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蘭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數字創意學院)
赤水河流域非遺數量和質量在全國范圍內皆名列前茅,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便超過20余項。赤水河流域豐富的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以勤勞、智慧積淀出的寶貴財富,承載豐富文化內涵、記錄重要歷史信息,傳承了中華優秀精神內核。基于其重要價值,學界對其進行了相關探索,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其一,對赤水河流域一項或者一類非遺進行基礎性研究,理清其源流、特色、內涵、優勢、現狀等,如馬蓉對赤水河船工號子,[1]周善菊對赤水河流域少數民族蠟染的探討。[2]其二,對赤水河流域某一項或某一類非遺的轉化研究,如石正成、李朝富以黔北獨竹漂為例探討非遺創新性發展,[3]范維、王波、何德超探討赤水河流域非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開發利用,[4]楊娟探討赤水河流域酒文化旅游開發等。[5]總體而言,學界研究已隨著對赤水河流域非遺認知的不斷豐富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要實現高品質的赤水河流域非遺保護與開發,需以文化共享為切入點,探討其在文化共享視域下“活在當下”的創造性發展與創新性傳承、探索政企行校全社會參與下的赤水河流域非遺保護與開發的策略,讓赤水河流域非遺更廣泛為公眾認知,更高品質地為公眾所共享,在為公眾提供優秀文化滋養的同時,提升公眾在赤水河流域非遺保護與開發中的參與度,樹立公眾文化責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增強文化自信,為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培育出具備優秀精神素養的公眾力量。
2021年5月,四川、貴州、云南三省分別通過了各省的《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共同立法保護赤水河流域,并于2021年7月1日起同步施行,條例中均明確地提出了要依法加強對赤水河流域文化遺產的宣傳、研究、保護和開發。赤水河流域成為了我國首個地方流域共同立法聯合開發的區域,因此,探索文化共享視域下赤水河流域非遺保護與開發策略,不僅對赤水河流域的相關工作具備策略參考價值,也作為全國性的先行,具備重要的標型意義,為其他跨區域文化遺產保護開發提供研究經驗和策略參考。
文化共享視域下的赤水河流域非遺保護與開發,政企行校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門通過加強非遺保護和傳承法律法規的制定執行、提供非遺傳承經費和資源支持、組織非遺傳承宣傳教育活動、協調非遺傳承各方利益以及推動非遺傳承的國際交流合作等多個方面,為非遺保護和開發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企業可以在資金支持、資源整合、技術研發、傳播推廣、人才培養和傳承交流、文化自覺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發揮作用,促進非遺的跨界融合和創新發展。行業可以在制定標準和規范、人才培養和交流、宣傳推廣和市場拓展、資源整合和政策倡導等方面助推非遺的發展規范化和提質化。學校能夠在人才培養、非遺研究、社會服務和傳承交流等方面助力非遺的持續性和延展性發展。政企行校的參與能夠有效突破非遺傳承與發展往往集中依靠于文化行業引領的局限,推動廣泛的社會力量都加入到非遺保護與開發的隊伍中,有效實現赤水河流域非遺影響力的全社會延展。
