減少、減弱、消失。
二、鄉村振興與彩調傳承
進入新時代以來,特別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可以勘察鄉村振興除了產業振興、人才振興,農村的文化也要振興,將鄉村文化振興與永福縣彩調相聯系,開展產業交融,可以有效服務永福縣的鄉村振興戰略。
(一)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這就需要我們從傳統中深耕挖掘,提煉優秀文化基因,永福縣彩調根植于鄉土,是從田間地頭孕育而生的戲曲,既有大戲、也有小調,語言口語化、詼諧有趣,以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很受群眾歡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要特別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而彩調作為永福縣的文化名片,在群眾的業余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培育文明鄉風具有顯而易見的效果。
(二)永福縣的發展與彩調
在永福縣“十四五”規劃提出“高質量建成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新型工業重鎮、現代農業強縣、福壽養生家園”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縣,其中“福壽養生家園”的打造離不開文旅產業的建設。縣政府也對永福縣促進文化旅游擴容提質提出具體要求:主動融入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建設,實施旅游“1+N”發展模式,提升“福壽勝境·人間永福”旅游形象;進行老彩調劇院片區旅游體驗化改造,建成“三江六岸”休閑步道系統和狀元巷文化特色街區,推進縣城4A級旅游景區創建;以品牌建設為目標,實施“永福有禮”品牌建設行動,開發“福”“壽”、羅漢果等文創產品;創新辦好養生旅游福壽節、羅漢果節、“茅江之夏”等節慶文化活動,不斷提升影響力;全年接待游客140萬人次,旅游總消費20億元左右。在“十四五”期間,永福縣圍繞鄉村振興,除了加強農業產業化進程外,尤為重視文化強縣的打造,為開發具有文化積淀的鄉村生態旅游產品而服務,對與彩調相關的節慶文化活動堅持辦、年年辦,打出特色文化品牌。
三、永福縣彩調保護與傳承策略
彩調作為反映群眾生活、根植鄉土的地方劇種,不同于其他表現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為內容的劇種,更是聚焦于鄉村勞動、愛情、生活的主題,使用桂柳方言,以唱和舞為主,表演形式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一)彩調文化賡續
永福縣作為彩調發源地,在20世紀80年代成立廣西唯一的縣級彩調團,2011年將彩調團轉型為永福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彩調)傳承保護中心,從事彩調藝術的研究、保護、傳承、展演。無論從賡續彩調文化的需要,還是打造永福縣“福”“壽”鄉村生態旅游的需要,保護和傳承彩調都是應有之義。由縣政府主辦,從1986年起每年農忙“雙搶”之前舉辦“茅江之夏”農村彩調大賽,已舉辦了38屆;還從90年代起,每年開展“鳳山之春”“金色之秋”“重陽展演”等群眾性文化活動,進行彩調專場匯演,演出的隊伍主要是各鄉鎮村的業余彩調隊;永福還成為廣西彩調藝術節的常設承辦地,舉辦了第三屆和第四屆廣西彩調藝術節。目前,全縣鄉鎮村屯活躍著86支彩調隊,在農閑和重要文化活動、節假日開展彩調演出。同時,永福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彩調)傳承保護中心每年演出彩調100場,每年推出精品彩調劇目1-2個[3]。一年四季,專業演出團隊與業余彩調隊演出絡繹不絕,豐富的群眾性文化活動進一步奠定受眾基礎,在永福呈現出人人知彩調、村村唱彩調的廣泛群眾基礎。
彩調的學習要從娃娃抓起的,在永福彩調的核心保護區羅錦鎮中心小學,彩調傳承人吳紹堂先生在此開設免費的彩調班,幾十名小學生跟隨他學習彩調唱演身法等技藝,并在各類舞臺演出;永福的其他中小學,也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開展各種彩調學習特色課程,彩調的傳承在下一代得到賡續。同時,永福縣的老年大學也集中了一大批退休的彩調愛好者,他們在原永福彩調劇團的退休演員的組織下,開展各類彩調劇目的創作和排演,既用彩調宣傳國家政策,也進行傳統劇目的演出,將歡樂帶到各鄉鎮村屯,得到群眾的喜愛,進一步擴大彩調的影響力。
(二)彩調的物質基礎
雖然彩調作為一個地方劇種在國家政策變化及時代演變下,進入所謂的“沒落”時期,但是廣西文旅廳,特別是永福縣政府并沒有放棄,歷年以來對彩調的政策扶持、資金扶持持續不斷,為保持這種群眾熱情,永福縣沿“縣城-羅錦鎮”一帶建立彩調核心保護區,對沿途村屯給予政策支持。永福共有97個行政村,截至2021年永福縣新建成村級公共服務中心93個,每個村級服務中心建設都建設有一棟160㎡的綜合樓、一個標準籃球場、一個96㎡的文藝舞臺、一個科技文化宣傳欄、組建了一支農民文藝隊、一支農民籃球隊(簡稱“六個一”工程),實現村村有公共服務中心[4]。作為永福羅錦鎮林村的室內彩調劇場擁有300多座位,在廣西村級演出劇院中都是頂級的存在;同時還投入100多萬元對縣城福壽廣場、縣劇院、彩調表演中心等多個演出舞臺進行了擴建和修繕。從以上政策實施情況不難看出,基于群眾的熱愛,政府也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并努力將彩調文化與全縣旅游產業、鄉村文化振興進行融合,力求將彩調文化牌打響,打出全國知名度。
