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俊 胡瓊
(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兒童文學研究中心)
國內外有關新舊唐書的研究成果豐碩,主要集中在古代史學和文學欣賞兩大領域。[1][2][3]其他如版本目錄、校勘正誤、文字句法、經學政治、民族宗教、新舊價值對比、禮樂音樂舞蹈、社會統計等方面也成績斐然。[4][5]如:黃永年《物換星移話唐朝》(中華書局 2013年11月),陳晨《隋末唐初義軍群體的歷史書寫 ——以〈舊唐書〉〈新唐書〉為中心》(延安大學 碩士論文2022),何彬《兩〈唐書·孝友傳〉比較研究》(華中師范大學 碩士論文2022),趙一帆《唐代隱逸群體研究 ——以新舊〈唐書·隱逸傳〉為研究中心》(遼寧大學 碩士論文2021),張藝馨《兩〈唐書·儒學傳〉研究》(上海師范大學 碩士論文 2018),鄧璦敏《〈舊唐書〉“有”字句研究》(湘潭大學 碩士論文 2009),周艷梅《〈舊唐書〉詞匯研究》(四川大學 碩士論文 2002),張景平《中古“譜學”再研究——以〈新唐書·儒學傳〉所附柳芳文箋疏為中心》(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5期),孫利政《〈新唐書〉辨誤一則》(讀書2021年第11期),王震《兩〈唐書〉書法觀念考論——以〈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為例》(中國書法2021年第5期),余作勝、劉亞男《〈新唐書〉音樂史料謬誤辨正》(音樂藝術 2021年第3期),孫利政《〈新唐書〉人名疑誤考辨六則》(唐史論叢 2021年第1期)等。我們從新舊唐書所見名字切入,以李氏為例,運用訓詁研究方法,[6][7]探析其典型用例,或有小補于新舊唐書研究之闕。
李軌,字弘范。按:“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軌范。”《尚書·序》
李弘乂,字大能。按:“有能俾乂,……克諧以孝,烝烝乂。”《尚書·堯典》又:“九德咸事,俊乂在官。”德才過千人為俊,過百人為乂。《尚書·皋陶謨》
李弼,字景和。按:“允迪厥德,謨明弼諧。”《尚書·皋陶謨》
李鳳,字季成。按:“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尚書·益稷》
李龜圖,字玄錫。按:“九江納錫大龜。……逾于洛,至于南河。……禹錫玄圭,告厥成功。”《尚書·禹貢》另,“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莫大乎蓍龜。……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周易·系辭上》
李忱,字敬一。按:“乃咸大不宣乃心,欽念以忱,動予一人。”《尚書·盤庚上》孔安國傳:“汝皆大不布腹心,敬念以誠感我,是汝不盡忠。”
李航,字殷用。按:“(殷)高宗夢得(傅)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尚書·說命上》
李甘,字和鼎。按:“臺小子舊學于甘盤,……。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尚書·說命下》孔安國傳:“甘盤,殷賢臣有道德者。”另,“湯得伊尹,……設朝而見之,說湯以至味,……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呂氏春秋·本味》“負鼎操俎,調五味,而立為相。”《韓詩外傳》卷七
李昌謀,字慎機。按:“謀及乃心。”《尚書·洪范》又:“丕顯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聞在下。”《文侯之命》
李龜謀,字直卿。按:“三德:一曰正直,……平康正直……謀及乃心,……謀及庶人,謀及卜筮。……龜從,筮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子孫其逢,吉。”《尚書·洪范》
李逢吉,字虛舟。按:“子孫其逢,吉。”《尚書·洪范》另:“方舟而濟于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莊子·山木》
李構,字承業。按:“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后,弗棄基?’”《尚書·大誥》孔傳:“父已致法,子乃不肯為堂基,況肯構立屋乎?……其父敬事創業,而子不能繼成其功,其肯言我有后,不棄我基業乎?”此典喻子承父業。
李長宗,字伯禮。按:“未定于宗禮。”《尚書·洛誥》
李程,字表臣。按:“立政,任人、準夫、牧,作三事,……大都小伯、藝人表臣、百司。”《尚書·立政》孔安國傳:“小臣猶皆慎擇其人,況大都邑之小長,以道藝為表幹之臣及百官有司之職,可以非其任乎?”另:“引重鼎,不程其力。”《禮經·儒行》孔穎達疏:“此攫搏、引鼎,喻艱難之事,言儒者見艱難之事,遇則行之,不豫度量也。”
李光進,字太應。按:“進德修業,欲及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周易·乾卦》
李承乾,字高明。按:“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周易·乾卦》
李弨,字存誠。按:“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周易·乾卦》另:“弨,弓反也。”《說文解字》另:“仁者如射,……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孟子·公孫丑上》
李亨,字嘉會。按:“亨者,嘉之會也。……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周易·乾卦》
李從晦,字含章。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周易·坤卦》王弼等注:“不為事始,須唱乃應,待命乃發,含美而可正者也,故曰含章可貞也。有事則從,不敢為首,故曰或從王事也。不為事主,順命而終,故曰無成有終也。”晦、章反意相對。
李崇,字伯祐。按:“自天祐之,吉無不利。《象》曰:大有上吉,自天祐也。”《周易·大有卦》王弼等注:“居豐有之世,而不以物累其心,高尚其志,尚賢者也。”