赤水河流域非遺的保護與開發,一個重要的前提即是依托可視化和數據庫開展非遺基礎資料科學、便捷的全面整理與展示。非遺可視化主要包括以下要素:詳盡展示赤水河流域非遺項目分布情況和相關信息的數字化非遺地圖;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的沉浸式體驗式非遺線上展館;以赤水河流域非遺為主題、能夠充分展示非遺項目魅力和特點的微電影和紀錄片等,使觀眾能夠通過最為直觀的視覺體驗去領略赤水河流域非遺的美好與價值。非遺數據庫的建設,需在充分收集赤水河流域非遺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歷史資料、非遺項目本體詳細情況的基礎上,建立起對非遺的科學分類結構體系,持續性地充實、更新數據庫內容,提升用戶訪問流暢度和響應速度,以方便用戶便捷查詢和獲取資料,提升用戶體驗;并建立起完整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維護數據庫內的非遺信息安全;此外,還需重視數據庫的宣傳和推廣,在開放給社會各界使用的同時,也需及時跟進為用戶提供專業的使用培訓,有效地為赤水河流域非遺保護與開發最為重要的資料基礎使用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保障。
赤水河流域非遺的高品質展示應圍繞展館、展示項目和展會進行。非遺展館作為宣傳和展示赤水河流域非遺的重要場所,首先需確定展館定位、目標受眾和展館功能,在此基礎上,按照時間順序、地理位置、技藝類型等方式組織展館內容,并為受眾提供多樣化的參觀體驗和服務,采用數字化和交互式展示形式來增強參觀者的體驗感和參觀效果。打造精品的非遺展示項目,需基于對赤水河流域代表性非遺項目的科學選擇,從歷史、文化、技藝等多個方面考慮,選擇出最能夠展現赤水河流域非遺特色、價值和魅力的項目。項目的展示需有一個明確、清晰的主題,形成展示的主軸,將各類型的非遺通過一定的邏輯線條、內涵聯系圍繞主軸聚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以便于觀眾更好地理解。在項目展示中,應注意采用創新性和趣味性強的形式和手段,如數字化展示、互動體驗、演示表演等方式來呈現非遺項目,以增強觀眾的參與感,讓非遺項目展示更加有趣和生動。展示中除了重視非遺項目的文化價值外,還需關注其美學價值,強化其與美學元素的融合,從視覺層面助推觀眾的觀賞體驗提升。此外,高品質的非遺展會也對赤水河流域非遺的保護開發和更廣泛的普及共享起著重要作用,展會打造需在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觀眾興趣的基礎上,以推廣非遺和促進文化交流為目標,選擇適當的展會主題,在旅游旺季、傳統節慶等市場熱門時段開辦展會,引入非遺領域優秀傳人和專家參與,既豐富展會資源也有利于提升展會品質,同時,也應采用各種互動性強、體驗性佳的展會活動吸引廣大公眾參與,實現以展會為載體的更大范圍非遺共享。
赤水河流域非遺進校園,可以圍繞實踐基地建設、課程改革等方面開展。學校赤水河流域非遺實踐基地的建設,首先需建立起與當地赤水河流域非遺保護相關單位的合作機制,例如與當地非遺所、文化館、民間工藝協會、專業技能培訓機構等單位合作,互相支持、共同發展。其二,需整合資源,充分搜集本地非遺的歷史沿革、內涵要素、技藝特點、研究成果、保護情況等相關信息,為基地建設積聚可靠、詳實的資料基礎。其三,需打造非遺實踐的場所,在校內設置向師生開放的非遺展示和體驗區域,以此為載體,開展各種非遺傳承活動,如非遺技藝體驗、非遺知識普及的培訓和比賽、非遺主題的文化節等,激發學生對非遺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推動赤水河流域非遺融入課程改革,首先是促進非遺與現行課程內容緊密結合,可以通過將非遺文化納入到各個學科領域中,來達到豐富課程內容的效果。此外,也可以創設具備特色的非遺課程,在兼顧傳播文化價值和提升課程實用性的基礎上,集合講解、展演展示、互動體驗活動等形式,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在體驗赤水河流域非遺魅力的同時,也有效掌握實用技能和提升素養。非遺融入課程改革,還需關注非遺教材的編撰,根據受眾特點和教學目標,科學選擇赤水河流域代表性強、可視性強、特色鮮明且易于理解的非遺項目進入教材,借助現代化手段,制作涵蓋動畫小視頻、非遺主題通關互動小游戲、PPT等形式的數字教材,用更加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和接受非遺。
開展非遺進社區活動,是促進赤水河流域非遺浸潤社會基礎單元、助推非遺社會影響力更大范圍延展的有效路徑。赤水河流域非遺進社區,首先需深度挖掘本地非遺資源,全面掌握其內涵和特點,在此基礎上,充分調查社區居民需求,發揮非遺傳承人的作用,創新非遺進社區活動形式,可采用展覽、講座、表演、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讓居民能更好體驗非遺魅力和內涵。同時,也應注重營造濃厚的非遺活動氛圍,可通過社區聯誼、志愿者招募、親子活動專場等方式,提高社區居民對活動的認知度和參與度。此外,非遺蘊含著豐富的商業價值,可以成為創新創業的重要資源,因此,非遺進社區還可開展技能培訓,發揮促進創新創業的作用。
