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穎
(駐馬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其范圍包括美術知識、美術技能、美術欣賞教育,其目的則是教育者通過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美術創作活動,培養兒童領悟美、創造美的能力,以促進兒童整體人格的和諧發展。孔子曾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以此強調審美教育對人格培養的重要作用。因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特殊性,并不具備接收系統美術知識的基礎,所以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本質則是以審美為核心的美術啟蒙教育。作為未來學前兒童的重要啟蒙者,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兒童思維與潛能的發展。學前教育專業對于培養兒童主力師資責任重大,因此具有豐富的美術知識儲備、較高的美術素養以符合兒童發展規律的教學方法是優質學前兒童美術活動的前提與保障。
從兒童美術教育學科角度出發,教育者首先應該明確美術與兒童成長的本質關系,了解美術對于學前兒童人格塑造的意義。對于部分兒童教育者來說,他們并不重視開展美術教育活動的最終目的,而是把兒童化、美觀化當成發展方向,從而導致過度追求外在精致效果,忽略了兒童本位理念。作為未來幼教從事者,要從美術教育的頂層設計看待“為什么這么做”,進而才是“怎么做”,從而刺激兒童的學習行為發生。《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學前兒童藝術領域應引導兒童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
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宗炳曾提出“暢神”之說,肯定美術所具有的精神享受價值。近代康有為也認為通過圖畫教育,可以“美備歡樂”。美術教育并不是為了培養所有兒童成為藝術家,也不是單一的教育手段,而是引導兒童產生對美的感悟,從而關注生活中的細節,從中發現新的價值。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論,學前兒童處于前運算階段,兒童能將各種感知信息以心理符號的形式儲存下來,積累了表象素材,促進表象性思維的發展。學前兒童對環境的感知具有直觀性、具象性的特點,主要通過視覺形象來獲取信息,對強烈的色彩、多變的造型、靈動的線條具有敏銳的感受力。通過與生活經驗的結合,從而產生更加豐富的情感,建立起與外界相協調的視覺關系,從中獲得審美體驗。
兒童有表達自我的需求,他們稚嫩的筆觸往往超脫成人的眼光,蘊含著更加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奧地利的美術教育家西澤克,是兒童美術教育史上的重要開拓者,他主張兒童生來便具有創作本能,在教育過程中應尊重兒童的自由意志,引導兒童自我表現。許多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正處于社會文化接收初期,邏輯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處于發展階段。美術作為一種以感性為主的可視化語言,為兒童表達內心世界提供了有效途徑。兒童通過不同于成人創作的常規思維模式,進行自由涂鴉與想象轉化,使得創造潛能得以激發。兒童在教育者引導下用藝術形式表達事物屬性,拓展內在的圖式形象,然后借助適當的媒介激活已有經驗,促使其進行聯想與加工。使兒童在獲得線性思維的同時,也能夠依靠感性經驗獲得作品成就和愉悅體驗,進而以美術創作的途徑達到提高學前兒童綜合素質的目的。
低齡兒童(1-3歲)已具備“涂畫”能力,這種繪畫指的是“留下痕跡”,涂畫痕跡常以直線、折線、弧線等不規則狀態呈現。兒童的無意識痕跡無法清晰地表達出與成人共識的形象,我們通常把這種繪畫表現叫做“涂鴉”,也是個體最初的繪畫活動。三歲以后(3-5歲),兒童逐漸能將圖畫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產生聯系,嘗試用類似的線條符號表達交流意向。實現由涂鴉期到象征期的過渡,這一時期雖無法準確刻畫事物的形象,但已有表達復雜的圖式的意愿。根據學前兒童的繪畫特點,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指導:
1.對于兒童繪畫方面的指導重在引發興趣
通過創設自由愉快的學習氛圍,觸發兒童掌握知識的動機。例如,教師指導學生創作一幅花卉作品。可以帶不同的花卉進入教室引導兒童進行觀察;用視頻錄像的方式展示花朵生長至綻放的過程;到植物園或者公園進行參觀。在兒童產生感官印象以后組織討論“你所看到的花朵顏色一樣嗎,都有什么顏色”;“它的花瓣是怎樣的,是一樣大小嗎”;“雨天的花朵和陽光下的花朵有何不同”等等,讓兒童對花卉有一定認識以后,可以進一步用多種方法引發兒童的想象,“假如你變成了一朵花,想生長在哪里”;“假如你是一只昆蟲,想在什么樣的花朵上休息”,從而打破傳統美術作畫方式的拘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此,教師要多方面引導兒童充分發揮其視覺經驗、親身體驗、材料經驗、感覺經驗,以引起自主創作的興趣。
2.要善于從生活經驗中挖掘題材
隨著社會與科技的發展,現代網絡文化、動畫、漫畫對兒童影響很大,教師應根據兒童成長的環境引導兒童創作課題。美國著名學前藝術教育家Rhoda Kellogg研究發現,6歲前的兒童最喜歡表現人物,其次是動物、建筑物。這些正是兒童所熟知的,因此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選擇符合其發展水平的題目是一幅優秀創作的前提。兒童的生活經驗包括直接和間接經驗,從直接經驗出發,最常見的題材有“我的家人”“我的幼兒園”等等,多為對兒童自己生活的描繪。兒童命題畫除了要畫出生活內容以外,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嘗試表達情感,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畫太陽、房屋等缺乏創意的畫。可以結合兒童的間接經驗,用一些動態的場景進行命題,例如“飛翔”“救火”“舞會”。此外,兒童所經歷的事情和聽到的故事也是很好的創作思路,有許多神話傳說、詩詞歌謠能更為深刻地打動他們的心靈,例如“女媧補天”“嫦娥奔月”或者歌謠“外婆橋”、詩句“紅掌撥清波”等繪畫題材。需要注意的是,兒童所創作的內容能夠根據原有的圖式進行一定的裝飾與變形,但還是會受到生活經驗與表現技巧的限制。他們在繪畫時所產生的創意一般在瞬間產生,所以在引導過程中應以鼓勵為主,積極刺激感官體驗與情緒的產生。
3.重視基礎練習
兒童的智力發展與情感發展相輔相成,對繪畫工具的掌握與運用及基本的表現技巧是創作的前提。對于線條、色彩、空間維度的認知需要教育者科學的引導。兒童最初接觸繪畫,用以表達思想從“線”開始。線條則是通過控筆運動留下的軌跡,其多變的走向充滿著活力與生命力,所呈現出來的強弱、粗細、旋轉變化能夠讓兒童深入繪畫世界。例如,用放射線表現“光”“葉脈”;用螺旋線表現“波紋”“蝸牛”;用網狀線表現“向日葵”等。由教育者引導兒童練習線的方向和組合實現由點到面、由線到形、由二維到立體的繪畫表現。相較于單色畫,兒童對于色彩的反應更加強烈、敏感,樂于用顏色表達他們的情感和想象,具備獨特的天賦能力。但對于色彩性質的了解,還需要教育者的指導。兒童在美術創作時引導其觀察色彩,認識色彩屬性,如暖色、冷色、明度、純度等。在色彩的運用與選擇上,學會色彩的襯托與搭配,將不同的色彩進行組合,使作品具有藝術美感與感染力。通過這種有意識地訓練,兒童能夠掌握基本繪畫知識和運用方法,為進一步展現創意與個性打下基礎。
兒童手工活動是美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兒童借助雙手或工具對當下材料進行改造、重組、加工,制作出具有實用性質或者裝飾性質的新的藝術形象,是一種富有創造性與趣味性的美術活動,與繪畫活動同屬于藝術創造的范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使手腦聯盟”。人的發展需要雙手、心靈和頭腦的三維全面發展來實現,手工創作活動為兒童發展立體思維、平衡動手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徑。兒童手工活動一般分為意圖、構思與制作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并注意前后承接關系。
1.在意圖階段為兒童創設游戲環境,提供與材料接觸的機會,幫助其明確創作意圖
