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菁璐 [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旨在探討新時代下西南少數民族區域的美術發展,以漓江畫派為例,研究其起源、發展和對廣西美術人才的培養的影響。通過研究漓江畫派的演變過程,理解其如何成為廣西藝術學院乃至廣西美術教育的重要力量,并揭示其對廣西美術人才的培養的影響。同時,加深對新時代西南少數民族區域美術發展的認識,為廣西及其他地區的美術發展和文化傳承提供借鑒和啟示,促進中國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推動藝術繁榮和人才培養作出積極貢獻。
在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地方教化順序基本是從中原開始向邊緣地區延伸,導致政治、經濟、文化的建設強度都從版圖的中心向四周遞減。廣西位于中國華南地區,因受到歷史客觀條件限制,文化發展得比較緩慢,民眾藝術意識覺醒較緩慢。廣西美術發展史的記載以地方志為主,主要有廣西通志中的文學藝術志記載了廣西美術發展的脈絡,廣西2004年年鑒中記錄了漓江畫派的打造和發展的概況。謝麟和孟遠烘編著的《廣西美術發展史》《廣西美術圖史》記載了廣西史前美術至2016年的演變過程,其中提及了漓江畫派的形成與發展。
漓江畫派的相關文獻記載主要以論文、出版物為主,其中多數記載以探討畫派、畫派發展、畫派作品展示、名家記錄為主,如《“漓江畫派”的概念演繹形式》《“漓江畫派”之說的演進》等,除此之外有部分文章探索了漓江畫派與廣西藝術學院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如《“漓江畫派”建設與廣西藝術學院研究生培養模式一體化研究》《論“漓江畫派”人才培養創新》等文章,總體數量較少,內容有待挖掘。
1943 年陽太陽在同仁們的協助下,在抗戰的煙火中創建了“初陽美術學院”。在1960 年以前,廣西的繪畫基本被籠統地以地域方位依據歸屬為“嶺南畫派”,20世紀60、70年代,陽太陽提出創立“桂林畫派”、凃克提出“亞熱帶畫派”、黃獨峰提出“嶺南畫派西移說”,這些畫派的相繼提出標志著廣西地域美術的覺醒。2000年初開始,廣西美術界就開始組織采風、理論研討、簽約創作、各類美術展覽和學術交流等,不斷地論證廣西美術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從2002年起,自治區黨委提出打造“漓江畫派”戰略目標,2003 年在桂林市召開振興廣西文藝創作第五大工程即打造“漓江畫派”的動員大會,會議上領導和美術工作者們共同探討了“漓江畫派”發展的實踐路徑,奠定了廣西美術發展的特征。同年,廣西全區第三次美代會上畫家們對于打造廣西本土畫派形成了群體共識。經過一年左右時間的籌備,漓江畫派的推進工作正式拉開了序幕。2004 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潘琦的支持下,以黃格勝為首的一眾畫家在他的號召和籌劃下創立了漓江畫派促進會,漓江畫派促進會的成立標志著廣西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本土畫派。漓江畫派以廣西當代優秀藝術家群體為主要成員,以中國畫表現廣西本土山水為主,共同描繪時代風貌,并長期得到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扶持,代表畫家有張復興、黃格勝、鄭軍里、張冬峰、劉紹昆等人。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在這個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知識開放型社會,各種文化思潮此起彼伏,文化藝術領域百家爭鳴。廣西的秀美風景以桂林為主,古有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韓愈“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篸”,秀美的自然風光使桂林旅游業發展壯大,旅游業的發達滋養了大量民間藝術手工藝人,其中不乏街頭表演、繪畫藝術、手工藝品等,是廣西文化藝術發展的溫床。2021 年11 月《南國早報》報道桂林旅游業前三季度接待游客9943.14萬人次,完成投入917.11億元,旅游城市品牌效應呈現增強的趨勢,下一步將繼續打造漓江一帶風景線和藝術小鎮并向世界級旅游城市進發,這樣的文旅發展背景能更好地促進畫派的成熟發展。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西時強調在鞏固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上彰顯新擔當,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隨著全國各地已相繼完成全面脫貧,偏遠的少數民族山村里老舊的建筑被拆毀,取而代之的是規整的現代建筑,農村人也用起了高科技電子產品,眾多年輕人依托電商平臺返鄉創業,部分畫家為此糾結“返璞歸真”的問題,認為新農村樣貌與傳統農村的習慣性審美不切合,于是轉戰其他偏遠地區進行采風創作。但漓江畫派的畫家們并沒有因此放棄本土題材創作,而是承認新農村的客觀發展現象,以元寶山、大化瑤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等寫生基地為主進行采風創作,積極調整繪畫的主題、內容、技法等,描繪了表現民族團結、攜手邁進新時代的壯美廣西畫卷,畫家們基于對家鄉的熱愛,共同努力,讓畫派與時俱進,將時代新風貌記錄入畫。
