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唯
【摘要】川渝地區紅色文化資源是通過重新理解和分析川渝地區紅色資源數字化保護要素的時空關聯,結合數字敘事的結構設計、要素提取和場景展示,將地理坐標、標志性遺址遺存、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文化遺產融為一體,搭建服務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平臺,使原本松散無序、效果單一的紅色資源在有效利用數字空間過程中煥發出新的活力,走出一條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創新之路。
【關鍵詞】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利用;川渝地區
【中圖分類號】G12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21-0089-04
一、研究背景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1]紅色資源是新時代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基因的重要載體,也是培育和強化人民群眾紅色記憶的關鍵題材,我們要著重從紅色資源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思想智慧,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動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以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快速、方便、高效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熟知紅色資源,尤其是川渝地區紅色文化資源,以便更好地傳承川渝地區紅色基因。
2021年7月,《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條例》正式施行,著重在于保護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彰顯川渝地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建設、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數字化便捷、高效、信息量大等顯著優勢是各種融媒體建設平臺相繼問世且嵌入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數字化平臺超越時空和地域限制及時準確地接收了解各類外部消息,逐漸影響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當前對于川渝地區紅色資源的研究涉及各種方面,但是缺少科技賦能對紅色資源的研究,本研究在系統分析川渝地區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的現狀困境與對策分析、體系構建與機制創新、保護路徑與利用效果、政策建議與經驗啟示的基礎上,擬對科技賦能川渝地區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和利用價值的展望,積極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二、發展現狀分析
(一)群眾認知度不高
紅色文化不同于一般帶有樸素價值的文化,它是以上層建筑形式的精神存在,代表的是一種不畏艱險、勇于反抗的革命斗爭精神,這種精神是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在艱苦革命奮斗中逐漸形成的。通過調查研究得知,對那些在革命斗爭中艱苦存活的先輩們來說紅色文化是帶有傷痕顏色的歷史,他們較少加以推廣;年輕人在網絡社會的影響下,注意力被娛樂活動吸引,對紅色文化的了解也越來越少。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會在一些重要的日子,走進紅色文化地區以拍照留念的方式緬懷先烈的光輝事跡,但是,由于人民群眾的認知度不高和類似單一的保護方式致使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力度很小。
(二)保護力度不足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各地政府依托當地富有的紅色資源通過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文化的形式,將紅色文化教育有機融入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中。在促進生態旅游文化快速發展收到明顯成效的同時對文化資源的保護造成障礙。比如部分紅色遺址尚在無人管理的情況下,漸漸消失。同時一些有關紅色文化的影片、書籍等普遍存在怕濕、怕光、怕曬等保存難度大的情況,再加上保護手段單一、保護力度不足、挖掘開發利用深度不夠,使這些紅色文化資源逐漸流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三)保護和創新發展方式不當
紅色資源呈現方式不同,保護和創新開發模式不符合現代發展潮流,會對紅色資源的傳承和發展形成制約。保護和傳承傳統紅色文化資源主要是通過閱讀書籍和影片,或者通過前輩們的講述來了解紅色文化和傳播紅色文化。但是這兩種方法都存在著明顯的弊端和不足,隨著時代和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對書籍和影片在形式、種類、內容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老人單一的口述方式已不能滿足大眾對紅色文化多形式、多樣化的需求,并且在傳播過程中由于差異化因素造成事件失真的可能性時有發生,導致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約。
(四)協同聯動開發不足
川渝地區與紅色文化資源總體規劃相協調的法規、制度、規范等出臺得很少,檔案館主要用來存放各類實物性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場所,在一定程度上借助技術手段對紅色資源進行數字化修護和保存;紀念館主要用來陳設遺存的文物,現階段在信息手段的加持下建設了智能化展館,以便全方位、具體化地了解革命文化;高校肩負培育時代新人的重任,通過理論教學讓學生對歷史有深刻認識;影視公司通過紅色文藝創作對紅色文化進行立體化、形象化的深入詮釋,讓大眾對此予以直觀感受。以上各單位平臺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有各自獨具特色的方式方法,但相互間的協作缺乏制度化的保障和平臺間的相互聯合支撐,致使即使有業務上的往來也多為隨機性和短暫性,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紅色文化資源以數字化手段在開發與利用方面存在著不深度、不效率、不全面系統的現象。