對于早期的學前兒童來說,他們只是對手工材料有著好奇心,出于自發意圖,把手工看做游戲活動,因此需要教師將兒童的思緒向活動主題進行引導。首先,教師可以讓兒童感受不同材料的特性,在與材料互動的過程中產生知覺刺激,使他們在新鮮體驗中萌生操作欲望。例如,讓兒童在折疊、粘貼、浸水、剪刻、撕扯中感受不同紙張的特性,了解紙的肌理與質感、軟硬程度;在揉、搓、攆、捏的活動中感受黏土的可塑效果,從而讓他們在游戲的氛圍中產生興趣。其次,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及時啟發兒童進行聯想“這個捏過的黏土像什么形狀,你想怎么去完成”,“老師手中的作品你喜歡嗎,你認為怎樣可以變得更美觀”。在學前兒童的手工活動中,孩子們的思想天馬行空,能產生很多獨特的創意。但由于其年齡較小,手部協調能力有限,經驗儲備不足,容易導致創作效果不夠理想,意圖不能完全實現,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挫敗感,影響成功體驗。教師應適當給予技術引導,積極鼓勵兒童大膽創造,幫助其樹立信心,增加對手工活動的興趣。
2.在構思階段幫助兒童積累表象
中國古代畫論中曾有“收盡奇峰打草稿”的說法,強調了表象對于創作的重要意義。想象力的培養以表象為基礎材料,兒童腦海中儲備的表象越豐富,就越能打開思路,創作力越強。表象具有概括性,并非要求在兒童的記憶中刻畫出所有細節,而是以側面印記的方式再現印象信息。教師在引導兒童進行觀察時,可以采取特征對比、夸張形象、比喻擬人、幾何歸納等方法幫助兒童獲取視覺形象。比如在觀察金魚時,教師可啟發兒童思考“它的尾巴像什么形狀?開扇形、圓弧形還是三角形?它的眼睛像什么?紅寶石還是水晶球?”并在提問后帶領總結:金魚有一雙玻璃球似的眼睛,尾巴像金黃色的薄紗,隨著水波紋游動,如同一位翩翩起舞的仙女。在此基礎上,引導兒童對表象進行分割與重組,把表象變形以后再按照主觀意愿與材料進行結合,形成新的藝術世界。除了課堂教學以外,也可以帶兒童到自然中,到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收集靈感。一起探尋博物館的秘密,聽聽老巷子的故事,感受湖畔的微風,讓兒童獲得愈發豐富的靈感源泉。
3.學習階段引導兒童欣賞佳作,了解創作手法
兒童手工形式繁多,按照工藝種類涉及扎染、雕刻、編織、剪貼、捏塑等。可以據此開設賀卡制作、變“廢”為寶、玩偶制作、手絹扎染、剪紙窗花等主題手工課程。對于不同課題的制作步驟、造型表現,可以通過佳作欣賞的方式習得,同時在欣賞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對兒童進行課程指導。設計構思階段,教師可根據主題要求提出制作前提,再參考“因意選材”或“因材施藝”原則布置活動。前者是教師設定表現主題,由兒童自由選擇創作材料,對前期意圖階段體驗到的材料特性進行分析,發揮想象力對規定主題用不同材料加以創作。后者則是教師提供統一材料,由兒童創意發揮,制作出不同形象的手工作品。在兒童接觸一定程度的手工練習以后,可以鼓勵他們用多種材料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表現。并通過欣賞大量作品以提升兒童的視野感受能力,色彩運用能力以及藝術語言的理解能力。
4.制作階段采用適當的教學形式,正確進行評價
學前兒童有低齡和大齡之分,對于不同年齡的兒童應根據其心理特點因材施教。低齡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且肌肉協調能力較差,如果要求他們用剪刀剪出“S”形花紋則難度過大,而剪直線或者“V”形則相對容易實現。所以針對低齡兒童,教師可以以游戲為主線,輔助以課程教學。例如,把餅干當做手工材料,讓兒童每咬一口便描述出餅干的形狀。“咬過一口的圓餅干像一個彎彎的月亮”“咬過兩口的方餅干像一個尖尖的屋頂”等等,再把處理過的不同形狀的餅干進行組合,充分調動兒童對于手工的興趣,讓孩子在游戲化的練習中,提升動手制作能力。大齡兒童隨著身體機能的發展,手眼協調能力進一步增強,已掌握了部分的工具操作方法。此階段的兒童不僅能通過拼接、粘貼、鏤空等方法進行立體建構,還能夠根據審美加以裝飾。面向大齡兒童的手工教學,需要引導他們把仿制和獨創相結合,在掌握技法的基礎上逐漸開闊思路,促進創造力的發展。在兒童完成作品后,教師要善于打破單方面的成果標準,從多維度、全過程來評價兒童的手工作品,盡可能給予正面、積極的評價。對于不足之處多采用建議的方式進行改進,避免他們因某些細節導致挫敗、自卑心理。從而讓兒童在愉快的情緒中,增加自信心,獲得成功體驗。
總之,兒童美育是面向孩子內心世界的教育,具有強烈的思想性,是任何科學教育無法替代的。從學前教育專業出發,未來幼兒從教者應明確自身的職責所在,積極誘發孩子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以美術為媒介凈化兒童心靈,讓他們從審美的角度觀察世界,發現生活美好的一面,同時也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