漓江畫派與廣西藝術學院互為平臺、相互依托、共同進步。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是中國第一所以“中國畫”稱謂命名的二級學院,由此可見廣西藝術學院對于漓江畫派的打造的投入之多。漓江畫派促進會長期駐扎在廣西藝術學院的漓江畫派藝術中心大樓內開展日常工作,每一位漓江畫派的知名畫家均設立單獨工作室以供他們傳道、授業、解惑。畫派中諸多優秀畫家皆是廣西藝術學院的知名教授、著名畫家和碩士研究生導師,他們不僅擔負著漓江畫派的發展重任,同時也是廣西藝術學院開展教學工作的主力軍,學校的美術類人才培養乘著漓江畫派發展建設的東風無形之中找到了與畫派發展最佳契合點。2004 年漓江畫派正式成立,萌芽期的漓江畫派面對著學術界的各種猜測,畫派著重于積累實力。2007年,漓江畫派厚積薄發在本土打造文化品牌上下足功夫,聯合文化公司、桂林旅游行業等,整合資源、優化配置、創新體制。2013 年黃格勝在漓江畫派促進會上發言,表示畫派在全國乃至海內外已經產生一定影響,部分人雖然對畫派發展存在觀望的態度,但漓江畫派仍堅持自己的道路,將廣西的優秀藝術文化對外輸出,進一步打造中國人心目中的南方山水意境,這些舉措更切合廣西本土文化,同時也為漓江畫派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契機。
漓江畫派之所以能與藝術人才培養相互促進和聯動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漓江畫派形成時期的客觀歷史進程;二是漓江畫派與本土藝術人才的培養相結合。前有廣西美術自我意識覺醒于桂林抗日戰爭中的歷史沉淀和教育名家、知名畫家的參與,后有廣西政府的支持和廣西美協、廣西書畫院、廣西藝術學院與畫派平臺的搭建使漓江畫派與藝術人才培養聯系緊密。如今畫派中許多代表性畫家是廣西藝術學院的校內老師,畫派不單活躍在美術界也活躍在校園中。
古今中外多年來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都屬于“師父帶徒弟”的模式,美術的教學過程不像理工科實用性這么強,理工科通常學會即可致用,很快便可以看到成效。美術屬于文科教育,需要細水長流、厚積薄發的學習模式,例如:馮鳳舉在《黃格勝與教育:黃格勝藝術教育理論研究》一書中提及學生在畫作業的時候,黃格勝很少訓斥學生,可是一旦幫學生找到了關鍵要害便會一針見血把他們“罵”醒,其實這種師生的交流方式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學生殘酷的事實和道理,把真相告訴學生,讓學生認清事實,接受事實,反觀己身。師生的關系更趨于潛移默化的相互影響,“三位一體”“三代同堂”“三全育人”下的美育課堂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沒有具體的形式,學習的過程像長輩與晚輩之間的交流,寓教學和育人工作于日常生活的細節之中,在教學方法上老師帶動學生,老師艱苦樸素、起早貪黑,畫的畫比學生多,吃的苦比學生多。在專業上以繪畫創作帶動教學,在生活中老師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藝術水平、理論水平以及人格和品位都影響著學生的藝術觀,師生在長期的教學相長過程中相互影響并最終找到自己的藝術道路。《黃格勝與教育:黃格勝藝術教育理論研究》一書中提及:原來真正的愛是“身教”,而非喋喋不休的“言傳”。長此以往,學生耳濡目染,也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和性格,所以學子們大多會自覺地踐行繪畫寫生、創作,達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目的。
漓江畫派在積極地融入廣西的藝術教育,為中國藝術教育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在形式上,組成導師教學工作室,老師們在日常教學之余,精心挑選優秀學生作為自己工作室的成員,成員為本科生、研究生到高研班學生不等。在教學方式上,使用項目化教學,例如:寫生展、創作展等。不同教育層次的學生匯集工作室進行藝術創作可以讓思維進行碰撞,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起到教學相長、相互促進、相互監督和相互啟發的作用,工作室導師與學生之間經常溝通想法并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專業特長,有針對性地進行二次教學,并邀請其他名家蒞臨指導。