(五)傳播工作欠佳
當今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已成為數字化傳播紅色資源的重要渠道,在傳播手段、時效、范圍等方面打破了傳統時空限制,官方媒體改變以往單一的信息輸出模式,逐漸推送以服務用戶為中心、符合大眾喜聞樂見的信息吸引群眾的關注度,不僅如此,媒介平民化的趨勢也逐漸顯現,人們的互聯網思維方式和信息交互方式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但是,網絡上良莠不齊的紅色內容和虛實參半的傳播方式嚴重損害了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傳播的健康有序發展,使得自身傳播活力和藝術性大打折扣,從而導致數字化健康傳播無從談起,甚至對提升受眾群體自覺學習紅色文化的積極性受到挫敗、對紅色文化的情感認同大幅度降低、對促進紅色文化傳承的內生動力受到阻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紅色文化資源原有的光彩基本被埋沒。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川渝地區紅色文化資源在數字化保護和存續力提升中存在的問題往往是多種因素交叉作用的結果,體制機制的不完善使得紅色文化的傳承發展缺乏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撐,資金支持不到位等保障措施不足使得川渝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的劣勢被放大,數字化開發利用不足使得川渝地區紅色文化資源自身優勢的發揮受到制約。
(一)體制機制欠缺
完善的體制機制能夠為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發展提供引領、規范和支撐但是關于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方面相關的頂層設計較少,導致資金支持不到位、政策保障欠缺、相關項目開發無序化等局面出現。紅色文化資源存在多種運營管理主體、歸屬不明確、交叉管理等問題,在整體跨區域交流合作中面臨部門銜接不暢、對不同文化資源的整合利用存在較大阻礙。紅色文化資源缺乏有效的專業人員培養機制,基礎理論研究人才、頂尖基礎研究人才和團隊匱乏是造成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受限、宣傳教育不足、運營模式落后等問題的重要原因。
(二)資金支持力度不夠
從整體來看,數字化程度和水平與地方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紅色資源建設經費需要由本級政府財政撥款,但是各市區縣經濟社會發展不一,須想方設法創新資金籌措制度機制,以推動紅色資源數字化發展進程。就政府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考慮來看,數字化信息技術的建設設備和服務的價格比較昂貴,且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顯現具體效果,在廣泛鼓勵企事業單位、個人和社會團體對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進行資助的同時,又存在紅色資源容易被忽視其社會價值的情況出現,因此,對紅色資源數字化開發利用及其創意產業的深入發展具有一定的難度。
(三)開發利用深度廣度不夠
數字化是紅色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主要手段,通過建設紅色資源數據庫的方式對紅色文化進行數字化管理和保護,對革命紀念館開設智慧展館對紅色文化資源加以數字化利用,影視公司推出影片加強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與推廣,全方位、多層次地以數字化技術促進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在這一系列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和發展過程中的受眾群體大多是政府機關、學校等單位,因為這些群體在時間分配上相對于其他工作類別的人員來說較穩定且可持續,他們參與活動的時間大多集中在有代表性的節日或時間較充裕的小長假等時段,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紅色旅游、紅色展覽、紅色參觀等學習熱潮,但是,由于地區經濟實力、技術水平、資金保障等方面的差異,也造成社會民眾參與度不高、社會影響力低沉、紅色資源常態化利用欠缺等局面出現。
四、對策建議
(一)準確定位政府角色
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川渝地區紅色資源,由政府牽頭引入企業參與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堅持政府的監管作用,發揮科研機構的理論優勢和創新優勢,建立有效的多方參與機制,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社會價值。必須堅持國家法律為主、地方法律為輔的原則,順應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與上級部門協商相關工作開展情況,并針對具體保護對象出臺相關政策,更好地發揮規劃引領指導作用。尤其要對川渝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文化資源要予以高度關注,對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紀念場館、文化遺址要設立專門的保護機制,對某些難以通過現代化技術進行保存的實物化文物依據國家相關保護條例給予適當的保護范圍,通過提升文物保護規格,形成多層次立體保護格局,最大限度發揮其歷史文物價值。
(二)加強宏觀統籌規劃
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需要各級相關部門上下協作、內外互通,通過制定合理的分工機制、承擔必要的管理職責、加強可持續的保護工作落實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各地區相關部門依據國家發展規劃相關制度重點關注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依托重點定位關鍵環節建立持久穩定高效的開發聯盟機制。各單位協同開展紅色資源數字化開發利用工作,不僅要明確各單位成員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也要在技術路線、人員配置、資金保障等進行合理安排,并且鼓勵企事業單位、個人和社會團體為創作紅色文化產品提供智力支持,對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工作進行資助,社會公眾的主體化差異為紅色資源的價值評估提供了可能,在現有技術手段的優勢下促進多主體聯手擴大紅色文化資源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影響力。