促進赤水河流域非遺與文化旅游融合,需充分挖掘和整合赤水河流域的非遺資源,進而將這些非遺資源融入到文化旅游中,創新文化旅游模式,以“非遺+N”為切入點,以不同類別的赤水河流域非遺體驗游為主題,融合觀光、康養、研學等旅游形式,打造特色鮮明、辨識度高、內涵豐富的赤水河流域文化旅游產品,為游客提供豐富多樣的旅游體驗。同時,需注重構建赤水河流域非遺文化旅游品牌,除特色旅游產品打造外,可通過建立非遺文化旅游專區,舉辦非遺主題文化旅游節等方式,提升赤水河流域非遺文化旅游的知名度,樹立起品牌形象。此外,需關注高品質的赤水河流域非遺主題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在盡量保留原汁原味傳統文化特色的同時,對傳統元素進行創意化的重新演繹,以鮮明、獨特的風格和設計表現出赤水河流域非遺的特點和內涵,將非遺元素注入到現代化的文創設計中,實現非遺的與時俱進,以文創為載體,展現新的時代魅力。
國際視野的赤水河流域非遺宣傳普及平臺,是指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以多種形式呈現赤水河流域非遺的知識、技藝、歷史和文化內涵,推廣赤水河流域非遺,促進非遺國內外傳承和發展的平臺。主要包括非遺普及網站、短視頻平臺、社教媒體、移動應用、在線教育平臺等。網站是非遺普及平臺的一種重要形式,通過構建有關非遺的專業性網站,可以向公眾提供與赤水河流域非遺相關的資訊、文章、圖片、音視頻等內容,從而實現快捷的赤水河流域非遺數字化傳播普及。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短視頻平臺成為了非常流行的非遺普及平臺,各大短視頻平臺都開設了非遺版塊,提供非遺文化的短視頻制作、上傳、觀看和分享功能,這有利于為更廣泛的公眾提供更多認知、保護和傳承赤水河流域非遺的參與方式。以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平臺,為非遺普及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推廣渠道,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赤水河流域非遺傳承和保護。移動應用平臺通過設計精美、功能齊全的移動應用程序,讓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了解和學習非遺,能夠有效提升赤水河流域非遺推廣和傳承的便捷性。在線教育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開設赤水河流域非遺傳播課程或技藝培訓課堂,向公眾提供非遺的學習和體驗機會,不僅有利于更多的人認知感受非遺,也有利于發揮非遺在創新創業技能培訓中的作用。
在平臺的建設中,還需注意以下方面。首先,需結合赤水河流域非遺資源特色、市場需求、受眾偏好等因素,準確、科學地定義平臺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并選擇與之相適應的非遺項目。其二,需要采用多種語言版本,根據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設計相應的語言版本,以提高平臺的國外可訪問性,吸引更多的國際受眾,拓展平臺國際影響力。其三,注重內容創新和質量提升,結合國際化的視野和理念,介紹代表性強、特色鮮明的赤水河流域非遺項目及其文化內涵,可以呈現為圖片、音頻、視頻、游戲等多種形式,增強平臺交互性,提升受眾參與性和用戶體驗。此外,還需注重平臺品牌建設和營銷推廣,通過科學合理的營銷策略,多種宣傳營銷渠道融合以擴大平臺影響力和知名度,提高平臺的用戶量和轉化率。
赤水河流域作為我國第一個地方流域共同立法聯合保護開發的區域和非遺薈萃的文化遺產高地,對其進行文化共享視域下的非遺保護與開發,不僅可以為其他區域提供相關領域的經驗參考,也有利于推動赤水河流域非遺“活在當下”的創造性發展和創新性傳承,有利于為公眾提供優秀文化滋養和為建設文化強國提供文化力量支持。筆者期望通過本文探討的相關策略,助推赤水河流域非遺資源更廣泛和更高品質的共享,提升其活化利用水平,拋磚引玉,期待社會各界對赤水河流域非遺給予更多的關注,形成更多對其保護與開發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