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國 伏姍姍
(河北美術學院)
紅色版畫與中國近現代革命發展息息相關,誕生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得到大力宣傳發展,在新中國成立后發展至成熟。紅色版畫是魯迅先生將國外優秀木刻介紹到中國,與中國傳統藝術相融合并與時代相結合的藝術產物,在創作形式上融入傳統藝術元素并不斷地與大眾審美相結合,最終創作出一種具有統一形式與審美內涵的經典形象圖式,紅色版畫是兼具政治性與革命性、藝術性與民族性的藝術形式,以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進行真實的描繪,藝術家深入生活體驗生活表現出人民大眾、革命英雄、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幸福生活,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與政治性訴求。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魯迅發現版畫有其他畫種不可比擬的優勢,“當革命之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辦。”新興木刻版畫此刻開始興起、紅色版畫由此開始萌芽。新興木刻開始之初就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作品表現普通勞苦大眾的生活,所表現的思想境界內容與人民大眾高度相符,也是從此時,新興木刻版畫具有了紅色版畫的特征——無產階級革命性。
紅色版畫精神之父——魯迅去世后部分藝術青年奔赴解放區,深入扎根生活,與傳統優秀民族藝術相結合表現人民大眾的生活與革命戰斗場景,加之共產黨的支持與引導,紅色版畫在解放區得到快速發展。延安文藝座談會以后創作了一大批極具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時代特色的藝術作品。這一時期的作品與時代、政治息息相關,不單單是一場藝術革命,更重要的是藝術家作品所反映出的藝術上的革命精神,相對于這一時期這種創作精神與形式是具有“前衛”精神的。新中國成立后延安魯藝的版畫家分布到全國各地進行教學創作,延續延安魯藝時的創作精神,作品以表現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工人、農民、軍人的時代風貌,以歌頌黨和政府為創作主題,尤其是1949年《人民日報》公開發表 《關于開展新年畫工作的指示》后,大量的藝術家投入到木版年畫的創作中,新年畫以歡呼解放、擁軍愛民、表現新時代勞動人民愉快的生活場景,此次新年畫運動為木版年畫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并賦予了其新的時代內涵。
河北省版畫發展源遠流長,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武強木版年畫的大量從業人員、成熟的制作方式、自身的藝術特色為河北版畫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條件,在抗戰時期、解放時期以及建國后黨和政府在河北的大量活動為河北版畫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進入抗日戰爭后,延安成為革命美術地理性標志,木刻版畫由于印刷方便傳播快成為主創手段。延安魯藝成立木刻工作隊深入敵后開展宣傳工作,其間西戰團服務隊、魯藝木刻工作團等陸續來到河北開展木刻培訓宣傳,促進了河北省版畫的發展。
1939年西戰團在宣傳過程中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與地方藝術團體,開展地域鄉村文化,主要教授基礎的繪畫知識,使大眾基礎與抗戰建國的要求緊密地聯系起來,創作出符合實際需求的美術作品。1940年西戰團服務隊在唐縣、易縣等地連續舉辦訓練班,培養了大量的鄉村藝術創作骨干。1942年西戰團服務隊入駐靈壽縣,徐靈、古塞、李又人、李劫夫等人在靈壽縣創作了大量的木刻并培養了大批的木刻創作者,經大家的一致商議,出版印刷了《戰地木刻》作品集,收錄了徐靈、古塞等七人的優秀木刻作品。徐靈的《新年娛樂》表現的新時代人民的幸福生活,歡歌載舞迎新年,構圖飽滿、人物形象生動,將人們幸福生活的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古塞《憩息》表現的革命軍人,畫中幾位八路軍戰士在一棵粗壯的大樹下安心的休息,遠處有馬兒吃草場景,再遠處隱約有民房與勞作的農民,作品具有抒情詩般的表達,表現了古塞詩一樣的遐想構圖。徐靈的《宣傳雙十綱領》表現的共產黨宣傳人員為大眾講解《雙十綱領》政策方針,保障一切抗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李劫夫的《軍民合奏》表現的八路軍與人民大眾一起歡快的演奏的和諧場面。