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慶新
(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遼寧 阜新 123100)
粘蟲俗稱夜盜蟲、行軍蟲,為雜食性、毀滅性害蟲。粘蟲為害玉米和其他作物的主要方式是幼蟲啃食葉片,爆發時會在極短時間內吃光農作物的所有綠色葉片,只殘留莖稈、葉脈或作物底茬。粘蟲除為害玉米外,還為害高粱、谷子等禾本科植物以及豆類、蔬菜等作物。近幾年錦州地區玉米地局部地塊常有粘蟲發生,已成為當地的主要蟲害之一。
粘蟲為昆蟲綱鱗翅目夜蛾科。成蟲的體長約20mm,翅展寬約45 mm,蟲體淡灰色至褐色,前翅中部靠近前緣處長有2 個淡黃色圓斑,其中靠外的圓斑下側有1 個白色小點,白點的兩側各長有1 個黑色小點,1 條黑色斜紋長在頂角上向后緣伸展。雄成蟲比雌成蟲的腹部細,用手輕捏壓住腹部,腹端的1 對抱握器就會伸出;雌成蟲的腹部稍粗,外力壓迫后管狀的產卵器就會伸出,呈饅頭狀或半球狀,有一定光澤,長0.5 mm 左右。卵在剛產下時呈白色,以后逐漸變深,孵化前變至黑色。幼蟲蟲齡分6 齡,老熟時體長35 mm左右,幼蟲頭部黃褐色,蛻裂線有1 個棕黑色花紋,呈“八”字形,背部有較細的白色中線,中線的兩側長有黑色細線以及紅褐色的亞背線,亞背線的上下長有灰白色細線,氣門為黑色,氣門線為黃色,氣門線的上下長有白色帶紋,在腹足基部的外側長有黑褐色斑點。蛹紅褐色,長20 mm 左右。
2.1 生活史。根據1 月份平均氣溫來確定粘蟲越冬和冬季活動情況。超過8 ℃的地區,粘蟲能夠在冬季正常生長和繁殖;4 ℃~8 ℃的地區有少量粘蟲幼蟲在室外生存、取食和為害;0 ℃~4 ℃之間的地區,粘蟲以蛹和幼蟲的蟲態可安全越冬;低于0 ℃的地區,粘蟲越冬不能存活。錦州地區冬季寒冷,1 月份平均氣溫在-8 ℃以下,春季粘蟲蟲源是從南方省份遷飛而來,一般5 月下旬~6 月上旬第1 代粘蟲成蟲從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省份飛入,降落后即開始取食并產卵繁殖;6 月上、中旬當地2 代粘蟲幼蟲孵出,開始為害玉米等農作物,6 月下旬~7 月上旬當地2 代粘蟲進入暴食期,7 月下旬~8 月上旬2 代粘蟲幼蟲在當地化蛹、羽化;羽化后的成蟲一部分遷飛,到京津冀等地繁殖為害,一部分在當地繁殖,當地的3 代粘蟲幼蟲在8 月中下旬達到3 齡,進入暴食期,成蟲羽化后遷飛到南方各地,不能遷飛的成蟲會被凍死。
2.2 發生規律。幼蟲晝伏夜出。1 ~2 齡幼蟲只啃食葉片中的葉肉,受害葉片被啃食成透明天窗狀,蟲齡增大后食量大幅增加,幼蟲3 齡后會從葉緣開始把葉片咬成缺口狀,嚴重時會把葉片吃光而只留下葉脈;幼蟲發育到5 ~6 齡時,進入取食量最大的暴食期,嚴重時整個植株只會留下莖稈和葉脈。成蟲一般晝伏夜出,大都把卵產在植株上,1 只成蟲產卵量可達1 000 ~2 000 粒,繁殖量大。
2.3 影響發生的環境條件。粘蟲的發生與氣溫、降雨量及空氣濕度、天敵數量、作物種類和田間雜草數量等因素關系密切。田間濕度大、氣溫高、田間通風條件較差時,易引起粘蟲大發生;但降雨量大而頻發或干旱嚴重時,粘蟲危害較輕。粘蟲產卵孵化的最適條件是溫度19 ℃~22 ℃、空氣相對濕度為50%~80%,15 ℃以下或25 ℃以上的氣溫、過高或過低的空氣濕度會造成粘蟲的繁殖率大幅降低。2012 年初夏,錦州地區遭遇連續強降雨,空氣濕度較大且光照不足,氣溫相對較低,引發粘蟲大面積發生,造成大量玉米田塊整片絕產。7 月末到8 月初如果雨量較大,會出現2 代粘蟲成蟲無法起飛南遷,造成在當地大量產卵繁殖,引發當地3 代粘蟲爆發。地邊及田內雜草豐富茂盛可使粘蟲大量繁殖造成嚴重危害;臨近積水的坑塘、河溝地塊以及地勢較低、通風不良的地塊或臨近荒草片地塊受害都會加重。
3.1 農業防治。及時做好玉米田間除草,鏟除地頭雜草,保證田間清潔無雜草。
3.2 人工防治。粘蟲發生早期,人工采卵消滅卵塊和人工消滅粘蟲幼蟲,可在較短時間內迅速降低蟲口密度,效果明顯。
3.3 誘殺防治。在成蟲產卵前,用上一年的禾本科作物干葉捆成小草把,插在玉米田間來引誘雌成蟲產卵,3 d 進行1 次更換,更換下來的小草把立即燒毀。還可安裝殺蟲燈、黑光燈,在成蟲交配前誘殺成蟲,100 m 左右間距安裝1 盞燈,誘捕的成蟲及時清理消滅。使用干式誘捕器安放人工性誘劑用于誘殺粘蟲雄成蟲,安裝密度為1 ~2 個/畝,誘后定期銷毀。
3.4 藥劑防治。3 齡以內幼蟲藥劑防治效果較好。可選5%氟蟲脲乳油800~1000 倍液、25%滅幼脲懸浮劑1200~1500 倍液、20%除蟲脲懸浮劑5000 倍液或48%樂斯本乳油800~1000 倍液莖葉噴霧,注意做好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