(三)整合現有資源
數字化技術對于紅色資源的整理與利用,還需借助閱讀相關文獻以及參觀紀念館、革命舊址等途經、訪問革命親歷者等方式多樣化收集不同紅色文化資源種類,提升紅色資源數字化開發利用管理和技術水平。首先,要創新人才培養、使用和管理制度,需要國家和有關部門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為紅色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提供條件。其次,國家和相關部門要組織專業團隊走訪紅色文化地區,借助數字化技術以不同形式將數據進行完整、準確的分類和歸檔以及合理的數據管理,為后續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工作提供完整數據鏈創造基礎條件。再次,在重新構建文物原始結構的基礎上,搭建虛擬紅色資源數據庫平臺,將不同地域和類別的紅色資源相互關聯,降低時空和環境方面的劣勢,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信息的有效保護和高效利用。
(四)優化傳播策略
在現代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下,智能化思維逐漸升級為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奠定良好基礎,互聯網的去中心化致使紅色文化資源在原有傳播策略的基礎上,利用數字化技術,用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優化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趨勢、提升傳播效率。首先,通過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強化網絡治理力度,構建更加文明有序的網絡傳播環境,提高紅色資源的智慧化、數字化水平,推動紅色資源數字化傳播高質量發展。其次,借助智能化技術手段對革命文物進行數字化修復和保護,依托科技的力量讓人們全方位、立體化地對文物的整體和細節進行動態觀察,讓紅色革命文物變得“活”起來、“潮”起來。通過不斷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深層次的豐富內涵,創新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方式,更好提升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最后擴寬紅色文化在網絡中的傳播途徑,通過視頻傳播改變以往靜態化的傳承模式,讓大多數人在生活中自覺接受紅色文化陶冶,喚起人們傳承和保護紅色文化資源的自覺性。
(五)提升數字化保護和開發利用能力
推動川渝地區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和傳播工作邁上新臺階,讓紅色文化成為社會文化的主流引領文化,需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要順應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斷提升制定規劃、組織協調能力,把握業界發展動態和趨勢,更好發揮引領和指導作用。第二,要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的優勢,通過建設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庫、搭建相關主題網站等方式實現資源的交流共享,甚至借助多元化手段,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整體性保護。第三,要增強合作意識,與本省、本國和國際上的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機構友好相處,通過技術、資源和人才的優化整合,推動紅色資源跨界融合、共建共享。第四,要發揮地域優勢,將紅色文化資源采取分類遴選、整體連片規劃的方式,構建以區域紅色文化基因為核心的一系列創意服務和產品,使得特色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實現整體性和系統性相聯合模式,提升紅色資源的知名度,加快紅色資源數字化保護開發進程。
五、結語
紅色文化資源不是單一的文化拼盤和總括,而是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相結合的先進文化,對于黨和人民來說都是寶貴而難得的財富。川渝地區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中國共產黨革命探索中重要的紅色資源,具有鮮明歷史和時代的特殊價值。但是,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仍存在著諸多例如群眾認知度不高、保護力度不足、保護和創新發展方式不當、傳播工作欠佳等亟須解決的問題。深入挖掘川渝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的歷史底蘊,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推動紅色文化資源共建共享,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以現代化的形式留住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不斷加強紅色資源數字化保護和利用價值提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J].新長征,2021(11):4-9.
[2]李伯華,譚紅日,楊馥端,等.紅色旅游資源數字化保護:理論認知與技術路徑[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2,38(02):135-141+256.
[3]詹琳,黃佳,王春,等.基于景觀基因理論的紅色旅游資源三維數字化呈現——以清水塘毛澤東楊開慧故居為例[J].旅游學刊,2022,37(07):54-64.
[4]朱小玲.四川紅色文化資源及其利用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18.
[5]劉宏明.大別山紅色文化資源的旅游價值開發利用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2(05):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