陳如《幫助春耕》、古塞《帶花啦》、秦兆陽《村干部會》、夏風《練習瞄準》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1940年,胡一川、羅工柳、鄒雅等人被派往冀南開展敵后木刻宣傳培訓活動,培養了大批木刻宣傳干部并在當地建立木刻工廠。在威縣、南宮一帶開展了為期3個月的木刻訓練班,籌建木刻版畫工廠,把延安木刻的精神帶到了冀南地區,培養的大批木刻工作者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與群眾基礎,作品始終堅持為群眾服務,在生活中尋找創作源泉,繼承發揚了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
全面抗戰時期,八路軍聶榮臻部115師奔赴敵后開辟了抗日根據地,1937年11月軍分區在阜平成立。這一時期活躍在此的版畫家有閻素、金肇野等,1938年徐靈、沃渣、陳九等陸續來到邊區,使木刻版畫創作進一步走向高潮。延安魯藝在抗戰勝利后往東北進行搬遷,途中在張家口停留,江豐、古元、彥涵等版畫家再次開展了大量的木刻版畫創作與活動。1946年中華全國文藝協會張家口分會在華北聯大成立,在張家口駐足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大量版畫家在此的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張家口地區的版畫藝術發展。
武強木版年畫色彩鮮艷、構圖飽滿夸張、線條粗獷、內容豐富,因其自身的審美性與宣傳性,在抗戰時期成為共產黨重要的宣傳手段,傳統年畫與革命美術也進行了完美的融合。在晉察冀宣傳期間,許多木刻工作者也認識到木刻的大眾化與民族化問題,對傳統的民間藝術有大量的借鑒并進行了一定的實踐。1946年華北聯大文藝學院美術系搬遷至束鹿辦學,系主任江豐組織人手創辦《農民畫報》,組織木刻家深入武強對木版年畫進行學習,并與當地民間藝人進行合作,創作了大量的革命性新年畫?!洞蛉毡揪戎袊穼鹘y門神的形象換成革命軍人保家衛國,同時發揚木版年畫這一民間藝術的愛國主義精神。閻素的《打日本,打漢奸》、徐靈的《抗日光榮》《立功喜報》、莫樸的《翻身圖》,《打日本救中國》《保衛邊區》《清算圖》《豆選》《白毛女》等都是革命年畫的代表作品。這些作品在借鑒武強年畫傳統的基礎上與現代木刻版畫相結合,宣傳性、革命性、政治性相結合,生動地表現了解放地區軍民的對敵斗爭、土地改革、參軍支前、新民主生活等政治生活。
新中國成立后,全國興起了新年畫運動,河北省對新年畫創作極其重視,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新年畫,建國之初,河北省的版畫創作者相對較少,主要是解放時期晉察冀木刻工作隊培訓的宣傳干部,有向群、閻素、張春峰等,他們奠定了河北版畫的基礎。五十年代作品主要描繪新中國的勞動人民幸福地生活,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兑褂辍贰洞遛k工廠》《長城》等是河北版畫進入發展時期的作品。六十年代在天津組建河北美術學院,課程涉及版畫專業教學。版畫發展繁榮的同時,董健生創立版畫工作室,對版畫基層的建設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培養了李德生、于欣光、秦毅強等一批創作者。王麥稈《放回來的爸爸》、董健生的《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田景庫《愛護群眾的莊稼》、靳合德《新建的營房》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改革開放后,河北省版畫呈現快速發展的新面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版畫群體,作品呈現出風格多樣的面貌,河北版畫群體在全國形成了一定的影響。
河北省紅色版畫發展緊隨時代社會發展,在不同時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在革命年代起到了極大的宣傳作用。
作品中包含強烈的政治性是紅色版畫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其最大的構成因素。紅色版畫主要進行大量的宣傳,服務群體是無產階級大眾,內容大多數與政治性相關,以現實主義創作手法表現黨的政策方針,作品承載著相應的政治訊息,具有強烈的政治功能。比如徐靈的《宣傳雙十綱領》、古塞《帶花啦》等。雖然河北紅色版畫帶有強烈的政治性、為政治服務,但是其創作內容與形式是根據普通大眾的審美需求創作的,并不是單調乏味的。受其政治性影響,其目的性比較明確。在抗戰時期其目的是歡迎民眾的抗戰意識、民族意識,鼓勵民眾民族獨立。解放時期承擔給民眾傳輸階級意識,鼓勵勞苦大眾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新中國成立后承擔宣傳歌頌社會主義建設,作為文藝宣傳的武器,紅色版畫必然帶有強烈的明確的目的性。