在教學成果上,以項目化、完成課題、參加國賽、舉辦展覽等不同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同時配合學分的獎勵或置換以鼓勵更多學生進入漓江畫派名家工作室。至此,專業教育不再是單純地學習課堂知識,在工作室的學習已經演變為學術探討,工作室之間的交流變為百家爭鳴,這樣的教學模式從學生的專業特長出發,利用各類課題、參展、學術交流來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真正意義上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和專業探索,這不僅有助于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也有助于提高當代藝術的水平和質量。
除此之外,工作室的教學模式為指導老師提供了開放與發展的教育教學環境和新的發展平臺,在工作室教學中收獲的經驗可以用于日常的“標準化”教學中進行試點或課程改革,除了教學以外亦可以利用漓江畫派名家工作室的平臺與其他畫派進行學術交流,與社會接軌,長此以往建立良性循環。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把美育全面納入中考改革,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漓江畫派雖然已取得了一定的學術高度和社會認可度,但多數活動仍局限于廣西藝術學院內部和美術界領域,在國家重視美育工作的機會下,漓江畫派應發揚自身特色為廣西作出更多貢獻,爭取拿到突破性的成績進一步在美術界、學術界、教育界鞏固與加強自己的地位。
不同地區的文化和藝術傳統各具特色,而漓江畫派則是一種獨具代表性的本土畫派。本土化的民族和地域資源是漓江畫派得以誕生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漓江畫派繼續深入挖掘廣西本土的歷史、文化和民俗資源,將其融入繪畫創作中,更好地表現地域特色和文化傳承。
隨著新時代科技迅猛發展,美術作為傳統文科領域的學科也面臨著向新文科方向過渡的轉變,數字技術與傳統藝術結合已經屢見不鮮,如會動的《清明上河圖》、VR藝術創作、VR看藝術展、AR交互式世界名畫等。可結合當代藝術的元素,如新媒體、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為漓江畫派畫家注入新的思想和表現手法。通過數字媒體和虛擬現實技術,漓江畫派畫家可以創作出更具有互動性和沉浸感的山水畫作品,使作品更加現代化和時尚化。
通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華和創新思想,漓江畫派可以為自身的創作注入新的活力和靈感,推動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具體來說,漓江畫派可以吸收西方繪畫的表現手法和風格,以豐富自身的表現方式和藝術表達。
此外,漓江畫派還可以加強與其他文化的交流和互鑒,推動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例如漓江畫派的藝術家和作品在東南亞地區的發展和傳播,不僅為當地的藝術發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思想,也促進了中國和東南亞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拓展漓江畫派的國際視野和影響力。
廣西和西南地區都有著相似的地理風貌和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民間藝術。廣西秀美的風景能吸引全球各地的觀光者,不同民族之間長久以來維持著和諧的發展狀態。漓江畫派在文化藝術上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在廣西美術的發展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作品和成果不僅代表著廣西美術的高度,也為廣西美術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漓江畫派是目前中國最活躍的繪畫流派之一,已經成為廣西的文化品牌并得到了業界一大批理論學家如邵大箴、范迪安的認可。在畫派成立之初曾有過質疑之聲,但事實證明漓江畫派探索了當代廣西美術發展的新思路,化被動為主動,開發本土資源和打造廣西文化新品牌,繪畫中意境詮釋了“現代南方新田園詩畫風”,展現了新時代漓江畫派的蓬勃發展,實實在在為廣西文化品牌塑形象,為經濟發展作貢獻。其背后的育人資源和平臺搭建為育人工作和美育改革帶來了新思路,廣西美術教育乘此高速快車可以讓美育改革達到新的高度,帶來新的突破。
注釋:
*本文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2020 年—2023 年廣西地方志人才梯隊建設項目“新時代方志的編修及其育人資源的挖掘與致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