(三)彩調的產業化運作
作為一個地方傳統戲劇,從彩調的表演內容來看,是一個根植于農村和農村生活的劇種,在人民之中開花結果。彩調在20世紀90年代和新世紀初文化體制改革之下,來自國家的支持減弱,但是作為發源于永福的地方劇種,永福縣政府在近三十年中持續努力和堅持維持了彩調當前的局面,并且努力將彩調與鄉村振興相結合,進行產業化運作。地方政府重視,給予各方面的支持只能起到保“基本盤”的作用,彩調要再現輝煌,還需要“生產自救”,與地方社會經濟文化深度融合[5]。
永福縣在旅游上創新發展,主動融入桂林建設世界級旅游城市發展戰略,2021年已經基本建成“福壽養生家園”,鳳山景區、羅漢果小鎮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崇山村田園鄉村生態旅游區建設成效顯著;2022年旅游服務業進一步加快發展,崇山古民居研學基地建成運營,洛清江濱江步道投入使用,塔園休閑農莊獲評自治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023年推進百壽鎮文化旅游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快百壽巖、永寧州古城墻保護開發利用,完成彩調博物館、狀元坊特色文化街區等項目。同時積極拓展旅游新業態,依托崇山古民居、穿巖古道、永寧州古城等古文化資源,謀劃一批研學教育、生態康養、體育競技等文旅項目,并在崇山古民居的研學活動和彩調博物館安排彩調表演;還將福壽文化節、廣西彩調藝術節、羅漢果文化節等特色文化活動作為地方文旅特色,借助視頻號、微信、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推動旅游營銷視頻化、社交化、帶貨化,實現融媒體推廣彩調,“旅游+”成效得到體現,彩調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擴展。
(四)彩調的保護與傳承思考
永福縣彩調在政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如今呈現一片向好狀態,但是距離彩調影響力的高峰期依然還有距離。目前永福縣彩調的主要觀眾還是存在兩頭熱,一頭是孩子,在各類文藝匯演中,由開設彩調班和彩調課的中小學生選送參演的節目,觀眾也主要是學校的學生或者孩子的家長;另一頭是離退休老人,他們有時間參加老年大學的彩調班或者興趣班學習,且熱心各類公益演出,在縣里各種文藝下鄉或者群眾性活動中均能看到他們的彩調節目。這其中缺乏年輕人的身影,這既有網絡娛樂多元化的影響,也有演出的節目劇目程式化,沒有年輕喜愛的劇目,也缺乏類似東北“二人轉”的趙本山、現代相聲藝術的郭德綱、京劇老生王珮瑜等具有明星效應和流量吸引力的演員的原因。
廣西戲劇院彩調團2019年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彩調劇《新劉三姐》,一改過去彩調傳統劇目、宣傳國家政策彩調小戲、反映家長里短農村生活的內容,講述新時代年輕人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農村的阿朗離開農村到城市闖蕩不成,返鄉為鄉村振興事業奮斗,城里來農村進行直播帶貨的莫非,堅守鄉村傳唱山歌的姐美三者之間的鄉村創業故事。在《新劉三姐》的演出中,整個劇目跌宕起伏,彩調的唱演、傳統三項絕活口技、矮樁、扇花輪流上場,與現代歌舞、念白相結合,特別是使用了平衡車,在舞臺效果上呈現出一種行云流水的視覺效果。新的內容、新的技術、新的舞臺編排,以高質量的完成度為經典彩調劇目的創新性發展提供了范例,該劇已在國內演出一百多場,深受歡迎。
四、結語
永福縣彩調經歷了時代的考驗傳承至今,在新時代,借助鄉村振興,與永福文旅深度融合,進行產業化開發,培育網紅劇目、演員,是彩調獲得更多關注傳承發展下去,并能產業化發展的良好方法。
參考文獻:
[1]梁熙成.永福彩調史稿[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64-82.
[2]程文鳳.國家語境下彩調藝術發展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21:51-61.
[3]李小林,劉玉婷.永福:濃墨重彩抒寫社會經濟發展新篇章[EB/OL].(2023-02-14)[2023-04-23].http://gx.people.com.cn/n2/2023/0214/c390645-40300493.html.
[4]永福縣政府.永福縣人民政府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2021-02-05)[2023-04-23]http://www.yfzf.gov.cn/zwgk/fdzdgknr/jcxxgk/ztgh/ndjh/202106/t20210621_2079537.html.
[5]趙巧艷.國家在場與彩調內卷化:地方傳統戲劇保護的一個反思[J].戲劇文學,2013(02):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