新興木刻在開始之初就接近于人們的思想意識,他是作為一種武器而誕生存在的。紅色版畫的革命性是其又一特征,其始終圍繞革命性內容為創作主題,其創作精神是具有革命性的。作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斗爭武器,在發展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其革命性表現在創作內容以歌頌贊美當下美好生活、表現革命者的美好場景、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擁護共產黨的優秀方針政策、贊美社會主義建設等。
紅色版畫的歷史真實性與時代性是其又一特征,也是其創作的基礎與根本,紅色版畫在創作過程中需要記錄的是歷史的真實,必須從復雜的社會現實中發現其本質與規律,所以說其作品是具有歷史真實性的。古元的《八路軍的生產》表現的是八路軍與人民共同生產的幸福場景,真實地記錄了現實的生活場景。秦兆陽《村干部會》表現的是新時代農民干部在一起開會的場景,農民翻身做主人,場面生動和諧,同樣以記錄社會的真實場景。紅色版畫記錄歷史的同時是與社會時代相結合的,是對社會時代的真實記載,是與各個時期的社會主題相符的。
紅色版畫在表現時代真實的同時不斷地尋找著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與民族性特征。從《延安文藝座談會》開始,以古元為代表的藝術家不斷地嘗試探索,創作內容與表現形式都注重從本民族文化出發,用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使紅色版畫的藝術性與民族性達到了完美融合統一。夏風的《練習瞄準》以趣味十足的藝術效果表現了軍民聯系瞄準的場景。紅色版畫內容從政治性、革命性、時代性、真實性、典型性等幾個方面闡述著他的理念、他的精神、他的內涵。紅色版畫以其自身的特點在時代潮流,藝術潮流中用自己的本質特征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河北省紅色經典版畫在歷史發展中應時代變化而變化,在各個時期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更是河北省美術發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現代化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中更應該承擔責任作出應有的貢獻。
以河北省紅色經典版畫為創作宣傳基點,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紅色版畫優良的傳統以創作時代中可歌可泣的人與事,以黨和政府的主旋律為主,結合河北省優秀傳統人文資源,深入生活走進實踐,創作出思想與藝術相統一的紅色版畫作品,既對藝術進行了探索又能使群眾感受到紅色文化精神的熏陶,使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煥發青春活力。通過新時代紅色經典版畫的創作服務社會發展,使大眾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中河北省紅色經典版畫必須以先進的文藝思想指導其創新傳承,版畫創作者更應該肩負起歷史使命以弘揚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精神為創作高度,用版畫作品展現時代風貌、講好中國故事。河北省文旅廳連續十幾年組織全國藝術家走進太行,切合時代主題進行創作,版畫家深入生活,將河北省的優秀文化進行表現,涉及革命歷史人物場景、古村落、長城文化、塞罕壩精神、美麗鄉村建設等,將紅色版畫精神融入到創作中,創作了一大批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品。
對河北省經典版畫復刻,以實物直觀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充分發揮好紅色經典版畫作品的思想教育政治功用價值,對其進行傳承創新運用,在傳承中不斷探索,促進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多方位交流與發展。并結合當下的電子信息融媒體進行傳播,打破傳統單一的模式,多維度多方位呈現紅色版畫的精神面貌。
在歷史發展中,每一個時代都有其時代記憶的標志,紅色版畫參與了記錄了一個國家革命奮斗與建設的美好場景,將每一時代的繁榮景象帶到人們的記憶中。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河北省紅色經典版畫必定會發揮其優良的傳統精神,在未來的版畫創作中必定會對經典進行傳承創新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