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霞 許春燕
(涿州市氣象局 河北 涿州 072750)
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學普及工作,強調“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提高科普產品與服務供給,實現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對于廣泛開展科學普及活動,加強青少年科學興趣引導和培養,形成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至關重要[2]。為進一步推進“基層智慧氣象·助力‘雙減’科普行動”,豐富“5+2”課后服務內容,以“雙進”促“雙減”,更好地向青少年提供校外學習的陣地,發揮科普基地引領輻射作用,涿州市氣象局氣象科普教育基地以云端科普館的成功建成為契機,以“一主”與“兩翼”相支撐、“線上”和“線下”相融合的方式,打造智慧科普基地,積極探索基層科普助力“雙減”新路徑。
1.1 品牌感召,軟實力深厚。涿州市氣象科普教育基地自落成以來,先后獲得“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等國家級榮譽4 項,省市級榮譽2 項。基地于2018 年10 月被教育部命名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這些榮譽使得涿州市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在縣市級城市里擁有了相當大的品牌號召力與感染力,并成為涿州氣象科普基地助力雙減的重要推手。基地成立了氣象科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擬定了氣象科普的系列制度。另外,基地設有全職科普人員6 名,全部為氣象局在職職工,其中4 人曾先后在市級科普比賽中獲獎;設有寒暑假科普志愿者10 名,全部為在校大學生;另有流動“五老”志愿者30 名,多為離退休老同志。以上從基地特色品牌建設到組織制度完善以及人才隊伍的組建,使得氣象科普助力“雙減”具有了較強的軟實力支撐。
1.2 融合發展,硬實力雄厚。涿州市氣象科普教育基地擁有科普教學面積10 000 多平方米,以氣象主題園區為主體,氣象科普館和防災減災體驗館為兩翼。其中,氣象主題園區植被覆蓋率接近80%,四季分明,環境優美,各種氣象設備錯落有致,主要包括國家氣象觀測站、氣象臺、小氣候站等;氣象科普館面積為100 多平方米,累計投入資金達60 萬元,陳列有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工觀測常用設備及現用氣象探測、觀測設備模型,并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二十四節氣和四季變化,與教學內容相對接的基礎氣象知識以及涿州氣象發展歷程,天氣預報制作流程及涿州市氣象服務特色等;防災減災體驗館面積達400 多平方米,累計投入資金84 萬元,內設氣象災害情景展示、智能語音機器人、VR 體驗、涿州常見災害天氣和應對氣候變化措施等模塊。此外,基地內還設有志愿服務站以及公共衛生間等公共配套設施,無論展館、展品還是配套設施都在不斷投入與優化,為助力“雙減”提供了充分的基礎性的硬實力支撐。
1.3 與時俱進,科普模式新。涿州市氣象科普教育基地運用“互聯網+科普”思維,優化人民美好生活服務供給,深挖公眾需求,適應移動互聯網發展形勢,研發數據可視化科普產品,豐富科普服務供給,創新科普工作互動方式和活動組織形式,打造基層智慧科普新模式。一是基地實現智能視聽,室外設施配備自動感應講解器、戶外全彩顯示屏,實現邊走邊聽,可在感受氣象科技發展的同時,提升公眾參觀體驗;二是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三維圖形圖像技術、特種視效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以及配套語音講解,將現有氣象科普館以三維立體的方式完整呈現于網絡上。中小學生可通過手機或電腦“云游”涿州市氣象科普館,足不出戶就可以360°暢游氣象科普教育基地,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三是開發線上小游戲,引導中小學生探索氣象奧秘,增強氣象科普的認知度、參與性和影響力,寓教于樂。
2.1 科普課程進校園,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涿州市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始終堅持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工作作風,抓住“雙減”政策利好,通過“請進來”與“走出去”雙重模式與學校對接,將校內相關課程教學內容課與涿州市氣象局現有氣象科普資源相結合,使科普活動向科普教育轉化。錄制“氣象課堂”,在三點半之后播放,豐富中小學生校內課后生活,助力破解“三點半”難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截至截稿,氣象課堂已被累計播放十幾萬次,廣受師生好評,科普助雙減的成效顯著。
2.2 科普活動進生活,減輕校外培訓負擔。近年來,涿州市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始終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凝結資源,橫縱聯合。橫向聯合涿州市教育和體育局,開展2022 年“應對氣候變化低碳有我”中小學手抄報比賽,豐富了廣大學生的課外生活,減輕了校外培訓負擔。縱向聯合保定市氣象局,凝結市縣兩級人力和技術資源,開設“云端課堂”,邀請學校師生做客云端,共同參與氣象科普課程的制作,進一步豐富了中小學生的課余學習與生活。
