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梅
(柘城縣人民政府雙河街道辦事處 河南 柘城 476200)
大蒜是典型的冬季蔬菜,喜冷怕熱,適宜的生長溫度在-6 ℃~25 ℃,較其它蔬菜和農作物耐寒能力強,幼苗期耐寒能力最強。大蒜播種后1 周即可出苗,到4 葉期需38 ~44 d,此時是大蒜最適宜的越冬苗齡,據此確定大蒜播種時間,確保大蒜安全越冬。
2.1 土壤要求。大蒜適應能力較強,對土壤要求較低。但要保證大蒜優質高產,需要土壤有一定的透氣性、疏松度。以酸堿度適中、有機質含量高或弱酸性的砂壤土種植為宜。
2.2 光照、溫度條件。從播種到發芽階段,對光照和溫度的要求相對較高。秋播蒜越冬后,在溫度達到13 ℃~17 ℃時幼苗進入快速生長期;當溫度達到16 ℃~22 ℃日照時長超過13 h,大蒜開始分化出鱗芽,在大蒜鱗芽分化期,日照時長和溫度都較低,會抑制大蒜鱗芽的形成和生長;溫度超過25 ℃時大蒜的鱗莖會停止生長,逐漸進入成熟期。
2.3 水分要求。大蒜根系小,入土淺,屬于絮狀根系,根系分布在4 ~20 cm,根系弱,吸收水肥的能力較弱,不耐旱不耐澇,因此大蒜的整個生長周期對水分的要求較高。大蒜播種后要及時澆水,水量不宜過多,保持土壤濕潤即可。出苗后莖葉生長非???,對水分的需求增多,此階段要保持充足的水分供應。抽薹期前開始適當控制水分,便于采薹。抽薹后及時澆水,蒜頭成熟前要確保水分供應充足,成熟期減少澆水,以提高蒜頭的成熟度,以利于貯藏。
3.1 整地。整地前首先要考慮種植地的土壤條件,主要為土壤酸堿度、疏松度、排水條件、有機物含量。大蒜不適合連作重茬,在選地前要避開重茬作業。但耕地資源短缺,很難避免農作物重茬種植的現狀時,目前只有通過推廣和應用農業新技術手段,降低連作重茬種植帶來的危害,提高大蒜的產量和品質。大蒜輪作種植的同時,采用土壤深耕曬垡的方式整地,可有效降低重茬種植帶來的危害。耕地的深度以22~26 cm 為宜,這樣能充分混合土壤上下層結構,有效改善土壤板結、地力下降等問題,優化土壤性狀。通過深耕曬垡,地表上的病菌孢子、蟲卵、害蟲和雜草喪失繁殖和再生能力,從而起到防治病蟲害、減少雜草、減少農藥使用量的效果。大蒜種植需肥量較大,耕地前需施足肥料。目前大蒜種植多采用地膜覆蓋栽培,因此,在整地的同時要一次性施足底肥。施肥要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有機肥要使用充分腐熟的圈肥,化肥以尿素、鈣鎂磷肥、硫酸鉀復合肥、硫酸鋅為主。
3.2 備種。大蒜播種前要進行一系列備種步驟。首先曬種,曬種能殺死蒜種表面的細菌孢子,同時激發蒜種的活性。其次選種,選擇蒜頭大、蒜瓣硬、無傷痕、無病害、色澤新鮮的大瓣作種。再浸種,用濃度50%多菌靈稀釋液浸種15 h 左右,然后撈出晾干。最后拌種,用種衣劑拌種,以預防軟腐病、蒜蛆、螻蛄等病蟲害。
3.3 播種。播種前先整地耙平,然后根據當地氣溫條件確定播種時間,一般在9 月底至10 月初,溫度持續在18 ℃左右時播種,播種深度控制在3 ~4 cm。大蒜栽種密度根據品種而定,晚熟品種畝栽種量為4 萬株左右,早熟品種畝栽種量為4.5 萬株左右,以青蒜苗銷售為主的品種種植密度可適當增大。
大蒜病蟲害主要有白腐病、軟腐病、枯萎病、蒜蛆、螻蛄、蔥薊馬等,病害防治以預防為主,綜合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手段進行防治。實際生產中農業防治和物理防治應用的比較多,農業防治主要為堅持輪作種植、選好品種、加強田間管理、提高作物抗病能力;物理防治從源頭進行防治,用草木灰覆蓋大蒜根部,用鋸末、敵百蟲加紅糖、白醋、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覆蓋大蒜根部誘殺蟲害。
大蒜根據不同的生產銷售目的,采收可分為3 個階段:青蒜采收期、蒜薹采收期、蒜頭采收期。青蒜采收期一般在出苗65 ~70 d;蒜薹采收期一般在蒜薹長到16 ~20 cm 時;蒜頭采收期在蒜薹采收結束后的15 d 后,注意采收時間,避免影響蒜頭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