李道宗,字承范。按:“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周易·系辭上》鄭玄注:“范,法也。”孔穎達疏:“范,謂模范。”另:“江漢朝宗于海。”《尚書·禹貢》孔安國傳:“宗,尊也。”
李重耳,字景順。按:“(孔圣人)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篇》
李德鄰,字朋言。按:“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篇》又:“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學而篇》又:“朋友信之。”《公冶長篇》又:“朋友切切、偲偲。”《子路篇》馬融注:“切切偲偲,相切責之貌。”孔穎達疏:“朋友以道義切瑳琢磨,故施于朋友也。”
李昶,字仲堅。按:“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篇》“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不可窮盡之意,關系昶字形之永日。
李翻,字士舉。按:“色斯舉矣,翔而後集。”《論語·鄉黨篇》孔穎達疏:“此言孔子審去就也。……以飛鳥喻也。”《玉篇》:“翻,飛也。”
李洪,字道弘。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篇》另:“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尚書·洪范》
李大師,字君威。按:“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論語·堯曰篇》
李德休,字表逸。按:“興滅國,……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論語·堯曰篇》孔穎達疏:“節行超逸之民,隱居未仕者,則舉用之。……天下之民歸心。”另:“欽若先王成烈,以休于前政。”孔安國傳:“敬順文武成業,以美于前人之政。”《尚書·畢命》
李亶,字景信。按:“宜爾家室,樂爾妻帑,是究是圖,亶其然乎。”《詩·小雅·常棣篇》毛傳:“亶,信也。”鄭玄箋:“女深謀之,信其如是。”
李洸,字正武。按:“江漢湯湯,武夫洸洸。”《詩·大雅·江漢篇》
李重潤,字懿德。按:“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必誠其意。”《禮經·大學》
李公緒,字穆叔。按:“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所以序昭穆也。”《禮經·中庸》鄭玄注:“緒,業也。”另:“辨廟祧之昭穆。”《周禮·春官·小宗伯》鄭玄注:“父曰昭,子曰穆。”
李轂,字致之。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經·中庸》另:“上古王者之遣將也,跪而推轂。曰:閫以內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將軍制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李軌,字文逸。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禮經·中庸》又:“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學記》
李弘澤,字德潤。按:“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禮經·聘義》另:“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論語·子張篇》
五、新舊唐書李氏名字同義近義及相協例解
李璨,字世顯。按:“璨,玉光也。”《說文解字》又:“顯,頭明飾也。”
李磁,字景山。按:“其中多磁石。”《山海經·北山經》郭璞注:“磁石,可以取鐵。”又:“磁石取鐵。”《春秋繁露·郊語》
李槩,字季節。按:“漂然皆有節概,知去就之分。”楊惲《報孫會宗書》槩、概,形異意同。
李次公,字仲君。按:君、公皆政事名位。
李誥,字思翰。按:翰林學士專掌皇帝所發機要文誥,如任免宰相、宣布討伐令等。
李承,字伯業。按:承傳前代事業。
李昌符,字巖夢。按:《尚書·說命》和《史記·殷本紀》皆載錄:商王求賢,夢得圣人,醒后派人以夢中形象尋得傅說于傅巖,拔舉之以為國相,國政終于大治。
李晧,字仁沼。按:《孟子·梁惠王上》有一段對《詩經》的著名解釋:“王立於沼上,……《詩》云:‘經始靈臺,……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周文王為仁君典范。
李崇鼎,字重周。按:周代看重鼎祚。到東周時,周室政權衰微,南方的楚莊王將軍隊陳列在洛水旁,故意給周天子顯示楚國的威力。周天子派使者慰勞,“楚子(也就是楚莊王)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周雖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事件載錄于《左傳·宣公三年》
李超(伉),字仁高。李超,字仲舉。按:《楚辭·卜居》:“屈原曰:‘……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屈原盡忠成仁。
李蚡,字漢山。按:漢初宰相田蚡,好儒術,固江山,立五經博士。
李道廣,字太丘。按:《后漢書·許劭傳》:“(陳)太丘道廣。”陳寔為太丘長官,很有名望,交游甚廣。
李丹叔,字南誠。按:《文選·任昉〈百辟勸進今上牋〉》:“近以朝命蘊策,冒奏丹誠”。張銑注:“丹誠,赤心也。”任昉,字彥升,南朝文學家。
通過對新舊唐書李氏名字的探析,尤其是對名與字關系的詁解,可以看出,唐代李氏對中華優秀文化經典的尊崇,特別是對儒學經典的尊崇達到了新的高度。因而,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為什么唐代會出現顏師古校正的《五經定本》?為什么唐代會出現孔穎達領銜主持的《五經正義》?為什么唐代會出現官修的《開成石經》?為什么唐代會出現陸德明編撰的《經典釋文》?唐代李氏命名取字對《尚書》《周易》《論語》《詩經》《禮經》的特別尊崇充分表現了個人理想與政治情懷的密切聯系,充分表現了個人成長與政治行為的相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