2.3 “請進來”全面體驗,“走出去”擴大影響。涿州市氣象局堅“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科普教育宣傳理念。“請進來”是指科普基地常年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并提供免費的專業講解與觀測體驗,年平均接待參觀人次達5 000 人以上,其中學生人數占到了八成;“走出去”是指涿州市氣象局不僅通過官方微信、微博、云端科普館和涿州融媒體進行適合于中小學生的科普宣傳和講解,豐富學生的假期生活,還致力于校園氣象站建設。目前建有“尚莊小區”和“刁窩中學”兩所校內區域站,學生在校內就可以隨時觀看氣象設備的運行,既激發了孩子對氣象科學的好奇心,也豐富了他們的校內生活,減輕了課業壓力,同時擴大了氣象科普基地在中小學中的影響。
3.1 科普內容適齡化水平不足。長期以來,氣象科普內容重“科”輕“普”,存在專業人才匱乏,缺乏長效投入和保障機制等問題。以涿州市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為例,基地目前有6 名科普全職人員,系統學習氣象相關專業的僅2 人,編導、拍攝、視頻剪輯和外宣等方面并無專業人員,專業人才短缺;內部培訓居多,在外交流學習經歷很少,因而氣象科普經驗和科普產品設計制作能力存在不足,難以制作出更適合孩子們觀看的動畫科普視頻。因此,如何制作出更加適合孩子的科普作品,是橫在氣象科普助力“雙減”上的第一道難題。
3.2 科普形式適齡化效果欠佳。以涿州市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為例,科普內容主要有三類:一是氣象科技和氣象知識的普及;二是氣候變化的應對以及減緩氣候變化相關知識的普及;三是氣象法律、法規的宣傳。在氣象科普助力“雙減”的過程中,以上科普內容除了在校播放以外,大多通過移動端進行推送,而廣大中小學生在多數情況下無法實時接收推送的課程與消息。在信息量爆炸的今天,即便中小學生可以用手機隨時接收科普信息的推送,也難以保證他們不會將注意力放在游戲、短視頻等更具誘惑力的領域。因此,如何將科普形式變得更為豐富多彩,吸引更多青少年主動了解科學、愛上科學,是橫在氣象科普助力“雙減”上的第二道難題。
4.1 需求引領,打造特色氣象研學。科普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提升不僅是學校的任務,更需要校外教育機構的協同努力,而科技場館在配合學校教育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涿州市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強化需求引領,開展個性化、定制化的科普服務,進一步加強與教育部門、學校師生的密切聯系,依據最新課程標準與師生訴求制定體系化氣象科普教程,定期呈現在學生校內課后課堂以及假期云端課堂。氣象科普人才隊伍的建設狀況既影響氣象科普工作成效,又影響當今氣象科技競爭格局。因此,應充分發揮氣象系統內部職工氣象專業知識,同時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剪輯技術,定期進行圖文排版等方面的培訓,制作中小學生喜愛的、富有趣味性的動畫教程和配套教材,讓中小學生既可以通過電子產品觀看視頻,也可以在沒有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情況下通過圖文并茂的科普教材品嘗氣象知識盛宴。
4.2 融合發展,優化研學活動。一方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氣象站可與學校聯手,建設更多的校園氣象站,招募校園氣象維護志愿隊,培育“小小觀測員”和“氣象小主播”,讓孩子參與到觀測與維護的活動中,在動手實踐中認識和了解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培養探索精神,樹立科學意識和創新精神。另一方面,可與教體局合作,開設針對中小學生的氣象研學旅行,讓學生在運動中強壯體魄,在闖關答題中收獲成長,在表彰與總結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
4.3 守正創新,推進科普高質量發展。立足氣象科普基地,借鑒其他類型科普場館的重要經驗。在科技館科普主題設計中,應重點考慮科普對象的差異性,針對不同科普對象選擇不同的主題[5]。如河南自然博物館充分考慮市民需求,以季節物候特點為依托,結合該季節特有的時間點,開展“科學四季”科普活動,如全國科普周、地球日、暑假、寒假等,開展特色主題活動,并將此類研學活動編排在冊,對外公開,常態化開展。再比如遼寧省科學技術館面向青少年,立足科技,打造品牌,舉辦遼寧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大賽、科學實踐暨作品大賽,受眾近7 萬人。此外,科學表演作為一種創新的科普形式,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6]。內容新穎,形式活潑,讓觀眾在觀看表演、跟隨人物情節發展的過程中接受科學知識,感受科學精神,參與科學實驗,激發科學興趣。基層氣象科普館可以結合自身資源,對照借鑒,以科普對象為劃分標準,將研學活動系統化編排,選定一些特色項目常態化開展,舉辦氣象模型拼接大賽、氣象科技創新大賽、氣象觀測情景劇等豐富中小學生“雙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